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高考鲁教版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版鲁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第11单元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展开
第一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最新考纲
探究线索
核心素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抓住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河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原因
表现
地理位置特殊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的过渡地带
黄土质地特殊
钙质胶结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坚实,遇水易分散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人为原因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设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
(2)破坏植物:农业垦荒(为主),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
①原则
②目的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
(2)农业技术措施:
①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
②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3)生物措施:
地区
措施
目的
不宜耕种的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地表植被
有条件地区
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
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
[特别提醒]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三类措施之间的作用和功效是不同的,工程措施见效快,生物措施是根本,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认识荒漠化
[特别提醒]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②人为因素
[特别提醒] 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3.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
(1)分布及现状
①分布:
―→
→
②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①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4.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与影响
(3)雨林的保护措施
[轻巧记忆]
“七字法”记忆森林的生态功能
森林的生态功能可简化记忆为“水气净美物尘沙”七个字
“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三、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概述
(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功能
功能
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2.湿地资源问题
(1)表现
(2)原因
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类型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3.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读洞庭湖变迁示意图,回答问题。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1)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
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旅游观赏价值;③调蓄洪水;④航运;⑤提供农副产品。
(2)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
②影响: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破坏。
(3)湿地保护措施。
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湖;移民建镇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道。
[知识拓展]
1.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次生盐碱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
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③土壤:表层土层疏松
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2.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 喀斯特地貌发育;
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
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石漠化的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③植树造林;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实施生态移民等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只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才是荒漠化。 (×)
2.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大规模采挖虫草会导致荒漠化。 (√)
3.山地地区的梯田耕作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 (×)
4.在西北地区大范围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
二、区域认知——准确连线
将下列地区与其易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对应连线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
近年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与人们的何种努力密切相关?
[提示] 近年来,为了恢复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人们在塔里木河流域实施了生态调水,其下游地区的断流现象消失,使生态得到了保护。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❶。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较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❷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的措施之一是退耕还林(草)
❷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成为“小老头树”的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
❸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教材寻因
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可以发育森林景观,低于400毫米的地区,气候干旱,发育有草原景观;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❷可知“小老头树”所在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干土层厚,使树木发育不良;气候较为干旱,大风天气多,使其根基不稳,枝叶稀疏
(2)由信息❷、❸可知,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地区,不适宜树木生长,因此进行植树造林,会减弱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也会导致气候干燥
(3)由信息❶、❷、❸可知,在生态建设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尝试解答]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抓关键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主要抓住以下三点:
耕地质量
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河流泥沙
河流径流泥沙含量剧增、河湖淤积,加剧洪涝威胁
自然灾害
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1)不同地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沟谷集中区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
生物措施
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区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命题视角一 结合区域图判读,考查区域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结合江西省地图,完成1~2题。
1.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
①山地丘陵面积较广 ②全年降水丰沛 ③土质疏松,多黄土 ④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水旱灾害加剧 B.湖泊淤积
C.土壤盐碱化加重 D.河床抬升
1.D 2.C [第1题,江西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明显,水流速度快,容易产生水土流失,①正确;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②错误;本地区主要是黏重的红壤,③错误;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活动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容易流失,④正确。第2题,土壤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本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所以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盐碱化。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进而导致湖泊淤积、河床抬升。还会导致水旱灾害加剧。]
命题视角二 结合相关图示分析,考查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3.B 4.C [第3题,黄河干流流域内山地少,②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1987~2015年变化很大,故④错误。B选项正确。第4题,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明显看出,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2016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排沙作用影响极大,故C选项正确。]
(2019·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5~7题。
5.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6.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7.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 ( )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 D.耐涝、耐盐碱
5.C 6.C 7.A [第5题,“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说明植被少、坡度大;而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岛,降水多,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该山体为石灰岩矿山,易出现因水土流失导致的荒漠化,自我修复能力差,故要进行人工修复。第6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体坡度大而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修建退台要考虑收集雨水。第7题,石灰岩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区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故植被要能适应干旱和土壤贫瘠的条件。]
(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❶。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❷。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图示区域海拔高,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天数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❷青藏铁路图示路段风沙灾害严重多为就地起沙,风沙流集中在近地面
❸图中显示该段青藏铁路位于错那湖的东侧,铁路东侧有东西向河谷
教材寻因
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寒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春季则降水较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天气往往会为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动力条件
综合判断
(1)由信息❶、❸可知,图示青藏铁路路段,冬春季盛行西风,且多大风天气,此时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又位于湖泊东侧,西风经过无地形阻挡,会进一步使风力加大,且湖滨地区因河流注入泥沙丰富
(2)由信息❷可知,该路段为就地起沙,风沙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因此铁路路基可促使风沙堆积产生危害
(3)由信息❶、❷、❸可知,防治措施应主要从“阻沙”“固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尝试解答]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
1.抓气候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抓人类活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林地、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命题视角一 结合相关统计图表,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1.C 2.B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护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4.(2019·湖南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被联合国授予“生态治沙”的典范。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南岸,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之一。每年春季,此地成了北京风沙的主要沙源地。
材料二 如图为库布齐沙漠位置图。
(1)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难度相对较小,分析其原因。
(2)为什么在每年春季,该地容易产生沙尘暴?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注记,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沿岸,几字形拐弯处,距海相对较近,降水量比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库布齐沙漠靠近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植树种草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所以治理难度相对较小。第(2)题,春季气温回升快,水分蒸发多。春季雨带还未到达北方,降水量少,地表干燥,沙源物质充足。春季北方多大风,容易形成沙尘暴。春季地面植被稀少,易起沙。
[尝试解答] (1)库布齐沙漠距海相对较近,降水量比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库布齐沙漠靠近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植树种草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2)春季气温回升快,水分蒸发多;降水量少,地表干燥;春季北方多大风,容易形成沙尘暴;春季地面植被稀少,易起沙。
命题视角二 结合图示,考查区域荒漠化问题的防治措施
(2019·郑州检测)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5~7题。
5.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 D.减少下渗
6.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7.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
A.土层厚 B.温差大
C.降水多 D.风力大
5.C 6.B 7.B [第5题,由图可知,草方格可以阻挡近地面的风,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拦截水分,C对。由于草方格用的是枯草秸秆,不能黏合沙粒,也不能吸取地下水,A、B错;设置草方格沙障会使流沙表层松动,可能会增加下渗,D错。第6题,黏合剂能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逐步使沙漠土壤化,比自然土壤的形成时间短,B对。沙漠土壤化技术,需要制造黏合剂,技术难度比设置草方格沙障大,资金投入也大,A、D错;黏合剂为化工产品,会带来环境污染,C错。第7题,沙漠分布在干旱地区,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西瓜品质好,C错、B对;沙漠土层薄,且有机质含量少,A错;风力大会增大水分蒸发量,不利于西瓜生长,D错。]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❶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❷……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❸。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
信息
提取
❶内格罗河两岸植被繁茂,属于热带雨林景观
❷内格罗河岸边有沼泽分布
❸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
❹图中显示内格罗河位于南美洲赤道地区,属于亚马孙河的支流
教材
寻因
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更加突出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❶、❹可知内格罗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区,流速缓慢,两岸为热带雨林,植被茂密,生物量大,结合信息❸可知,大量的枯枝落叶在沼泽地带形成腐殖质,因此河水中富含腐殖质
(2)结合信息❶、❷、❸、❹可知,内格罗河流域为人烟稀少的热带雨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发展旅游观光业,如赞同,则应从旅游资源独特,促进发展的角度分析理由;如反对,则应从热带雨林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恶劣等角度分析理由
[尝试解答]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大量沉积。(2)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或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和海浪,保护海岸和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3.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4.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命题视角一 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森林的分布与生态功能
(2019·深圳一模)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如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
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流向 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
1.C 2.B 3.B [第1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第2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第3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
命题视角二 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019·四川德阳一诊)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据此完成4~6题。
林区
森林固碳价值
林业经济产值
甲林区
1 598.57
93.81
乙林区
1 287.84
399.19
丙林区
568.36
126.90
丁林区
2 163.77
89.42
4.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 )
A.水土流失量少 B.枯枝落叶层厚
C.叶片总面积大 D.生物种类多样
5.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 )
A.甲林区 B.乙林区
C.丙林区 D.丁林区
6.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
A.更换绿化树种 B.采林、育林结合
C.禁止采伐森林 D.营造护田林网
4.C 5.B 6.D [第4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第5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产值最高。第6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❶。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❷。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嫩江的支流乌裕尔河因嫩江西移、泥沙沉积、下游排水受阻,而成为内流河
❷乌裕尔河河水泛滥,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该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❸图中显示了乌裕尔河与嫩江的位置关系及扎龙湿地的位置
教材寻因
沼泽湿地的形成多与低洼的地形、充足的水源补给密切相关,其分布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功能强大
综合判断
(1)由信息❷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又因其面积相对稳定,说明蒸发比较旺盛
(2)结合信息❶和信息❷可知,乌裕尔河流域的降水基本不变,原因是降水大于蒸发,后来湿地面积稳定,说明降水与蒸发相当
(3)由信息❶可知,乌裕尔河变为内流河,说明水中含盐量会因不断蒸发而日渐浓缩
(4)由信息❸可知,乌裕尔河下游的扎龙湿地靠近嫩江,具备通过工程措施恢复成外流河的优势。同意的理由可以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恢复为外流河后河流水文特征会向有利方面发展,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分析
[尝试解答]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湿地资源问题的分析思路
1.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思路
湿地(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不同类型湿地的保护措施分析
—
—
—
—
3.不同区域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分析
湿地的生态作用强大,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命题视角一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与开发
(2019·哈尔滨三中调研)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下图为“雄安新区核心范围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白洋淀在新区经济发展中可发挥的主要功能为( )
①提供水资源 ②净化水质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调节气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白洋淀未来开发利用中,最适宜建( )
A.生态保护区 B.水运中转区
C.湖景住宅区 D.产业承接区
1.B 2.A [第1题,白洋淀为天然湖泊湿地,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净化水质以及调节区域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湿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区发展关系不大。第2题,白洋淀作为湖泊湿地可以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但需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白洋淀水域面积小,服务范围小,不适宜作为水运中转区。发展湖景住宅、承接产业转入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命题视角二 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湿地资源问题的成因与保护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4.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C 4.B [第3题,由“黄河”和“灌渠”可知,银川平原为灌溉农业区,农业开发,排水造田导致湖泊减少。第4题,湿地资源对城市具有调节小气候、降解污染、美化环境、旅游等功能。]
大题规范解答(八)|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类题目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
常用“分析”“判断”“说明”“简析”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地图及相关材料,点明设问方向及内容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人为原因: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通常是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则塘湿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约为3 600 km2,划分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有许多淡水湖,当地牧民以放牧为主,超载率达到了58.1%。为了增大草场面积,提高草地产草能力,从1972年至2003年,这一带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共改良沼泽地8 000多公顷。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沙化严重。保护区还受到鼠害、挖药、打猎等破坏。如图为曼则塘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曼则塘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2)曼则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试分析原因。
(3)简述曼则塘湿地减少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曼则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蒸发弱,且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等;再结合材料中“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可分析出保护区内排水不畅,有多条河流汇集等,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第(2)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主要是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第(3)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化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针对减少原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答案] (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有多条河流汇集;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草场鼠害。
人为原因: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
(3)影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措施:合理规定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挖药;建立自然护区;消灭鼠害等。
第一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最新考纲
探究线索
核心素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抓住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河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原因
表现
地理位置特殊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的过渡地带
黄土质地特殊
钙质胶结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坚实,遇水易分散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人为原因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设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
(2)破坏植物:农业垦荒(为主),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
①原则
②目的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
(2)农业技术措施:
①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
②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3)生物措施:
地区
措施
目的
不宜耕种的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地表植被
有条件地区
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
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
[特别提醒]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三类措施之间的作用和功效是不同的,工程措施见效快,生物措施是根本,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认识荒漠化
[特别提醒]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②人为因素
[特别提醒] 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3.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
(1)分布及现状
①分布:
―→
→
②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①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4.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与影响
(3)雨林的保护措施
[轻巧记忆]
“七字法”记忆森林的生态功能
森林的生态功能可简化记忆为“水气净美物尘沙”七个字
“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三、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概述
(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功能
功能
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2.湿地资源问题
(1)表现
(2)原因
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类型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3.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读洞庭湖变迁示意图,回答问题。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1)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
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旅游观赏价值;③调蓄洪水;④航运;⑤提供农副产品。
(2)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
②影响: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破坏。
(3)湿地保护措施。
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湖;移民建镇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道。
[知识拓展]
1.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次生盐碱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
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③土壤:表层土层疏松
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2.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 喀斯特地貌发育;
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
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石漠化的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③植树造林;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实施生态移民等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只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才是荒漠化。 (×)
2.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大规模采挖虫草会导致荒漠化。 (√)
3.山地地区的梯田耕作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 (×)
4.在西北地区大范围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
二、区域认知——准确连线
将下列地区与其易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对应连线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
近年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与人们的何种努力密切相关?
[提示] 近年来,为了恢复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人们在塔里木河流域实施了生态调水,其下游地区的断流现象消失,使生态得到了保护。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❶。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较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❷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的措施之一是退耕还林(草)
❷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成为“小老头树”的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
❸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教材寻因
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可以发育森林景观,低于400毫米的地区,气候干旱,发育有草原景观;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❷可知“小老头树”所在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干土层厚,使树木发育不良;气候较为干旱,大风天气多,使其根基不稳,枝叶稀疏
(2)由信息❷、❸可知,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地区,不适宜树木生长,因此进行植树造林,会减弱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也会导致气候干燥
(3)由信息❶、❷、❸可知,在生态建设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尝试解答]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抓关键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主要抓住以下三点:
耕地质量
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河流泥沙
河流径流泥沙含量剧增、河湖淤积,加剧洪涝威胁
自然灾害
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1)不同地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沟谷集中区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
生物措施
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区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命题视角一 结合区域图判读,考查区域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结合江西省地图,完成1~2题。
1.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
①山地丘陵面积较广 ②全年降水丰沛 ③土质疏松,多黄土 ④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水旱灾害加剧 B.湖泊淤积
C.土壤盐碱化加重 D.河床抬升
1.D 2.C [第1题,江西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明显,水流速度快,容易产生水土流失,①正确;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②错误;本地区主要是黏重的红壤,③错误;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活动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容易流失,④正确。第2题,土壤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本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所以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盐碱化。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进而导致湖泊淤积、河床抬升。还会导致水旱灾害加剧。]
命题视角二 结合相关图示分析,考查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3.B 4.C [第3题,黄河干流流域内山地少,②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1987~2015年变化很大,故④错误。B选项正确。第4题,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明显看出,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2016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排沙作用影响极大,故C选项正确。]
(2019·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5~7题。
5.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6.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7.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 ( )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 D.耐涝、耐盐碱
5.C 6.C 7.A [第5题,“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说明植被少、坡度大;而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岛,降水多,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该山体为石灰岩矿山,易出现因水土流失导致的荒漠化,自我修复能力差,故要进行人工修复。第6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体坡度大而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修建退台要考虑收集雨水。第7题,石灰岩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区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故植被要能适应干旱和土壤贫瘠的条件。]
(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❶。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❷。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图示区域海拔高,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天数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❷青藏铁路图示路段风沙灾害严重多为就地起沙,风沙流集中在近地面
❸图中显示该段青藏铁路位于错那湖的东侧,铁路东侧有东西向河谷
教材寻因
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寒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春季则降水较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天气往往会为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动力条件
综合判断
(1)由信息❶、❸可知,图示青藏铁路路段,冬春季盛行西风,且多大风天气,此时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又位于湖泊东侧,西风经过无地形阻挡,会进一步使风力加大,且湖滨地区因河流注入泥沙丰富
(2)由信息❷可知,该路段为就地起沙,风沙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因此铁路路基可促使风沙堆积产生危害
(3)由信息❶、❷、❸可知,防治措施应主要从“阻沙”“固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尝试解答]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
1.抓气候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抓人类活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林地、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命题视角一 结合相关统计图表,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1.C 2.B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护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4.(2019·湖南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被联合国授予“生态治沙”的典范。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南岸,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之一。每年春季,此地成了北京风沙的主要沙源地。
材料二 如图为库布齐沙漠位置图。
(1)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难度相对较小,分析其原因。
(2)为什么在每年春季,该地容易产生沙尘暴?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注记,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沿岸,几字形拐弯处,距海相对较近,降水量比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库布齐沙漠靠近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植树种草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所以治理难度相对较小。第(2)题,春季气温回升快,水分蒸发多。春季雨带还未到达北方,降水量少,地表干燥,沙源物质充足。春季北方多大风,容易形成沙尘暴。春季地面植被稀少,易起沙。
[尝试解答] (1)库布齐沙漠距海相对较近,降水量比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库布齐沙漠靠近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植树种草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2)春季气温回升快,水分蒸发多;降水量少,地表干燥;春季北方多大风,容易形成沙尘暴;春季地面植被稀少,易起沙。
命题视角二 结合图示,考查区域荒漠化问题的防治措施
(2019·郑州检测)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5~7题。
5.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 D.减少下渗
6.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7.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
A.土层厚 B.温差大
C.降水多 D.风力大
5.C 6.B 7.B [第5题,由图可知,草方格可以阻挡近地面的风,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拦截水分,C对。由于草方格用的是枯草秸秆,不能黏合沙粒,也不能吸取地下水,A、B错;设置草方格沙障会使流沙表层松动,可能会增加下渗,D错。第6题,黏合剂能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逐步使沙漠土壤化,比自然土壤的形成时间短,B对。沙漠土壤化技术,需要制造黏合剂,技术难度比设置草方格沙障大,资金投入也大,A、D错;黏合剂为化工产品,会带来环境污染,C错。第7题,沙漠分布在干旱地区,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西瓜品质好,C错、B对;沙漠土层薄,且有机质含量少,A错;风力大会增大水分蒸发量,不利于西瓜生长,D错。]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❶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❷……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❸。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
信息
提取
❶内格罗河两岸植被繁茂,属于热带雨林景观
❷内格罗河岸边有沼泽分布
❸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
❹图中显示内格罗河位于南美洲赤道地区,属于亚马孙河的支流
教材
寻因
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更加突出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❶、❹可知内格罗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区,流速缓慢,两岸为热带雨林,植被茂密,生物量大,结合信息❸可知,大量的枯枝落叶在沼泽地带形成腐殖质,因此河水中富含腐殖质
(2)结合信息❶、❷、❸、❹可知,内格罗河流域为人烟稀少的热带雨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发展旅游观光业,如赞同,则应从旅游资源独特,促进发展的角度分析理由;如反对,则应从热带雨林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恶劣等角度分析理由
[尝试解答]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大量沉积。(2)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或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和海浪,保护海岸和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3.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4.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命题视角一 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森林的分布与生态功能
(2019·深圳一模)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如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
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流向 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
1.C 2.B 3.B [第1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第2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第3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
命题视角二 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019·四川德阳一诊)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据此完成4~6题。
林区
森林固碳价值
林业经济产值
甲林区
1 598.57
93.81
乙林区
1 287.84
399.19
丙林区
568.36
126.90
丁林区
2 163.77
89.42
4.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 )
A.水土流失量少 B.枯枝落叶层厚
C.叶片总面积大 D.生物种类多样
5.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 )
A.甲林区 B.乙林区
C.丙林区 D.丁林区
6.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
A.更换绿化树种 B.采林、育林结合
C.禁止采伐森林 D.营造护田林网
4.C 5.B 6.D [第4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第5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产值最高。第6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❶。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❷。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嫩江的支流乌裕尔河因嫩江西移、泥沙沉积、下游排水受阻,而成为内流河
❷乌裕尔河河水泛滥,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该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❸图中显示了乌裕尔河与嫩江的位置关系及扎龙湿地的位置
教材寻因
沼泽湿地的形成多与低洼的地形、充足的水源补给密切相关,其分布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功能强大
综合判断
(1)由信息❷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又因其面积相对稳定,说明蒸发比较旺盛
(2)结合信息❶和信息❷可知,乌裕尔河流域的降水基本不变,原因是降水大于蒸发,后来湿地面积稳定,说明降水与蒸发相当
(3)由信息❶可知,乌裕尔河变为内流河,说明水中含盐量会因不断蒸发而日渐浓缩
(4)由信息❸可知,乌裕尔河下游的扎龙湿地靠近嫩江,具备通过工程措施恢复成外流河的优势。同意的理由可以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恢复为外流河后河流水文特征会向有利方面发展,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分析
[尝试解答]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湿地资源问题的分析思路
1.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思路
湿地(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不同类型湿地的保护措施分析
—
—
—
—
3.不同区域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分析
湿地的生态作用强大,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命题视角一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与开发
(2019·哈尔滨三中调研)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下图为“雄安新区核心范围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白洋淀在新区经济发展中可发挥的主要功能为( )
①提供水资源 ②净化水质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调节气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白洋淀未来开发利用中,最适宜建( )
A.生态保护区 B.水运中转区
C.湖景住宅区 D.产业承接区
1.B 2.A [第1题,白洋淀为天然湖泊湿地,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净化水质以及调节区域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湿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区发展关系不大。第2题,白洋淀作为湖泊湿地可以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但需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白洋淀水域面积小,服务范围小,不适宜作为水运中转区。发展湖景住宅、承接产业转入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命题视角二 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湿地资源问题的成因与保护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4.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C 4.B [第3题,由“黄河”和“灌渠”可知,银川平原为灌溉农业区,农业开发,排水造田导致湖泊减少。第4题,湿地资源对城市具有调节小气候、降解污染、美化环境、旅游等功能。]
大题规范解答(八)|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类题目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
常用“分析”“判断”“说明”“简析”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地图及相关材料,点明设问方向及内容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人为原因: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通常是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则塘湿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约为3 600 km2,划分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有许多淡水湖,当地牧民以放牧为主,超载率达到了58.1%。为了增大草场面积,提高草地产草能力,从1972年至2003年,这一带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共改良沼泽地8 000多公顷。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沙化严重。保护区还受到鼠害、挖药、打猎等破坏。如图为曼则塘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曼则塘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2)曼则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试分析原因。
(3)简述曼则塘湿地减少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曼则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蒸发弱,且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等;再结合材料中“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可分析出保护区内排水不畅,有多条河流汇集等,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第(2)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主要是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第(3)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化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针对减少原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答案] (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有多条河流汇集;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草场鼠害。
人为原因: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
(3)影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措施:合理规定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挖药;建立自然护区;消灭鼠害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