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精品学案()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
展开
课时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考纲考点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4)“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
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石器锄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土地制度经历了夏商周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等。
历史解释
农业生产组织经历了早期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个体耕作,随着铁犁牛耕技术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成为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模式;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
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发掘的壁画、墓葬文物、文史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早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夏商周经济发展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农业经济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
(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
5.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
①内容
②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确立
③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手工业经济
1.经营形态及特点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
(2)陶瓷业
(3)纺织业
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考点三 先秦时期的商业发展
1.商业活动
(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2)春秋战国
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
(1)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
信息提取: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土地制度及耕作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图片解史】 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
信息提取:作品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弋射图,下部为收获图。画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
[史料史论] 铁器出现的作用
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核心论点: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经济区域的扩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兴修,也促进了水运交通、长途贩运的发展。
[微点延伸] 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
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及土地制度的变化,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构图解史] 古代手工业
信息提取: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丝绸、陶瓷、茶叶更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三大名片。
探究1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及特点
『考题例证』
【典例】 (2015·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点评
本题运用材料,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角度,综合考查分析认识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
审题
解题关键要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成为可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题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表述错误。
『史论链接』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及特点
角度1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变法或改革赋税制度,逐步确立起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
角度2 多角度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
『即时体验』
1.(2019·山东青岛调研)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解析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河南信阳模拟)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 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打击豪强势力
解析 据题干政府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这些改革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力,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赋税制度,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赋税制度改革,未涉及土地兼并问题,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豪强势力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2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
『史论链接』
角度1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雄,各国为增强争霸、称雄实力,纷纷变法或改革土地赋税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工商业:工商业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的,诸侯国并立局面虽然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但各国重视富国强兵,发展交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社会生活:随着思想争鸣局面的出现发展,形成古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
角度2 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史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史料一是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地位的阐释,解读要紧扣有关小农经济的历史解释和史料信息理解。史料主要反映了春秋至秦汉时期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
(2)史料二为后世文献史料,解读需要从手工业发展条件、生产经营形态等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3)史料三解读注意从经济变化理解对政治争霸及变革、思想文化的影响。史料主要从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角度,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社会转型的影响。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提示:(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提示: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成因: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破坏及新的土地制度的逐步确立;农业经济的发达。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提示: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②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③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即时体验』
1.(2019·云南昆明检测)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
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
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
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呈现多元性,没有体现出现货币统一现象,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原地区货币起源比较集中,可知货币类型受经济地理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货币起源原生区域,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货币有刀币和布币等,没有体现受图腾崇拜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9·河北衡水模拟)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
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
解析 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集体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会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命题素材]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先秦时期农工商业思想及特点
史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二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史料三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王家范
(1)三则史料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角度说明了先秦时期对农工商业的认识。史料一中不夺农时(勿夺其时)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史料二孟子主张农商平等,商鞅主张重农抑商,确定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的基本思想。
(2)史料三主要阐述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缺陷。认为古代官营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相互排斥的关系,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不流通的特点。
1.(2018·湖北武汉模拟)《考工记》中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
A.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解析 从材料中车辆的车轮有不同的尺寸,并且车厢到车轴的距离以方便人上下车为标准,体现出古代手工业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A
2.(2019·山西太原检测)《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解析 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均以父子相传为传承的主要特征,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手工业的传承方式,不涉及官、私营,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手工业家族内的传承,不涉及人身依附问题,C项错误;材料与仕宦之路无关,D项错误。
答案 B
『高考题组』
1.(2018·课标全国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 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
答案 D
2.(2017·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 观察题干图文,据题干地图,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区域位置优越,有利于商贸发展,故选A项。争霸战争导致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 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D项错误。
答案 A
『模拟题组』
1.(2018·四川德阳诊断三)《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解析 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A项错误;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9·湖南张家界模拟)《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解析 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说明齐国农业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D中推广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8·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三)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
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解析 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因而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8·山西太原期末)右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
A.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解析 根据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是青铜技艺成熟的一种体现,故B项正确;该青铜作品不能体现违反礼制所规定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周代“工商食官”,故D项错误。
答案 B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四)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C.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解析 据题干“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表明农耕生活的重要性,故选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A项错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B项错误;《商君书》记载的神农氏是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D项错误。
答案 C
2.(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解析 解读题干可知,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江苏苏北四市模拟)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解析 据题干“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信息,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指通过宗教仪式来强化王权,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答案 D
4.(2018·河北沧州质测)《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解析 题干“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项。B项与材料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排除;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D项错误。
答案 A
5.(2019·山东济宁模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解析 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9·山西适应测试)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解析 传统的宗法制度的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9·四川成都模拟)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解析 据题干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选B项。
答案 B
8.(2018·江苏扬州期中)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解析 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分工细致,“金有六齐”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选A项。
答案 A
9.(2019·江西南城县一中质量检测)《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
A.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
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与“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可以判断出当时相应地方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故选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均以农业为主,C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商品无法体现政治中心的东移,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8·河南洛阳统考二)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解析 根据材料“……子贡……大商人……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得出诸侯看重子贡,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商且社会地位提高,受到诸侯的重视和礼遇,进一步分析得出政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2019·河南郑州模拟)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答案 D
12.(2018·山西晋中适研)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
《管子·小匡》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商君书》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周礼·地官·遗人》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
《汉书·食货志》
A.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
B.齐魏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C.秦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
解析 解读题干,可知四则材料都说明了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故选D项。四则材料没有一则能反映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故A项错误;只有《管子·小匡》《汉书·食货志》提到了齐、魏,故B项错误;《商君书》提到秦国,但说的也并不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为总分结构,第一句话为总述,后面五句话为原因分析,从中概括总结即可。第(2)问,从青铜器的历史发展、铸造技术、工艺水平等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及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
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2018·绵阳模拟)(节选)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依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 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