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浙江高考选考化学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2021版浙江高考选考化学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82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
展开
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
[考点分布]
知识内容
考试要求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4月
10月
4月
11月
4月
11月
4月
1月
(1)水的离子积常数
b
T30(3)①②
(2)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H+)、c(OH-)的大小关系
a
T21
T9
T18
T21
T17
(3)pH的概念,pH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a
T18、T23
T18
T18
T18
T18
T23
(4)pH的简单计算
c
T18
T23
(5)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用pH试纸、pH计测定溶液的pH
b
T9
(6)中和滴定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b
T31(5)
T23
T23
(7)几种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a
T26(3)
T18
T23
水的离子积常数
1.水的电离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方程式为
2H2OH3O++OH-或H2OH++OH-。
2.水的离子积常数:Kw=c(H+)·c(OH-)。
(1)室温下:Kw=1.0×10-14。
(2)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w增大。
(3)适用范围:Kw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水溶液。
(4)Kw揭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H+和OH-,只要温度不变,Kw不变。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
(1)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w增大。
(2)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程度减小,Kw不变。
(3)加入可水解的盐(如FeCl3、Na2CO3),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w不变。
4.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体系变化
条件
平衡移
动方向
Kw
水的电
离程度
c(OH-)
c(H+)
酸
逆
不变
减小
减小
增大
碱
逆
不变
减小
增大
减小
可水解的盐
Na2CO3
正
不变
增大
增大
减小
NH4Cl
正
不变
增大
减小
增大
温度
升温
正
增大
增大
增大
增大
降温
逆
减小
减小
减小
减小
其他,如加入Na
正
不变
增大
增大
减小
题组一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及结果判断
1.25 ℃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①NaCl;②NaOH;
③H2SO4;④(NH4)2SO4。其中水的电离程度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④>③>②>①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解析:选C。分析四种物质可知②NaOH、③H2SO4抑制水的电离,①NaCl不影响水的电离平衡,④(NH4)2SO4促进水的电离(NH水解),在②③中H2SO4为二元强酸,产生的c(H+)大于NaOH产生的c(OH-),抑制程度更大,故顺序为④>①>②>③。
2.(2020·嘉兴一中高二期中)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c(H+)与c(O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从a点到c点,可采用在水中入酸的方法
B.b点对应的醋酸中由水电离的c(H+)=10-6 mol/L
C.c点对应溶液的Kw大于d点对应溶液的Kw
D.T ℃时,0.05 mol/L的Ba(OH)2溶液的pH=11
解析:选D。 a点对应的c(H+)和c(OH-)相等,同理 c点对应的c(H+)和c(OH-)也相等,溶液一定呈中性,从a点到c点,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若加酸,则导致c(H+)和c(OH-)不再相等,A项错误;Kw只与温度有关,同温度下不同酸碱性溶液的Kw相同,a点和b点的Kw都是1.0×10-14,c点和d点的Kw都是1.0×10-12,C项错误;酸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与溶液中的c(OH-)相等,即c水(H+)=c(OH-)=10-8mol/L,B项错误;T ℃时,Kw=1.0×10-12,0.05 mol/L的Ba(OH)2溶液的c(H+)=10-11 mol/L,pH=11,D项正确。
3.[2019·浙江4月选考,T30(3)①②]水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呈现许多特殊的性质。当温度、压强分别超过临界温度(374.2 ℃)、临界压强(22.1 MPa)时的水称为超临界水。
(1)与常温常压的水相比,高温高压液态水的离子积会显著增大。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水的离子积Kw从1.0×10-14增大到1.0×10-10,则相应的电离度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解析:水的电离度α=,水的离子积Kw=c(H+)·c(OH-),对纯水来说c(H+)=c(OH-),Kw从1.0×10-14增大到1.0×10-10,则相应的电离度是原来的100倍。
答案:(1)水的电离为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压强对电离平衡影响不大) (2)100
题组二水电离的c(H+)或c(OH-)的计算
4.(2020·衢州校级期末)求算下列常温下溶液中由H2O电离的c(H+)和c(OH-)。
(1)pH=2的H2SO4溶液
c(H+)=________,c(OH-)=________。
(2)pH=10的NaOH溶液
c(H+)=________,c(OH-)=________。
(3)pH=2的NH4Cl溶液
c(H+)=________。
(4)pH=10的Na2CO3溶液
c(OH-)=________。
解析:(1)pH=2的H2SO4溶液中,H+来源有两个:H2SO4的电离和H2O的电离,而OH-只来源于水。应先求算c(OH-),水电离的c(H+)=c(OH-)。(2)pH=10的NaOH溶液中,OH-有两个来源:H2O的电离和NaOH的电离,H+只来源于水。应先求出c(H+),水电离的c(OH-)=c(H+)。(3)~(4)水解的盐溶液中的H+或OH-均由水电离产生,水解显酸性的盐应计算其c(H+),水解显碱性的盐应计算其c(OH-)。pH=2的NH4Cl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2 mol·L-1;pH=10的Na2CO3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0-4 mol·L-1。
答案:(1)10-12 mol·L-1 10-12mol·L-1
(2)10-10 mol·L-1 10-10 mol·L-1
(3)10-2 mol·L-1
(4)10-4 mol·L-1
5.下列四种溶液中,室温下由水电离生成的H+浓度之比(①∶②∶③∶④)是( )
①pH=0的盐酸 ②0.1 mol·L-1的盐酸 ③0.01 mol·L-1的NaOH溶液 ④pH=11的NaOH溶液
A.1∶10∶100∶1 000 B.0∶1∶12∶11
C.14∶13∶12∶11 D.14∶13∶2∶3
解析:选A。①中c(H+)=1 mol·L-1,由水电离出的c(H+)与溶液中c(OH-)相等,等于1.0×10-14 mol·L-1;
②中c(H+)=0.1 mol·L-1,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3 mol·L-1;
③中c(OH-)=1.0×10-2 mol·L-1,由水电离出的c(H+)与溶液中c(H+)相等,等于1.0×10-12 mol·L-1;
④中c(OH-)=1.0×10-3 mol·L-1,同③所述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1 mol·L-1。
即(1.0×10-14)∶(1.0×10-13)∶(1.0×10-12)∶(1.0×10-11)=1∶10∶100∶1 000。
理清溶液中H+或OH-的来源
(1)常温下中性溶液
c(OH-)=c(H+)=10-7 mol·L-1。
(2)溶质为酸的溶液
①OH-全部来自水的电离,水电离产生的c(H+)=c(OH-)。
②实例
计算常温下pH=2的盐酸中水电离出的c(H+),方法是先求出溶液中的c(OH-)= mol·L-1=10-12 mol·L-1,即水电离出的c(H+)=c(OH-)=10-12 mol·L-1。
(3)溶质为碱的溶液
①H+全部来自水的电离,水电离产生的c(OH-)=c(H+)。
②实例
计算常温下pH=12的Na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方法是先求出溶液中的c(H+)=10-12 mol·L-1,即水电离出的c(OH-)=c(H+)=10-12 mol·L-1。
(4)水解呈酸性或碱性的盐溶液
①常温下pH=5的NH4Cl溶液中H+全部来自水的电离,由水电离出的c(H+)=10-5 mol·L-1,因为部分OH-与NH结合,c(OH-)= mol·L-1=10-9 mol·L-1。
②常温下pH=12的Na2CO3溶液中OH-全部来自水的电离,由水电离出的c(OH-)= mol·L-1=10-2 mol·L-1。
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H+)、c(O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
(1)酸性溶液:c(H+)>c(OH-),常温下,pH7的溶液不一定呈碱性
B.中和pH和体积均相等的氨水、NaOH溶液,所需HCl的物质的量相同
C.相同温度下,pH相等的盐酸、CH3COOH溶液中,c(OH-)相等
D.氨水和盐酸反应后的溶液,若溶液呈中性,则c(Cl-)=c(NH)
答案:B
6.已知室温时,0.1 mol·L-1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溶液的pH=4
B.升高温度,溶液的pH增大
C.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1×10-7
D.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106倍
解析:选B。根据HA在水中的电离度可算出c(H+)=0.1%×0.1 mol·L-1=10-4 mol·L-1,所以pH=4,A正确;因HA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升高温度促进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所以c(H+)将增大,pH会减小,B错误;可由平衡常数表达式算出Ka=≈=1×10-7,C正确;溶液中c(H+)≈c酸(H+)=10-4 mol·L-1,所以c水(H+)=c(OH-)=10-10 mol·L-1,c酸(H+)约是c水(H+)的106倍,D正确。
7.(2020·台州高二月考)准确移取20.00 mL某待测HC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B.随着NaOH溶液滴入,锥形瓶中溶液pH由小变大
C.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
D.滴定达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测定结果偏小
解析:选B。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需用待装液润洗才能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B.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锥形瓶内溶液中c(H+)越来越小,故pH由小变大。C.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内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去,说明达到滴定终点,应停止滴定。D.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所加标准NaOH溶液量偏多,使测定结果偏大。
8.下列变化使所得溶液的pH=7的是( )
A.将25 ℃ pH=7的NaCl溶液加热至80 ℃
B.常温下,pH=2的NaHSO4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D.常温下,0.1 mol·L-1的NaAlO2溶液和0.1 mol·L-1的HCl溶液按体积比1∶4混合
解析:选B。A项中加热促进水的电离,NaCl溶液中c(H+)=c(OH-)>10-7 mol·L-1,pH<7。C项中pH=2的CH3COOH溶液中,CH3COOH的浓度大于10-2 mol·L-1,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酸过量,溶液呈酸性,pH<7。D项中发生反应:NaAlO2+4HCl===AlCl3+NaCl+2H2O,AlCl3为强酸弱碱盐,水解呈酸性,pH<7。
9.下图表示水溶液中c(H+)和c(OH-)的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两条曲线间任意点均有c(H+)·c(OH-)=Kw
B.M区域内任意点均有c(H+)<c(OH-)
C.图中T1<T2
D.XZ线上任意点均有pH=7
解析:选D。根据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的影响因素以及pH的计算逐一分析各选项。A项水溶液中的c(H+)与c(OH-)的乘积为一常数;B项由图看出M区域内c(H+)<c(OH-);C项T2时c(H+)·c(OH-)大于T1时c(H+)·c(OH-),因为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温度越高,水的离子积越大,所以T2>T1;D项pH=-lg c(H+),XZ线上任意点的c(H+)=c(OH-),但pH不一定为7。
10.(2020·舟山中学高三检测)常温下,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浓度等体积的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
B.将10 mL pH=a的盐酸与100 mL pH=b的Ba(OH)2溶液混合后恰好中和,则a+b=13
C.pH=10的Ba(OH)2溶液和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10.7(已知lg 2=0.3)
D.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显中性
解析:选B。由于不知道是几元酸和几元碱,则等浓度等体积的强酸和强碱溶液混合后,pH的大小不能确定,A项错误;两溶液混合后恰好中和,则10-a mol·L-1×0.01 L=10-14+b mol·L-1×0.1 L,则-a-2=-14+b-1,则a+b=13,B项正确;c(OH-)=≈5×10-2 mol·L-1,c(H+)=Kw/c(OH-)=2×10-13 mol·L-1,pH=12.7,C项错误;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显碱性,D项错误。
11.(2020·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如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B.P点时反应恰好完全,溶液呈中性
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
解析:选B。根据曲线a知,滴定前盐酸的pH=1,c(HCl)=0.1 mol·L-1,A项错误;P点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B项正确;曲线a是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的曲线,曲线b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曲线,C项错误;强酸与强碱滴定,可以用酚酞作指示剂,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现有常温条件下甲、乙、丙三种溶液,甲为0.1 mol·L-1的NaOH溶液,乙为0.1 mol·L-1的HCl溶液,丙为0.1 mol·L-1的CH3COOH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溶液的pH=________;
(2)丙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电离平衡方程式表示);
(3)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用甲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乙溶液和20.00 mL 丙溶液,得到如图所示两条滴定曲线,请完成有关问题:
①甲溶液滴定丙溶液的曲线是______(填“图1”或“图2”);
②a=________mL。
解析:(1)c(OH-)=0.1 mol·L-1,则c(H+)=10-13 mol·L-1,pH=13。(2)CH3COOH溶液中存在CH3COOH和水的电离平衡。(3)酸、碱对水的电离具有抑制作用,水溶液中c(H+)或c(OH-)越大,水的电离程度越小,反之越大。(4)0.1 mol·L-1的HCl溶液pH=1,0.1 mol·L-1的CH3COOH溶液pH>1,对照题中图示,可知图2是甲溶液滴定丙溶液的曲线;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恰好中和时,pH=7,二者浓度相等,体积相等,a=20.0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恰好中和时,生成醋酸钠溶液,pH>7。
答案:(1)13 (2)CH3COOHCH3COO-+H+、H2OOH-+H+ (3)丙>甲=乙 (4)①图2
②20.00
13.现有常温下的六份溶液:
①0.01 mol·L-1 CH3COOH溶液;
②0.01 mol·L-1 HCl溶液;
③pH=12的氨水;
④pH=12的NaOH溶液;
⑤0.01 mol·L-1 CH3COOH溶液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
⑥0.01 mol·L-1 HCl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
(1)其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水的电离程度相同的是________;
(2)若将②③混合后所得溶液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②________③(填“>”“<”或“=”);
(3)将六份溶液同等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
①________②,③________④,⑤________⑥;(填“>”“<”或“=”)
(4)将①④混合,若有c(CH3COO-)>c(H+),则混合溶液可能呈________(填字母)。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解析:(1)酸和碱都会抑制水的电离,故只有⑥反应后为NaCl溶液,对H2O的电离无抑制作用。⑤反应后,氨水过量,①②③④⑤对水的电离都有抑制作用。其中②③和④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相同。(2)因pH=12的氨水中c(NH3·H2O)>0.01 mol·L-1,欲使②、③混合后的pH=7,需消耗的体积:②>③。(3)稀释同样的倍数后,溶液的pH:①>②;③>④;⑤>⑥。(4)由电荷守恒知:c(Na+)+c(H+)=c(CH3COO-)+c(OH-),仅知道c(CH3COO-)>c(H+),无法比较c(H+)与c(OH-)的相对大小,也就无法判断混合液的酸碱性,故选项A、B、C都有可能。
答案:(1)⑥ ②③④ (2)> (3)> > > (4)ABC
14.(2020·温州中学选考模拟)某学习小组用“间接碘量法”测定含有CuCl2·2H2O晶体试样(不含能与I-发生反应的氧化性杂质)的纯度,过程如下:取0.36 g试样溶于水,加入过量KI固体,充分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用0.100 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到达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0.00 mL。
已知:I2+2S2O===S4O+2I-。
(1)可选用________作滴定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uCl2溶液与K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试样中CuCl2·2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间接碘量法”测定含有CuCl2·2H2O晶体试样的纯度的基本原理是CuCl2氧化I-生成I2,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而淀粉溶液遇I2显蓝色,故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滴入最后一滴Na2S2O3标准溶液,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且半分钟内溶液不恢复原来的颜色。(2)CuCl2与K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Cu2++4I-===2CuI↓+I2。(3)由题给信息可得关系式:2Cu2+~I2~2S2O,则有n(CuCl2·2H2O)=n(Cu2+)=n(S2O)=0.100 0 mol·L-1×20.00×10-3 L=2.000×10-3 mol,m(CuCl2·2H2O)=2.000×10-3 mol×171 g·mol-1=0.342 g。试样中CuCl2·2H2O的质量分数为×100%=95%。
答案:(1)淀粉溶液 滴入最后一滴Na2S2O3标准溶液,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2)2Cu2++4I-===2CuI↓+I2 (3)95%
15.(202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过氧碳酸钠(Na2CO3·xH2O2)是一种新型氧系漂白剂,无毒无味,无环境污染。它的使用带来漂染行业的一次“工业革命”。某同学用以下流程合成过氧碳酸钠。
a.称取6.0 g无水碳酸钠于三口烧瓶中,用去离子水配成碳酸钠溶液约25 mL;
b.依次加入稳定剂硫酸镁0.12 g、硅酸钠0.21 g,充分溶解;
c.量取12 mL 30%H2O2溶液,加入滴液漏斗中;
d.控制反应液温度低于15 ℃,滴入H2O2溶液,15 min滴完;
e.滴完后量取80 mL异丙醇加入溶液中,抽滤,常温下干燥得产物6.72 g。
(1)本实验中的Na2CO3必须采用分析纯试剂,水必须为去离子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氧碳酸钠相对于过氧化氢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称取0.200 0 g产物,溶于水中,将溶液小心酸化,用0.05 mol·L-1 KMnO4溶液进行滴定,消耗KMnO4溶液13.60 mL。
①该滴定操作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算x的值:________。
③从文献中查得x=1.50,则发生该偏差的原因(不考虑分析误差)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硼酸钠(Na2H4B2O8)为另一常见漂白剂,其中B为+3价,则当x=1.50时,等物质的量的过硼酸钠与过氧碳酸钠相比,漂白能力是后者的______倍。
解析:(1)采用分析纯试剂Na2CO3和去离子水主要是为了防止Na2CO3和水中的杂质催化H2O2分解。(2)过氧化氢不稳定,受热、光照均易分解,过氧碳酸钠稳定性高,且储存、运输方便。(3)异丙醇的作用是减小过氧碳酸钠的溶解度,促使其析出,提高产品产率。(4)①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②设0.200 0 g产物中H2O2的物质的量为a mol,则
2MnO+6H++5H2O2===2Mn2++5O2↑+8H2O
2 5
0.05×0.013 6 a
=,解得a=0.001 7,则 n (Na2CO3)= mol=0.001 34 mol。1∶x=0.001 34∶0.001 7,解得x=1.27。③与文献中所查得的x=1.50 相比,计算得到的x的值偏小,说明产品中含有杂质,则最可能的原因是加入异丙醇的量过大,使部分Na2CO3与产物共同析出。(5)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可知,1个Na2H4B2O8的8个O中,4个O的化合价为-2,4个O的化合价为-1,则1 mol 过硼酸钠作漂白剂时,转移4 mol电子。1 mol Na2CO3·1.5H2O2作漂白剂时,转移3 mol 电子。故过硼酸钠与过氧碳酸钠相比,漂白能力是后者的倍。
答案:(1)Na2CO3和水中的杂质可能催化H2O2分解
(2)储存、运输方便,久置不易分解
(3)减小过氧碳酸钠的溶解度,促使其析出
(4)①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②1.27 ③加入异丙醇的量过大,使部分Na2CO3与产物共同析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