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地理提能大一轮复习课标版文档:第三单元 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 学案
展开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
考纲 呈现 | 1.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及判断;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
考纲 解读 | 1.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成因;学会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
考点一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具体分析如下: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 | 最冷(最热)月均温 |
热带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
亚热带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
温带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
亚寒带 |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
寒带 |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性质变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3)气团: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归纳如下:
单一气压带、风带、气团影响下形成的气候 |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 | |
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 | |
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 |
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
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受赤道气团(西南季风)控制,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 | |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 |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控制 | |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 |
3.海陆位置
(1)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2)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3)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地形地势
(1)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布,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1)暖流:增温增湿,影响的气候类型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2)寒流:降温减湿,影响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命题视角 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综合分析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答案 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
解析 结合图分析可知,惠灵顿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控制,盛行西风,加上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喇叭形地貌有利于西风的深入。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5 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答案 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不利于降水;(势力强大的)沿岸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解析 本题考查干旱的成因。干旱主要和气温高、降水少等因素有关。根据图示结合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进行分析。
考点二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1)图中体现出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② 大气环流 和洋流。此外气候还受地形、下垫面性质及③ 人类活动 影响。
(2)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④ 热带沙漠气候 、⑤ 温带海洋性气候 和冰原气候。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⑥ 地中海气候 和热带草原气候。
(4)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气候类型有⑦ 热带季风气候 、⑧ 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⑨ 温带季风气候 ,其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或⑩ 大洋西岸 )。
(5)由图可以看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比大陆东岸高,主要是因为大陆西岸受 暖流 影响,气温较高;大陆东岸受 寒流 影响,气温较低。
1.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点 |
热带雨 林气候 | 南北纬10°之间 |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 全年高温多雨 |
热带草 原气候
|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 非洲中部、巴西南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 干、湿季明显交替 |
热带季 风气候 |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全年气温高, 旱、雨两季分明 |
热带沙 漠气候 |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 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 全年干旱少雨 |
(2)亚热带气候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点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
地中海气候 |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 地中海沿岸 |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 | 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
(3)温带气候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点 | |
温带季风气候 |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北部,朝鲜半岛北部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 冬寒夏热,全年干旱少雨 |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 西欧 |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 全年温和多雨 | |
(4)亚寒带和寒带气候
温度带 |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点 |
亚寒带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 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
寒带 | 苔原气候 |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 全年严寒 |
冰原气候 |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 全年酷寒 |
(5)高山气候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点 |
高山气候 | 高大的山地、高原 | 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 地势高,地势起伏大 | 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2.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分布规律判断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根据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根据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断,具体见下表:
步骤 | 依据 | 因素变化 | 结论 | |
以形 定位 | 气温变化 |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 | 北半球 | |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 南半球 | |||
以温 定带 | 最冷(热) 月均温 | 最冷月平均气温>15℃ | 热带气候 |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之间 | 亚热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0℃之间 | 温带气候 | |||
最热月平均气温<15℃ | 寒带气候 | |||
以水 定型 |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类型) |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 年降水量>2 000 mm | 热带雨林气候 |
年降水量 700~1 000 mm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 年降水量 750~1 000 mm | 热带草原气候 | ||
年降水量 1 500~2 000 mm | 热带季风气候 | |||
年降水量 800~1 500 mm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
年降水量 500~600 mm | 温带季风气候 | |||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 年降水量 300~1 000 mm | 地中海气候 | ||
少雨型 (终年少雨) | 年降水量<250 mm |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
(3)根据气候的成因判断
结合形成气候的纬度(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因素,特别是大气环流因素进行判断,例如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极地气候等。该内容在前面已经讲述,这里不再重复。
(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①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距赤道较远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③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山脉阻挡了西风,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⑤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狭长延伸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⑥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
⑦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中高纬度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命题视角一 气候类型的判断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答案 B 该农作物喜温好湿,且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①地每个月温度均在20℃以下,虽然水分条件在7、8两个月较好,但满足不了4个月生长期要求。②地有5个月温度在20℃及其以上,满足该农作物生长期需求,但②地水分严重缺乏。故选B。
2.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D ①地纬度为北纬29.7°,位于亚热带,但其夏季最热月均温在15℃以下,推测其海拔高,为高原和高山气候。②地纬度为北纬39.0°,位于温带,但其水分盈亏量全年为负,说明全年干旱,推测其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选D。
命题视角二 气候特征及差异比较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 下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分)
(2)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温哥华属 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 。(4分)
答案 (1)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2)温带海洋性 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解析 (1)本题考查气候特征。由两地气候资料图可以读出莱斯布里奇年降水量为380 mm,1月平均气温约为-6℃;而温尼伯年降水量为521 mm,1月平均气温约为-16℃;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明显高于温尼伯是受下沉气流影响。
(2)本题考查气候类型与特征分析。依据图文信息可判断温哥华位于50°N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全年受西风影响,且位于迎风坡,加之受暖流影响,降水较多。
考点三 全球气候变暖
读不同时期全球气温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图甲 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
图乙 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1)由图甲可知,地质时期气温变化特点是① 波动 变化、② 冷暖、干湿 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图乙可知,近现代气温变化特点是气温③ 波动 上升,特别是1980—2000年气温上升速度④ 加快 。
(3)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是⑤ 温室气体 的排放、城市化、⑥ 森林砍伐 、过度放牧等。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农业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命题视角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地区差异及原因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A 从材料中“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条件的是蒙古高原。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答案 B 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比热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海洋比热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命题视角二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Ⅰ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图Ⅱ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3.(2019浙江4月选考,9,2分)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
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
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城市内涝是短时间内降水较多,排水不畅导致的。黄浦江沿岸地区在长江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流速缓慢,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多暴雨,③④对,D项正确。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较多,但蒸发量也较大,①错;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度大,②错。
4.(2019浙江4月选考,10,2分)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答案 B 据图可知,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升高,河流淤积不会使河岸高度短时间内升高幅度这么大,A项错误;陆地构造抬升不会只影响到河床这么狭小的范围,C项错误;地下水位升高,对河流水位不会有较大影响,不会使河床升高,D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风暴潮位在几十年内升高明显,B项正确。
|
|
一、选择题
双峰林场位于张广才岭东南坡海拔1 200米处,北高南低。这里雪期长达7个月,每年冬季,蓬松的新雪在屋顶和物品上堆积,形成2米厚的积雪,景观奇特,被称为“中国第一雪乡”。下图示意“双峰林场位置及冬季雪景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导致双峰林场积雪深厚的主要原因有( )
①位于山地背风坡,风速小
②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③纬度高,冬季气温低
④靠近河流,水汽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结合图示信息知,双峰林场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降水形式以降雪为主;同时该地位于张广才岭东南坡,风力较小,利于积雪。
2.近年来,人们发现双峰林场北部的房屋积雪比之前薄,原因可能是( )
A.蒙古高压变弱 B.全球气候变暖
C.周边森林破坏 D.大气污染加剧
答案 C 近年来双峰林场北部房屋积雪厚度的变化,主要受当地环境的改变影响。据此可推知最可能是由于周边森林破坏,风力加大,积雪厚度变小。
反照率指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下图为1980—2012年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9河北衡水中学期中)“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气候变冷
③冰川融化加剧 ④冰川面积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全球变暖会使格陵兰地区的冰川消融加快,则地表冰雪减少而反射率下降。
4.(2019河北衡水中学期中)分析“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①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②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③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④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全球变暖会使寒冷的西伯利亚热量条件改善,从而使森林带向北扩展;北部因北冰洋极冰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及陆上融雪量激增而入海水量上涨,最终导致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故②④正确。
2019年1月以来,吉林省少雨雪,几乎无积雪覆盖,且出现最暖1月。全省平均气温为-11.3℃,较常年高4.3℃,居历史同期高温第1位。下表为2019年1月吉林省九市州平均气温、距平值及高温排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 长春 | 吉林 | 通化 | 松原 | 辽源 | 白城 | 白山 | 四平 | 延边 |
平均 气温 (℃) | -11.6 | -11.8 | -11.2 | -11.1 | -12.2 | -11.2 | -13.2 | -10.1 | -9.9 |
距平 值 (℃) | 4.5 | 5.2 | 3.7 | 5.1 | 4.3 | 4.9 | 3 | 4.3 | 3.8 |
高温 排位 | 2 | 1 | 4 | 1 | 6 | 1 | 5 | 1 | 1 |
5.(2019吉林三调)据表可知( )
A.1月份九市州气温最低值出现在白山,为-13.2℃
B.吉林省九市州平均气温较常年低
C.长春、松原、白城、四平、延边突破历史同期高温极值
D.吉林市平均气温为-11.8℃,在九市州中距平值最高,居历史同期高温第1位
答案 D 据表格可知,1月份九市州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白山,为-13.2℃;吉林省九市州平均气温较常年高;吉林、松原、白城、四平、延边突破历史同期高温极值。
6.(2019吉林三调)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吉林省某些地区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不断加剧,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气温更低
C.太阳辐射减弱
D.降雪减少、雪期推后
答案 D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吉林省各地区降雪减少且雪期推后、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从而使冻害加剧,D项正确。
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19湖南株洲教学质检)图示地区降水量南部少于北部的原因主要是( )
A.南部纬度低,气温高
B.南部受西风影响时间短
C.南部处于山地背风坡
D.南部受暖流影响较小
答案 B 结合图示信息,该地区南部主要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时降水较多;而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降水较多。据此判断图示地区南、北部降水量的差异主要是受西风影响时间不同所致。
8.(2019湖南株洲教学质检)冬雨率是指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率。下列城市冬雨率最高的是( )
A.巴塞罗那 B.马德里
C.巴伦西亚 D.塞维利亚
答案 D 结合上题分析及四城市气候特征知,塞维利亚处于该区域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则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冬雨率最高。
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少趋势,北极地区出现了气候变暖的北极放大效应。北极地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但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海冰的减少催生了北极地区的航运业,北极航道能缩短中国同欧洲、北美洲间的海上航程。气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北极地区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0℃时作为春季的开始,海冰开始融化。下图是北极地区2003—2010年不同季节海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9.北极地区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是( )
A.12月 B.1月 C.2月 D.3月
答案 D 由材料可知,春季(4—6月)海冰才开始融化,因此海冰面积最大的时间是冬季末,即3月份,故选D。
10.北极地区夏季的升温幅度小于冬季的可能原因是( )
A.夏季海冰融化释放的热量多
B.冬季海水结冰吸收的热量多
C.夏季海水升温慢,是“冷源”
D.冬季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
答案 C 夏季,海冰融化是吸热过程,不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冬季海水结冰是放热过程,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排除A、B;“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少趋势”,说明北极海域不结冰水域广,则夏季海洋升温慢,是近海面大气的“冷源”,不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冬季海洋降温慢,是近海面大气的“热源”,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选项C正确;反射强会使冬季冰面温度更低,而不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则D错误。
11.与传统航线相比,船舶在北极航线航行过程中( )
A.航行速度较快 B.航行速度稳定
C.航行方向多变 D.单位距离能耗低
答案 C 北极航线附近多冰山、浮冰,船舶为避开冰山、浮冰,需保持较低的航行速度,且航行方向要不断变化,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2.(2019四川遂宁三诊)读世界部分地区某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阴影部分为海洋),回答下列问题。
(1)推断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季节,并说明依据。
(2)简析M地此时的天气特点。
(3)写出N所在等压线的气压值,并简述N所在气压中心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答案 (1)夏季。海洋上大范围的高压中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同纬度海洋的气压高于陆地;地中海及沿岸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受高压脊控制。
(2)M此时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
(3)1 016 hPa;当地为地中海气候;N所在高压中心加剧了其夏季的炎热干燥程度;拓宽了地中海气候区的分布范围。
13.(2019安徽合肥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本州岛北部最冷月气温0℃等温线和该月降水量分布图。
(1)指出N地的气候类型并说出判断依据。
(2)描述本州岛最冷月从M地到N地降水量变化特征,并分析该月M、N两地降水差异的成因。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
该地最冷月温度大于0℃,地处亚热带;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处在世界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为季风气候。
(2)从M地到N地降水量先减少后增多。
降水M地多于N地;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中部山脉抬升M地降水多,背风坡气流下沉,N地降水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