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通用版学案:第四部分第四讲 第1课时 基础自修案例感知
展开第四讲 区域经济发展
第1课时 基础自修·案例感知
区域农业发展 |
(一)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读东北地区示意图,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1)地理背景:
①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②地位: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2)自然区位条件:
区位 | 条件 |
气候 | 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
地形 | 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
土壤 | 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
(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特别提醒]
“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
2.读东北地区区域图,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区 | 分布 | 主要产品类型 |
耕作农业区 | 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 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
林业和特产区 | 主要分布在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 ①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②特产主要有:人参、鹿茸、苹果梨、柞蚕茧、苹果等 |
畜牧业区 | 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 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 |
3.读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①地位
②特点
(2)存在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3)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区域 | 农业发展方向 |
平原区 |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
西部草原区 |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
山区 |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
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②地形: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③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④水源:有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
①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作用。
②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③国家政策与法规等。
[特别提醒]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包括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1)结合上图连线,认识美国的农业带。
(2)划分依据:
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3)意义:
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背景: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引发“黑风暴”。
(2)有益尝试:
①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
②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
题组练通
(2019·郑州模拟)青贮玉米是制作优质青贮饲料的专用玉米,以生产鲜秸秆为主,最佳收获期为籽粒的乳熟末期至蜡熟前期(而非完熟期以后)。青贮玉米相比籽实玉米,其植株高大(2.5~3.5 m),产量高,比籽实玉米营养更丰富。2015年我国河北、黑龙江等省推广青贮玉米种植。据此完成1~3题。
1.推广青贮玉米最有利于保证黑龙江农民增收,其主要原因是青贮玉米( )
A.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 B.对热量条件要求较小
C.较籽实玉米更富营养 D.可种植的范围更广大
2.推广青贮玉米种植将使得其生产地域( )
A.形成饲料+乳肉+经济作物的模式
B.缩减农业对劳动力的使用量
C.降低农业生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
D.小型家庭农场模式更具优势
3.推广青贮玉米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其主要原因是( )
A.降低了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
B.减少了燃烧秸秆导致的污染
C.土地上交替发展养殖和种植
D.对牲畜粪便集中无害化处理
解析:1.B 2.A 3.B 第1题,黑龙江纬度高,热量条件不足常会导致农业收成不稳定,青贮玉米对热量要求小,生长期热量条件易于保证,有利于农民增收。第2题,青贮玉米可以做优质饲料,扩大种植能推动养殖业发展 ,形成综合农业模式。第3题,推广青贮玉米,使得玉米在籽实期以前即可收获,无秸秆残余,避免了原来收获玉米颗粒后大量焚烧秸秆导致的污染。
20世纪90年代,日本针对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就是鼓励农户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其内涵是指“1+2+3”或“1×2×3”,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据此完成4~6题。
4.“第六产业”在日本的主体产业是( )
A.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 B.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C.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D.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5.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与产量
B.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C.加快乡村地区城市化步伐
D.振兴农村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6.我国下列农业模式最接近“第六产业”内涵的是( )
A.以“3S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业
B.以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庄
C.以科技为核心的杂交水稻种植
D.以林—草—粮—鱼为核心的立体农业
解析:4.A 5.D 6.B 第4题,材料信息揭示,日本针对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可推知“第六产业”的主体产业应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故选A。第5题,“第六产业”主要从事的是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所以主要目的是振兴农村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故选D。第6题,“第六产业”的内涵核心是依托农业,发展农业加工、销售,拓宽农业类型,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强调的是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选项A、C强调农业科技,但农业形式较单一;D选项的类型多元,但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不够,突出的是农业的因地制宜;B选项依托农业,结合第二、第三产业,突出农业的综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故选B。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特定背景
(1)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变化 | 表现 | 影响 |
产业结构变化 | 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 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迁,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 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
(2)国内: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2.珠江三角洲地区自身的有利条件(判断正误)
(1)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
(2)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靠近南亚。(×)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华侨众多。(√)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历程(填表)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时间 | 1979~1990年 | 1990年以后 |
优势 |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
劣势 |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
背景 |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
主导产业 | 劳动密集型产业 | 高新技术产业 |
在全国的地位 |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原因:
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问题 | 具体表现 | 具体措施 |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经济腹地处于劣势,影响产业升级 |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重视科技人才引进;推进“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 |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城中村”现象普遍 |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 “三废”排放量大,水质型缺水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管理 |
(二)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1.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①位置: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②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①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较高,进程明显加快。
②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1)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③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④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
⑤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2)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题组练通
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和几亿人生活改善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珠三角的城镇化尊重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从低成本的发展路径,向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型,为全国城镇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探索和经验借鉴。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地理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优势 ④丰富的矿产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关于城市化对区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生产活动密度减少
B.城市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C.地表径流变化幅度减小
D.生态环境容量加大
3.目前下列产业能更好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是( )
①第一产业 ②第二产业 ③第三产业 ④高新技术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A 2.B 3.C 第1题,珠三角地区矿产资源不丰富。第2题,该区域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农业应朝着集约化的城郊农业发展,所以生产活动密度会增加。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会出现,所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会减少,因此光合作用会减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地表对降水的滞留作用会降低,因此地表径流变化幅度会加大。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环境容量应该减小。第3题,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产业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总的森林面积会逐渐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态势出现减缓直至停止,并开始转变为扩张,这个国家森林面积从减少转变为扩张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被称为“国家森林转型”。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国家森林转型”现象。据此回答4~5题。
4.在“国家森林转型”阶段,面积逐渐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耕地
C.工业用地 D.建设用地
5.我国“国家森林转型”现象较明显的地区最可能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
解析:4.B 5.D 第4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工业用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林地等用地类型的面积均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故在国家森林转型阶段,面积逐渐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故选B。第5题,我国国家森林转型现象较明显的地区应该是城市化速度比较快的区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A、C错。东南丘陵相对于华北平原来讲,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且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面积扩张明显,“国家森林转型”现象最明显,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