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2021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第3章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纲
考点
知识细化
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及人类施
加的影响
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影响因素
解读、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创设生产、生活情况,分析水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列举实例理解地理意义
实例探究,分析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生产、生活活动中对原理的运用
现实生活中巧用水循环原理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依据补给关系判断季节
结合水文统计,分析补给类型
河流的补给类型
不同补给类型的径流曲线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
全面、规范描述
剖析水文现象分析水文特征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分布与短缺原因
系统分析短缺原因
实例探究水资源问题成因及对策
水资源问题表现与对策
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主要环节名称
特点
海陆间循环
①蒸发,③水汽输送,④降水,⑤地表径流,⑥下渗,⑦地下径流
最重要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海上内循环
①蒸发,②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重要作用
陆地内循环
④降水,⑧蒸发,
⑨蒸腾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4)“塑造”——地表形态。
[特别提醒]
(1)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径流上。
(2)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1)现状: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很少。
(2)全球分布特点与表现
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表现
大洲
除南极洲之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
国家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①空间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②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2.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①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开源措施
节流措施
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②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③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
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②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湖泊与河流之间总是相互补给的。 (×)
2.“黄河之水天上来”,说明大气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
3.我国东北地区地表水下渗与季节变化无关。 (×)
4.通过调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1.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甲→丙→丁的过程属于海陆间循环,该循环促进了陆地上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水和水能。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C(填字母)环节。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2.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某年我国水资源与世界水资源比较表
水资源数量
世界
中国
美国
总量/亿m3
470 000
27 000
29 700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m3/人)
7 000
2 000
9 900
(1)从总量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小。
(2)我国水资源总量与美国相近,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总量约为美国的5倍。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填“大”或“小”)。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
1.为什么洞庭湖湖区大力退耕还湖可以有效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威胁?
[提示] 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可以互补,洪水期长江水进入洞庭湖,使中下游的径流减小,枯水期洞庭湖水补给长江,使中下游的径流维持一定深度。
2.我国南方的许多城市有时也会喊“渴”,其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南方降水多,地表径流量大,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需水量大增,而水污染严重导致许多淡水资源无法利用,造成水质型缺水。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施加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❶,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题。
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思维流程]
信息
提取
❶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说明水量巨大
❷图中显示贝加尔湖大致南北狭长,属于外流湖
教材
寻因
水循环通过水的运动,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外流湖的湖水更新主要与蒸发和降水的对比、及河流的出入有关
综合
判断
结合信息❶、❷可知,贝加尔湖为外流湖,其湖水更新主要通过河流的流入与流出来实现,该湖深度大,只有表层湖水可以通过河流流出,大部分水体无法流出
[尝试解答] D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同地表径流量成正比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或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减少
蒸发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减少地表径流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小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暗河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不利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倒灌,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
命题视角一 创设生产、生活情景,分析水循环环节及影响因素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1.B 2.C 3.D [第1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的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C项。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命题视角二 通过实例探究,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内流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最终消失于内蒙古沙漠地区。黑河中游盆地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在黑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有规律地转化。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黑河流域水循环(多年平均)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大于实际蒸发量
B.降水量小于实际蒸发量
C.径流量小于实际蒸发量
D.径流量大于实际蒸发量
5.每年3~5月黑河下游流量小,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中游盆地进行春灌 B.下游盆地降水量小
C.下游盆地进行春灌 D.下游盆区蒸发量大
6.据图比较黑河中下游水文特征,正确的是( )
A.中游流量小于下游 B.中游流速小于下游
C.中游结冰期长于下游 D.中游汛期早于下游
4.B 5.A 6.D [第4题,黑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年蒸发量大。第5题,每年3~5月,当地气温回升,农作物开始生长,中游农业区进行春灌,导致黑河下游流量小。第6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黑河为内流河,故越往下游水量越小,中游流量大于下游;中游落差大,流速大于下游;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河下游纬度高,结冰期长;由于河流水源主要来自上游,故中游汛期早于下游。]
命题视角三 联系生活实践,分析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图1 图2
7.利用图1所示方法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8.读图1和图2,下列关于该取水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时后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时后
C.夜晚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太阳辐射
D.夜晚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大气逆辐射
7.D 8.D [第7题,利用图1所示方法获取淡水的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第8题,温度最高且膜上与膜下温差最大时最易获取淡水,由图可知13时左右最容易获取淡水;夜晚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大气逆辐射。]
(2019·海南高考)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❶。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❷。据此完成(1)~(3)题。
(1)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冰雪融水
(2)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 B.生活用水量大
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 D.生产用水量大
(3)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湿地
[思维流程]
信息
提取
❶锡林河是内流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❷锡林河流域内年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
教材
寻因
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春季因冬季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部分,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上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❶可知,锡林河流域冬季会有大量积雪,春季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进入河流形成春汛
(2)由信息❷可知,锡林河流域内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但结合信息❶可推知,该流域属于农牧交错地区,种植业、牧业的发展导致夏季农业用水量较大,导致伏汛不明显
(3)由信息❶、❷可知,该地年降水量约为3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为草原
[尝试解答] (1)D (2)D (3)B
1.明确三类补给关系
(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理清五种河流补给类型
补给
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图1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图2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图3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图4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3.熟悉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条件
补给
汛期
分布
湿
润
区
降水
取决于降水
的季节变化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干
旱
区
季节性
积雪融水
春季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地区: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
永久性
冰川融水
夏季
(主要)
河流发源于高大的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与降水变化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决定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较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3)依据水位高低判断
①湖泊水补给河流,主要看两种情况
a.源头地区的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始终补给河流。
b.河流中下游沿岸的湖泊,只有在枯水期时,湖泊补给河流。
②
4.全面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
①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
②主要表现: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2)水位: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
①影响因素: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
②主要表现: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经地区的雨季长,河流的汛期长;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3)含沙量
①影响因素: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②主要表现: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
①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②主要表现: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