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71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71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71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展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 |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2.岩石的分类
(1)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
(2)沉积岩: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而成,具有层理构造,往往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理清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
[由图忆知]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岩石的分类
图中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
图中①代表上升冷却凝固作用,②代表固结成岩作用,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3.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题组练通
据危地马拉国家减灾协调员称,富埃戈火山在2018年11月28日当天,平均每小时喷发7到10次。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回答1~2题。
1.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经冷却形成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①
C.④ D.⑤
2.图中的②形成③必须经过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解析:1.A 2.D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①为喷出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⑤为沉积物。第2题,图中③为变质岩,侵入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图a为桂林象鼻山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a中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④—⑦—③ B.②—③—④
C.⑥—①—③ D.③—④—⑤
解析:3.C 4.A 第3题,桂林象鼻山是由石灰岩受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丙为沉积物通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石灰岩为沉积岩的一种。选C。第4题,象鼻山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隆起,在地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选A。
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有一块“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的。据此完成5~6题。
5.“金刚宝石”最可能是( )
A.玄武岩 B.砾石
C.花岗岩 D.石灰岩
6.“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解析:5.C 6.A 第5题,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因此“金刚宝石”为侵入型岩浆岩,最可能是花岗岩。第6题,由图中“金刚宝石”的形态可知,其是侵蚀作用形成的,所以排除B、C;由“舟山群岛”可知,与冰川侵蚀无关,应是海浪侵蚀形成的。
知道板块构造理论 |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是运动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3.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岛弧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岭等。
[特别提醒]
(1)全球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是全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板块。
(2)澳大利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都位于印度洋板块。
(3)板块交界处地震、火山多发,但地震、火山发生地却不一定是板块交界处。
题组练通
如图是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北方四岛的形成原因是(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B.太平洋板块张裂形成
C.火山喷发而成
D.流水沉积形成
解析:选A 北方四岛属于东亚岛弧,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由两板块碰撞形成,故A项正确。
如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回答下题。
2.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解析:选D 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为勘察加半岛。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如图为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的宏观地形是( )
A.海岭 B.海沟
C.地堑 D.裂谷
4.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解析:3.B 4.D 第3题,甲处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交界带上,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形成的海沟;海岭是海底火山;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岩层下降形成的凹陷带;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凹陷带。故B正确。第4题,图示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大陆地壳被抬升形成山地;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是陆上山脉和海岭,与图示不符;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形成的是岛弧链,与图示不符;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海岭,与图示不符;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是安第斯山,与图示相符。故D正确。
5.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解析:海沟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分界线;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
答案: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 000~-3 000 m左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
重难点一 如何厘清岩石类型及其循环(对应学生用书P89)
—————————————[典题示例]———————————————————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⑤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 )
A.甲类岩石 B.乙类岩石
C.丙类岩石 D.丁类岩石
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①—喷出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③—高温熔融
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解析] 第1题,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结合图可知乙为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第2题,根据图中箭头和上题分析可知①~⑤分别是侵入作用、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第3题,甲为喷出岩,多具气孔构造;乙为侵入岩,不可能找到化石;丙为变质岩,无层理构造;丁为沉积岩,代表岩石为石灰岩、页岩等,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答案] 1.B 2.A 3.A
—————————————[师说技法]————————————————————
(一)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其特点
类型 | 概念 | 特点 | |
岩浆岩 | 侵入岩 | 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 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 |
喷出岩 | 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 | |
沉积岩 |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 |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 |
变质岩 |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 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集训过关]———————————————————
(2017·天津高考) 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解析:选B 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据此可判断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图示景观显示的地质构造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图1是2018年寒假期间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到的“孤峰残丘油菜花”,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a、b、c、d、e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下题。
2.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与图2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c B.丙 d
C.丁 e D.戊 a
解析:选D 图示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风化物经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会变成沉积岩,戊为沉积岩。沉积岩与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为变质岩,故丁表示变质岩,丙为岩浆,甲和乙为岩浆岩。a为沉积—固结成岩作用,b为风化作用,c为岩浆活动,e为变质作用,d为重熔再生作用。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普陀山是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据此完成3~4题。
3.普陀山主要由图乙中的哪类岩石组成( )
A.A类岩石 B.B类岩石
C.C类岩石 D.D类岩石
4.图甲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3.B 4.A 第3题,由材料可知,普陀山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属于侵入型岩浆岩。A为喷出型岩浆岩,B为侵入型岩浆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第4题,由图甲可知,该地貌为海浪侵蚀地貌。
重难点二 怎样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P90)
—————————————[典题示例]———————————————————
(2014·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师说技法]————————————————
(一)准确记住六大板块的分布与边界类型
1.六大板块的分布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图。
2.主要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
地震带 | 板块位置 | 边界类型 | 形成的地貌 |
环太平洋 地震带 |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 消亡边界 |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 消亡边界 |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 |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 消亡边界 | 新西兰南、北两岛 | |
地中海— 喜马拉雅 地震带 |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 消亡边界 |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 消亡边界 | 喜马拉雅山 | |
非洲断 裂带 | 非洲板块内部 | 生长边界 | 东非大裂谷 |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 生长边界 | 红海、死海 | |
大西洋 断裂带 |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 | 生长边界 |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
(二)对比掌握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 张裂 | 相撞 |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 ||
边界类型 |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 形成裂谷或海洋 |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
举例 |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
图示 |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集训过关]—————————————
读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块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2.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解析:1.B 2.D 第1题,读图根据大陆轮廓可知,甲为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故选B。第2题,读图结合板块分布来看,M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N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结合图示分别为②①,故选D。
下图为世界某板块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读图完成3~4题。
3.该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
A.向西南移动 B.向东北移动
C.垂直隆升 D.垂直下降
4.该板块边界( )
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处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解析:3.B 4.C 第3题,由该板块的形状与位置可知,该板块为印度洋板块。该板块的西南部为生长边界,板块北部和东部为消亡边界,由此推断,该板块的运动方向为由西南向东北。第4题,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C正确;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
(2015·江苏高考)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选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地理实践力”在野外实地考察中的体现
—————————————[素养培优]——————————————————
[任务1] 研学游悄然成风,各种地质考察线路、各种地貌奇观吸引学生探因索源。
设问:2017年10月13日,来自江苏某学校千名学生研学旅行团到山东临沂“天谷·天然地下画廊”开展了以“喀斯特地貌地质研学”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2)推断临沂“天谷·天然地下画廊”属于哪种喀斯特地貌类型?
(3)这类地质研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地理素养?
提示:(1)可溶性岩石;流动性的水。
(2)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主要为溶洞。
(3)地理实践力;地理成因的探求能力;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等等。
[任务2] 根据地貌景观图,认知地貌类型,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
设问: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面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画中各描绘了哪些景观?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1)画①中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地形;画②中为峰林地形,应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丘陵区;画③中千沟万壑,分布着塬、梁,为黄土高原地貌;画④中地势起伏和缓,有小桥、渔船,为江南丘陵景观。
(2)黄土高原是地质历史时期,强大的偏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黄土,长途搬运至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任务3] 对某一具体地形区地表形态的成因进行探究分析。
设问:从动力条件和沉积条件简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提示:河流上游地形坡度大,水流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在出山口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挟带的部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山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素养提能]———————————————————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解析:选B 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某地理研学实践小组,计划对如图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他们针对掌握的资料(某区域地质简图)做了分析。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下图,完成2~3题。
2.从甲地到乙地,其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
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2.A 3.A 第2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可知,甲乙之间为山峰,因此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正确,B错误。第3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只能发现D地层及其以下的地层,即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正确,B、C、D项错误。
4.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暑假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到我国西北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该地区地形平坦,四周无高大山脉。如图为该兴趣小组拍摄的地貌景观图片。
(1)指出图中土丘和沟谷的最可能延伸方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出该兴趣小组在考察时应准备的物品。
(3)推断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要结合西北地区的常年盛行风向进行分析。第(2)题,要结合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进行分析。第(3)题,要综合沉积岩的形成、定向风的侵蚀和岩层软硬性质等进行分析。
答案:(1)西北—东南走向,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西北地区的盛行风为西北风,在风力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土丘和沟谷呈西北—东南走向。
(2)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干旱,太阳辐射强,且多风沙天气。因而在考察时应准备帐篷、防晒用品、防风镜、GPS信号接收机(指南针)、充足的饮用水等。
(3)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域长时间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该区域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在长期受定向风侵蚀作用下,相对松软的岩层或土层被吹走,相对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一系列的土丘和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