
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生态问题概述
展开第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生态问题概述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2)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3)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