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鲁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1部分第4单元第1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 自然灾害与人类
展开第一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 自然灾害与人类
考纲 | 考点 | 知识细化 | 能力要求 | 应用实践 |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水资源的分布与短缺原因 | 系统分析短缺原因 | 实例探究水资源问题成因及对策 |
水资源问题表现与对策 | 会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 |||
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 能源的分布与短缺原因 | 系统分析短缺原因 | 实例探究能源资源问题成因及对策 | |
能源问题表现与对策 | 会分析能源开发与利用 | |||
重大自然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 会分析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解决措施 | 案例探究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御措施 |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类
(1)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2)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1)分布的不平衡性
(2)资源间的联系性: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尤为突出。
(3)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的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4)利用的发展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必要性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2.途径
途径 | 要求 |
适度开发 |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
利益兼顾 | 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 |
重视保护 |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
公众参与 | 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 |
四、认识洪水和洪灾
1.自然灾害概况
(1)概念: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分类
2.洪水与洪灾
(1)含义
(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直接损失 | 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 |
间接损失 | 造成供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等 |
五、洪灾的形成原因
原因 | 表现 | |
自然原因 | 气象因素 | 强降雨、冰雪融化 |
河湖因素 | 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 | |
流域汇水速度 | 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 |
河道排水速度 | 河谷越顺直、越通畅,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大 | |
人为原因 | 破坏植被 |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
围湖造田 |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 |
建筑物占据河道 | 降低河道排水的速度 |
六、洪灾的防治措施
1.做好对洪水监测和预报工作。
2.采取防灾措施
(1)工程措施
措施 | 功能 |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 | 提高对洪水的调蓄功能 |
修筑堤坝 | 防止洪水漫溢 |
疏浚河道 | 加快泄洪速度 |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 降低洪水水位 |
(2)非工程措施
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②控制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
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④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
[特别提醒]
水土流失加剧洪灾的发生:一方面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另一方面会造成湖泊面积减小、容积降低,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
2.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降水量也少。 (×)
3.洪水一定带来洪灾。 (×)
4.人类活动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某年我国水资源与世界水资源比较表
水资源数量 | 世界 | 中国 | 美国 |
总量/亿m3 | 470 000 | 27 000 | 29 700 |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m3/人) | 7 000 | 2 000 | 9 900 |
1.从总量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小。
2.我国水资源总量与美国相近,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总量约为美国的5倍。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填“大”或“小”)。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
1.我国南方的许多城市有时也会喊“渴”,其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南方降水多,地表径流量大,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需水量大增,而水污染严重导致许多淡水资源无法利用,造成水质型缺水。
2.我国洪水灾害有哪些类型?出现时间如何?
[提示] 暴雨洪水,发生在夏秋季节,大约在4~9月;融雪洪水,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大约4~5月和7~8月;冰凌洪水,发生在初冬河流结冰时和初春河流融冰时,大约在2~3月和11~12月。
(经典高考题)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❶。如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❷。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 ❶海冰的含盐量很低,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❷图中等值线为年平均气温≤-4 ℃日数等值线,其数值大小决定了海冰存在的时间及厚度 ❸图中显示四地气温≤-4 ℃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地,以及四地的海陆位置 ❹图中四个城市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其中葫芦岛纬度最高 |
教材 寻因 |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开源和节流,开发海冰资源是开源的一种方式 |
综合 判断 | (1)由信息❷、❸可知,四地中甲、乙两地气温≤-4 ℃持续时间较长,甲、乙两地相比,乙地位于大陆附近受冬季陆地降温快的影响,气温相对甲地更低,海冰厚度相对较大 (2)由信息❷、❹可知,四个城市中葫芦岛的纬度高,年平均气温≤-4 ℃日数长,气温最低,当地海冰厚度最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 (3)由信息❶、❷可知,渤海沿岸淡水需求量大,但由于开采海冰的成本较高,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开采 |
[尝试解答] (1)B (2)A (3)C
1.某地水资源紧张问题的相关分析
(1)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
资源型缺水 | 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如京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 |
水质型缺水 | 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型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 对策 | |
自然原因 | 空间分布不均 | 跨流域调水 |
时间分布不均 | 修建水库 | |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 节约用水 | |
人为原因 |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水资源浪费严重 |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 |
水资源污染严重 |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
(3)水资源相关问题分析思路
①水资源丰富程度的分析
②水资源短缺程度的分析
2.我国的能源问题
(1)主要表现
①石油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
②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进口石油一半左右来自中东,这些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
③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以外国油轮运输为主,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2)成因
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我国能耗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的需求。
(3)解决措施
①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②节流: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③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将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生产,降低能源使用量。
命题视角一 落脚于具体区域,分析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合肥模拟)安徽省山区水资源较多,但人口少、耕地少;淮北平原地区水资源少,而人口多、耕地多。省内大部分地区已接近或达到中度、重度缺水,部分地区已达到极度缺水。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最南端。读2011年安徽省总用水量组成图和2011年安徽省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统计表,完成1~3题。
(单位:亿m3)
流域分区 | 年降水量 | 地表水资源量 | 水资源总量 |
全省 | 1 484.64 | 544.17 | 602.08 |
淮河流域 | 555.96 | 139.01 | 184.28 |
其中:淮北地区 | 281.93 | 54.20 | 95.47 |
淮南地区 | 274.03 | 84.81 | 88.81 |
长江流域 | 814.69 | 340.55 | 353.19 |
其中:江北地区 | 378.12 | 131.70 | 139.16 |
江南地区 | 436.57 | 208.85 | 214.03 |
新安江流域 | 113.99 | 64.61 | 64.61 |
1.材料表明( )
A.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与区域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B.安徽省南部水资源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大于北部
C.新安江流域水资源最为缺乏
D.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南部少、北部多
2.安徽省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短缺
B.水资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C.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组合不协调
D.水资源总量日益减小
3.安徽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压缩工业生产规模
B.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提高水资源总量
C.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种植业比重
1.A 2.C 3.C [第1题,表格中显示,年降水量大的地区水资源总量丰富,即水资源总量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由所学知识可知,安徽省南部水资源总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小于北部;新安江流域地处皖南山区,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都较小,虽然水资源总量较少,但不缺乏;读表可知,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多于淮河流域,即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南部多、北部少。第2题,安徽省水资源总量较多,但区域分布不均衡;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安徽省水资源消费结构较合理;材料显示,安徽省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组合不协调;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水资源总量日益减小的情况。第3题,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5.1%,居第一位,因此,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安徽省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安徽省平原面积所占比重大,适宜发展耕作业,所以D项表述不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发展现状。过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危害,B项表述不符合。]
命题视角二 以风能资源的分布为切入点,分析我国能源资源问题及对策
4.图1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是我国风能及风电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图1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技术和环境因素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3)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
[解析] 第(1)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矿物能源的日渐枯竭使人们更加重视利用新能源。新能源的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可知柱状图代表风电装机容量,则折线图代表发电成本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风力发电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风力发电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保护环境。第(2)题,甲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高原,从自然方面分析,甲地风速不稳,冬季风大、夏季风小,且冬季多冰冻、雪灾等气象灾害;从市场条件分析,甲地远离消费市场,需长距离输电。第(3)题,乙地为四川盆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风力小,不适合建风力发电站。该地区有众多的名川大江,水能资源丰富,属于可再生的常规能源。
[答案] (1)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②技术进步使风力发电成本下降;③开发风能资源,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
(2)自然原因:①夏季风力相对较小;②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
市场条件: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远。
(3)原因:①离冬季风源地远;②受盆地周围山地及高原影响,风力减弱。水能。
(2016·全国卷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❶,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❷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 ❶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❷该地区河网密布 |
教材寻因 |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
综合判断 | 由信息❶❷可知,洪涝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应包括开挖入海河道,修建蓄洪工程,而非工程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重视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
[尝试解答]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灾 害 | 成因 | 我国的时空分布 | 危害 | 防治途径 |
干 旱 |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
寒 潮 |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西南依次变弱 |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 |
台 风 |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
2.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②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以淮河、黄河、长江为例)
①淮河的治理
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②黄河的治理
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③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3.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及防御措施
灾害种类 | 成因 | 防御措施 |
地震 |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 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质量,加固房屋等;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
滑坡泥石流 | 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崎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报;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聚居人口迁出高风险区 |
命题视角一 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防御措施
1.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冷冻灾害主要是由气温的异常变化造成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直接损害和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间接危害。图中的信息显示,P地区位于三山夹峙地带,并且向北敞开,成为北方冷空气容易进入并且堆积的区域;同时山地地形,地势高,气温低。第(2)题,冷冻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预报预警、提高防灾意识和加强防灾管理、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等。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命题视角二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2.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 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