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第2章第4讲 水的运动
展开(对应学生用书第62页)
一、水循环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4)“塑造”——地表形态。
[特别提醒]
(1)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径流上。
(2)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二、世界洋流
1.洋流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按性质)
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3)洋流形成的因素
2.主要的洋流及分布
(1)世界主要洋流
(2)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海域
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反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③北印度洋海域
形成典型的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④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特别提醒]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
(2)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属于寒流。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全球大洋环流的意义: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2.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影响
(1)寒暖流交汇:纽芬兰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2)上升流:秘鲁渔场。
4.对海洋航行影响
(1)顺流可节省燃料,加快速度。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两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不利。
5.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特别提醒]
寒流经过的地区,因为海水温度较低,空气稳定,不易形成上升气流,故不易出现降水,往往形成荒漠景观,但此类地区经常会出现雾天。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湖泊与河流之间总是相互补给的。(×)
2.“黄河之水天上来”,说明大气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3.受西风带影响而形成的洋流是暖流。(×)
4.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域都是寒暖流交汇的海域。(×)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1.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甲→丙→丁的过程属于海陆间循环,该循环促进了陆地上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水和水能。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C(填字母)环节。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三、区域认知——趣味思考
1.古代郑和下西洋跨越印度洋去往波斯湾时主要选择在哪个季节?说说判断理由。
[提示] 主要选择在北半球的冬季,因为此季节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此季节西去波斯湾是顺风顺水。
2.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尽管地处极地寒冷地带,但却冬季不冻,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北大西洋暖流可以影响到此处,使其冬季不冻。
(对应学生用书第64页)
eq \a\vs4\al(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施加的影响)
eq \a\vs4\al([例1]) (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❶,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题。
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思维流程]
[尝试解答] D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eq \a\vs4\al(海洋上空的水汽, ↓, 陆地) eq \b\lc\{(\a\vs4\al\c1(风\b\lc\{(\a\vs4\al\c1(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季风(主要为夏季风))),距海远近,地形阻挡))
(3)影响降水的因素
eq \b\lc\ \rc\|(\a\vs4\al\c1(\x(充足的水汽)—,\x(强烈上升的大气运动)—,\x(凝结核)—))→ eq \x(形成降水)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暗河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不利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倒灌,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
命题视角一 创设生产、生活情景,分析水循环环节及影响因素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1.B 2.C 3.D [第1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的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C项。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命题视角二 通过实例探究,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内流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最终消失于内蒙古沙漠地区。黑河中游盆地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在黑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有规律地转化。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黑河流域水循环(多年平均)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大于实际蒸发量
B.降水量小于实际蒸发量
C.径流量小于实际蒸发量
D.径流量大于实际蒸发量
5.每年3~5月黑河下游流量小,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中游盆地进行春灌 B.下游盆地降水量小
C.下游盆地进行春灌 D.下游盆区蒸发量大
6.据图比较黑河中下游水文特征,正确的是( )
A.中游流量小于下游 B.中游流速小于下游
C.中游结冰期长于下游 D.中游汛期早于下游
4.B 5.A 6.D [第4题,黑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年蒸发量大。第5题,每年3~5月,当地气温回升,农作物开始生长,中游农业区进行春灌,导致黑河下游流量小。第6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黑河为内流河,故越往下游水量越小,中游流量大于下游;中游落差大,流速大于下游;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河下游纬度高,结冰期长;由于河流水源主要来自上游,故中游汛期早于下游。]
命题视角三 联系生活实践,分析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图1 图2
7.利用图1所示方法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8.读图1和图2,下列关于该取水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时后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时后
C.夜晚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太阳辐射
D.夜晚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大气逆辐射
7.D 8.D [第7题,利用图1所示方法获取淡水的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第8题,温度最高且膜上与膜下温差最大时最易获取淡水,由图可知13时左右最容易获取淡水;夜晚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大气逆辐射。]
eq \a\vs4\al(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eq \a\vs4\al([例2]) (2019·海南高考)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❶。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❷。据此完成(1)~(3)题。
(1)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冰雪融水
(2)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 B.生活用水量大
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 D.生产用水量大
(3)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湿地
[思维流程]
[尝试解答] (1)D__(2)D__(3)B
1.明确三类补给关系
(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理清五种河流补给类型
3.熟悉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条件
(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与降水变化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决定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较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3)依据水位高低判断
①湖泊水补给河流,主要看两种情况
a.源头地区的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始终补给河流。
b.河流中下游沿岸的湖泊,只有在枯水期时,湖泊补给河流。
② eq \a\vs4\al(地下水补,给河流) eq \b\lc\{(\a\vs4\al\c1(承压地下水始终补给河流,潜水只有当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
4.全面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
①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
②主要表现: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2)水位: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
①影响因素: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
②主要表现: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经地区的雨季长,河流的汛期长;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3)含沙量
①影响因素: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②主要表现: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
①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②主要表现: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低温时间越长,则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的地方,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5)流速(水能)
①影响因素: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
②主要表现:落差大(小)、流速快(慢),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小),则水能丰富(缺乏)。
命题视角一 结合相关水文统计,判断陆地水体的补给特征
下图为中亚某区域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浸水桥是洪水时允许水流从桥面流过的桥梁。图示地区的河水流过桥面的时间多在3~4月。据此推断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最可能是( )
①雨水 ②高山冰川融水 ③季节性积雪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当地居民喜欢在涨水时到河边钓鱼,而河边垂钓,钓点是关键。钓点宜选在水流平缓的地方。图中最适宜垂钓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C 2.D [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没有高大山脉,河流不会有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中亚地区距海较远,降水少;洪水期多出现在3~4月,说明河流的补给水源最可能是季节性积雪融水;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图中湖泊水补给河流。第2题,据图可知,①地位于湖泊出口处,水流速度较快;根据图例可知,②地位于急流处,水流较快;③地位于凹岸,水流速度较快;④地位于凸岸,水流平缓。]
(2019·河南安阳第一次调研)下图为黄河源头年径流量月平均值统计图。据此完成3~5题。
3.1972~2013年,黄河源头两次汛期的主要补给类型依次是( )
A.积雪融水 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 湖泊水
C.大气降水 地下水 D.积雪融水 冰川融水
4.1972~2013年与1919~1971年黄河源头年径流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增加 B.冰川融水增多
C.蒸发增强 D.含沙量增大
5.针对黄河源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应( )
A.恢复源头植被 B.增加人工降水
C.减少灌溉农业面积 D.修建水库
3.D 4.C 5.A [第3题,1972~2013年,黄河源头第一个汛期出现在3月,应为积雪融水补给;第二个汛期出现在8~9月,应为冰川融水补给。第4题,整体而言,1972~2013年黄河源头年径流量小于1919~1971年,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增加均会造成径流量增加,与图示趋势不相符;含沙量变化不会影响河流径流量;气候变暖使蒸发增强,导致径流量减少。第5题,恢复源头植被可以涵养水源;人工降水不宜长期进行;黄河源头灌溉农业面积较小,减少灌溉农业面积对年径流量影响不大;水库只能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不能影响年径流量。]
命题视角二 剖析水文现象,分析河流水文特征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6~8题。
6.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7.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6.B 7.B 8.D [第6题,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选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第7题,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的降水量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②对;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③对;由于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覆盖率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④错。B选项正确。第8题,河流形成洪峰就会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提高河流的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了洪峰,但含沙量较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选项错误;裸露坡面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较少,C选项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选项正确。]
eq \a\vs4\al(世界洋流的分布)
eq \a\vs4\al([例3]) (经典高考题)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❶,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完成下题。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维流程]
[尝试解答] B
1.整体把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2)特殊的环流模式
①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②南半球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2.理清洋流的判断方法
(1)判定洋流流向的方法
(2)判定洋流性质的方法
①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②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
③通过纬线度数的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命题视角一 借助模式分布图,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
(2019·重庆一中测试)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图中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所示的半球与季节分别是( )
A.北半球、夏季 B.北半球、冬季
C.南半球、夏季 D.南半球、冬季
2.图中受西南季风吹拂而形成的洋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A 2.C [第1题,从图中中高纬度洋流分布可判断,该半球是北半球;由图中经度位置判断,③是位于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此时其为顺时针方向的环流,所以该图所示季节为夏季。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③洋流位于北印度洋,且此时流动方向为顺时针,是由夏季西南季风吹拂而形成的。]
命题视角二 借助等温线分布图,考查洋流分布规律
(2019·邯郸模拟)读海陆气温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洋流),完成3~4题。
3.此图表示( )
A.北半球的冬季
B.南半球的冬季
C.北半球的夏季
D.南半球的夏季
4.此洋流可能是( )
A.巴西暖流 B.阿拉斯加暖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秘鲁寒流
3.B 4.D [第3题,根据图示等温线的分布判断,越往北气温越高,故判断图示位于南半球;图示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反映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较海洋低,故判断为南半球的冬季。第4题,洋流流向应与等温线凸向一致,故根据图示的洋流凸向可判断,虚线处的洋流自南向北流,为南半球的寒流,只有秘鲁寒流符合,而加利福尼亚寒流为北半球的寒流。]
eq \a\vs4\al(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eq \a\vs4\al([例4])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❶。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❷,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下题。
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思维流程]
[尝试解答] D
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能拓展] 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
2.海雾与洋流的关系
(1)寒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尤其是冬季寒暖流交汇处。
(2)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
(3)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命题视角一 剖析自然现象,考查洋流的影响
(2019·长春模拟)下面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及部分海岸景观图。海豹是肉食性海洋动物,克罗斯角的海豹自然保护区不到1平方千米的海滩上,常年聚集着8~10万头海豹。据此完成1~2题。
1.克罗斯角海豹聚集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丰富,植被茂密
B.地势低平,沙滩广布
C.离岸风和上升流明显,鱼类资源丰富
D.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
2.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大西洋,高大沙丘的滚滚沙流飞泻入海,这种奇景的形成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影响
B.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C.中纬西风带的挟沙能力强
D.沿岸洋流侵蚀作用强
1.C 2.A [第1题,克罗斯角位于非洲西海岸,地处东南信风带内,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盛行离岸风,上升流明显,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海豹以捕食鱼类为主,这里鱼类丰富,吸引海豹聚集。第2题,从题中“高大沙丘的滚滚沙流飞泻入海”可判断形成原因是受风力影响,B、D错;根据图中25°S纬线可知该地受信风影响,而不会受中纬西风带的影响,A正确,C错。]
(2018·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4.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
A.降水少 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3.B 4.C [第3题,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所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海水流动速度对蒸发量的影响无法判断;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不存在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因此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高值区并不靠近大陆。第4题,读图可知,年蒸发量高值区位于东海附近海域,东海海域冬季降水较渤海、黄海海域多;太阳辐射强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风影响,风力应比渤海、黄海海域弱;东海海域冬季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海气温差大,蒸发强烈。]
命题视角二 结合人类活动,考查洋流的影响
(2019·包头模拟)下图示意汉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当时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据此完成5~6题。
5.当时,商船从徐闻去天竺,出发的季节大多选择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5~6月出发而避开7~8月,这主要是为了( )
A.避开多雨季节 B.避开多大风浪期
C.避开伏旱天气 D.借助风力和洋流
5.D 6.B [第5题,图示为汉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当时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商船从徐闻去天竺,出发的季节大多选择在冬季,主要原因是顺风顺水,节省时间和燃料。第6题,图示为汉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当时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7~8月夏季风势力强,风浪大,不利于航行。]
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已经影响到多个国家。据此回答7~8题。
7.核泄漏物质随洋流扩散,下列国家受其影响较大的可能是( )
①加拿大 ②马来西亚 ③墨西哥 ④阿根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上述国家受影响的海域,夏季表层海水等温线与下列示意图相符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D 8.C [第7题,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到达北美大陆西岸,分别向北和向南运动,影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西部海域。第8题,加拿大西部海域和墨西哥西部海域均位于北半球,等温线向北递减,分别受暖流和寒流的影响,等温线分别向高纬和低纬凸出,但加拿大纬度较高,水温较低,墨西哥纬度较低,水温较高。]
地理图表专攻(六)|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eq \a\vs4\al([典例])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1)~(2)题。
a b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D (2)C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气候特征,流域内的干支流分布状况,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人类活动等。
(2)明确河流流量与沿线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不同地区的河流流量变化特征
②不同天气影响下的河流流量变化特征
③北半球不同气候区内的河流径流变化特征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2019·潍坊模拟)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
①乙之前 ②乙到丙 ③丙到丁 ④丁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
A.甲之前 B.甲→乙
C.乙→丙 D.丙→丁
3.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
A.高峰值提前 B.高峰值增大
C.总量变大 D.高峰值减小
1.D 2.B 3.D [第1题,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应当是出湖径流量大于入湖径流量时段。第2题,上涨变慢应当出现在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且入湖水量在下降的时段,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第3题,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削峰补枯的作用,因此入湖径流的高峰值会推迟,总量会减少。]
大题规范解答(二)| 河流特征分析类题目
eq \a\vs4\al([典例]) (2019·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使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少;含沙量减少。
角度一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其思维流程为:
(2019·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图1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2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
图1
图2
(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3)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解析] 第(1)题,由给定流域中部分城市的气候资料可知,该流域各地夏季降水多,故雨水是该河流主要的补给类型之一。由文字材料“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可知,冰雪融水也是其补给方式之一,另外地下水补给也应该是其补给来源。第(2)题,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有利方面是促进三角洲的形成,提供水源,不利方面是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易引发洪涝灾害。第(3)题,针对该区域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的特点,应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还要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答案] (1)冰雪融水、雨水、地下水
(2)有利: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不利:引发洪涝灾害。
(3)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考纲
考点
知识细化
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施加的影响
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影响因素
解读、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创设生产、生活情况,分析水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列举实例理解地理意义
实例探究,分析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生产、生活活动中对原理的运用
现实生活中巧用水循环原理
陆地水体
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依据补给关系判断季节
结合水文统计,分析补给类型
河流的补给类型
不同补给类型的径流曲线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
全面、规范描述
剖析水文现象分析水文特征
世界洋流的分布
洋流的含义、分类
能依据流向区分寒暖流
借助等温线分布判洋流性质
洋流的分布规律
绘制简略示意图
结合模式图或区域图判断洋流
主要洋流的名称、分布
依据海域位置确定洋流名称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依据洋流性质推知沿岸气候
分析自然现象,考查洋流影响
洋流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分析不同渔场的成因
洋流对航海、环境的影响
航海线路选择的依据
联系人类活动,考查洋流影响
类型
主要环节名称
特点
海陆间循环
①蒸发,③水汽输送,④降水,⑤地表径流,⑥下渗,⑦地下径流
最重要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海上内循环
①蒸发,②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重要作用
陆地内循环
④降水,⑧蒸发,⑨蒸腾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因素
影响
盛行风
主要动力
地转偏向力
改变运动方向
陆地形状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
暖流、B南
赤道暖流、
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信息提取
❶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说明水量巨大
❷图中显示贝加尔湖大致南北狭长,属于外流湖
教材寻因
水循环通过水的运动,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外流湖的湖水更新主要与蒸发和降水的对比、及河流的出入有关
综合判断
结合信息❶、❷可知,贝加尔湖为外流湖,其湖水更新主要通过河流的流入与流出来实现,该湖深度大,只有表层湖水可以通过河流流出,大部分水体无法流出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同地表径流量成正比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或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减少
蒸发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减少地表径流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小
信息提取
❶锡林河是内流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❷锡林河流域内年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
教材寻因
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春季因冬季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部分,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上
综合判断
(1)由信息❶可知,锡林河流域冬季会有大量积雪,春季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进入河流形成春汛
(2)由信息❷可知,锡林河流域内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但结合信息❶可推知,该流域属于农牧交错地区,种植业、牧业的发展导致夏季农业用水量较大,导致伏汛不明显
(3)由信息❶、❷可知,该地年降水量约为3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为草原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图1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图2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图3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图4
补给
汛期
分布
湿润区
降水
取决于降水的季节变化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干旱区
季节性
积雪融水
春季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地区: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
永久性冰川融水
夏季(主要)
河流发源于高大的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信息提取
❶欧洲鳗的幼体随洋流从马尾藻海跨越大西洋到达欧洲西部沿海
❷图中显示出马尾藻海的位置是在北纬40°以南的大西洋西侧,欧洲西部沿海则位于大西洋的东侧
教材寻因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综合判断
由信息❶、❷可知,欧洲鳗幼体从马尾藻海去往欧洲西部沿海时跨越大西洋,需借助北半球的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主要是借助北大西洋暖流
名称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海区
中低纬度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环流方向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逆时针
洋流性质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暖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寒流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寒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暖流
洋流模式
洋流成因法
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如北赤道暖流受信风带控制,自东向西流动)
洋流性质法
海水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
洋流概念法
水温低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水温高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一般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
特定环境法
密度流的流向取决于表层海水海区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
信息提取
❶雾是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凝结而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❷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
❸图中的纬度变化显示出S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❹图中显示S市西侧为太平洋,说明其位于大洋东侧
教材寻因
海洋上暖湿空气流经寒流上空时,常因寒流的降温影响而形成海雾
综合判断
结合信息❶、❷、❸、❹可知,S市位于北半球中低纬海域的大洋东侧,沿岸有寒流流经,夏季时出现的暖湿空气经过此处海域时常会形成雾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气候
全球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四大渔场
形成类型
具体表现
洋流名称
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
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
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北海道渔场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沿岸冷水
秘鲁渔场
冷海水上泛处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秘鲁沿岸的秘鲁寒流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
常用“描述”“分析”“比较”“说明”“探究”“指出”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流域地图及相关统计资料,点明设问方式及内容
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
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文特征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水位高(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水力)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长度
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水系特征
支流
支流多(少)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2 海水的运动(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2 海水的运动(含解析),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区域地理第18章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区域地理第18章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理位置,我国的地形,我国的气候,河流和湖泊,自然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区域地理第17章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区域地理第17章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