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讲义精品学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六单元单元综合提升
展开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深化理解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专题二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深化理解 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原因如下:(1)中国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②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③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2)欧洲①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②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④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⑤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专题三 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和16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比较 宋元明清西方表现宋元: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特点发展水平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市场范围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影响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16·课标全国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审准题目,定准时空“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主要从材料中去寻找答案。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社会总体稳定”“取消了人头税”“农业……多熟等农作制”“高产作物”“人们将……广为开垦”。材料一中的最后一句话讲的是“影响”,注意从“人地关系”“环境破坏”“社会矛盾”三个角度获取信息。试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耐心阅读材料二,第1、2句分别讲了两种主张,第3、4句也包含两种主张,共四种主张,要分别概括。对“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进行评价超出了历史教材,有跨学科色彩,联系地理学科中有关人口问题的讲解并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来形成答案。试答: 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规律总结]1.说明和概括时,不能只罗列“现象”(也就是照抄原文),否则不得分或少得分。例如本题中,材料一中“农业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如果考生摘抄这一句而不进行概括,则基本不会得分。2.组织答案,既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又要结合所学知识。一般来说,全国卷高考主观题的答案80%以上来自材料,因此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来回答非常重要,但也不要忽视相应时段的基础知识。3.根据材料概括答案,要找准概括点,准确提炼史实所包含的观点。例如本题中主要根据材料二中“康有为认为”“严复认为”“有人认为”“很多人认为”,可以概括出四个主张。4.评价问题时要辩证地回答,既要回答积极方面,也要回答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