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高三全国统考化学(经典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1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高三全国统考化学(经典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1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01
    2021高三全国统考化学(经典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1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02
    2021高三全国统考化学(经典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1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高三全国统考化学(经典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1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展开
    
    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试说明] 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6.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命题规律] 本节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一般为:一是以生产、生活、社会、科技中的物质为载体或以传统文化、古籍中的描述等为素材,考查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用途及变化;二是以重要的新闻背景、新科技为题材考查胶体的性质、制备、提纯及应用等。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知识梳理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①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②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③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④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如同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
    (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
    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前者如氧气,后者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
    (2)冰水混合物、结晶水合物、液氯、液氨属于纯净物。
    (3)物质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元素及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4)化学式并不一定代表物质含有分子,如NaCl中只存在Na+与Cl-,SiO2中只存在Si原子与O原子。
    (5)化学式不一定表示一种具体的物质,如有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有同素异形体的物质。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错误的指明错因。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错因:也可能是混合物,比如O2和O3。
    (2)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
    错因:Na、NaCl、SiO2为化学式。Na、SiO2由原子构成,NaCl由Na+、Cl-构成。
    (3)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错因:例如FeCl2与FeCl3混合。
    (4)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错因:组成物质的微粒不一定是分子。
    2.有下列物质:①氧气 ②二氧化碳 ③臭氧(O3) ④盐酸 ⑤铁 ⑥碳酸钠 ⑦空气 ⑧氢氧化钠 ⑨冰水混合物 ⑩乙醇 ⑪甲醚
    (1)其中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 。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 。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 。
    (4)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5)属于单质的有 。
    (6)属于化合物的有 。
    (7)属于混合物的有 。
    (8)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答案 (1)①②③⑨⑩⑪ (2)⑤ (3)⑥⑧ (4)①③ (5)①③⑤ (6)②⑥⑧⑨⑩⑪ (7)④⑦ (8)⑩⑪
                        
    题组训练
    1.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  )
    ①冰水混合物 ②爆鸣气 ③铝热剂 ④普通玻璃 ⑤水玻璃 ⑥漂白粉 ⑦二甲苯 ⑧TNT ⑨溴苯 ⑩C5H10
    ⑪含氧40%的氧化镁 ⑫花生油 ⑬福尔马林 ⑭密封保存的NO2气体 ⑮王水
    A.①⑧⑨⑪ B.②③④⑥
    C.⑦⑩⑫⑬⑭ D.①④⑧⑨⑪⑫
    答案 A
    解析 ①冰水混合物的成分为H2O,为纯净物;②爆鸣气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③铝热剂是铝和金属氧化物
    的混合物;④普通玻璃是硅酸钠、硅酸钙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⑤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⑥漂白粉是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⑦二甲苯不一定是纯净物,可能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的混合物;⑧TNT 是三硝基甲苯的俗称,属于纯净物;⑨溴苯是纯净物;⑩C5H10不一定表示纯净物,因为C5H10有多种同分异构体;⑪氧化镁中氧的含量为40%,故含氧40%的氧化镁是纯净物;⑫花生油含多种成分,是混合物;⑬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⑭密封保存的NO2气体,存在2NO2N2O4平衡体系,为混合物;⑮王水是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
    2.下列对有关微粒的相互关系和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微粒
    相互关系
    特征描述
    A
    C60、C70
    同位素
    微粒中只含非极性共价键
    B
    新戊烷、
    2,2­二甲基丙烷
    同分异
    构体
    常温常压下呈气态
    C
    Pt、Pt
    同素异
    形体
    作氨催化氧化时的催化剂
    D
    甲酸、硬脂酸
    同系物
    能发生酯化反应

    答案 D

    考点2 物质的分类
    知识梳理
    1.交叉分类法
    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示例如下:

    2.树状分类法
    明确分类标准,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示例如下:
    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横线上。
    ①氯气 ②HClO ③苛性钠 ④铁 ⑤小苏打 ⑥过氧化钠 ⑦二氧化碳 ⑧氧化铝 ⑨氧化铜 ⑩甲烷


    (1)氧化物通常可分为五类:
    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SO2、CO2、SO3、N2O5、P2O5等。
    ②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CuO、Fe2O3、FeO等。
    ③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
    ④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等。
    ⑤特殊氧化物,如Na2O2、NO2等。
    (2)氧化物中的“不一定”
    ①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②与酸反应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
    ③与碱反应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Al2O3。
    ④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等。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等。
    ⑤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Fe3O4、Al2O3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错误的指明错因。
    (1)一种物质只能属于一种类别。(×)
    错因:分类标准不同,物质所属类别可能不同。例如Na2CO3既属于钠盐也属于碳酸盐。
    (2)纯碱属于碱、甘油属于油脂。(×)
    错因:纯碱是Na2CO3,属于盐,甘油是丙三醇,属于醇。
    (3)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属于混合物。(×)
    错因: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
    (4)Li、Na、K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C、N、S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错因:Na2O2、K2O2不是碱性氧化物,CO、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5)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错因: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iO2与H2O不反应。
    (6)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错因:不一定,比如NO2、Na2O2。
    (7)CO2和N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酸,故二者都是酸性氧化物。(×)
    错因: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8)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
    错因:不一定,比如Na2O2、Al2O3。
    2.下列物质的分类结果全部正确的是(  )
    A.NO2—酸性氧化物 Na2O2—碱性氧化物 Al2O3—两性氧化物
    B.汽油—混合物 胆矾—纯净物 HD—单质
    C.纯碱—碱 硫化氢—酸 小苏打—酸式盐
    D.液氯—非电解质 硫酸钡—强电解质 醋酸—弱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 HD为氢气单质。
                        
    题组训练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戊是包含关系。

    选项

    乙、丙、丁、戊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五氧化二磷

    常见合金
    不锈钢、青铜、硬铝、生铁

    基本营养物质
    油脂、蛋白质、纤维素、无机盐

    腐蚀品
    盐酸、浓硫酸、烧碱、硝酸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铁

    弱电解质
    次氯酸、一水合氨、水、醋酸

    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④⑤⑥
    C.②④⑥ D.①⑤⑥
    答案 C
    2.下列表格中各项都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胆矾
    食盐

    酒精
    B
    纯碱
    CaCO3
    NH3·H2O
    Fe
    C
    烧碱
    小苏打
    BaSO4
    干冰
    D
    KOH
    CuSO4
    Na2SO4
    NaClO

    答案 C
    考点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知识梳理
    1.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光泽、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判断依据: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的归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
    分馏
    干馏
    三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三化
    熔化、汽
    化、液化
    氧化、风化、钝化、皂化、歧化、硝化、酯化、裂化、氢化、煤的气化

    3.化学反应的分类

    4.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只存在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NaCl溶于水、NaCl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气体等均属于物理变化。焰色反应是唯一称为“反应”的物理现象。
    (2)电解质的电离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
    (3)同素异形体的转化(如:3O22O3),结晶水合物形成(如:CuSO4+5H2O===CuSO4·5H2O),结晶水合物失水(如:CuSO4·5H2OCuSO4+5H2O)是化学变化;原子核的裂变、聚变不是化学变化。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错误的指明错因。
    (1)臭氧变成氧气是物理变化。(×)
    错因:有新物质(O2)生成。
    (2)将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放入浓硫酸中发生物理变化。(×)
    错因:CuSO4·5H2OCuSO4+5H2O,结晶水合物失水是化学变化。
    (3)煤的“气化”、“液化”、“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错因:三者均为化学变化。
    (4)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活性炭褪色是化学变化。(×)
    错因:活性炭吸附褪色属物理变化。
    (5)用铂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错因: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
    (6)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也一定是化学变化。(×)
    错因:例:NaCl熔化离子键被破坏,但属物理变化。
    (7)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错因:核裂变、核聚变属于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
    2.(2019·安徽池州高三期末)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
    A.推广使用可降解的淀粉塑料和提倡使用乙醇汽油,都能减轻环境污染
    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后,可得到清洁燃料
    C.中国国产航母使用了大量的合金,合金具有强度大、抗腐蚀等优点
    D.石墨烯电池能够闪充,是利用单层石墨烯表面积大的特点
    答案 B
                        
    题组训练
    题组一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95%的乙醇常用作医疗上的消毒剂
    B.二氧化硫可广泛用作食品的增白剂
    C.含氢氧化铝的药剂可治疗胃酸过多症
    D.硅酸钠可用作食品和药品的干燥剂
    答案 C
    2.(2019·北京海淀高三期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许多科技知识。下列古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熬胆矾
    (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凡石灰
    (CaCO3),
    经火焚炼为用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A
    B
    C
    D

    答案 A


    题组二 正确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用胆矾炼铜 B.用铁矿石炼铁
    C.烧结粘土制陶瓷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答案 D
    4.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且都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是(  )
    A.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冷却NO2气体
    B.用冰水混合物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
    C.木炭吸附NO2气体;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
    D.向酚酞溶液中加入Na2O2;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答案 C
    解析 NO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属于化学变化;冷却二氧化氮:2NO2(g)N2O4(g) ΔH<0,平衡向右移动,气体颜色变浅,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冰水混合物冷却SO3气体得到的固态SO3是无色晶体,加热氯化铵晶体生成无色气体,均没有明显颜色变化,B错误;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棕色变浅或变成无色,属于物理变化;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先变无色,氯气过量时变黄绿色,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将过氧化钠加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属于化学变化;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考点4 分散系 胶体
    知识梳理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3)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类

    烟属于气固分散系;雾属于气液分散系;悬浊液属于液固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4)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
    多分子、
    离子集合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离子集合体
    本质区别

    性质
    外观
    均匀、透明
    均匀、透明
    不均匀、
    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介稳性
    不稳定
    能否透过
    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
    半透膜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实例
    食盐水、蔗
    糖溶液
    Fe(OH)3
    胶体
    泥水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丁达尔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现象。
    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2)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做聚沉。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①加入电解质溶液;②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加热。
    应用: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制豆腐。
    (3)电泳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如带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
    应用:工厂静电除尘。
    (4)渗析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应用:提纯胶体;血液透析。
    3.Fe(OH)3
    胶体的制备

    (1)反应原理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操作步骤
    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现红褐色。
    (3)注意事项
    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加热时间过长导致聚沉)。
    ②不能用自来水,不能搅拌。

    (1)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分离胶体和溶液的操作是渗析。丁达尔效应与渗析都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2)胶体不带电荷,胶体粒子(分散质)带电荷。
    (3)胶体粒子可以是多个微粒形成的聚集体[如Fe(OH)3胶体]或大分子(如蛋白质、淀粉胶体)。
    (4)胶体属于分散系,是混合物,而很多纳米级物质的微粒直径也是在1~100 nm之间,但不属于胶体,属于纯净物,如纳米铜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错误的指明错因。
    (1)直径为20 nm的纳米碳酸钙属于胶体。(×)
    错因:将纳米碳酸钙分散到某种分散剂中属于胶体。
    (2)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于电解质溶液。(×)
    错因:胶体与溶液属于两种不同分散系。
    (3)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
    错因:FeCl3+3NH3·H2O===Fe(OH)3↓+3NH4Cl
    (4)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错因:胶体不带电、胶粒带电。
    (5)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错因:溶液、胶体与浊液的本质区别为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
    (6)1 mol FeCl3充分水解可获得NA个Fe(OH)3胶粒。(×)
    错因:1个Fe(OH)3胶粒是多个Fe(OH)3微粒的聚合体。
    (7)稀豆浆、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错因:稀豆浆为胶体,氯化铁溶液为溶液。
    2.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
    B.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
    C.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D.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
    答案 C
    解析 淀粉溶液属于胶体;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和溶液都能通过滤纸。
                        
    题组训练
    1.下列有关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粒子的运动无规律
    B.溶液呈电中性而胶体带正电荷或负电荷
    C.CuSO4溶液中通过一束光没有特殊现象,蛋白质溶液中通过一束光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D.向Fe(OH)3胶体中滴入足量稀硫酸,胶体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
    答案 C
    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排放气体中的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C.一束光通过长时间保存的Na2SiO3溶液时出现光亮的“通路”
    D.FeCl3溶液能使血液聚沉
    答案 B

    (1)常见的净水剂:KAl(SO4)2·12H2O、FeCl3·6H2O等。其净水原理是Al3+、Fe3+水解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而起到净化水的目的。
    (2)明矾不能用作水的消毒剂,因为对水消毒,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不能使海水淡化。
    高考真题实战

    1.(高考集萃)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2019·天津高考)利用反渗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不涉及化学反应。(  )
    (2)(2018·全国卷Ⅱ)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
    (3)(2017·天津高考)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
    (4)(2016·全国卷Ⅱ)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制备Fe(OH)3胶体。(  )
    (5)(2015·浙江高考)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制醇、蛋白质的变性和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  )
    答案 (1)√ (2)√ (3)√ (4)× (5)×
    解析 (4)制备Fe(OH)3胶体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到沸水中保持微沸至得到红褐色分散系为止,NaOH浓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错误。
    (5)纳米银粒子的聚集是物理变化,错误。
    2.(2019·全国卷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
    B.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
    C.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
    D.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
    答案 C
    解析 高纯硅可用于制作硅光电池、光感电池等,A正确;目前国内高铁列车车厢已大量使用铝合金材料,B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除去异味,没有杀菌作用,C错误;碘酒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而有消毒作用,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D正确。
    3.(2019·全国卷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 A
    解析 氧化铁的颜色为红棕色,不是青色,A错误。
    4.(2018·江苏高考)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B.SiO2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C.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D.CaO能与水反应,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 D
    解析 A项,NaHCO3能与HCl反应,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而与其受热易分解没有对应关系;B项,SiO2传导光的能力非常强,用于制光导纤维,而与其熔点高硬度大没有对应关系;C项,Al2O3的熔点很高,用作耐高温材料,而与其是两性氧化物没有对应关系;D项,CaO能与水反应,与用作食品干燥剂有对应关系。
    5.(2017·北京高考)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中草药

    答案 A
    解析 瓷器是由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其主要成分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A正确;丝绸是用蚕丝织造的纺织品,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属于有机物,B错误;茶叶是由茶树的叶子和芽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有机物,C错误;中草药是由植物的根、茎、叶及动物的骨骼等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等,属于有机物,D错误。
    6.(2016·四川高考)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
    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答案 B
    解析 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是利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发生了化学变化;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是因为硅胶疏松多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是因为二氧化硫可与某些有色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肥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钠,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是利用高级脂肪酸钠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使溶液呈碱性的性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7.(2015·安徽高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H2SO4干燥
    D.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答案 C
    解析 Na2CO3受热不分解,A错误;Fe(OH)3胶体为红褐色,B错误;三种气体均不与浓硫酸反应,C正确;SiO2为酸性氧化物,除氢氟酸外,SiO2并不能与其他酸发生反应,D错误。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高三全国统考化学(经典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1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