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化学(经典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一章第3节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展开第3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考试说明] 1.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有关问题。3.实验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命题规律] 以物质的制备、物质的性质探究为载体,考查气体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实验的设计及评价能力是历届各地高考的必考点。
知识梳理
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五项基本原则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步骤
3.实验方案评价的五大原则
(1)可行性原则
①分析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可行;
②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
③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
④实验效果是否明显。
(2)绿色化学原则
①实验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②原料是否无毒、安全、易得;
③原料利用率是否较高;
④反应速率是否较快。
(3)安全性原则
①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
②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
③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
④污染性的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有粉末状物质参加的反应,要注意防止导气管堵塞;
⑤防吸水(如实验取用、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时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
(4)规范性原则
①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竖装的干燥管及冷凝管等);
②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
③仪器拆卸与组装顺序相反,按照从右向左,从高到低的顺序;
④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实验方法使用顺序等)。
(5)最佳方案原则
几个实验方案都能达到目的,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所谓最佳,就是装置最简单,药品容易取得、价格低廉,现象明显,干扰小,无污染。
题组训练
1.草酸亚铁晶体的化学式为FeC2O4·2H2O,它是一种淡黄色结晶粉末,加热时可发生如下分解反应:FeC2O4·2H2OFeO+CO2↑+CO↑+2H2O。
(1)请你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可以重复选用,但每种仪器至少选用一次),选择必要的试剂(供选择的试剂: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CuO、无水硫酸铜、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碱石灰),设计一个实验,检验FeC2O4·2H2O加热时分解产生的气态产物(包括水蒸气)(部分加热装置和夹持仪器在图中略去)。填写下表(可以不用填满,也可以补充)。
仪器符号 | 仪器中所加物质 | 作用 |
A | 草酸亚铁晶体 | 加热草酸亚铁晶体得到气态产物 |
|
|
|
|
|
|
D | NaOH溶液 |
|
|
|
|
|
|
|
|
|
|
|
|
|
(2)按照题目提供的装置和要求设计的实验明显存在的一个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结束后,在A装置试管中有黑色固体粉末(混合物)产生,倒出时存在燃烧现象,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未对尾气进行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
(3)FeC2O4·2H2O分解产生的CO将部分FeO还原为粉末状的单质铁,铁粉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燃烧
解析 (1)设计实验检验FeC2O4·2H2O加热时分解产生的气态产物,可先用A装置加热晶体使之分解,然后用盛无水硫酸铜的C装置检验气态产物中的水蒸气;再将剩余气态产物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D装置中检验CO2;最后检验CO时要注意排除CO2的干扰,即先将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D装置以除去CO2,然后将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D装置以检验CO2是否除尽,再将气体通过盛有碱石灰的C装置干燥CO气体,接着通过装有炽热氧化铜的B装置使CO反应生成CO2,最后将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D装置以检验有CO2生成即可。
(2)凡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均需要进行尾气处理。
2.铝氢化钠(NaAlH4)是有机合成的重要还原剂,其合成线路如图所示:
(1)铝氢化钠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lCl3与NaH反应时,需将AlCl3溶于有机溶剂,再将得到的溶液滴加到NaH粉末上,此反应中NaH的转化率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无水AlCl3。
①A中所盛装的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
②点燃D处酒精灯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其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变A、B和D中的试剂就可以用该装置制取NaH。最好将B试管中原来的________改为________。如果操作不当,制得的NaH中可能含有________杂质。
答案 (1)NaAlH4+2H2O===NaAlO2+4H2↑
(2)反应生成的NaCl沉淀在氢化钠表面,阻止了AlCl3和NaH进一步反应
(3)①高锰酸钾 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A中发生反应,待D中充满黄绿色气体时点燃酒精灯
(4)饱和食盐水 NaOH溶液 Na、Na2O2(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1)NaAlH4中H显-1价,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NaAlH4+2H2O===NaAlO2+4H2↑。
(2)反应生成的NaCl不溶于有机溶剂,附着在NaH的表面,阻碍了反应的进行。
(3)①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或浓盐酸直接与KMnO4反应可制得Cl2;②本实验是用生成的Cl2将装置中的空气赶走,所以当D中充满黄绿色气体时再点燃酒精灯。
(4)NaH可由H2和Na在D中反应制得,所以A中是活泼金属,如Zn,生成的H2中会混有HCl和水蒸气,而原来制取的Cl2中混有的挥发的HCl可使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水蒸气可用浓硫酸干燥,而除去H2中的HCl可用NaOH溶液;如果操作不当会使装置中混有空气而生成Na2O2,或生成H2的量不足而有部分Na未参与反应,如果H2干燥不充分还可能导致Na与水反应生成NaOH,所以混有的杂质可能是Na、Na2O2和NaOH等。
物质性质实验设计与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性质验证型实验题的关键是结合题目要求和所给的仪器、装置以及所给的试剂了解命题的意图。一般思路是:
高考真题实战
1.( 2018·全国卷Ⅱ)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B
解析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溶解后需要冷却到室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中,A错误;氯化铁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为氯化亚铁,从而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所以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B正确;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生成氢气,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因此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即可,不需要通过KMnO4溶液,C错误;反应的方程式为HSO+H2O2===SO+H++H2O,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无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
2.(2018·江苏高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
B |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
C |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 Fe2+的氧化性强 于Cu2+的氧化性 |
D | 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 Ksp(AgCl)> Ksp(AgI) |
答案 B
解析 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浊液变清,发生反应+Na2CO3→+NaHCO3,酸性:H2CO3>>HCO,A错误;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说明CCl4将I2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B正确;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Fe+Cu2+===Fe2++Cu,根据同一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氧化性Cu2+>Fe2+,C错误;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先达到AgI的溶度积,但由于NaCl、NaI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AgCl、AgI溶度积的大小,D错误。
3.(2017·江苏高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A错: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可能的原因是溴水的量太少。B对: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硫酸钡,证明部分Na2SO3被氧化。C错: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环境中进行,操作中未出现银镜,不能说明蔗糖未水解。D错: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该溶液中也可能含有Fe3+,Fe3+也能将I-氧化为单质碘。
4.(2016·全国卷Ⅱ)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D
解析 制备Fe(OH)3胶体时,应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A错误;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将得到Mg(OH)2,欲得到无水MgCl2,应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蒸干,B错误;向混有CuO的Cu粉中加入稀HNO3,Cu也会与HNO3发生反应,C错误。
5.(2016·江苏高考)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制NH3需要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加热进行反应,A错误;CO2应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B错误;制得的NaHCO3为固体,用过滤法分离,C正确;加热时NaHCO3会分解,D错误。
6.(2016·四川高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可能是CO2或SO2,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O或HCO或SO或HSO,A错误;常温下,铁片遇浓硫酸发生钝化,是化学变化,B错误;淀粉溶液遇碘单质变蓝,而遇KIO3不变蓝,则溶液不变色,只能证明该食盐中不含碘单质,不能证明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KIO3,C错误;溶液变浑浊说明有苯酚生成,可证明酸性:乙酸>苯酚,D正确。
7.(2015·全国卷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答案 D
解析 稀盐酸滴入Na2CO3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先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开始没有气泡产生,A错误;浓硝酸与Al发生钝化,无红棕色的NO2生成,B错误;将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开始无大量白色沉淀,C错误;草酸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KMnO4溶液的紫红色褪去,D正确。
8.(2015·山东高考)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NaI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说明Ksp(AgCl)>Ksp(AgI),A错误;不能排除原溶液中只含有Fe3+的可能,B错误;向NaBr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后溶液分层,且上层呈橙红色,说明Cl2置换出了Br2,能说明Br-的还原性强于Cl-,C正确;加热NH4Cl固体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NH3和HCl,NH3和HCl在试管口处遇冷又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Cl,不是升华,D错误。
9.(2018·全国卷Ⅲ节选)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M=248 g·mol-1)可用作定影剂、还原剂。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Ksp(BaSO4)=1.1×10-10,Ksp(BaS2O3)=4.1×10-5。市售硫代硫酸钠中常含有硫酸根杂质,选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
试剂:稀盐酸、稀H2SO4、BaCl2溶液、Na2CO3溶液、H2O2溶液
答案 (1)③加入过量稀盐酸 ④出现乳黄色浑浊
⑤(吸)取上层清液,滴入BaCl2溶液 ⑥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 (1)检验样品中的硫酸根离子,应该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但是本题中,硫代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以及钡离子都反应,所以应该排除其干扰,具体过程应该为先将样品溶解,加入稀盐酸酸化(反应为S2O+2H+===SO2↑+S↓+H2O),静置,(吸)取上层清液,滴入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证明存在硫酸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