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高考鲁教版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版鲁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第13单元第2讲 世界重要地区
展开
第二讲 世界重要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
(2)范围
2.自然地理环境
特征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地形复杂
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多山岭,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气候湿热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河流众多
由北向南,上游水流湍急,水能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平原
河流短促,水能丰富
矿产丰富
锡矿
锡矿、石油
3.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特征
以黄种人为主,人口稠密,分布不均;多信奉佛教;华侨众多。
(2)经济特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农业
世界最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
工业
劳动力丰富廉价,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城市
中南半岛的城市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岛屿上城市多分布于沿海平原
[特别提醒] 马六甲海峡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的原因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是东南亚联系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必经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称。由于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大量石油、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此海峡被日本视为“海上生命线”。
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部,该岛上港口很少。读图,完成1~2题。
1.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有( )
A.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B.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
C.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D.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
2.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M岛受印度洋海浪的影响
B.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对航行影响大
C.M岛所临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
D.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1.A 2.A [第1题,M岛为苏门答腊岛,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沛,但东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再加上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及森林覆盖率高,蒸发弱,故沼泽广布;该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没有冻土。第2题,M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海浪的袭击。高高卷起的海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岸上推进,其力量极大,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对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马六甲海峡是天然要道,对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港口建设;该岛有赤道经过,地转偏向力小,不能形成台风,受台风影响较小。]
中国援建印度尼西亚的泗水—马都拉大桥是东南亚最大的跨海大桥,大桥连接爪哇岛和马都拉岛。下图为爪哇岛和马都拉岛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500 m),读图完成3~5题。
3.从成因上看,M山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C.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D.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4.N地1月降水327 mm,7月降水22 mm,造成1月和7月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①1月N地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坡
②1月N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影响
③7月N地受干燥的东北风影响
④7月N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可能遇到( )
A.冷锋过境,风雪交加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热少雨
C.天气寒冷,海面浮冰
D.对流强盛,电闪雷鸣
3.B 4.B 5.D [第3题,读图可知,M处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M应当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第4题,读图可知,N处位于南纬7°附近,1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南移动,越过赤道,向左偏转,N地盛行西北季风,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①对。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受东南信风影响,N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④对。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赤道附近,锋面主要出现在中纬度地区,低纬度不易出现锋面,A错。该地位于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在中纬度地区,该地纬度低,不会受其影响,B错。纬度低,则不会遇到“天气寒冷和海面浮冰”的情况,C错。该地纬度低,容易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强对流天气,电闪雷鸣,D对。]
1.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南亚主要位于0°~35°N以及60°E~97°E之间,北回归线和80°E从中间穿过。
(2)海陆位置
南亚位于亚洲的南部,南临①印度洋,②阿拉伯海,③孟加拉湾。
(3)国家位置
与我国接壤的南亚国家有4个,分别是A印度,B巴基斯坦,C尼泊尔,D不丹。
(4)重要性
南亚附近海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与非洲、西亚、欧洲各国联系的重要海上通道。
2.地形与河流
(1)三大地形区:
方位
主要地形区
地形特点
北部
喜马拉雅山脉
海拔高,平均海拔在600 m以上,地势落差大
中部
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地形平坦,海拔低,在200 m以下,地势低平
南部
德干高原
海拔较高,上部平坦开阔
(2)三条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3.气候类型及分布
(1)三种气候类型
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山区为高原山地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受北移转向的东南信风影响。
4.南亚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南亚地区受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状况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地理位置的影响
南亚地处热带,半岛伸入印度洋,大气运动强烈,同时水汽来源充足,易形成较多的降水。
(2)地形地势的影响
南亚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印度洋来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雨水大部分汇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地区,造成汇水区域过于集中,而地势较高地区的水量又难以满足需求。
(3)气候特点的影响
南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6~9月份,其他月份降水较少,6~9月易出现洪灾,而其他月份易形成旱灾。
(4)河流状况的影响
南亚地区的河流较少,主要是印度河、恒河,分洪、泄洪能力较差,造成径流量变化大,汛期水量过大,旱季水量又不足。
[特别提醒] 在南亚的国家中,孟加拉国的洪涝问题最为严重的原因
(1)地势北高南低,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2)南部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3)地处孟加拉湾顶端,受海潮影响不利于洪水入海。
(2019·石家庄联考)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被称为“金砖国家”。印度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印度不仅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还要成为信息技术大国、生物技术大国。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B.从海陆位置看为内陆国家
C.大部分位于中纬度
D.印度的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2.关于印度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城市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
B.农业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
C.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D.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印度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印度为海陆兼备国家;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为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平原(恒河平原),南部为高原(德干高原),故答案选D。第2题,印度的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农业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称为“南南合作”,故答案选C。]
1.重要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1)“两洋”:E印度洋、F大西洋。
(2)“三洲”:A亚洲、B欧洲、C非洲。
(3)“五海”:①阿拉伯海、②红海、③地中海、④黑海、⑤里海(湖泊)。
(4)重要海峡:D霍尔木兹海峡。
2.石油资源丰富
(1)“三个最”——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生产石油最多、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2)“三条线”
(3)主产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等。
3.干旱的气候与灌溉农业
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畜牧业比较发达,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
4.数量稀少的河流
主要河流有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等。
5.“阿拉伯世界”
主要为白色人种,半数以上是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特别提醒] 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
下图是沿31.5°N纬线所作的世界某一地区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1~3题。
1.甲地是( )
A.里海 B.死海
C.黑海 D.咸海
2.关于乙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多信仰伊斯兰教
B.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达
C.终年温和多雨,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D.夏季炎热干燥,水资源紧张
3.图中城市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名称是( )
A.梵蒂冈 B.圣地亚哥
C.耶路撒冷 D.麦加
1.B 2.D 3.C [第1题,根据甲地经纬度和该地湖泊的海拔高度可知该地为死海。第2题,乙地位于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冬季分别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因此夏季时水资源紧张。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图中著名的宗教城市是耶路撒冷。]
1.自然地理特征
(1)高原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
(2)热带大陆:气候炎热。气候类型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依次为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地中海气候。
(3)四大河流:a尼罗河(世界最长)、b尼日尔河(西非最大)、c刚果河(两穿赤道、径流量世界第二)、d赞比西河(非洲南部最大河流、水能丰富)。
2.经济特征:“单一商品经济”为主。
3.三大问题——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严重
(1)问题及主要原因
①人口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
②粮食问题: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粮食占有量各洲最低。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③环境问题:人们为了生存,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
(2)解决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等。
[知识拓展] 非洲气候特征及原因
下图示意1992~2010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最大的区域是( )
A.非洲东部 B.非洲中部
C.非洲西部 D.非洲北部
2.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量快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更加便捷 B.非洲位置靠近中国
C.中国需求扩大 D.非洲农业技术提高
1.A 2.C [第1题,据图可知,非洲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由出口为主地区变为进口为主地区,马达加斯加岛由进口为主地区变为出口为主地区,因此非洲东部地区变化最大,故A项正确。第2题,中国与非洲距离遥远,交通不便,故A、B两项错误。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扩大,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C项正确。非洲农业技术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也是中国进口增长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错误。]
(2019·合肥一模)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3~4题。
3.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
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
D.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4.R、Q两地( )
A.1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B.1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
C.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西南风
3.D 4.B [第3题,“非洲雨极”说明降水多,原因与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及赤道低压影响有关。而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对大陆西部沿海气温、降水影响较小,故D选项说法与雨极关联不大。第4题,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R地受东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北风;Q地因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同理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1.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亚欧大陆西部,三面临海。
(2)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40°N~60°N。
2.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2)典型地貌:冰川地貌广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气候:北部为寒带气候;中部沿海和平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等。
(4)河流:流量稳定,流速平稳,适合发展内河航运。
3.人文地理特征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①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影响最大。
②高度一体化的区域性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2)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①特点: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向外出口机械、汽车、化学物品和食品等工业制成品。
②工业分布特点: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
(3)传统的畜牧业
①畜牧业发达:许多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很高,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
②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
(4)繁荣的旅游业
①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风光优美的海滨沙滩;幽深曲折的峡湾景观;高耸险峻的阿尔卑斯山。
②丰富各异的人文景观:众多的古建筑遗址、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城市和博物馆。
(2019·柳州质检)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1~2题。
1.图中山脉西侧海岸曲折、峡湾众多,该处形成峡湾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波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断裂下陷
2.A城市所在的国家耕作业不发达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①纬度较高,热量相对不足 ②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③多山地,平原狭小 ④阴雨天多,光照不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B 2.A [第1题,图示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西部峡湾是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A城市所在国家为挪威,该国所处纬度较高,且多山地分布,平原狭小。由于该国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
1.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拉丁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A墨西哥湾和B加勒比海,南隔C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赤道从本区北部穿过,大部分属于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2)范围:拉丁美洲以①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包括a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在内的北美洲部分,南部是南美洲。
2.地形
(1)北部是墨西哥高原。
(2)西部b安第斯山是世界最长的山脉。
(3)
3.气候
(1)特征:湿热为主。
(2)类型: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广,也有面积广阔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4.自然资源
(1)矿产:银(墨西哥高原)、铁(巴西高原)、铜(智利、秘鲁)、石油(墨西哥、委内瑞拉)
(2)水力:巴西高原的河流。
(3)植物:热带雨林、红木、乌木。
(4)动物:树獭、大食蚁兽、卷尾猴、巨嘴鸟。
(5)水产:秘鲁渔场。
5.居民和经济
(1)居民:以混血种人为主,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人口稠密。
(2)经济:咖啡、甘蔗、香蕉的王国;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
[特别提醒] 拉丁美洲气候特征以“湿热”为主的原因
(1)纬度位置和大陆轮廓——赤道穿过拉丁美洲北部,恰是陆地宽广部分,2/3面积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和洋流——拉丁美洲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受海洋影响大;又有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增温增湿作用。
(3)地形地势——安第斯山脉西岸多地形雨,亚马孙平原南、北、西三面地势高,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水汽易进入陆地。
(4)气压带和风带——地处赤道低气压带,多雨,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从辽阔的海洋吹向大陆,带来丰沛的水汽。
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湿热的气候特征。
下面图1为“南美洲局部图”,图2为M、N之间地形的变化过程示意图(阶段一至阶段三为由早到晚)。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M、N之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侵蚀 B.岩浆活动
C.流水沉积 D.地壳运动
2.M、N之间地形变化使C地( )
A.气温的年较差逐渐变大
B.全年降水量逐渐增多
C.沿岸洋流影响逐渐增强
D.植被覆盖率逐渐提高
1.D 2.A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M、N之间地形为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消亡边界,地形主要为山脉和高原,该地形主要由地壳运动、挤压碰撞形成的,故选D。第2题,从纬度来看,M、N之间主要位于盛行西风带内,盛行西风越过西部高大山脉,在背风一侧受焚风效应影响,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大。故选A。]
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基本概况
南极洲示意图
北冰洋示意图
地区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南极圈及其以南
北极圈及其以北
位置、范围
以南极洲为主体,被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包围
以e北冰洋为主体,被a北美洲、b欧洲、c亚洲三大洲包围
地形
以高原为主
以海洋为主
气候
酷寒、干燥、烈风
温度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中国科考站
D长城站、E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d黄河站
(2019·湖北七市州一模)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回答1~3题。
1.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与下列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
A.海风 B.陆风
C.山风 D.谷风
2.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典型的科考站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B.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1.C 2.D 3.B [第1题,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其成因和山风相似。第2题,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中山站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其下降风最为典型。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晴朗的夜晚或多云的白天下降风的强度较大;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
(2)范围
2.自然地理环境
特征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地形复杂
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多山岭,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气候湿热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河流众多
由北向南,上游水流湍急,水能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平原
河流短促,水能丰富
矿产丰富
锡矿
锡矿、石油
3.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特征
以黄种人为主,人口稠密,分布不均;多信奉佛教;华侨众多。
(2)经济特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农业
世界最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
工业
劳动力丰富廉价,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城市
中南半岛的城市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岛屿上城市多分布于沿海平原
[特别提醒] 马六甲海峡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的原因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是东南亚联系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必经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称。由于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大量石油、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此海峡被日本视为“海上生命线”。
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部,该岛上港口很少。读图,完成1~2题。
1.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有( )
A.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B.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
C.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D.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
2.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M岛受印度洋海浪的影响
B.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对航行影响大
C.M岛所临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
D.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1.A 2.A [第1题,M岛为苏门答腊岛,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沛,但东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再加上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及森林覆盖率高,蒸发弱,故沼泽广布;该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没有冻土。第2题,M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海浪的袭击。高高卷起的海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岸上推进,其力量极大,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对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马六甲海峡是天然要道,对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港口建设;该岛有赤道经过,地转偏向力小,不能形成台风,受台风影响较小。]
中国援建印度尼西亚的泗水—马都拉大桥是东南亚最大的跨海大桥,大桥连接爪哇岛和马都拉岛。下图为爪哇岛和马都拉岛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500 m),读图完成3~5题。
3.从成因上看,M山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C.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D.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4.N地1月降水327 mm,7月降水22 mm,造成1月和7月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①1月N地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坡
②1月N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影响
③7月N地受干燥的东北风影响
④7月N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可能遇到( )
A.冷锋过境,风雪交加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热少雨
C.天气寒冷,海面浮冰
D.对流强盛,电闪雷鸣
3.B 4.B 5.D [第3题,读图可知,M处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M应当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第4题,读图可知,N处位于南纬7°附近,1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南移动,越过赤道,向左偏转,N地盛行西北季风,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①对。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受东南信风影响,N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④对。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赤道附近,锋面主要出现在中纬度地区,低纬度不易出现锋面,A错。该地位于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在中纬度地区,该地纬度低,不会受其影响,B错。纬度低,则不会遇到“天气寒冷和海面浮冰”的情况,C错。该地纬度低,容易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强对流天气,电闪雷鸣,D对。]
1.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南亚主要位于0°~35°N以及60°E~97°E之间,北回归线和80°E从中间穿过。
(2)海陆位置
南亚位于亚洲的南部,南临①印度洋,②阿拉伯海,③孟加拉湾。
(3)国家位置
与我国接壤的南亚国家有4个,分别是A印度,B巴基斯坦,C尼泊尔,D不丹。
(4)重要性
南亚附近海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与非洲、西亚、欧洲各国联系的重要海上通道。
2.地形与河流
(1)三大地形区:
方位
主要地形区
地形特点
北部
喜马拉雅山脉
海拔高,平均海拔在600 m以上,地势落差大
中部
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地形平坦,海拔低,在200 m以下,地势低平
南部
德干高原
海拔较高,上部平坦开阔
(2)三条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3.气候类型及分布
(1)三种气候类型
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山区为高原山地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受北移转向的东南信风影响。
4.南亚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南亚地区受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状况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地理位置的影响
南亚地处热带,半岛伸入印度洋,大气运动强烈,同时水汽来源充足,易形成较多的降水。
(2)地形地势的影响
南亚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印度洋来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雨水大部分汇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地区,造成汇水区域过于集中,而地势较高地区的水量又难以满足需求。
(3)气候特点的影响
南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6~9月份,其他月份降水较少,6~9月易出现洪灾,而其他月份易形成旱灾。
(4)河流状况的影响
南亚地区的河流较少,主要是印度河、恒河,分洪、泄洪能力较差,造成径流量变化大,汛期水量过大,旱季水量又不足。
[特别提醒] 在南亚的国家中,孟加拉国的洪涝问题最为严重的原因
(1)地势北高南低,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2)南部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3)地处孟加拉湾顶端,受海潮影响不利于洪水入海。
(2019·石家庄联考)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被称为“金砖国家”。印度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印度不仅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还要成为信息技术大国、生物技术大国。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B.从海陆位置看为内陆国家
C.大部分位于中纬度
D.印度的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2.关于印度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城市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
B.农业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
C.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D.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印度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印度为海陆兼备国家;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为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平原(恒河平原),南部为高原(德干高原),故答案选D。第2题,印度的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农业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称为“南南合作”,故答案选C。]
1.重要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1)“两洋”:E印度洋、F大西洋。
(2)“三洲”:A亚洲、B欧洲、C非洲。
(3)“五海”:①阿拉伯海、②红海、③地中海、④黑海、⑤里海(湖泊)。
(4)重要海峡:D霍尔木兹海峡。
2.石油资源丰富
(1)“三个最”——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生产石油最多、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2)“三条线”
(3)主产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等。
3.干旱的气候与灌溉农业
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畜牧业比较发达,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
4.数量稀少的河流
主要河流有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等。
5.“阿拉伯世界”
主要为白色人种,半数以上是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特别提醒] 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
下图是沿31.5°N纬线所作的世界某一地区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1~3题。
1.甲地是( )
A.里海 B.死海
C.黑海 D.咸海
2.关于乙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多信仰伊斯兰教
B.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达
C.终年温和多雨,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D.夏季炎热干燥,水资源紧张
3.图中城市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名称是( )
A.梵蒂冈 B.圣地亚哥
C.耶路撒冷 D.麦加
1.B 2.D 3.C [第1题,根据甲地经纬度和该地湖泊的海拔高度可知该地为死海。第2题,乙地位于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冬季分别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因此夏季时水资源紧张。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图中著名的宗教城市是耶路撒冷。]
1.自然地理特征
(1)高原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
(2)热带大陆:气候炎热。气候类型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依次为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地中海气候。
(3)四大河流:a尼罗河(世界最长)、b尼日尔河(西非最大)、c刚果河(两穿赤道、径流量世界第二)、d赞比西河(非洲南部最大河流、水能丰富)。
2.经济特征:“单一商品经济”为主。
3.三大问题——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严重
(1)问题及主要原因
①人口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
②粮食问题: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粮食占有量各洲最低。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③环境问题:人们为了生存,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
(2)解决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等。
[知识拓展] 非洲气候特征及原因
下图示意1992~2010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最大的区域是( )
A.非洲东部 B.非洲中部
C.非洲西部 D.非洲北部
2.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量快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更加便捷 B.非洲位置靠近中国
C.中国需求扩大 D.非洲农业技术提高
1.A 2.C [第1题,据图可知,非洲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由出口为主地区变为进口为主地区,马达加斯加岛由进口为主地区变为出口为主地区,因此非洲东部地区变化最大,故A项正确。第2题,中国与非洲距离遥远,交通不便,故A、B两项错误。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扩大,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C项正确。非洲农业技术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也是中国进口增长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错误。]
(2019·合肥一模)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3~4题。
3.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
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
D.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4.R、Q两地( )
A.1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B.1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
C.7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
D.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西南风
3.D 4.B [第3题,“非洲雨极”说明降水多,原因与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及赤道低压影响有关。而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对大陆西部沿海气温、降水影响较小,故D选项说法与雨极关联不大。第4题,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R地受东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北风;Q地因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同理7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
1.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亚欧大陆西部,三面临海。
(2)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40°N~60°N。
2.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2)典型地貌:冰川地貌广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气候:北部为寒带气候;中部沿海和平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等。
(4)河流:流量稳定,流速平稳,适合发展内河航运。
3.人文地理特征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①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影响最大。
②高度一体化的区域性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2)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①特点: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向外出口机械、汽车、化学物品和食品等工业制成品。
②工业分布特点: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
(3)传统的畜牧业
①畜牧业发达:许多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很高,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
②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
(4)繁荣的旅游业
①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风光优美的海滨沙滩;幽深曲折的峡湾景观;高耸险峻的阿尔卑斯山。
②丰富各异的人文景观:众多的古建筑遗址、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城市和博物馆。
(2019·柳州质检)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1~2题。
1.图中山脉西侧海岸曲折、峡湾众多,该处形成峡湾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波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断裂下陷
2.A城市所在的国家耕作业不发达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①纬度较高,热量相对不足 ②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③多山地,平原狭小 ④阴雨天多,光照不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B 2.A [第1题,图示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西部峡湾是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A城市所在国家为挪威,该国所处纬度较高,且多山地分布,平原狭小。由于该国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
1.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拉丁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A墨西哥湾和B加勒比海,南隔C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赤道从本区北部穿过,大部分属于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2)范围:拉丁美洲以①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包括a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在内的北美洲部分,南部是南美洲。
2.地形
(1)北部是墨西哥高原。
(2)西部b安第斯山是世界最长的山脉。
(3)
3.气候
(1)特征:湿热为主。
(2)类型: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广,也有面积广阔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4.自然资源
(1)矿产:银(墨西哥高原)、铁(巴西高原)、铜(智利、秘鲁)、石油(墨西哥、委内瑞拉)
(2)水力:巴西高原的河流。
(3)植物:热带雨林、红木、乌木。
(4)动物:树獭、大食蚁兽、卷尾猴、巨嘴鸟。
(5)水产:秘鲁渔场。
5.居民和经济
(1)居民:以混血种人为主,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人口稠密。
(2)经济:咖啡、甘蔗、香蕉的王国;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
[特别提醒] 拉丁美洲气候特征以“湿热”为主的原因
(1)纬度位置和大陆轮廓——赤道穿过拉丁美洲北部,恰是陆地宽广部分,2/3面积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和洋流——拉丁美洲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受海洋影响大;又有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增温增湿作用。
(3)地形地势——安第斯山脉西岸多地形雨,亚马孙平原南、北、西三面地势高,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水汽易进入陆地。
(4)气压带和风带——地处赤道低气压带,多雨,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从辽阔的海洋吹向大陆,带来丰沛的水汽。
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湿热的气候特征。
下面图1为“南美洲局部图”,图2为M、N之间地形的变化过程示意图(阶段一至阶段三为由早到晚)。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M、N之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侵蚀 B.岩浆活动
C.流水沉积 D.地壳运动
2.M、N之间地形变化使C地( )
A.气温的年较差逐渐变大
B.全年降水量逐渐增多
C.沿岸洋流影响逐渐增强
D.植被覆盖率逐渐提高
1.D 2.A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M、N之间地形为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消亡边界,地形主要为山脉和高原,该地形主要由地壳运动、挤压碰撞形成的,故选D。第2题,从纬度来看,M、N之间主要位于盛行西风带内,盛行西风越过西部高大山脉,在背风一侧受焚风效应影响,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大。故选A。]
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基本概况
南极洲示意图
北冰洋示意图
地区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南极圈及其以南
北极圈及其以北
位置、范围
以南极洲为主体,被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包围
以e北冰洋为主体,被a北美洲、b欧洲、c亚洲三大洲包围
地形
以高原为主
以海洋为主
气候
酷寒、干燥、烈风
温度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中国科考站
D长城站、E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d黄河站
(2019·湖北七市州一模)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回答1~3题。
1.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与下列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
A.海风 B.陆风
C.山风 D.谷风
2.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典型的科考站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B.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1.C 2.D 3.B [第1题,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其成因和山风相似。第2题,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中山站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其下降风最为典型。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晴朗的夜晚或多云的白天下降风的强度较大;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