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精品教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一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展开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 形成背景
1.政治变革。
(1)周制崩溃: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秦国改革崛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走向集权统治,实力日益强大。
(3)国家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兼并六国大业,建立了秦朝。
2.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小农经济、地主经济的发展。
3.思想基础。
商鞅变法后秦国推崇法家思想。
[巩固自查]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给秦朝带来了什么教训?
答案:王室衰微,必须加强君主权力和中央权力。诸侯坐大,必须限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二 基本内容(重大举措)
(一)国家元首制度:创立皇帝制度
1.内容。
(1)名称:自定尊号“皇帝”。
(2)职权: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3)产生方式:世袭。
2.特征。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影响。
标志专制君主制建立。
[巩固自查] 皇帝制度的由来体现了皇帝制度的起源有什么特点?
答案:突出个人功业,承袭华夏传统,标榜君权神授。
(二)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1.构成及职权。
官职 | 主要职权 |
丞相 |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
御史大夫 | 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
太尉 |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虚职) |
诸卿 | 分掌国家和皇家具体事务 |
2.特点。
(1)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2)以“朝议”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
3.主要作用:有利于加强皇权和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1.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地区设立郡、县。
2.施行内容。
(1)区划:按地域把全国分为中央直辖的36郡(后有增加),一郡内分为若干县。
(2)官职及职权:建立地方管理机构,郡守、县令(县长)负责辖区行政事务。
(3)官员产生方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管理。
[巩固自查] 从下图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答案:秦始皇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措施来强化国家统一,这些措施有利于增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对国家的认同。
[易错修正] 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答案: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裁决军政大事,常与中央、君臣关系有关。中央集权则是一种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常与地方调整有关。
三 基本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1)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和国家统一。
(2)成为秦朝灭亡的制度因素。
2.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长期发展。
[识记导图] 秦朝对先秦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1.官僚政治。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用来描述继传统政治(权威)、神授政治(权威)之后的官僚行政模式的一个名词。相对于贵族政治而言的,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它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变法,并在秦统一后不断发展演化,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上计制度。
我国周代产生的一种会计报告的呈送和审理方式,也是我国古代皇帝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方法。每年岁终,司会在对各部门会计报告审核的基础上,编制出一个总的岁入、岁出报告,报给冢宰,由冢宰协助皇帝考核,并将结果呈送皇帝过目,由皇帝决定奖惩。为后世帝王所仿效,逐步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制度,称为“上计制度”。战国 “七雄”均实行了 “上计制度”,秦始皇继承并发展,由柱下吏代替皇帝审查各郡县呈送的有关财政收支、钱谷出入和户籍、田地等经济情况的报告,并将审查结果上报皇帝,这是有专职官吏审查上计报告的开始。
核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史料1:秦朝各级官僚体系示意图
[史料探究] 史料1中的图示体现了秦朝政治的哪些特点?
[史料研读]
金字塔结构:皇帝位于塔尖,体现权力高度集中,皇位独尊、皇权至上,大权独揽;金字塔上层是三公九卿,分工配合,相互牵制;塔底郡、县、乡,负责地方治理,对中央负责。
各级产生方式:皇位世袭,体现家天下特征;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有任期、考核政绩,体现官僚政治特点。
史料2: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型,是从王权社会转变为皇权社会,此乃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而完成的,由此成就了直至清代的中华帝国时代。秦汉确立起来的一套皇权帝国社会制度,充分顺应了当时的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需要,因此,在这个长久的历史时代中,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黄玉顺《大汉帝国的
正义观念及其现代启示》
史料3: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史料探究] 依据史料2、3,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2第一句话说明秦朝建立起皇权国家;史料2第二句话中的“皇权帝国社会制度”指的是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强调了中央集权制度顺应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特点,使中国长期强大并领先世界。
史料3信息“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说明秦始皇的创新的政治制度和格局稳定发展;史料3省略号后的语句强调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促成中国长期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长期凝聚性。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高度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形成垂直管理。
(2)皇权至上:大权独揽、皇位世袭、独尊规定。
(3)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由任免,选拔有标准,有任期。
(4)机构配套: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职责分工、相互牵制。
(5)两对矛盾: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
(1)推动社会转型:推动中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分裂到大一统的政治转型。
(2)奠定制度基础: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
(3)保障持续发展:为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耕经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4)增强民族认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①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②,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②,主要是因为③(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④
[明素养] 本题以战国时期秦国水利工程切入,考查时空观念①、历史解释②③和家国情怀④等学科素养。
[研题干] 时空信息→战国后期,秦国;一批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主要是因为→工程保障的因素。
[辨选项]
选项 | 辨析 |
A | “公田”是井田制的特征,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瓦解,A项错误 |
B |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是汉代,B项错误 |
C |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交通不畅,C项错误 |
D | 战国后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形成,保证了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充足的人力、物力,D项正确 |
[定答案] D
[深发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从经济因素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封建生产关系确立,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生产。
1.(2017·江苏卷)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汉承秦制”指的是汉朝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是秦汉都有的,故A项正确。刺史制、封国制是西汉才有的,B、C、D三项错误。
答案:A
2.据秦琅琊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 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 B项错误;刘安的《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琊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D项错误。
答案:C
3.《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A项错误,B项正确;汉初的郡国并行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C、D两项错误。
答案:B
4.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B、D两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解析:根据材料中六枚御玺的名称,可以看出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如何运作的,即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答案:特点: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