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通用版学案:第四部分第三讲 第2课时 共性归纳实践应用
展开第2课时 共性归纳·实践应用
命题点一 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典题示例]————————————————
[例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闻名的三大草原之一,水资源总量为272亿立方米。这里煤炭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资源总量超过1 000亿吨。这些煤矿的形成可追溯至森林茂密的中生代白垩纪,其中大部分煤层上覆剥离物薄,剥采比小,极适合露天开采。但从20世纪90年代,宝日希勒镇众多小煤窑在草原上开采煤矿开始,经过十几年后,这片草原出现了一个个的塌陷大坑。煤矿企业经过整顿之后,小煤窑撤去,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据环保组织测算,受影响的草原面积达到20 km2,塌陷区域面积达到了2.24 km2。下面两图分别示意呼伦贝尔草原的煤矿分布和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沉陷坑。
(1)说明呼伦贝尔草原的煤矿分布图中甲区域露天煤田的形成过程。
(2)简述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治理措施。
(3)说明应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呼伦贝尔草原的煤炭资源。
[解析] 第(1)题,煤炭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由材料“这些煤矿的形成可追溯至森林茂密的中生代白垩纪”可推测出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甲区域森林茂密,形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被压到地层中并向下运动,长期处于隔绝空气、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形成煤炭;之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上升到地表附近。第(2)题,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治理措施可结合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来回答,主要为:对地面塌陷区充填煤矸石并覆盖土层,进行土地平整复垦复植;塌陷区复垦后,进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对地面塌陷区的监测,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等。第(3)题,合理开发利用呼伦贝尔草原的煤炭资源的措施可借鉴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措施和鲁尔区整治措施来回答,如促进煤炭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合理规划布局,节约水资源,达标排放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完善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草原环境保护意识;引进大型煤炭企业,分区域逐步进行综合开发等。
[答案] (1)中生代白垩纪甲区域森林茂密,形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被压到地层中并向下运动,长期处于隔绝空气、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形成煤炭;之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上升到地表附近。
(2)加强对地面塌陷区的监测,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对地面塌陷区充填煤矸石并覆盖土层,进行土地平整复垦复植;塌陷区复垦后,进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3)引进大型煤炭企业,分区域逐步进行综合开发;促进煤炭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合理规划布局,节约水资源,达标排放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完善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草原环境保护意识。
—————————————[师说技法]——————————————
(一)区域资源开发的整体分析思路
(二)区域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与开发条件分析
1.区域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分析
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分析角度 | 内容 |
资源条件 |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分析 |
开采条件 |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分析 |
市场条件 |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分析 |
交通运输条件 |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
(三)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分析思路
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资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良性发展,如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命题点二 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
—————————————[典题示例]————————————————
[例2] (2014·江苏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至2008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年份 | 2005 | 2008 | 2012 |
GDP/亿元 | 1 400 | 2 220 | 4 000 |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 3∶86∶11 | 4∶82∶14 | 4∶81∶15 |
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82 | 79 | 72 |
材料二 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1)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
(2)目前大庆和玉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面临问题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及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可知,大庆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而且采掘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从表中不同年份的数值变化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即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逐渐降低,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第(2)题,由材料可知,与大庆相比,玉门石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老城区人口锐减,经济已经衰退。第(3)题,大庆区位较玉门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于玉门;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所以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
[答案] (1)第二产业比重大;石油采掘工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大庆:区位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
—————————————[师说技法]————————————————
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分析思路
1.分析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问题 | 成因 | 影响 |
经济结构单一,多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 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能源,但也存在过分依赖现象 | 受技术革命和资源枯竭影响,经济衰退;产生资源、环境问题 |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主要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经济结构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 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不愿入驻 |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 工业高度集聚,达到过饱和状态 | 企业效益下降,出现外迁转移 |
2.分析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命题点三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典题示例]—————————————————
[例3]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 时间 | 主要措施 |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
第一阶段 |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 ①________、________。 |
第二阶段 | 20世纪20~80年代 |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阶段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 恢复河流生态。 |
(2)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3)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整治措施及其作用。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2)题,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3)题,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流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答案] (1)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2)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3)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师说技法]—————————————————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分析思路
1.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分析模式
由于各个河流流域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体上是相同的。
(1)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2)在此基础上,对流域内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进行评价,找出影响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3)根据优势条件确定流域(或某一河段)发展的方向及其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同时针对制约因素因地制宜探寻治理的对策。
2.流域的综合开发分析
(1)开发重点
需要结合流域的自然背景,同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
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河段,侧重于水力资源的开发;在河流中下游,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的河段,侧重于航运、灌溉、养殖开发。
(2)分析角度
①水能资源的开发:
分析时可从开发条件(河流水量大小、落差大小、结冰期长短、地形地质条件是否适合开发),开发需求(本地区用电需求、经济发展程度、输电技术水平)等方面入手。
②内河航运价值开发:
分析时可从河流航运的因素如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河道特点(宽、深)、通航里程、地势起伏、干支流分布与水系的发达程度、通航时间长短(结冰期有无、长短)、经济腹地的大小及其经济的发达程度、联运条件等方面入手。
③水资源利用:
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主要靠修建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靠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解决水质型缺水主要靠水污染整治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④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
对农业来说,流域开发能为中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对工业来说,可提供水源和运输条件;对城市布局来说,可提供供水与水运条件。
3.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和目的
治理措施 | 治理目的 |
建设水利工程 |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
修建分洪、蓄洪区 |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 防洪和航运 |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
题型技法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类题目的答题规范
—————————————[技法指导]——————————————————
本部分主要涉及两大类,一类是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答题规范,一类是水利工程评价的答题规范。
1.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类答题用语
(1)河流的水能开发条件
答题思路 | 一般答题用语 | |
水能 | 水量 | 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
落差 | 河流落差大 | |
地形、地质 | 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水电站的建设 |
(2)河流的航运条件
答题思路 | 一般答题用语 | |
自然条件 | 地形 | 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
径流 | 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降水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 | |
冰期 | 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 |
通航里程 | 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 |
社会条件 | 经济 |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
人口、城市 |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
(3)河流的治理原则与措施
答题思路 | 一般答题用语 | |
治理原则 | 治理措施 | |
上游 | 调洪 | 修水库,植树造林 |
中游 | 分洪、蓄洪 |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
下游 | 泄洪、束水 |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 |
2.水利工程评价类答题用语
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①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 一般答题用语 |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 | 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
工程条件 |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
地质基础好,安全性好 |
②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 一般答题用语 |
市场条件 |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
工程条件 | 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
(2)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 |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 |
不利影响 |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小,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
—————————————[应用体验]—————————————————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联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洞里萨湖(如图)位于柬埔寨西部,湖东南部有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通。湖里盛产300多种淡水鱼,鱼类主要分为白鱼和黑鱼两种:黑鱼为全年适应本地环境的本地鱼,白鱼为来自河流和海洋的洄游鱼类。
(1)简析洞里萨湖鱼种繁多的自然原因。
(2)“缘木求鱼”一般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在洞里萨湖畔的树洞里,人们有时能捉到鱼。说明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3)从生态和谐以及流域综合治理的角度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澜沧江水能资源丰富,在水电开发上一直争议不断。你是否赞成澜沧江水电资源的开发?请阐明理由。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洞里萨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即湖泊与河流相连,而湖泊与河流之间有相互补给的关系。洞里萨湖的鱼类繁多,首先从材料可知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水域广阔,处在热带地区,常年水温适宜,饵料丰富,适合多种鱼类的生长。湄公河为东南亚最长的河流,南北流程长,水域环境复杂,鱼种多,且湄公河的河水倒流入洞里萨湖,湄公河鱼类及海洋洄游鱼类进入洞里萨湖。第(2)题,洞里萨湖畔可以“缘木求鱼”的原因可从当地气候(降水特点)对河流和湖面的水位变化的影响方面分析。第(3)题,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开发,如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保护和更新植被,做到合理采伐等。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赞成主要从经济效益、使用清洁能源的好处等方面分析,不赞成主要从破坏生态环境、引发地质灾害等方面分析。
答案:(1)①洞里萨湖水域广阔,常年水温适宜,饵料来源丰富,适合多种鱼类的生长;②湄公河南北流程长,水域环境复杂,鱼种多,有湄公河鱼类进入;③有海洋洄游鱼类进入。
(2)洞里萨湖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雨季时湖水上涨,湖面扩大,树干被淹没;旱季时湖泊水位回落,树洞中未及时随水退去的鱼存留下来。
(3)①保护植被,恢复天然林;②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地经营与开发及营造速生林、用材林;③修建小水库,合理开发水能资源;④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等。
(4)赞成。理由:①澜沧江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电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能源短缺状况;②水能清洁可再生,开发水电利于能源结构调整,改善大气质量。
或不赞成。理由:①开发水电需淹地移民,加剧人地矛盾,投入巨大;②工程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加剧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美国东北部,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工业急剧衰落、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增加而使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锈带”。
材料二 大庆油田、长春一汽、鞍山钢铁……这些都曾是“共和国长子”东北的耀眼标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曾“风光无限”。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东北计划经济色彩过重、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下,东北经济近年来陷入“失速”困境。2003年时中央曾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此后十多年间,利好东北的政策不断出台,但东北经济依然是困难重重。东北“振而不兴”,中国如何擦亮“锈带”地区经济,成为当前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1)简析东北地区“振而不兴”,成为“锈带”地区的原因。
(2)有人说,东北振兴必须要解决好人口问题,重建人口生态,优化人口结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中国擦亮“锈带”地区经济献计献策,提出你自己的建议。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示分析可知,东北地区面临的困境与其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发展模式老化、人口流失等众多因素有关。第(2)题,东北的人口问题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和老龄化严重,这与经济发展不景气有关,反过来人口问题又影响到经济的振兴,二者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第(3)题,解答要由因导果,针对着第(1)、(2)题中原因去提出我国“锈带”地区经济振兴的相应措施。
答案:(1)东北产业结构单一,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和重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长期高强度粗放开发,资源储量逐渐减少;“政府+自然资源+国企”的发展模式失去了竞争优势;所有制结构单一,民营经济力量弱小;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转变滞后;东北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迁,人口红利流失严重。
(2)东北面临的人口问题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二是生育率低,老龄化严重。东北经济增长乏力造成人口问题的出现,而人口问题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制约作用,二者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东北要振兴,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重建人口生态,优化人口结构。
(3)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融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重视出口型经济的发展;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生活条件,减少人口大量外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宁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境内的大巴山南麓。西溪河是大宁河的一条主要支流,西溪河修建有三座引水式水电站。引水式水电站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流域的生态环境。图1为大宁河流域图。有关机构建议在西溪河山区设立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这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的鱼类资源。
材料二 引水式水电站通常在落差较大的河段,建一条引水渠直接把水从上游引到下游来发电,基本由拦河闸、引水渠和发电厂房等组成。图2为西溪河引水式水电站示意图。
(1)据图文材料,分析引水式水电站修建拦河闸对发电的作用。
(2)评价西溪河引水式水电站建成后对A到B河段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为进一步保护西溪河的鱼类资源,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引水式水电站修建拦河闸对发电的作用主要从增加势能及调节河流流量等角度分析。第(2)题,西溪河引水式水电站建成后对A到B河段流域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不利影响主要从减小流量、使生态环境恶化、阻碍鱼类洄游等角度分析;有利影响主要从减少洪涝灾害的角度分析。第(3)题,可以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实行休渔期制度、人工养殖、治理污染等角度分析。
答案:(1)拦河闸通过拦截河流径流,蓄水形成水库,提高水位,增加势能;可以减小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从而使水电站发电量趋向稳定。
(2)不利影响:引水式水电站使A到B河段流量减小甚至断流;该河段水生生态环境被破坏,阻碍了鱼类的洄游;该河段地下水位降低,陆生植物生存环境恶化;该河段河床裸露,破坏了河流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
有利影响:通过拦河闸蓄水、引水渠分流,可以减少A到B河段的洪涝灾害。
(3)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设立休渔期和禁渔区,适度捕捞;人工培育鱼苗,投入河中;治理污染,改善水质等。(回答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