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19高考鲁教版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讲义:第5单元第3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展开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识记—基础梳理]1.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2)规律(3)人口密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北美东北部。2.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具体表现东西差距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自然差距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交通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民族方面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3)人口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3.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理解—要点突破]1.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分布区原因区域性人口密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地带性纬度分布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海陆分布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垂直分布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因素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原因地形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多集中在平原地区气候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水源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人类逐水而居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高土壤的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矿产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区,人口稠密矿产的开采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2)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活动方式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分布多交通对一地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政治文化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 人口分布及特点(2018·周口质检)读世界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回答1~2题。1.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A.大洋洲 B.南美洲C.亚洲 D.欧洲2.图示信息显示,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 )A.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C.集中于沿海地区D.集中于交通便利地区1.B 2.C [笫1题,可根据图示信息直接找出。第2题,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向性。]◎考向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结合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3.制约加拿大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4.加拿大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主要表现在( )A.地域辽阔,地广人稀B.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C.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D.气温低,人均消费水平较低3.D 4.A [第3题,加拿大地处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因而气候(气温)条件是制约加拿大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第4题,加拿大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因而其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5.读以下图表,回答问题。图1 图2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29 ℃>24 ℃18~24 ℃<18 ℃<10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1)图1、图2、表中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解析】 第(1)题,对照图表分别从河流、地形和气候三个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2)题,表中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4 ℃,所处温度带应是温带或亚热带。第(3)题,主要从地形、土壤、交通等方面分析。【答案】 (1)河流 地形 气候(2)温带 亚热带(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的居住。考点二|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识记—基础梳理]1.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2.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它是一个警戒值。(2)影响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3)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3.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①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②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理解—要点突破]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参考角度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内涵最大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体现的意义生存发展人口数量大小(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适合养活多少人。(2)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1)制约因素相同:制约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同,且二者都与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如下图所示:注:横轴表示的是各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2)特征相同①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②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运用—考向对练]◎考向 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影响因素(2018·南阳模拟)下表示意山东省与青海省人口与面积数据统计。读表,完成1~2题。 【导学号:98510114】省份人口(万人)面积(万km2)山东省1990(年)8 439152012(年)9 685青海省1990(年)446722012(年)5731.1990~2012年两省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东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青海省B.青海省人口密度变化大于山东省C.青海省年人口增长量大于山东省D.山东省人口密度小于青海省2.青海省人口承载力远低于山东省,其最主要原因是该省( )A.交通不便 B.人口消费水平低C.自然环境脆弱 D.资源贫乏1.B 2.C [第1题,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990~2012年山东省人口增加了1 246万,增长速度为14.8%;青海省人口增长了127万,增长速度为28.5%,故A、C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于青海省,D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由562.6人/km2增加到645.7人/km2,增长了15%;青海省人口密度由6.19人/km2增加到7.96人/km2,增长了29%,B项正确。第2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是人口承载力低的最主要原因。][解题技巧] 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四步分析法(1)考虑该区域的资源状况。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开发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98510115】3.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①市 ②市 ③市 ④市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思维流程]第3题,第4题,→→→3.D 4.C [第3题,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相同,但是从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根据理论人口容量公式,④地熟制最高,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4题,人均用水总量低于人均水资源总量则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