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
第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对应学生用书第140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主要表现
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酸雨危害。
(2)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地区差异
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易误点拨]
(1)环境问题并不单指环境污染
环境出现的不和谐发展就是环境问题,其表现主要有三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人口增长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口的增长可以引发环境问题,但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3)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并非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但并不是说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
[理解—要点突破]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
原因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人为
原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资
源
短
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土地资
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
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生物多样
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人地关系特点及影响分析
(2018·广西重点高中模拟)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下图示意某年我国五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物质可能为( )
A.碎石 B.草甸
C.荒漠 D.冰川积雪
2.依图判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 )
A.水热条件 B.地形地势
C.土壤肥力 D.灌溉水量
3.对于我国西北地区来说,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途径宜为( )
A.拓展林草面积 B.建设人工绿洲
C.加大冰川融水 D.减少荒漠化土地
1.B 2.A 3.B [第1题,结合图中已知四种物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变化情况,可推导出生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甲物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小且变化不大,可判定甲物质可能为草甸,故选B。第2题,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冬季到夏季,气温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各种植被的生长加快,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在7月达到最大,故可以判定是水热条件的影响,选A。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区,水源是制约其生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建设人工绿洲,可有效地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故选B。]
[再练一题](教师备用题)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某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完成(1)~(2)题。
(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2)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思维流程】
(1)A (2)B [第(1)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多,则人地关系越不紧张。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第(2)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考向2 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导学号:21490118】
4.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图流程】
[答案] D
(2018·辽阳模拟)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下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读图完成5~6题。
5.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
A.采集渔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环境文明时期
6.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地面塌陷 ④滑坡与泥石流 ⑤水污染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C 6.D [第5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笫6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考向3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7.(2018·陕西部分学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牡蛎(又名生蚝)栖息于从潮间带至低潮线以下水深15~30 m的岩礁、泥滩及泥沙质海底。牡蛎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小,在盐度较低的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大;以细小浮游生物为食,5~9月为牡蛎繁殖季节。牡蛎富含大量蛋白质和人体所缺的锌,被誉为“海里的牛奶”。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为生蚝是高风险食物,因其含有两种破坏力极大的病原体:诺罗病毒和霍乱弧菌。在丹麦,最好的生蚝生长在北部一个叫作利姆水道的峡湾区域(图中甲海峡),是全球不可多得的美食。近年来,不请自来的太平洋生蚝在利姆水道的种群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占据了本地生蚝的生存空间。全世界生蚝养殖80%在中国,中国生蚝养殖的80%~90%都是太平洋生蚝,中国就是太平洋生蚝最大的养殖国。下图为丹麦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析利姆水道的形成过程。
(2)推测太平洋生蚝入侵利姆水道的可能途径。
(3)简述太平洋生蚝入侵利姆水道对本地生蚝产生的影响。
(4)面对利姆水道太平洋生蚝种群规模扩大的趋势,有人提议“中国可以从丹麦进口生蚝,以避免太平洋生蚝泛滥成灾”。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题,欧洲北部地区的峡湾主要是冰川作用形成的。第(2)题,结合两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及货物运输方式进行分析。第(3)题,从抢占生存空间、抢夺食物、破坏当地海洋生态平衡方面分析。第(4)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地面受冰川刨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侵入U型谷,形成了峡湾,即利姆水道。
(2)欧洲西部地区与环太平洋地区之间存在密切的经贸联系,海运是两地区间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太平洋生蚝附着在往来两地区船舶的船底,来到丹麦周边海域。
(3)抢占本地生蚝的生存空间;争夺本地生蚝的食物,使本地生蚝的种群规模减小;传播寄生虫和疾病,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4)赞同。理由:生长环境优良,生蚝品质高;我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或反对。理由:我国生蚝养殖规模大,市场缺口小;丹麦劳动力价格高,采拾成本高;丹麦与我国之间距离远,运输距离长,成本高。(两点即可)
[规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基本内涵
①图中A表示经济系统,B表示社会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①严峻挑战
②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方式
环境友好
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实践
工业
发展清洁生产
农业
推行生态农业
公众
提倡适度消费
[特别提醒]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只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受国内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4)中国要把发展经济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应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中心。
[理解—要点突破]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度消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低碳经济的比较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
同
点
提出背景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
同
点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题)
【导学号:21490119】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
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
1.CD 2.BC [第1题,C、D对:读图可知,青岛和威海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高,所以青岛、威海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A、B错:读图可知,潍坊和日照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青岛和威海高,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青岛和威海低。第2题,读图可知,N类城市包括东营和日照,M类城市包括上题所说的青岛、威海两城市,另外还有烟台市,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下题。
3.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所以D选项正确。]
⊙考向2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分析
下图为某市新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阅读图文材料,回答4~6题。
4.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 )
A.保障大气、水体的零污染
B.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
C.再生水直接用作补充景观用水
D.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
5.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材料 B.能源
C.科技 D.劳动力
6.图示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
A.节能、减排、再利用 B.净化、循环、再利用
C.降耗、节能、可持续 D.净化、降耗、可持续
4.D 5.C 6.B [第4题,由图可知,该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D对。图中显示,再生水经过人工湿地及水生植物净化后才可用作补充景观用水,C错。图中未体现风电的生产,B错。该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不能保障大气、水体零污染,A错。第5题,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所以其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第6题,该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不包括节能和降耗,而是水资源的净化、循环、再利用。]
[读图指导](教师备用资料)
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顺藤摸瓜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在确定完填空内容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
(2018·陕西省部分学校模拟)近几年旧衣物回收箱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般是通过市慈善总会在城市社区设立回收箱,志愿者对废旧衣物统一回收、分拣,较好的衣物经清洗、消毒、熨烫、包装后捐给公益组织,不能捐助的经分解处理后再次加工成拖把、毛毡制品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下图示意工业区位选择模式。据此完成7~8题。
【导学号:21490120】
7.对旧衣物回收并捐赠的处理属于图中的( )
A.模式一 B.模式二
C.模式三 D.模式四
8.对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意义有( )
①减少旧衣物对人们生活空间的占用 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臭氧层
③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④为部分企业提供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B 8.A [第7题,对旧衣物进行回收并捐赠的处理过程是对废旧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过程,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回收再利用。第8题,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属于废旧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可减少旧衣物对人们生活空间的占用,①正确;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③正确;为部分企业提供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④正确;回收再利用旧衣物与臭氧层保护关系不大,②错。]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对应学生用书第140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主要表现
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酸雨危害。
(2)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地区差异
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易误点拨]
(1)环境问题并不单指环境污染
环境出现的不和谐发展就是环境问题,其表现主要有三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人口增长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口的增长可以引发环境问题,但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3)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并非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但并不是说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
[理解—要点突破]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
原因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人为
原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资
源
短
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土地资
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
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生物多样
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人地关系特点及影响分析
(2018·广西重点高中模拟)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下图示意某年我国五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物质可能为( )
A.碎石 B.草甸
C.荒漠 D.冰川积雪
2.依图判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 )
A.水热条件 B.地形地势
C.土壤肥力 D.灌溉水量
3.对于我国西北地区来说,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途径宜为( )
A.拓展林草面积 B.建设人工绿洲
C.加大冰川融水 D.减少荒漠化土地
1.B 2.A 3.B [第1题,结合图中已知四种物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变化情况,可推导出生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甲物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小且变化不大,可判定甲物质可能为草甸,故选B。第2题,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冬季到夏季,气温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各种植被的生长加快,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在7月达到最大,故可以判定是水热条件的影响,选A。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区,水源是制约其生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建设人工绿洲,可有效地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故选B。]
[再练一题](教师备用题)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某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完成(1)~(2)题。
(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2)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思维流程】
(1)A (2)B [第(1)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多,则人地关系越不紧张。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第(2)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考向2 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导学号:21490118】
4.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图流程】
[答案] D
(2018·辽阳模拟)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下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读图完成5~6题。
5.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
A.采集渔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环境文明时期
6.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地面塌陷 ④滑坡与泥石流 ⑤水污染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C 6.D [第5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笫6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考向3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7.(2018·陕西部分学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牡蛎(又名生蚝)栖息于从潮间带至低潮线以下水深15~30 m的岩礁、泥滩及泥沙质海底。牡蛎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小,在盐度较低的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大;以细小浮游生物为食,5~9月为牡蛎繁殖季节。牡蛎富含大量蛋白质和人体所缺的锌,被誉为“海里的牛奶”。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为生蚝是高风险食物,因其含有两种破坏力极大的病原体:诺罗病毒和霍乱弧菌。在丹麦,最好的生蚝生长在北部一个叫作利姆水道的峡湾区域(图中甲海峡),是全球不可多得的美食。近年来,不请自来的太平洋生蚝在利姆水道的种群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占据了本地生蚝的生存空间。全世界生蚝养殖80%在中国,中国生蚝养殖的80%~90%都是太平洋生蚝,中国就是太平洋生蚝最大的养殖国。下图为丹麦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析利姆水道的形成过程。
(2)推测太平洋生蚝入侵利姆水道的可能途径。
(3)简述太平洋生蚝入侵利姆水道对本地生蚝产生的影响。
(4)面对利姆水道太平洋生蚝种群规模扩大的趋势,有人提议“中国可以从丹麦进口生蚝,以避免太平洋生蚝泛滥成灾”。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题,欧洲北部地区的峡湾主要是冰川作用形成的。第(2)题,结合两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及货物运输方式进行分析。第(3)题,从抢占生存空间、抢夺食物、破坏当地海洋生态平衡方面分析。第(4)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地面受冰川刨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侵入U型谷,形成了峡湾,即利姆水道。
(2)欧洲西部地区与环太平洋地区之间存在密切的经贸联系,海运是两地区间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太平洋生蚝附着在往来两地区船舶的船底,来到丹麦周边海域。
(3)抢占本地生蚝的生存空间;争夺本地生蚝的食物,使本地生蚝的种群规模减小;传播寄生虫和疾病,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4)赞同。理由:生长环境优良,生蚝品质高;我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或反对。理由:我国生蚝养殖规模大,市场缺口小;丹麦劳动力价格高,采拾成本高;丹麦与我国之间距离远,运输距离长,成本高。(两点即可)
[规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基本内涵
①图中A表示经济系统,B表示社会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①严峻挑战
②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方式
环境友好
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实践
工业
发展清洁生产
农业
推行生态农业
公众
提倡适度消费
[特别提醒]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只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受国内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4)中国要把发展经济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应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中心。
[理解—要点突破]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度消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低碳经济的比较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
同
点
提出背景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
同
点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题)
【导学号:21490119】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
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
1.CD 2.BC [第1题,C、D对:读图可知,青岛和威海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高,所以青岛、威海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A、B错:读图可知,潍坊和日照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青岛和威海高,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青岛和威海低。第2题,读图可知,N类城市包括东营和日照,M类城市包括上题所说的青岛、威海两城市,另外还有烟台市,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下题。
3.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所以D选项正确。]
⊙考向2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分析
下图为某市新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阅读图文材料,回答4~6题。
4.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 )
A.保障大气、水体的零污染
B.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
C.再生水直接用作补充景观用水
D.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
5.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材料 B.能源
C.科技 D.劳动力
6.图示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
A.节能、减排、再利用 B.净化、循环、再利用
C.降耗、节能、可持续 D.净化、降耗、可持续
4.D 5.C 6.B [第4题,由图可知,该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D对。图中显示,再生水经过人工湿地及水生植物净化后才可用作补充景观用水,C错。图中未体现风电的生产,B错。该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不能保障大气、水体零污染,A错。第5题,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所以其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第6题,该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不包括节能和降耗,而是水资源的净化、循环、再利用。]
[读图指导](教师备用资料)
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顺藤摸瓜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在确定完填空内容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
(2018·陕西省部分学校模拟)近几年旧衣物回收箱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般是通过市慈善总会在城市社区设立回收箱,志愿者对废旧衣物统一回收、分拣,较好的衣物经清洗、消毒、熨烫、包装后捐给公益组织,不能捐助的经分解处理后再次加工成拖把、毛毡制品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下图示意工业区位选择模式。据此完成7~8题。
【导学号:21490120】
7.对旧衣物回收并捐赠的处理属于图中的( )
A.模式一 B.模式二
C.模式三 D.模式四
8.对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意义有( )
①减少旧衣物对人们生活空间的占用 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臭氧层
③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④为部分企业提供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B 8.A [第7题,对旧衣物进行回收并捐赠的处理过程是对废旧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过程,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回收再利用。第8题,旧衣物回收再利用属于废旧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可减少旧衣物对人们生活空间的占用,①正确;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③正确;为部分企业提供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④正确;回收再利用旧衣物与臭氧层保护关系不大,②错。]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