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地理新创新一轮复习通用版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通用版学案:第三部分第二章第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展开
第二章中国地理
第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一)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2.辽阔的疆域
(1)填图:在下图中填出领土的四至点。
(2)濒临的海洋: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3.我国疆域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齐全,且蕴藏量大。
(2)我国疆域辽阔,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且国防回旋余地大,利于国防安全。
(3)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4)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5)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交流。
(6)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便于生产生活;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4.众多的邻国——陆上14个、隔海6个
5.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我国的地形、地势
1.特征
2.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c大兴安岭—太行山—d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武夷山、f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g祁连山
南北走向
h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i喜马拉雅山
[轻巧记忆]
歌诀法记忆我国主要山脉
(三)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对此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
海拔1 000 m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黄土高原
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从2 000 m降到1 000 m;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柴达木盆地
海拔3 000 m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 m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多在200 m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华北平原
海拔多在50 m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训过关]
如图为根据雪季降雪频数划分出的我国降雪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常年多雪带的分布规律是( )
A.范围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B.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
C.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
D.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
2.我国不同地区降雪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水汽
B.塔里木盆地——纬度
C.山东半岛——冬季风、地形
D.青藏高原东部——太平洋水汽
解析:1.D 2.C 第1题,结合图例分布可知,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一些高大山脉地区,因此图中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第2题,东北地区降雪的形成主要与其纬度较高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永久无雪带主要是受内陆封闭地形造成的水汽输送阻隔的影响而形成的;山东半岛北部的多雪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位于冬季盛行风的迎风岸;青藏高原东部多雪带的形成主要与海拔和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有关。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解析:3.A 4.C 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受北部秦岭山地的阻挡,1月份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对甲城市的影响较小,而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地形阻挡作用不明显,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强,从而导致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一)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2.季风气候类型齐全: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3.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山气候。
(二)气温
1.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季节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_℃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夏季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最热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2.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
据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期内(日均温≥10 ℃)的日均温累积]的大小划分出五个温度带和1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地区,其分布情况如下:
(三)降水
1.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
2.根据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出四个干湿区。下图中a、b、c分别大致相当于800 mm、400 mm和200 mm等降水量线,通过它们划分出A、B、C、D四个干湿区。
干湿地区
降水状况
分布地区
主要植被
A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 mm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北部(降水量在800 mm以下,但纬度高、蒸发量小,土壤中水分充足,形成湿润区)、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为主
B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 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地
C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400 mm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地为主
D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3.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集训过关]
读我国35°N以北大陆上六地的气候资料表,回答1~2题。
地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年降水量/mm
17
466.6
777.4
165.4
721.9
569.1
1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0.9
-12.7
-19
7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24.5
21.5
1.最能反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特点的地点是( )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⑤⑥
2.关于六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④地与②③地的气候差异形成主要反映了海陆差异
B.③⑤⑥三地气候能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②③④三地均位于季风区
D.⑤⑥两地的河流有春汛现象
解析:1.A 2.C 第1题,①④两地的年降水量小于200 mm,明显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而“大漠孤烟直”是西北风光的真实写照。第2题,①④地与②③地气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差异上,反映了海陆方面的差异;③⑤⑥三地年降水较多,最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地区1月均温较低,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⑤⑥两地的气候资料可知两地年降水量较大,冬季气温特别低,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雪较多,春季气温升高时冰雪消融,河流有春汛现象;④地年降水量小于200 mm,不可能位于东部季风区。
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要不停地迁徙放蜂,下图示意我国东线放蜂线路。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蜂农迁徙放蜂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市场
4.蜂农沿图示路线放蜂途中最可能遇到的是( )
A.在闽粤遇山洪冲走蜂箱 B.在皖南遇梅雨滴蜜无收
C.在华北遇干旱蜜源减少 D.在东北遇初霜蜜蜂挨冻
解析:3.B 4.C 第3题,影响蜂农迁徙放蜂的直接原因是花期时间。读图,可以看到不同月份有相应的植物开花,图中花期有明显的纬度变化特征,说明影响花期的主要因素是气温,纬度高,气温低,花期来的晚。B对。光照、降水对花期影响小,A、C错。市场对花期无影响,D错。第4题,读图,根据图中月份,在闽粤时雨季未到,不会遇山洪冲走蜂箱,A错。在皖南时未到梅雨季节,B错。在华北时,正值春旱,可能遇干旱蜜源减少,C对。在东北是夏季,不会遇到初霜,D错。
(一)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1.外流河不同地区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大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较小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大
汛期长,季节变化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季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降水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土质疏松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长
较短
无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 ℃以上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河流水量减少,逐渐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二)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①灌溉;②航运“黄金水道”;③发电“三峡”;④调水“南水北调”;⑤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①引黄灌溉;②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①水能的梯级开发;
②航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①上游凌汛;②下游“地上河”、凌汛
①下游河口附近“咸潮”;②中下游洪涝
整治措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①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②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①兴修水利,上拦下排;②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③加固堤坝
①引淡压咸;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特别提醒]
(1)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长江水北上的输水通道。
(2)青藏高原湖泊群,以咸水湖为主;长江中下游湖泊群,为淡水湖泊。
[集训过关]
(2016·全国卷Ⅱ)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如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1.D 2.B 3.A 第1题,读图可知,甲时段河床较深,水位较高,是河流冲刷作用的结果,主要发生在汛期。受锋面雨带进退的影响,浙江东部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为河流的汛期。图中乙时段河床较高,是泥沙淤积的结果,应为枯水期,因此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由汛期到枯水期的时段,9~12月符合,故选项D正确。第2题,水库竣工后,汛期水库下游流量减小,径流冲刷河床的作用减弱,河道淤积加重,故选项B正确。第3题,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在枯水期关闭水闸,可以减弱潮流带来的泥沙补给,从而减少河流的泥沙淤积,故选项A正确。
(一)自然资源概况
1.特点
种类多,总量大,人均不足。
2.土地资源
(1)特点: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口与耕地矛盾尤为突出。
(2)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3)土地利用:①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②对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水资源
(1)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解决缺水的措施:建设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二)中国的农业
1.农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农业类型
主要分布区
东部地区
种植业
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林业
东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的人工林区
渔业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
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种植业
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1)粮食作物:分布格局为“北小麦南水稻”。
(2)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
作物
分布区
油料作物
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
糖料作物
南方种植甘蔗,北方种植甜菜
棉花
三大棉区是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①问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科技兴农。
[集训过关]
(2017·北京高考)如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内蒙古(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解析:1.A 2.B 第1题,甲省级行政区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大于60%,远远超过内蒙古和贵州,可排除川、滇两省级行政区,B、C错;西藏的牧草地面积远多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D错。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河流稀少,水能资源贫乏,A错;受降水由东向西递减的影响,内蒙古植被从东到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东部森林覆盖率大于西部,B正确;应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而不是因为地势平坦就大幅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加之内蒙古地理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C错;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虽然比黔少,但其土地面积远大于黔,因而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不比黔少,D错。
(一)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二)密集分布区
1.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多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3.沿海:集中了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三)高新技术产业区
1.分布: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2.开发差异
[集训过关]
读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工业基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基地以轻工业为主 B.②基地淡水资源缺乏
C.③基地能源不能自给 D.④基地矿产资源贫乏
2.连接京津唐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铁路线是( )
A.京广线 B.京沪线
C.京哈线 D.京包线
解析:1.A 2.A 第1题,据图可知:①是辽中南工业基地,是重工业基地;②是京津唐工业基地,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水资源缺乏;③是沪宁杭工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该基地发展的不利条件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④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以轻工业为主,矿产等自然资源贫乏。第2题,京广线自北京至广州,连接京津唐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读图,回答3~4题。
3.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高新技术发达的工业基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 )
A.工业基础薄弱
B.交通条件落后
C.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D.劳动力不足
解析:3.B 4.C 第3题,据图可知: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从北向南依次是:①辽中南工业基地、②京津唐工业基地、③沪宁杭工业基地和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京津唐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周围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中心。第4题,③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但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一)分布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小。
(二)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a陇海线,b青藏线,c宝成-成昆线,d南昆线,e京哈线,f京广线,g京沪线,h沪杭线,i京九线。
(三)水运
1.海运
2.河运: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
(四)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北京、上海、广州。
[集训过关]
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铁路)顺雅鲁藏布江穿越近90 km的峡谷区,沿线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且铁路全线桥梁和隧道多。下图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日喀则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拉日铁路走向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耕地
2.拉日铁路桥梁和隧道的比重较大,原因是( )
①地质地形条件复杂 ②节约耕地 ③避让保护区 ④避免干扰聚落和其他交通线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1.C 2.A 第1题,读图,拉日铁路沿峡谷分布,沿线多保护区,桥梁、隧道多,所以走向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尽量少穿越山脉,C对。气候、河流对走向影响小,耕地少,对铁路走向影响小,A、B、D错。第2题,拉日铁路桥梁和隧道的比重较大,原因是沿线地质地形条件复杂,①对。高原上牧业为主,与节约耕地关系不大,②错。沿线多保护区,要避让保护区,③对。沿线聚落和其他交通线路很少,④错。A对。
交通运输耗能是指单位重量产品移动单位距离所消耗的能量(单位:千克标准煤/万吨·千米),交通运输耗能受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和综合运输网密度的影响。如图为我国部分省区交通运输耗能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交通运输耗能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耗能大
B.经济水平高,交通运输耗能大
C.铁路运输耗能高于公路
D.综合运输网密度大,交通运输耗能大
4.与新疆比较,四川交通运输耗能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地形地势
C.运输方式 D.综合运输网密度
5.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省区交通运输耗能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解析:3.A 4.B 5.D 第3题,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耗能大;经济水平高,交通运输耗能低;公路运输耗能高于铁路,铁路运输耗能高于水路;综合运输网密度大,交通运输耗能小。第4题,与新疆比较,四川省经济水平高,运输方式多样,综合运输网密度大,四川省西部为川西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地形多样,地势起伏大。根据上面的结论,可知地形地势是四川交通运输耗能大的主要因素。第5题,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省区,依次为广东省、江西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结合四省区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综合运输网密度及图中其他省区的交通运输耗能分布特点可知,四个省区交通运输耗能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④③②①。
第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一)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2.辽阔的疆域
(1)填图:在下图中填出领土的四至点。
(2)濒临的海洋: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3.我国疆域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齐全,且蕴藏量大。
(2)我国疆域辽阔,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且国防回旋余地大,利于国防安全。
(3)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4)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5)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交流。
(6)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便于生产生活;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4.众多的邻国——陆上14个、隔海6个
5.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我国的地形、地势
1.特征
2.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c大兴安岭—太行山—d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武夷山、f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g祁连山
南北走向
h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i喜马拉雅山
[轻巧记忆]
歌诀法记忆我国主要山脉
(三)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对此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
海拔1 000 m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黄土高原
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从2 000 m降到1 000 m;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柴达木盆地
海拔3 000 m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 m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多在200 m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华北平原
海拔多在50 m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训过关]
如图为根据雪季降雪频数划分出的我国降雪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常年多雪带的分布规律是( )
A.范围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B.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
C.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
D.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
2.我国不同地区降雪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水汽
B.塔里木盆地——纬度
C.山东半岛——冬季风、地形
D.青藏高原东部——太平洋水汽
解析:1.D 2.C 第1题,结合图例分布可知,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一些高大山脉地区,因此图中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第2题,东北地区降雪的形成主要与其纬度较高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永久无雪带主要是受内陆封闭地形造成的水汽输送阻隔的影响而形成的;山东半岛北部的多雪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位于冬季盛行风的迎风岸;青藏高原东部多雪带的形成主要与海拔和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有关。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解析:3.A 4.C 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受北部秦岭山地的阻挡,1月份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对甲城市的影响较小,而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地形阻挡作用不明显,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强,从而导致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一)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2.季风气候类型齐全: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3.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山气候。
(二)气温
1.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季节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_℃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夏季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最热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2.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
据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期内(日均温≥10 ℃)的日均温累积]的大小划分出五个温度带和1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地区,其分布情况如下:
(三)降水
1.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
2.根据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出四个干湿区。下图中a、b、c分别大致相当于800 mm、400 mm和200 mm等降水量线,通过它们划分出A、B、C、D四个干湿区。
干湿地区
降水状况
分布地区
主要植被
A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 mm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北部(降水量在800 mm以下,但纬度高、蒸发量小,土壤中水分充足,形成湿润区)、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为主
B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 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地
C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400 mm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地为主
D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3.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集训过关]
读我国35°N以北大陆上六地的气候资料表,回答1~2题。
地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年降水量/mm
17
466.6
777.4
165.4
721.9
569.1
1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0.9
-12.7
-19
7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24.5
21.5
1.最能反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特点的地点是( )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⑤⑥
2.关于六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④地与②③地的气候差异形成主要反映了海陆差异
B.③⑤⑥三地气候能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②③④三地均位于季风区
D.⑤⑥两地的河流有春汛现象
解析:1.A 2.C 第1题,①④两地的年降水量小于200 mm,明显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而“大漠孤烟直”是西北风光的真实写照。第2题,①④地与②③地气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差异上,反映了海陆方面的差异;③⑤⑥三地年降水较多,最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地区1月均温较低,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⑤⑥两地的气候资料可知两地年降水量较大,冬季气温特别低,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雪较多,春季气温升高时冰雪消融,河流有春汛现象;④地年降水量小于200 mm,不可能位于东部季风区。
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要不停地迁徙放蜂,下图示意我国东线放蜂线路。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蜂农迁徙放蜂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市场
4.蜂农沿图示路线放蜂途中最可能遇到的是( )
A.在闽粤遇山洪冲走蜂箱 B.在皖南遇梅雨滴蜜无收
C.在华北遇干旱蜜源减少 D.在东北遇初霜蜜蜂挨冻
解析:3.B 4.C 第3题,影响蜂农迁徙放蜂的直接原因是花期时间。读图,可以看到不同月份有相应的植物开花,图中花期有明显的纬度变化特征,说明影响花期的主要因素是气温,纬度高,气温低,花期来的晚。B对。光照、降水对花期影响小,A、C错。市场对花期无影响,D错。第4题,读图,根据图中月份,在闽粤时雨季未到,不会遇山洪冲走蜂箱,A错。在皖南时未到梅雨季节,B错。在华北时,正值春旱,可能遇干旱蜜源减少,C对。在东北是夏季,不会遇到初霜,D错。
(一)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1.外流河不同地区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大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较小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大
汛期长,季节变化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季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降水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土质疏松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长
较短
无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 ℃以上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河流水量减少,逐渐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二)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①灌溉;②航运“黄金水道”;③发电“三峡”;④调水“南水北调”;⑤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①引黄灌溉;②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①水能的梯级开发;
②航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①上游凌汛;②下游“地上河”、凌汛
①下游河口附近“咸潮”;②中下游洪涝
整治措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①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②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①兴修水利,上拦下排;②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③加固堤坝
①引淡压咸;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特别提醒]
(1)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长江水北上的输水通道。
(2)青藏高原湖泊群,以咸水湖为主;长江中下游湖泊群,为淡水湖泊。
[集训过关]
(2016·全国卷Ⅱ)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如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1.D 2.B 3.A 第1题,读图可知,甲时段河床较深,水位较高,是河流冲刷作用的结果,主要发生在汛期。受锋面雨带进退的影响,浙江东部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为河流的汛期。图中乙时段河床较高,是泥沙淤积的结果,应为枯水期,因此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由汛期到枯水期的时段,9~12月符合,故选项D正确。第2题,水库竣工后,汛期水库下游流量减小,径流冲刷河床的作用减弱,河道淤积加重,故选项B正确。第3题,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在枯水期关闭水闸,可以减弱潮流带来的泥沙补给,从而减少河流的泥沙淤积,故选项A正确。
(一)自然资源概况
1.特点
种类多,总量大,人均不足。
2.土地资源
(1)特点: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口与耕地矛盾尤为突出。
(2)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3)土地利用:①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②对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水资源
(1)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解决缺水的措施:建设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二)中国的农业
1.农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农业类型
主要分布区
东部地区
种植业
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林业
东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的人工林区
渔业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
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种植业
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1)粮食作物:分布格局为“北小麦南水稻”。
(2)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
作物
分布区
油料作物
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
糖料作物
南方种植甘蔗,北方种植甜菜
棉花
三大棉区是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①问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科技兴农。
[集训过关]
(2017·北京高考)如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内蒙古(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解析:1.A 2.B 第1题,甲省级行政区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大于60%,远远超过内蒙古和贵州,可排除川、滇两省级行政区,B、C错;西藏的牧草地面积远多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D错。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河流稀少,水能资源贫乏,A错;受降水由东向西递减的影响,内蒙古植被从东到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东部森林覆盖率大于西部,B正确;应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而不是因为地势平坦就大幅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加之内蒙古地理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C错;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虽然比黔少,但其土地面积远大于黔,因而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不比黔少,D错。
(一)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二)密集分布区
1.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多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3.沿海:集中了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三)高新技术产业区
1.分布: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2.开发差异
[集训过关]
读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工业基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基地以轻工业为主 B.②基地淡水资源缺乏
C.③基地能源不能自给 D.④基地矿产资源贫乏
2.连接京津唐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铁路线是( )
A.京广线 B.京沪线
C.京哈线 D.京包线
解析:1.A 2.A 第1题,据图可知:①是辽中南工业基地,是重工业基地;②是京津唐工业基地,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水资源缺乏;③是沪宁杭工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该基地发展的不利条件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④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以轻工业为主,矿产等自然资源贫乏。第2题,京广线自北京至广州,连接京津唐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读图,回答3~4题。
3.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高新技术发达的工业基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 )
A.工业基础薄弱
B.交通条件落后
C.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D.劳动力不足
解析:3.B 4.C 第3题,据图可知: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从北向南依次是:①辽中南工业基地、②京津唐工业基地、③沪宁杭工业基地和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京津唐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周围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中心。第4题,③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但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一)分布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小。
(二)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a陇海线,b青藏线,c宝成-成昆线,d南昆线,e京哈线,f京广线,g京沪线,h沪杭线,i京九线。
(三)水运
1.海运
2.河运: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
(四)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北京、上海、广州。
[集训过关]
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铁路)顺雅鲁藏布江穿越近90 km的峡谷区,沿线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且铁路全线桥梁和隧道多。下图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日喀则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拉日铁路走向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耕地
2.拉日铁路桥梁和隧道的比重较大,原因是( )
①地质地形条件复杂 ②节约耕地 ③避让保护区 ④避免干扰聚落和其他交通线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1.C 2.A 第1题,读图,拉日铁路沿峡谷分布,沿线多保护区,桥梁、隧道多,所以走向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尽量少穿越山脉,C对。气候、河流对走向影响小,耕地少,对铁路走向影响小,A、B、D错。第2题,拉日铁路桥梁和隧道的比重较大,原因是沿线地质地形条件复杂,①对。高原上牧业为主,与节约耕地关系不大,②错。沿线多保护区,要避让保护区,③对。沿线聚落和其他交通线路很少,④错。A对。
交通运输耗能是指单位重量产品移动单位距离所消耗的能量(单位:千克标准煤/万吨·千米),交通运输耗能受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和综合运输网密度的影响。如图为我国部分省区交通运输耗能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交通运输耗能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耗能大
B.经济水平高,交通运输耗能大
C.铁路运输耗能高于公路
D.综合运输网密度大,交通运输耗能大
4.与新疆比较,四川交通运输耗能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地形地势
C.运输方式 D.综合运输网密度
5.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省区交通运输耗能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解析:3.A 4.B 5.D 第3题,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耗能大;经济水平高,交通运输耗能低;公路运输耗能高于铁路,铁路运输耗能高于水路;综合运输网密度大,交通运输耗能小。第4题,与新疆比较,四川省经济水平高,运输方式多样,综合运输网密度大,四川省西部为川西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地形多样,地势起伏大。根据上面的结论,可知地形地势是四川交通运输耗能大的主要因素。第5题,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省区,依次为广东省、江西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结合四省区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综合运输网密度及图中其他省区的交通运输耗能分布特点可知,四个省区交通运输耗能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④③②①。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