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版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版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01
    2020版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02
    2020版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03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卷别

          频次

    考点

    海南卷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

    线路分布的影响

    2018·T9

    2014·T46

    ——

    ——

    2018·T22

    2017·T9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

    2016·T8

    ——

    ——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2015·T79

    2017·T11

    2015·T79

    2016·T37

    2018·T2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6·T43

    ——

    ——

    ——

    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分类

    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区

    一般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相对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点1 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沉积,可以建港。

    【联1】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发展。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联2 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

    【点2】 交通线路选线时,应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要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型案例

    聚 

    的 

    形 

    平原地区

    聚落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

    丘陵山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

    聚 

    落 

    的 

    区 

    平原地区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和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集训过关]

    古代聚落选址、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水源。下图为考古发现的我国某河谷不同时期聚落和农业生产状况遗址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图示河谷地区遗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B洪水泛滥

    C.河流泥沙掩埋  D环境污染

    2.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状况,下列时期中该地区气候最湿润的是(  )

    A.距今1 0002 000 B距今3 0004 000

    C.距今4 0005 000 D距今6 0007 000

    解析:1.A 2.D 第1题,聚落选址和农业生产活动均离不开水源,图示地区主要的水源为河流,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造成聚落离水源地越来越远,从而导致河谷地区聚落遗址逐渐变迁,故A选项正确;若图中河流洪水泛滥或发生环境污染,则人类聚落和农业生产应远离河流,故BD选项错误;图示中现代聚落附近依然有河流存在,故造成图示河谷地区聚落遗址变迁的主要原因不是河流泥沙掩埋,C选项错误。第2题,据图可以看出遗址2、遗址3、遗址4和现代聚落均有畜牧业发展,推断应为缺水地区,而在距今6 0008 000年期间的遗址1阶段,原始种植业发达,推断此期间水热充足,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4.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解析:3.A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河流较多,图示区域的海拔整体升高,主要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是向高地搬迁的,是为了避免水灾。

    (2019·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完成57题。

    5.图示信息显示(  )

    A.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

    B0400 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

    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6.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7.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级比,乡镇居民点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解析:5.C 6.B 7.A 第5题,由图可知,该河流流域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明显,故A项错误;0400 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减少,故B项错误;5 000 m以上的河流源头地区人口数量接近0,所以可能有大片无人区,故C项正确;从图中无法得出流域内人口南北分布的态势,故D项错误。第6题,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一般比较高,所以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第7题,读图可知,在东南、正南、西南三个向阳方位,乡镇级居民点更多,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居民点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故A项正确,B项错误。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居民家庭能源的节省,因此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在坡向的选择上会明显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故C项错误;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西北方向,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

    走向

    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降低技术难度;

    工程施工要安全;

    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图解如下:

     

    1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

    如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交通线一般比较平直,而且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同时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等。而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线路往往迂回前进。

    2.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结构的影响

    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如山区修交通线路常常要建桥隧,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比较高,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

    [典题精研]

    [典例1] (2014·全国卷)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解析] (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答案] (1)D (2)B 

    [典例2]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线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方法规律] 交通景观图的判读

    交通景观图能够将一幅幅与交通密切相关的地理画卷呈现在考生面前,充分体现了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如高铁景观、长江跨江大桥景观、港珠澳大桥景观等。对其进行分析判读,可按以下三个步骤:

     

    [集训冲关]

     

    如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为进行野外考察而绘制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考察前,地理兴趣小组组长准备在WXYZ四处中选择一处安排露营,最不适合的地点是(  )

    AW BX

    CY DZ

    2.该地区拟规划建设一条铁路,该小组成员设计了一选线方案。绘制在该地形图上,该铁路线甲、乙、丙、丁四段中最合理的是(  )

    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

    解析:1.D 2.A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可知,Z处位于山谷,易受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威胁,且Z处地势较低,易受河水上涨的威胁,最不适宜露营。第2题,甲段铁路线经过附近的聚落边缘,可缓解聚落交通压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乙段铁路线绕了一段弯路,但没有联系更多的居民点,且跨越河流,建设成本高;丙段铁路线从聚落中部穿过,容易带来噪声污染,且不利于聚落交通的合理规划;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丁段铁路线经过多条等高线,坡度较大,增加了铁路建设的难度和成本。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34题。

    3.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A.甲  B

    C.丙  D

    4.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在陡坡段增加字状弯曲 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C 4.B 第3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甲地海拔在100 m以下,乙地海拔在200300 m,丙地海拔在500600 m,丁地海拔在400500 m,故丙地海拔最高。第4题,图中无居民点和河流的分布,故未能体现出山区公路尽可能连接居民点和避免跨越河流的原则。图中公路呈字状弯曲,主要目的是避开陡坡。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如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图中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1)指出图示铁路通车对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可能带来的有利变化。

    (2)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 km/h40 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

    解析:(1)题,铁路通车使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的距离更长、范围更大,导致洛比托港口货物种类和数量增大。第(2)题,甲路段比乙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快,原因是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而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

    答案:(1)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

    (2)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快。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慢。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

    Aabc         Bbca

    Cbac  Dcba

    2.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江南水乡

    C.东北地区  D内蒙古高原

    解析: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知堰塞湖已将b聚落淹没,影响最大;堰塞体垮坝后对c聚落影响也很大;但对a聚落影响最小,故选B项。第2题,图中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带,故与青藏高原相似。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d 相对于河岸ab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4.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解析:3.B 4.C 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c更易决堤。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2019·揭阳模拟)古诗曰: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

    C.乙岸河床较陡宜建河港  D新住处多位于乙地

    6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  )

    A.河道凹岸流水侵蚀而成

    B.河道变宽之处,泥沙淤积而成

    C.河流涨水淹没沙洲而成

    D.河流水位下降,河床露出而成

    7.几条引水至小镇的线路中,方案设计较合理的是(  )

    A  B

    C  D

    解析:5.D 6.B 7.A 第5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河流的东岸(乙地)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是堆积岸,所以新住处多位于乙地;河流的侵蚀岸适合建设河港,即图中甲地;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第6题,由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变宽之处,河流流速变慢,挟带泥沙的能力变弱,泥沙容易淤积而形成江心洲,B正确。第7题,图中四条引水线路中,只有线路可以自流,而且线路的水源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最好。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据此完成89题。

    8.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

    9.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经济实力的增强 汽车性能的改善 科技水平的提高 为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8.C 9.A 第8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第9题,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汽车性能的改善与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字形关系不大;逢山开道、遇沟建桥成本更高,投资更多。

    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1011题。

    10.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11.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10.D 11.C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二、非选择题

    12(2019·菏泽模拟)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解析:(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第(2)题,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

    答案:(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13.下图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B地区资源丰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想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请在图中画出你认为合理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2)在依据图文资料规划AB间交通发展蓝图时,对具体重点采用哪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管道还是航空),产生了争议,无法抉择,请指出缺少的条件。

    (3)根据图中的信息,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比A地条件更具优势的地点作为港口,用“△”标在图中,并说明理由。

    (4)A为港口,简述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对AB两地及其交通沿线地区的意义。

    解析:(1)题,山区交通线路的修建既要连接尽量多的居民点,又要考虑地形和线路长短,减小工程量,节省投资。第(2)题,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运费、距离长短、运输货物特点以及区域所具有的运输方式等方面,而在图中缺乏这方面的判读信息。第(3)题,图中M处修建港口比A地修建港口更具优越的是自然条件的差异:位于河口处、水面开阔、风浪较小、地形平坦等。第(4)题,联系港口的交通线越长、越多,交通越便利,对港口来说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增加吞吐量,会进一步促进港口的发展。对沿线地区:利于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等。

    答案:(1)见图,按照甲或乙线路画均正确。

    甲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避开不利地形,减少工程量;相对安全。乙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线路短,工程量小。

    (2)缺少比例尺,无法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选择运输方式;缺少运输货物(货源)的信息,货物性质影响运输方式;两地间的水文状况(有无河流、流量情况、水位变化情况、有无结冰期)、气候条件等不明确。

    (3)见图中M点。C城更近;地处大的海湾内,风浪较小,停泊条件较好。

    (4)A地:扩大了港口的经济腹地(扩大了市场)增加了资源的供应。

    B地:加快B区域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强本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沿线地区: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衡量指标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史

    时期

    距今1万年前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

    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近代

    近百年来气象观测记录时间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的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减少二氧化碳的数量: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破坏或火灾。

    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注】 正确理解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如人类出现前的地质时期,气候也在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只是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现象。

    (3)气候变化不是百害无一利的。如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产量增加。

    【点】 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能减排的意识。

    (5)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考点 全球气候变暖

    1升温原理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集训过关]

    下图是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水稻普遍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降水比现代丰富

    2.从图中信息分析,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的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 mm等降水量线

    解析:1.B 2.C 第1题,读图可知,13世纪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北界均比现代的纬度高,故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第2题,从图中可知,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高。

    (2019·南昌统考)201728,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 以上,引发世人关注。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34题。

    3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D.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4.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首现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的花期    B北极鸭的北迁日期

    C.入海河流的汛期  D沿海港口的封冻期

    解析:3.C 4.D 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升温加速,故选C。第4题,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气温升高,苔原植物花期提前,北极鸭北迁日期提前,入海河流汛期提前,沿海港口封冻期推迟,故选D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

    A.青藏高原        B南海诸岛

    C.华北平原  D横断山脉

    2.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

    A.计划生育  B提升城市化水平

    C.节约水源  D开发新能源

    解析:1.B 2.D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第2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下图为地质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及降水特点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为主

    B.第四纪冰川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

    4.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全球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变

    B.热量条件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增加

    C.全球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

    D.极端天气减少,流行疫病减少

    解析:3.D 4.C 第3题,图中显示新生代全球气候以湿润为主,A错;第四纪气候较寒冷,属于大冰期,冰川覆盖面积应该比现在大,B错;整个地质时期,寒冷期偏短,温暖期偏长,C错;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D正确。第4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上可能会发生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性干旱、热浪、大暴雨等。

    (2019·深圳模拟)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57题。

    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6.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  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  D冬季、变暖

    7.中纬度低空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解析:5.A 6.B 7.C 第5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使得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第6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第7题,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量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2016·上海高考)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据此回答89题。

    8.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

    A.日本  B泰国

    C.智利  D秘鲁

    解析:8.A 9.B 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流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第9题,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它的影响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泰国干旱严重。

    、图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回答1011题。

     

     

    10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

    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

    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

    11.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  )

    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

    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

    解析:10.C 11.A 第10题,读图和图可以发现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第11题,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树木年轮(简称树轮,如图1所示)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而形成的,一年产生一轮。春夏季节,树木材质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秋冬季节,树木材质紧密,颜色较深,称为晚材。同一年的早材和晚材合称为一个年轮。

    我国学者利用采自黄河源区冰川雪线高度以下的祁连圆柏树轮资料,重建了该地区河流过去近400年的径流变化。祁连圆柏在0 以下生长缓慢,该地区气候资料如图2所示。研究表明,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1)在分析祁连圆柏树轮时,以前一年10月到当年9月作为一个研究的时间段,而不是从1月到12月,试指出其原因。

    (2)分析夏季降水减少时,祁连圆柏树轮变窄甚至缺失的原因。

    (3)研究发现16571695年,祁连圆柏树轮间距持续增大,请推测该时段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4)祁连圆柏的寿命一般只有几十年到几百年,但我国学者却建立了该地区4 600多年的树轮宽度年表,试指出其研究方法。

    解析:(1)题,树木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而形成的,一年产生一轮。祁连圆柏在0 以下生长缓慢。所以祁连圆柏树轮以前一年10月到当年9月作为一个研究的时间段的原因是该区域10月下旬温度降到0 以下;树木生长缓慢,从前一年10月到当年9月正好增加了一个年轮。第(2)题,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夏季降水减少时,树木缺少水分;气温较高,导致树木的蒸腾和土壤的蒸发强,该地位于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不足,树木生长受限,故树轮变窄甚至缺失。第(3)题,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树轮间距持续增大说明降水增多,从而使河流径流量增大,所以径流量变化趋势增大。第(4)题,根据树木即使死亡,年轮也可保留,可以得出研究方法。按年代先后把活树的年轮序列与其之前地层中的树轮序列相衔接,即可得到很长时间的树轮宽度年表。

    答案:(1)该区域10月下旬温度降到0 以下;树木生长缓慢,从前一年10月到当年9月正好增加了一个年轮。

    (2)该地位于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不足,夏季降水减少,树木缺少水分;气温较高,导致树木的蒸腾和土壤的蒸发强,树木生长受限,导致树轮变窄甚至缺失。

    (3)径流量变化趋势:增大。

    理由:该区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树轮间距持续增大说明降水增多,从而使河流径流量增大。

    (4)树木即使死亡,年轮也可保留,按年代先后把活树的年轮序列与其之前地层中的树轮序列相衔接,即可得到很长时间的树轮宽度年表。

    1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如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原因。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

    (5)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1)题,从我国近30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和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图可直接读出。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增温更明显,进而推测世界增温的纬度变化。第(3)题,由材料可知,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我国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缺水,降水增多会使粮食产量增加。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热量更加充足,也有利于粮食生产。第(4)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其影响可从对土地、陆地污水排放、港口等方面分析回答。第(5)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人们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因此可从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节约能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1)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

    (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第三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__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系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是相对的,当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时间

    主要能源

    煤炭利用程度

    前煤炭时期

    (木柴时代)

    18世纪中期以前

    木柴、水力

    很低

    煤炭时期

    (煤炭时代)

    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

    以煤炭为主,煤炭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煤炭对当时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后煤炭时期

    (石油时代)

    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

    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

    能源发展方向

    从长远看,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的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地形、气候、水文等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等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后天性资源

    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概述

    (1)概念: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类型: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潜在性、多因性、群发性、突发性

    (4)危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

     

    含义

    关系

    洪水

    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二者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雨涝

    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

    地貌

    流域地貌特征

    水文

    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

    植被

    植被分布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

    时间

    雨带位置

    春夏之交

    华南一带

    67月份

    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份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

    89月份

    东南沿海

    【联1】 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

    【联2】 (1)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从大洲看,除南极洲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从国家看,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2)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从空间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上看,夏秋较丰富,冬春较贫乏。

    【联3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3)科学技术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联4】 自然灾害成因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灾情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点】 不同河流的不同河段洪涝灾害成因的主导因素不同。长江中下游荆江段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主因是羽状水系,支流众多,排水不畅;黄河中游因途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道淤枳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流量大;气候异常年份普降暴雨;

    中下游多为平原,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联5】 我国旱涝频发与季风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夏季风强的年份,往往北涝南旱,夏季风弱的年份则是北旱南涝。

    考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自然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合理利用

    自然

    资源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土地

    资源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地区多草地,东北、西南地区多林地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森林

    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矿产

    资源

    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4.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思路

    对于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掌握和分析,应着眼于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 

     (1)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现状

    浪费严重,能源短缺。

    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

    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   

    农村大量使用薪柴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产生的原因

    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

    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3)解决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

    开发清洁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

    5.水资源相关问题分析思路

    (1)水资源丰富程度的分析

    (2)水资源短缺程度的分析

    [集训过关]

    读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重点缺水地区),完成13题。

    1.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

    B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C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

    2地区是我国降水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却不是重点缺水地区,推测其原因可能有

    (  )

    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 有大河流过,带来大量的水资源 地下水丰富 高山冰雪融水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解决地缺水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增加人工降雨  B修建梯田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跨流域调水

    解析:1.C 2.B 3.D 第1题,近海养殖业为海洋养殖业,与华北地区的缺水关系不大,C错误。第2题,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沙漠地区,虽然降水稀少,但是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地下水丰富;高山冰雪融水大。故该地不是重点缺水地区。第3题,地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处北方,降水少,地表径流量少,故最有效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增加水量。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46题。

    4.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5.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生产类型     B能源消费结构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6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

    天然气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丰富 核能资源丰富 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4.A 5.C 6.A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5题,能源保障水平主要取决于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对比关系,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越高。第6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源较少。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重。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开发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引发社会和环境问题。据此并结合下表,回答78题。

     

    世界

    平均

    中国

    平均

    河西

    走廊

    塔里

    木河

    准噶尔

    盆地

    海河

    流域

    水资源开

    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7.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8.现阶段,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的措施中较合理的是(  )

    A.农业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

    B.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C.修建水库,储存夏季降水

    D.大水漫灌,提高农业灌溉面积

    解析:7.C 8.B 第7题,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值;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海河流域;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就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水只能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第8题,农业全部都实现计算机控制的滴灌方式不现实;该地水库主要是拦截上游冰雪融水,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水资源浪费;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要上、中、下游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考点二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危害

    1常见地质灾害分布、成因、危害

    地质灾害

    分布

    成因

    危害

    地 震

    板块的消亡边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板块的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洋底(多火山)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建筑物破坏、地面破坏、交通线中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沿海地区发生地震易引发海啸;山区发生地震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

    火 山 喷 发

    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影响飞机的飞行。可能引起地震、泥石流、气候异常等

    滑 坡

    地壳运动活跃,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湿润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物质条件:岩体破碎(地震或工程建设导致)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低;水源条件: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或冰雪融水)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 石 流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2.常见气象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热 带

    气 旋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广阔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充足的水汽;上冷下热的不稳定大气结构

    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员伤亡

    干 旱

    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常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

    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荡;可能引发火灾、虫灾等

    暴 雨

    季风气候区以及热带气旋影响的沿海地区

    锋面、低气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

    暴雨会造成积水、洪涝,可能导致水浸、交通中断,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山区暴雨可能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寒 潮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

    出现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尘暴;强烈的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沙 尘 暴

    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化严重的地区

    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充足的沙源;不稳定的热力条件;过度放牧、开垦、樵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风蚀土壤,破坏植被,掩埋农田;造成大气污染,表土流失;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影响人体健康

    ()自然灾害成因分析思路

    1滑坡、泥石流成因分析

     

    灾害成因分析

    自 然 原 因

    地势起伏大,坡陡;

    岩体破碎(地震或工程建设导致)

    植被覆盖率低;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或冰雪融水),暴雨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冰雪融水与气温有关

    自然要素对灾害时空分布的影响:决定其时空分布(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等)

    人为

    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滥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另外,各地质灾害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

    2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

    (1)受台风(飓风)等热带气旋的影响,成因分析需注意:

    是否位于台风的移动路径;海湾形状(喇叭口形海湾)会加剧台风的影响;陆地的地形条件(地形抬升会加大降雨量)

    (2)干旱灾害的成因分析要注意结合当地的气候状况。某区域干旱,说明该区域收入的水少,支出的水多。答题时,要结合大气环流说明降水少的原因,同时也要说明支出水多的原因。例如,华北地区春旱成因的分析:

    从雨带移动规律看:春季,雨带在华南地区,华北尚未进入雨季。(收入少)

    华北地区季风气候的大陆性较为明显,春季增温快,蒸发量较大。(支出多)

    华北地区春季正值春耕,需水量大。(支出多)

    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且污染较严重。(支出多)

    (3)我国的气象灾害多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分析气象灾害需结合锋面雨带的推移。如下表所示:

    灾害名称

    时空分布差异

    成因

    旱灾

    华北地区的春旱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来临

    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的伏旱

    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伏旱

    华南地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出现高温天气

    西南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

    台风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粤、桂、琼、闽、浙等省区

    濒临热带气旋多发的西北太平洋

    暴雨

    北方地区78月,南方地区56

    受锋面雨带的控制

    寒潮

    冬半年(9月至次年5),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岛、海南岛外的大部分地区

    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的答题方法

    1自然灾害的分布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空间分布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减少(或增加)

    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自然原因

    地形复杂,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3.防灾措施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集训过关]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13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冰雹

    2.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春季多阴雨 冷空气势力强大 农事活动较早 梅雨提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为减轻图中各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解析:1.A 2.A 3.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干旱发生。第2题,华南地区的春季多阴雨天气,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冷空气势力强大,都会使华南地区遭受低温冷害。第3题,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现实。

    如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回答45题。

    4.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A1 B3

    C5 D7

    5.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疏通河道 退耕还牧 城市化 林地转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4.B 5.C 第4题,开始出现灾害水位,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而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2年,大约缩短了3年的时间。第5题,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小,因此洪患的频率增大。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作用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频率大增。

    2016年夏天受强大的厄尔尼诺影响,天气异常极端,到了中伏727,高温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长江中下游多地拉响高温红色预警。其中湖北西北部、湖南中部、浙江西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到40 或以上。高温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受高温影响的地区人口约7亿人。据此回答68题。

    6.高温天气将会影响工业生产,其原因可能有(  )

    高温使人身体不适,工作效率低 拉闸限电 机器易受潮 高温带来洪水,厂房被淹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7.在南方受高温煎熬的时段,我国北方很可能出现(  )

    A.寒冷干燥天气  B高温多雨天气

    C.干热风天气  D晴朗温暖天气

    8.能缓解南方此时高温的天气活动主要是(  )

    A.台风  B龙卷风

    C.海啸  D寒潮

    解析:6.A 7.B 8.A 第6题,高温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低;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第7题,南方受高温煎熬时多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的78月份,此时我国雨带移至东北、华北一带,北方很可能出现高温多雨天气。第8题,台风会带来较多的云雨,云层能削弱太阳辐射,雨水可以降温。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水资源、人口、耕地的组合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据此完成13题。

    区域水资源总量/108m3

    人均水资源量/(m3/)

    耕地水资源量/(m3/hm2)

    某区域1 035.0

    409.1

    4 859.2

    全国27 460.3

    2 408.8

    28 701.9

    1.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地的(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粮食产量  D年径流量

    2.该区域位于(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华南地区

    3.该区域水资源供应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C.地势低平,储水条件差

    D.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径流量小

    解析:1.A 2.C 3.D 第1题,人口密度等于区域人口总量除以土地面积,表格中无法体现土地面积;粮食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耕地总面积有关,表格中无法体现;年径流量=年内各月径流量之和,表格中无法计算各月径流量;利用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之比,可以计算出人口数量。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以计算出该区域人口数量为1 035×108÷4092.5亿人,可见该区域人口众多;对比该区域和全国的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可知,该区域水资源总量较少、人均水资源更少,华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少。第3题,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区,属于东部沿海,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储水条件与当地的水库建设、湖泊多少、河川径流量多少等有关,表中无法显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而且降水总量较少(大部分地区介于400800 mm),因而河流径流量较小。

    如图示意2010年三种主要能源在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度。读图完成45题。

    4①②③分别代表的能源是(  )

    A.石油、煤炭、核能  B煤炭、石油、核能

    C.核能、石油、煤炭  D石油、核能、煤炭

    5.能源在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度较高,是因为这些国家(  )

    A.该能源分布广且易开采  B常规矿物能源贫乏

    C.多海港,进口该能源便利  D经济实力强且科技发达

    解析:4.A 5.D 第4题,读图可知,能源沙特、墨西哥重要度高,这两国有丰富的石油;能源我国重要度高,应为煤炭;能源法国重要度最高,应为核能。第5题,核电在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度较高,是因为核电的开发利用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高,而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强且科技发达。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读我国部分省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68题。

    6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下列省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江苏  B山西

    C.北京  D海南

    7.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  )

    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  )

    跨流域调水 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6.C 7.A 8.C 第6题,灰水足迹比重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从图中可见,北京灰水足迹比重大,污染重。第7题,图中显示绿水足迹海南远大于新疆,说明海南农业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远大于新疆,主要是因为海南年降水量大、气温高;海南面积远小于新疆,海南的耕地面积也比新疆少;新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不可能发展耗水量大的品种。第8题,跨流域调水和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不能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而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

    下图为某地51314日沙尘暴区及其移动路径图,图中实线表示能见度等值线(单位:km),虚线表示沙尘暴的位置和时间。读图,回答911题。

    9.沙尘暴最强时间发生在(  )

    A1302 B1308

    C1320 D1420

    10.此次沙尘暴移动过程中所经地区的最显著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11.乌鲁木齐没有受到此次沙尘暴影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河网稠密  B植被覆盖率高

    C.山地阻挡  D距沙漠远

    解析:9.B 10.D 11.C 第9题,图中的实线表示能见度等值线,等值线数值越小,说明能见度越小,沙尘暴越强。读图可知,民丰附近能见度最低,对应时间为1308时,说明1308时沙尘暴最强。第10题,图中虚线表示沙尘暴的位置和时间,由图中虚线移动方向可判断风向,图中虚线大致自西向东移动,故为偏西风。第11题,从地理位置看,此次沙尘暴发生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侧,由于天山阻挡,所以乌鲁木齐没有受到此次沙尘暴影响。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潮汐是地球上的海洋水面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涨落现象。钱塘江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下图为我国钱塘江口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在有条件的海湾或潮差大的河口建筑堤坝、闸门和水轮发电机厂房,将海湾(或河口)与外海隔开围成水库,对水闸适当地进行启闭调节,使库侧水位与海侧潮位形成一定的高度差,从而驱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下图示意潮汐位能发电站的原理。

    (1)分析我国钱塘江口农历八月十八潮位高的原因。

    (2)与风力发电相比,潮汐能发电有何优势?

    (3)浙江省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潮汐能电站。试简述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发潮汐能的原因。

    (4)有专家认为我国的钱塘江口不适合建潮汐位能发电站,联系材料说明理由。

    解析:(1)题,可从天文、地形位置、海湾水位、夏季风等角度分析钱塘江口农历八月十八潮位高的原因。第(2)题,与风力发电相比,潮汐能发电受天气的影响小,而且占用土地少。第(3)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短缺,潮汐能属于清洁能源,使用潮汐能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开发潮汐能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状况,而且能带动经济发展。第(4)题,联系钱塘江口位置示意图和潮汐位能发电站的原理图可知,建设潮汐位能发电站需要水库蓄水,而钱塘江口口大肚小,没有建水库的条件。

    答案:(1)农历八月十八日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三角形(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水位被不断推高;夏秋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杭州湾水位高,从而抬高潮位;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

    (2)受天气的影响小,占用土地少。

    (3)我国东部沿海常规能源短缺,而该地区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开发潮汐能,有利于缓解能源紧缺状况;潮汐能属清洁能源,使用潮汐能有利于环境保护;发展新能源产业,能带动经济发展。

    (4)钱塘江口口大肚小,不利于蓄水。

    13.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为50100 mm称为暴雨,10025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50 mm称为特大暴雨。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mm)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解析:(1)题,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实际上也是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一种体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热带气旋(台风),所以该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第(2)题,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可从降水、地形地势、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综合考虑。

    答案:(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热带气旋(台风)

    (2)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等。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版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