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江南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 1.3地球的运动 | 授课人 |
| |||||
课时安排 | 第2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授课时间 |
| |||
课标依据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
教材分析 | 《地球的运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地理中难点最高、最多的内容之一,文科考生在这方面得分往往较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本节最为重要的内容。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自转的地理意义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 | |||||||
学情分析 | 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能力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 |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 |||||||
教学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 ||||||||
教法 与 学法 | 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 |||||||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批注 | |||||
第二课时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自转的相关信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答,教师更正。 地球除了自转还在不停的公转,那么公转跟自转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什么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周期,速度,周期是什么? 二、地球的公转(多媒体展示) (1)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2)通过阅读课本以及展示图片动画总结地球公转周期、地球公转方向 、地球自转现象、速度。 教师结合动画讲解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要求学生完成活动及表格填写: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1)观察图1.18,从时间上看,自转的同时也公转;从空间上看:当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存在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因为地球是倾斜的,所以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目前是23度26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两者地球自转和公转相互关系,这里特别注意的是,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单纯靠课堂上的理解是不够的,大家课后回去仍然需要花点时间来巩固一下。 五、课外作业 东方检测题的活学活用12页
|
通过诗句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加强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总结观察的能力。
|
| ||||||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
地理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