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7章第3节 地域联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48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7章第3节 地域联系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48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7章第3节 地域联系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48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19高考中图版地理总复习一轮讲义()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7章第3节 地域联系
展开第3节 地域联系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对应学生用书第136页)[识记—基础梳理]1.地域联系(1)作用: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2)方式:主要有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2.交通运输(1)特点:不生产出任何新的物质产品,其产品只是货物或旅客的位移。(2)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短距离运输,公路运输运费较低;长距离运输,水路运输运费最低;铁路运输适合中长距离运输;管道运输运费受距离影响不大,适宜运输液体、气体物质。(3)选择依据:不仅要考虑运费的多少,也要体现经济上的多、快、好、省,还应考虑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小、占地多少、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等因素。3.通信(1)邮政通信: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2)电信通信:利用电磁系统,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4.商业贸易(1)商业(2) 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和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管道)的区别,其中管道既是运输线路,又是运输工具。[理解—要点突破]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2.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客运的选择要根据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进行,都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图解如下:[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 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下图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有率随运距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29790113】1.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 )A.700~900 km B.600~800 kmC.500~700 km D.400~600 km2.甲运输方式应该是( )A.高速公路 B.普通铁路C.航空 D.水运[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B 2.C考向2 地域联系方式及发展趋势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图1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图2 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解析] 第(1)题,北方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都是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气候更加干旱,并导致了古文明中心的衰落,最终导致北方古“丝绸之路”的衰落。第(2)题,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大型化、高速化与专业化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出现并交织成网,还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化等。第(3)题,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外服务功能等。[答案] (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答出3点即可)(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出2点即可)考点二| 交通运输区位分析(对应学生用书第137页)[识记—基础梳理]1.交通运输网的构成要素(1)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航道。(2)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2.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 1.气候对交通线的影响交通线建设要注意沿线暴雨、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的大小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2.山地对交通线的影响山地起伏大,交通线尽量沿等高线修建,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路要修成“之”字形弯道或开凿隧道(从背斜部位穿过,避开断层带)。[理解—要点突破]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影响分析地形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2)社会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影响分析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技术因素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和选址要求港口、航空港、车站等是客货流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不同类型的点形成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均不同,下面以港口、汽车站、航空港为例加以说明: 港口汽车站航空港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水域条件要利于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影响港口的规划建设;平原地形利于港口平面布置,但航道容易淤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港口兴衰;城市为港口建设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选址要求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位于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云、雾、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港口为例)[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下图,完成4~6题。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C.耕地 D.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解图流程] 4.D 5.B 6.B [第4题,读图可知,兰新铁路与天山南麓的1 000 m等高线大致平行,且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建成后的行车安全;铁路没有经过城镇,且该区域河流水量小,耕地很少,故聚落、河流、耕地都不是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故选D。第5题,由比例尺可以推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距离城镇过远,使铁路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大大减弱,这是其不合理之处。故选B。第6题,兰新铁路并没有吸引城镇沿铁路线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而绿洲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城镇分布最理想的地区。故选B。] 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分析思路(1)宏观选线: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往、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2)微观选线: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呈“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管道应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和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干扰是共同的原则。(3)线的评价:应从交通线起止点地域、沿线区域建设的条件来分析评价。从自然条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分析。如: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a.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全;b.完善全国铁路网,激活兰青线;c.促进西藏的资源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d.技术上克服了冻土的难关。考向2 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分析(2015·全国卷Ⅰ)甘德国际机场(如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7~8题。7.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经济C.位置 D.人口8.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解图流程] 7.C 8.D [第7题,本题文字材料指出,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甘德国际机场补充燃料,可见,位于纽芬兰岛的甘德国际机场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优越的地理位置。故选C。第8题,随着飞机制造技术的进步,飞机载油量增加,飞行速度加快,单位距离能耗降低,飞机能够远距离飞行,途经此地的飞机已经不需要再停机补充燃料,因而甘德国际机场失去了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故选D。]考向3 交通区位条件分析9.(2017·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白令海峡(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思维流程】[解析] 从白令海峡所在纬度位置看气候特点,结合白令海峡的地质条件,从大桥跨度、运输费用和施工条件等方面分析。[答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交通区位条件类交通区位条件类问题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分析某种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二是对某地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进行评价。这些问题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是交通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1)命题角度角度一 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 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评价,其答题思路为:(2)答题术语①交通线的区位条件思考方向满分术语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地区(山区沿等高线修建或沿河谷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看是否占用耕地)水文避开沼泽地,少跨越河流,工程量小地质地质稳定,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气候暴雨、大风出现次数少;多冻土、受风雪影响大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适用于地方性道路);经过居民点较少,人口搬迁少经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里程距离短,工程量小,节省运营时间社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质、文化交流;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环境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技术解决冻土(高架桥)等技术难题②交通点的区位条件(以港口为例)思考方向满分术语陆域条件地形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岩港修筑难度大,但建成后不易淤积;泥港修建难度小,建成后容易淤积城市依托以××城市为依托,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经济腹地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与其他地区相联系,经济腹地广水域条件航道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避风位于峡湾,背风、避浪冰期无冰期,利于常年通航;冬季结冰,不利于通航 考点三|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140页)[识记—基础梳理]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①城市区位:江岸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交汇处。②城市形态:沿河流呈带状发展,城市用地多沿河布置。③(2)铁路、公路使城市沿交通轴发展,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3)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形态由集中式的团块状向分散的形态发展;由单一到多方向发展;由内聚到沿轴放射状发展。 交通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很大,但并非起决定作用。因为聚落形态的形式受地形、河流、政策、城市规划等因素共同影响,并非是由一个因素决定的。 1.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仅包括房屋建筑,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2.铁路建设与石家庄的发展20世纪初,石家庄还是获鹿县辖下的一个小村,由于石家庄至太原、北京到汉口铁路的修建,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地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①商业网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②商业中心:大都分布在沿海地区、铁路和公路沿线及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与商业网点的发展②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要求在郊区形成相应的商业中心,而交通运输布局是满足实现这种要求的前提条件。 1.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一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前者决定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后者决定于人口密度、数量和消费水平);二是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的集散。2.高速公路与“边缘城市”随着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不断向郊区延伸,高速公路出入口、轨道交通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集聚区。随着集聚区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理解—要点突破]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影响聚落发展速度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高速公路沿线的商业网点,则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图示如下:(2)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许多商业聚集在高速公路与城市接合部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城市交通的改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应运而生城市中心交通拥挤,郊区交通发达大型综合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多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城市中心区不再是最便捷的购物场所 [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的影响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10~11题。 【导学号:29790114】10.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11.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0.C 11.B考向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清末起,在杨庄镇、安池镇、后峪子村等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赶集日。其中杨庄镇集日为逢3、逢7,安池镇集日为逢4、逢8,后峪子村集日为逢1、逢6。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庄镇集日慢慢变为逢3、逢5、逢7。完成12~13题。12.与周围村落相比,后峪子村成为集市点的原因是( )①基础设施完善 ②该村等级更高,服务种类更多③地理位置较优越 ④交通通达度好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13.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庄镇集日由逢3、逢7慢慢变为逢3、逢5、逢7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安池镇消费能力下降B.乡镇政策的影响C.杨庄镇交通条件明显改善D.杨庄镇服务范围缩小12.D 13.C [第12题,与其周围村落相比,后峪子村位于区域村落的中心位置和乡道交会处,交通相对便捷,服务范围广。第13题,杨庄镇集日由逢3、逢7慢慢变为逢3、逢5、逢7,说明商业活动量增加,商业地位超过了同级别的安池镇。主要原因最可能是省级道路的开通,交通通达度提高,服务范围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