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三部分第四章第32讲区域农业发展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35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三部分第四章第32讲区域农业发展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35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三部分第四章第32讲区域农业发展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352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三部分第四章第32讲区域农业发展
展开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业发展
基础全面梳理
一 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
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水稻生长期长;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害虫不易越冬,作物病虫害少。
(2)地形:高原、平原、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东北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社会、经济条件
二 农业生产和布局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
(2)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
农业区分布 | 主要农作物 |
A松嫩平原 | 玉米、大豆、甜菜 |
B三江平原 | 春小麦、大豆、甜菜 |
C辽河平原 | 水稻、冬小麦 |
(2)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四 农业发展方向
1.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
区域 | 发展方向 |
平原区 |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
西部草原区 |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
山区 |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
1.2015年吉林省政府接管了濒临破产的全球第三、亚洲最大的玉米提炼企业。这一举措说明吉林省对加强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视。评价吉林省加强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合理性。
提示:玉米生产条件优越,原料充足,体现因地制宜;深加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呼玛县是我国最北水稻田分布区。2012年,该地开发寒地极早熟水稻的实验示范项目,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旱地改水田与节水灌溉等方面进行实验。该项目成功后,当地水稻亩产达到400千克,亩效益1 120元。简析呼玛县寒地极早熟水稻项目成功的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雨热同期;夏季日照时间长。人为原因:政策支持;科技帮助。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1 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
条件 | 具体影响 | 典例 |
气候 | 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 | 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 |
续表
续表
条件 | 具体影响 | 典例 |
地形 |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利用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 |
水源 | 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决定农业产量 | 西北内陆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丰富,适宜发展绿洲农业 |
(2)社会经济条件
条件 | 具体影响 | 典例 |
工业基础 | 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 美国工业发展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
交通 | 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 | 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上市及时 |
人口 | 人口密度决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影响商品率 |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
技术 | 生产技术影响产量、品质和竞争力 | 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高 |
政策 | 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 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
市场信息 | 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欧洲奶酪市场广阔,奶酪产业规模大 |
(2019·北京高考)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
[思维探究]
[答案]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垂直分异明显,环境污染小,农耕历史悠久。
考向1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
(2019·河北唐山一模)电气栽培是在蔬菜大棚中开展的一项试验:大棚中裸露的铜线高出地面约3米,在蔬菜大棚屋顶下水平延伸开来,通电后,这些铜线产生高达50 000伏的快速正电荷,产生的高频电流能够杀死空气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但通过铜线的电流比智能手机的工作电流还要低。下图示意电气栽培。据此完成(1)~(3)题。
(1)实验表明,电气栽培可促进农业( )
A.缩短生长周期 B.降低生产成本
C.提高产品质量 D.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通电后产生的高频电流能够杀死空气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所以电气栽培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品质量。
(2)电气栽培最适宜推广的农业类型为( )
A.水稻种植业 B.花卉园艺业
C.种植园农业 D.牧场放牧业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电气栽培是在蔬菜大棚中开展的,而大规模的粮食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不适宜在大棚中进行,而花卉园艺业产值高,占地小,适宜推广电气栽培。
(3)目前制约电气栽培技术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因素为( )
A.产品销售 B.后期管理
C.前期投入 D.空气质量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电气栽培对于产品销售和后期管理及空气质量没有影响,而前期投入较大(埋设铜线,修建大棚等),制约其发展。
考向2 农业布局
(2019·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据此完成(1)~(3)题。
(1)该农户分到的地块中,最便于种植蔬菜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通过对比分析农产品的劳动投入(粮与菜)、距宅基地距离(远与近),结合关键信息“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可知,②地距离宅基地最近,方便农户安排农事活动,故B项正确。
(2)该农户不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种植农作物,主要原因是该农户的地块( )
A.形状规整 B.地形差异小
C.分散细碎 D.距离村庄近
答案 C
解析 结合关键信息“我国中部平原地区”“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农民进城落户”可推测,该村农业的发展方向为农业的机械化;据题干信息“大型农用机械”和图中图例信息比例尺及估算该农户的地块面积可知,由于该农户的地块面积分散细碎,使用大型农用机械投入大、产出低,操作不便,因此农户不会购置,故C项正确。
(3)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后,该村( )
A.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B.农用地面积减少
C.农产品种类多样化 D.农产品质量下降
答案 A
解析 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后,集中连片;种田专业户粮食种植技术水平高,熟练使用农业机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产量;该村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农产品的消费量减少,该村农产品的剩余量增加,使农产品商品率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布局
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是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客观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地形和水源,人文条件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是影响大范围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
(1)地形条件的影响
地形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与分布,可结合下图理解:
(2)气候条件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这种影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具体如下表所示:
农作物 | 气候条件 |
柑橘 |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
甜菜 |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
棉花 |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
水稻 | 水热条件好的丘陵、平原地区 |
苹果 | 光照充足的暖温带地区 |
考点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 问题 | 对策 |
黑土 开发 | 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表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 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方式;②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
林业 发展 | 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日益下降 | ①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
湿地 保护 | 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
3.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4.我国主要农业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典型地区 |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发展方向 |
农耕区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 |
牧区 | 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 |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 保护草地、建设人工草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
林区 |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
(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1)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2)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思维探究]
[答案] (1)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2)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考向1 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四川新闻网达州2017年11月8日讯 近年来,宣汉县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盘活撂荒土地经营权,多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撂荒治理改革试点工作,实现了“撂荒地”变为“金土地”的华丽转身,让撂荒地长出新“绿”,重焕勃然生机。伴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大量耕地存在长期撂荒现象。据此回答(1)~(3)题。
(1)造成撂荒地长期撂荒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条件差 B.农村劳动力缺乏
C.灌溉水源成本高 D.粮食已自给有余
答案 B
解析 依材料信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大量耕地存在长期撂荒现象”可知,造成耕地长期撂荒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
(2)农村大量耕地长期撂荒,将( )
A.缓解人均耕地压力 B.利于耕地积蓄肥力
C.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D.抑制民工大量外出
答案 C
解析 农村大量耕地长期撂荒,粮食产量减少,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3)实现了“撂荒地”变为“金土地”的华丽转身,下列措施最有效的是( )
A.禁止民工外出打工 B.统一管理撂荒地
C.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D.稳定农产品价格
答案 B
解析 统一管理撂荒地,有利于合理利用农村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实现“撂荒地”变为“金土地”的华丽转身,B项正确。
考向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017年9月20日,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召开联合记者会,宣布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总体完成。全国落实保护面积15.50亿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占划定面积的48%;坡度15度以下占划定面积的88%;城市周边划定9 740万亩,通过优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把城市周边围住,把公路沿线包住。根据材料完成(1)~(3)题。
(1)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摸清耕地分布家底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D.统筹我国城乡规划
答案 B
解析 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止任意占用耕地,影响粮食安全,B项正确。
(2)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 )
A.保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B.限制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C.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D.促进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答案 C
解析 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C项正确。
(3)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可能位于(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答案 B
解析 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是平原面积广阔、耕地面积广大的区域。我国平原面积最大、耕地面积最大的区域是北方地区,B项正确。
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1.我国的粮食问题
(1)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
(2)受社会经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3)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
(4)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
2.解决途径
(1)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3)在确保粮食供求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
(4)科学种田,提高单产,例如使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素能专项突破
聚焦核心素养 乡村振兴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定位:综合思维
1.战略“三步走”的目标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1)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3)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4)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5)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6)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7)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4.乡村振兴的关键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2019·湖北枝江一中5月考前预测)乡村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进程驱动我国乡村地区人地关系和地域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广大乡村地域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重构历程。下图为乡村重构的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而言乡村重构速度加快,乡村发展水平较高的时期是( )
A.初始期 B.发展期
C.趋稳期 D.稳成期
答案 B
解析 图形内容反映的是乡村重构发展水平随时间变化曲线,曲线越陡说明发展速度越快,结合发展水平可知,B项正确;初始期发展速度较快,但水平低;趋稳期和稳成期水平高,但速度慢,A、C、D三项错误。
2.下列现象有利于乡村重构的是( )
A.农民工潮 B.空心村
C.人口老龄化 D.土地整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重构具有推动作用,因此乡村重构的内容应包括空间重构、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因此土地整治有利于农村重构,D项正确。“农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不利于乡村重构,排除A项;“空心村”指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不利于乡村重构,排除B项;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不利于乡村重构,排除C项。
3.位于北京市西南50 km处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矿产资源丰富,植被覆盖良好,2016年底随着搬迁、入住新社区,腾退的旧有街区和民宅最可能用于发展( )
A.种植业 B.采矿业 C.旅游业 D.电子产业
答案 C
解析 该村植被覆盖良好且距离北京近,旧有街区和民宅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当地居民的民风、民俗和生活状况,因此可能被用于发展旅游业,C项正确。
突破图表技能 农业布局图
(2018·浙江4月选考)20世纪中叶,美国乙地区出现新的棉花种植区。下图为美国部分农业专门化地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甲地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
A.乳畜业 B.混合型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2)乙地棉花种植区与原棉花带相比,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充足 B.降水丰富
C.技术先进 D.市场广阔
[答案] (1)C (2)A
第一步:进行区域空间定位。
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对象、生长特点、经纬度及相关地理事物确定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
第二步:分析区域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
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入手,探究其农业生产方面的优缺点。
第三步:明确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确定具体措施。
下图为欧洲某地区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示意图,该地区低地发展种植业,山地发展畜牧业。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地区农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分布 B.热量条件
C.光照强度 D.土壤类型
答案 B
解析 依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低地发展种植业,山地发展畜牧业。山地和低地海拔高度不同,热量条件存在明显差异,故B项正确。
2.该地区农民选择夏季上山放牧主要是受( )
A.草场垂直分布的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的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的影响
D.山地地势差异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不同季节水热条件不同,草场分布高度不同。冬季选择低海拔地区放牧,夏季选择高海拔地区放牧,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