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八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八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01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八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02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八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03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八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
    第十八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为什么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总要求


    (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分析)
    2.西气东输的原因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给我国的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压力。
    ③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陆上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和陕甘宁。
    ③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怎样进行调配]
    西气东输的线路
    (1)一期工程线路:由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后到达上海。
    (2)二期工程线路:主干由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
    [有何影响]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2)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3.区域协调效应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1)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2)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西气东输的影响






       地区
    影响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紧缺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西气东输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有利影响
    促使沿线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不利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



    [题在书外]
    (2018·济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缅油气管道分布图。

    材料二 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2013年7月28日中缅油气管道(从中东进口,再通过管道输送)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
    (1)结合图文材料从地质、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工程建设不利的自然条件。
    (2)与传统的海上油气运输航线相比,铺设中缅油气管道有哪些好处?
    (3)试述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对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审题指导]
    1.审材料
    “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我国能源进口的一种新方式,有利于能源安全的保障,实现油气进口渠道多元化。
    2.审图表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山河相间,地势起伏大;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
    [答案] (1)位于板块交界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经过众多山地河流(或山河相间的地形),地势起伏大;雨季多暴雨,容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
    (2)可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增加油气运输量;不受天气、气候影响等。
    (3)可增加我国能源供给的多样性,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减小能源风险;保障能源安全;可增加中国和缅甸的经济贸易联系;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等。

    [把握规律]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1.调配原因
    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可用下列关联图表示)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
    (1)节流: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
    (2)开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
    (1)资源供应:要保证其稳定性、安全性。
    (2)线路造价:要考虑其经济性、合理性。
    (3)沿线条件:要考虑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
    (4)工程影响: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1)从调入区与调出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题组冲关]

    1.(2018·冀州中学期末检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如图)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读图回答(1)~(2)题。

    (1)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2)该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A.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
    解析:(1)D (2)C 第(1)题,青藏高原是我国第一级阶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并没有经过此地;此外,也没经过阴山和寒带地区。第(2)题,二线工程是从中亚土库曼斯坦运输油气,不会加快新疆天然气的开采;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不在该工程的显著影响范围内;天然气为清洁能源,输入能源短缺的珠三角,既可以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还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珠三角环境污染;管道运输并不能带动人口流动,对于促进各国人民社会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微弱。
    2.2015年9月,俄罗斯批准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方区段“科维特卡—萨扬斯克—伊尔库茨克”建设项目。读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走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试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俄罗斯在东线天然气管道铺设时需要克服的困难。
    (2)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部分路段采用地下埋设,试分析其优点。
    (3)说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经过上海和大庆的原因。
    解析:第(1)题,俄罗斯在东线天然气管道铺设时需要克服的困难可从气候、土壤、地形、交通等方面回答。第(2)题,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部分路段采用地下埋设,其优点主要从保护耕地资源和保证管道运输安全等方面回答。第(3)题,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经过大庆的原因可从利用当地基础设施、补充气源等方面分析,经过上海的原因主要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气候寒冷;多年冻土;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
    (2)保护耕地资源;保证管道运输安全。
    (3)经过大庆的原因:利用当地基础设施;补充气源。
    经过上海的原因:市场需求量大。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南水北调

    (二)西电东送


    线路(主力电源)
    对输入地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
    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
    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
    南线: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三)晋煤外运
    类型
    主要线路
    东西运煤通道
    通往
    东北
    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
    通往
    华北
    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等
    南北运煤通道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沿海运煤通道
    以海港为枢纽

    [题组冲关]
    1.(2018·潍坊期末测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中线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至北京、天津。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河流含沙量大,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B.华北地区供水紧张,长江流域水资源富余
    C.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心北移
    D.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2)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产生的影响是(  )
    A.减轻汉江下游泥沙淤积
    B.增大华北地区江河的泄洪压力
    C.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用水紧张问题
    D.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解析:(1)B (2)D 第(1)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而长江流域水资源富余,为了缓解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第(2)题,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使汉江上游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导致汉江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减少,因此汉江下游泥沙淤积减轻与丹江口水库的建设有关,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不大;南水北调主要是缓解北方缺水,调水线路与沿线河流不相通,不会增大华北地区江河的泄洪压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用水紧张问题。
    2.(2018·江苏四市联考)蒙西—天津南1 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于2015年1月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工程起点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魏家峁镇。工程建成后,年送电量约400 亿千瓦时。如图为蒙西—天津南1 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蒙西—天津南1 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途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晋、冀         B.晋、京
    C.秦、冀 D.秦、京
    (2)建设蒙西—天津南1 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可促进蒙西地区开发的优势新能源主要是(  )
    A.沼气 B.核能
    C.地热 D.风能
    解析:(1)A (2)D 第(1)题,读图,根据省区轮廓判断,蒙西—天津南1 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途径的省级行政区是内蒙古、山西、河北、天津,其中山西、河北简称分别是晋、冀。该工程未经过陕西和北京。第(2)题,蒙西地区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风能资源丰富。建设蒙西—天津南1 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可促进蒙西地区开发的优势新能源主要是风能。蒙西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不利于沼气发展。该地技术水平较低,不适宜核能发展。位于板块内部,地热资源少。




    大题增分(九)
    资源调配意义类题目
    答题规范
    资源调配意义类题目设问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结合具体区域(输出地或输入地)说出“对输 出地的意义”或“对输入地的意义”;二是“对两地协调发展的意义”;三是具体到某方面的意义,诸如“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影响”等。此类问题常见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内容,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也经常迁移运用于世界上其他区域的调水、调能、输电工程等。

    [典题示例]

    (2015·广东高考)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如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有利影响”“地理环境”→要有因果关系,不能只回答结论。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的(水量、气候、生物),又有社会经济方面(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第(2)题,“工业发展”“措施”→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2.审材料
    “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以重工业为主,废水排放较多。
    3.审图表
    从图上可以看出,有多条河流汇入南四湖,周边中小城镇较多,污水来源广。
    [答案] (1)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2)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技法点拨]

      一、循思维流程——快解题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思维流程为:



      二、用答题术语——保高分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资源分布状况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②资源在空间上不具有流动性
    资源消费状况  
    ①资源输出区:资源丰富,经济较落后,资源生产大于消费;
    ②资源输入区: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资源生产小于消费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对调入区的意义
    环境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调出区的意义
    环境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应用体验]

    1.(2018·辽宁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皖电东送”工程每年可从安徽淮南(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向上海输电500亿度。

    说明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对上海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皖电东送”工程有利于缓解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状况,调整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等。
    答案:缓解上海市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上海市大气质量;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2018·宁夏石嘴山第三中学测试)如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即可判断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和南部的气候差异,并结合两个地区需水量的差异,分析其水资源的盈亏。同理,可以分析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第(2)题,从工程建设角度考虑,也就是从其是否经过山地进行考虑。第(3)题,从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加以分析回答。
    答案:(1)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②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
    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
    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
    (3)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图,回答1~3题。

    1.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从甘肃东南部穿过,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
    A.俄罗斯 B.欧洲
    C.中亚 D.波斯湾
    解析:1.C 2.A 3.A 第1题,宁夏、陕西北部天然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线路从此地经过可以补充气源。第2题,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现象,油气资源分布具有西多东少的特点,而油气消费则相反,这使得我国必须大范围调配能源资源。第3题,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②③④的来源地分别是俄罗斯、中亚(或哈萨克斯坦)、中东波斯湾地区和拉丁美洲。
    加利福尼亚州通过水道工程向南部输水,费瑟河上的奥罗维尔水库是其重要水源地。奥罗维尔大坝西部修建有混凝土加固的主溢洪道和土质坡面的紧急溢洪道。2017年2月初,费瑟河流域连降暴雨,库区水位持续上升,在主溢洪道泄洪期间,因混凝土基底出现坑洞并呈现上延趋势,不得已以较小的流量进行泄洪,而水位持续上升超过了紧急溢洪道的堰顶,部分库容通过紧急溢洪道进行泄洪。图1为加利福尼亚州水道工程示意图,图2为大坝结构图。读图回答4~6题。


    4.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需要奥罗维尔水库大量供水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2月初,费瑟河流域连降暴雨时,该流域受(  )
    A.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影响 D.西风带影响
    6.启用紧急溢洪道泄洪会(  )
    A.降低水库泄洪量
    B.加剧主溢洪道溯源侵蚀
    C.减少紧急溢洪道水土流失
    D.加大费瑟河下游泥沙含量
    解析:4.B 5.D 6.D 第4题,根据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需要奥罗维尔水库大量供水。第5题,费瑟河流域地处30°N~40°N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区,2月正值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第6题,启用紧急溢洪道的目的是加大水库向费瑟河下游的排水量;紧急溢洪道与主溢洪道是并列的,紧急溢洪道的水流不经过主溢洪道,因而不会加剧主溢洪道的溯源侵蚀;紧急溢洪道的水流会增强本身的流水侵蚀作用,会增加费瑟河下游泥沙含量。
    (2018·福建质检)港口煤炭接卸是指在港口接卸从其他港口运来的煤炭。如图示意1995年和2013年中国沿海煤炭接卸量格局。据此完成7~9题。

    7.与1995年相比,2013年中国沿海煤炭接卸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  )
    A.煤炭资源枯竭 B.市场需求扩大
    C.海运条件改善 D.科技水平提高
    8.从1995年到2013年,中国沿海煤炭接卸量比重增加最明显的地区是(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渤海沿岸 D.山东半岛
    9.福建沿海煤炭接卸量的变化,反映出福建的(  )
    A.煤炭供需矛盾加剧 B.产业结构调整
    C.煤炭生产总量下降 D.城市职能转变

    解析:7.B 8.C 9.A 第7题,图示2013年沿海煤炭接卸量明显大于1995年,说明从我国港口进入的煤炭量大增,必然是我国市场需求增大的结果。第8题,对比两图可知渤海沿岸煤炭接卸量比重增加最明显。第9题,福建省内煤炭产量很少,且1995年福建沿海煤炭接卸量较少,说明当时省内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不大,则供需矛盾不突出。而2013年福建沿海煤炭接卸量很大,说明此时省内对煤炭的需求量很大,但省内煤炭产量依然较少,则煤炭供需矛盾加剧。
    (2018·陕西武威模拟)如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11.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意义是(  )
    A.弥补西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C.减少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D.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10.A 11.C 第10题,甲位于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丰富;乙位于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都以火电为主;丙、丁两处水能资源丰富,以水电为主。第11题,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西电东送能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同时能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减少环境污染。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8分)

    (1)西气东输管线支线经青海进入湖广地区的原因是什么?对青海的发展有何意义?(8分)
    (2)分析与西气东输一线相比,西气东输二线的优点。(6分)
    (3)试分析规划多条西气东输线路的原因。 (6分)
    (4)除从国外进口天然气外,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还有哪些?(8分)

    解析:第(1)题,西气东输管线支线经过我国四大气区中的青海(柴达木盆地),可以补充气源,增强天然气供给的稳定性;可以将该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该地经济发展,减轻环境压力,同时对其基础设施建设也会起到推动作用。第(2)题,西气东输二线的优点可从气源地、调入区、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方面考虑。第(3)题,规划多条西气东输线路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和带动西部及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第(4)题,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考虑。
    答案:(1)原因:青海柴达木盆地为我国主要天然气分布区之一,能作为我国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
    意义:可促进该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推动该地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广天然气的使用,减少对薪柴的需求,减轻环境压力。
    (2)与西气东输一线相比,西气东输二线气源充足,覆盖华南能源短缺区,有利于优化华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该地区因燃烧煤炭而造成的酸雨等环境问题;气源地包括中亚地区,有利于从供给多元化方面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
    (3)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贫乏;②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带动西部地区及沿线经济发展。
    (4)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增加石油产量;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发展乙醇汽油等。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西藏平均年水资源总量达4 39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倍,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西藏的天然饮用水近年来风生水起,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藏第一瓶矿泉水在拉萨问世,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西藏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等地为主的矿泉水生产格局,矿泉水生产厂家已发展到几十家,并培育了“5 100”“珠峰冰川”“圣地”“神水”“卓玛泉”等饮用水品牌。藏水北调属于“南水北调”的大西线工程。工程的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是中线工程调水量的4倍,采用明渠输水。如图为“藏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分析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条件。(10分)
    (2)评价“藏水北调”的条件。(10分)
    (3)“藏水北调”对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8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并联系影响工业的区位,从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市场、政策、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有利方面主要结合材料和图中信息,从调水量、移民安置等方面分析;不利方面则主要从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地理环境”,可从气候、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
    答案:(1)西藏饮用水天然无污染、品质优良;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我国许多省份缺水,饮用水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西藏交通条件改善等。
    (2)有利条件:调水量大;移民少,安置费少,节省成本;可以利用地势使水自流;工程沿线可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经济效益明显等。
    不利条件:沿线经过高寒缺氧地区,给施工带来困难;沿线地区生态脆弱,工程建设易破坏生态环境;沿线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施工难度大等。
    (3)有利于改造西北地区的沙漠,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地区的气候变湿润;使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第二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是什么(产业转移)
    为什么(转移的原因)
    有何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3.目的: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4.一般规律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及主要驱动因素
    1.路线

    2.主要驱动因素
    (1)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
    (2)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3)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题在书外]
    (2016·全国卷Ⅱ·节选)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如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审题指导]
    1.审图文
    (1)由材料可知,“家电组装工厂”→劳动力指向型。
    (2)由图可知,转移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劳动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低。
    2.调知识
    中国日资家电组装厂数量多→市场规模,需求量。
    [答案] (1)B (2)A
    [把握规律]
    (一)产业转移的规律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2.产业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图所示:


    [题组冲关]
    1.如图示意我国2007~2010年四种密集型产业在东、中(含东北)、西部之间的转移。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依次代表(  )
    A.技术、资本、劳动力 B.技术、劳动力、资本
    C.劳动力、资本、技术 D.资本、技术、劳动力
    (2)图中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可能(  )
    A.改善西部大气环境质量
    B.推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C.减少东部天然气使用量
    D.促进东北人才大量回流
    解析:(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产业只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没有分布,说明甲产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乙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并开始向中部(含东北)地区转移,说明乙产业更可能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丙产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并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说明丙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故A项正确。第(2)题,能源密集型产业对环境污染较大,向西部地区转移可能会加剧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故A项错误;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故B项正确;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并不能减少东部地区天然气的使用量,故C项错误;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对人才的要求少,并不一定会吸引东北地区的人才大量回流,故D项错误。
    2.工业部门的地域转移是和结构升级相联系的。据此并结合图完成(1)~(3)题。
    (1)如果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同一工业部门,则最可能是(  )
    A.电视机制造工业     B.航天工业
    C.石油化工工业 D.制糖工业
    (2)该工业的地域转移,按照先后的顺序依次是(  )
    A.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日本—美国
    C.日本—美国—中国 D.日本—中国—美国
    (3)该工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迁出地环境优美 B.迁出地资源丰富
    C.迁入地科技水平高 D.迁入地劳动力价格低
    解析:(1)A (2)A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该工业主要分布在美国;80年代日本产值迅速上升,成为主产区;21世纪初期,中国产值迅速上升,成为主产区,说明该工业为劳动密集型工业,最可能为电视机制造业。第(2)题,根据图示时间变化可知,该工业最早在美国发展,其后转移到日本,最后转移到中国。第(3)题,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低。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题组冲关]
    1.(2018·辽宁师大附中模拟)近年来,中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富士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关闭上海工厂,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据此回答(1)~(2)题。
    (1)“西进运动”(  )
    A.是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
    (2)“西进运动”的有利影响有(  )
    A.促进西部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东部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1)A (2)D 第(1)题,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土地地价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第(2)题,“西进运动”属于产业转移的范畴,相关产业转移到我国内地地区,可促进内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我国沿海地区,可加速进行产业升级。
    2.(2018·河南调研)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合肥经济开发区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而且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材料二 图甲表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图乙表示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又称“微笑曲线”图。

    (1)分析合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分析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合肥经济开发区也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地价、交通条件、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作答。第(2)题,材料二给出的是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读这两幅图可知,产品生产环节在加工环节利润最低,而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除此之外,引进产业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第(3)题,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以及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四个方面。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北方交界处,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政策支持。
    (2)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引进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产业;尽量承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促进城市化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河南十校测试)如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的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2.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B 2.B 第1题,淘汰落后产业是东部地区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之一,不属于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主要是能耗较高、污染较严重、附加值较低的原料导向型产业和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如果控制不当,这些产业的转入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
    (2018·呼和浩特调研)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向外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式图,完成3~4题。

    3.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 B.节能环保业
    C.服装、鞋帽生产 D.高端装备制造业
    4.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使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析:3.C 4.B 第3题,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向外转移,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及原料导向型产业。第4题,产业的转入,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小;衰退性产业不属于高新产业,所以不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带来的环境污染属于负面效应;而产业的转入,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8·安徽合肥模拟)目前,上海市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四万余家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企业转移出沪(如图)。此次上海产业转移将向江西倾斜,重点是九江。据此完成5~6题。

    5.九江成为此次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
    A.油气等资源丰富,降低运费
    B.市场广阔,降低交易费用
    C.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支持度高
    D.有一定产业基础,劳动力丰富
    6.此次上海—九江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放慢上海市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
    B.上海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加快
    C.导致上海市长期性就业率下降
    D.压制了九江市的工业化发展
    解析:5.D 6.B 第5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市资源、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目的是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江西油气资源欠缺,科研力量不足;欠发达地区产业协作、政企协作等能力差,交易费用较高。第6题,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对移出区来说,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虽短期导致就业率下降,但从长期看随着经济加快发展会提高就业率;对产业移入区来说,缩短了产业升级和调整时间,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2018·太原一模)发达国家在经历了 20 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如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7~9题。

    7.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 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8.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9.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我国应(  )
    A.大量承接低端产业的转移
    B.大力推进新型工业的发展
    C.从“走出去”转向“引进来”
    D.逐步取缔中小型民营企业
    解析:7.D 8.A 9.B 第7题,再工业化会增加工业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则实体经济地位会有所上升。图示信息显示再工业化是升级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部门复兴,也不会使资源环境问题加大;再工业化也包含新兴产业,则新兴产业比例不会下降。第8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会吸引一部分准备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工业转移到发达国家,则会延缓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第9题,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一般会发展新型工业,我国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发展,提升我国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2018·郑州检测)2010~2015年,我国投资东南亚地区的纺织服装类企业主要分布在柬埔寨、越南和缅甸,投资建厂的企业以加工企业为主,涉及服装、毛纺、针织、面料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化纤、印染企业也开始逐渐增多。根据材料回答10~11题。
    10.东南亚吸引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劳动力 D.技术
    11.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使东南亚(  )
    A.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B.高技术工业发展
    C.失业率上升 D.城市化水平提高
    解析:10.C 11.D 第10题,东南亚经济水平较我国低,劳动力、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纺织服装类企业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在东南亚投资建厂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东南亚吸引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力。第11题,产业转移会增加转入区的就业机会,促进转入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纺织服装类企业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使转入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纺织服装类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对高技术工业发展影响不大。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河南开封模拟)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富士康制造了全球约40%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包括组装世界众多品牌的电脑和手机等)。其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120万人,其中中国内地员工超过100万人。预计未来五到七年将有百万机器人大军上岗,实现“机器人代工”远景。富士康科技2012年5月10日在上海浦东举行中国大陆总部动土仪式,这个总部是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营运中心、研发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材料二 1974年鸿海集团在台湾设立;1985年富士康品牌创立;1988年,富士康龙华基地在深圳建立;2010年8月,富士康下属的苹果手机最大的组装生产企业率先入驻郑州。
    (1)分析富士康部分生产能力从深圳转移到郑州对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9分)
    (2)说明富士康科技总部选址上海浦东的原因。(12分)
    (3)分析实现“机器人代工”对富士康企业职工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题,产业转移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转出后,减少深圳市土地占用,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产业转入,有利于郑州市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第(2)题,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创新环境好。第(3)题,实现“机器人代工”,对劳动力数量需求锐减,就业机会减少,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个人工资增加。
    答案:(1)对深圳市:减少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郑州市:增加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2)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创新环境好。(任答4点即可)
    (3)劳动力数量需求锐减;就业机会减少,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个人工资增加。(任答3点即可)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欧美地区的一些跨国公司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跨区域直接投资,率先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转移的现象。
    材料二 如图为全球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

    (1)简析材料二图中产业转移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分析欧美地区率先进行产业转移的原因。(10分)
    (3)近年来,我国环渤海地区在中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环渤海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9分)
    解析:第(1)题,图中信息表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区域分布上非常不均衡,其中以东亚、东南亚地区为主,尤其是中国。第(2)题,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水平高,现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成本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环境因素等方面;其进行产业转移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第(3)题,环渤海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要有选择地承接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科技创新的产业。
    答案:(1)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
    (2)欧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土地、劳动力、内部交易等成本的上升,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压力加大,欧美地区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进行产业转移,并且形成向亚洲转移的明显趋势。
    (3)承接产业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承接的产业应以资源节约型为主;应该加快承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步伐。

    阶段验收

    命题热点(一)——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

    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创建和谐绿色家园、实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我国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高考命题热点之一。高考题往往以区域图文材料的形式呈现,考查“背景分析、问题寻因、措施探究”三方面的知识。同时,高考还会结合自然和人文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在备考高考时,明确考试趋向,把握复习线索,才能高效复习,从容备考。

    [例1] (2015·安徽高考)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析] 第(1)题,图中水系复杂,注意题干问的是“干流流向”,因此要找出本区水系的干流,一般认为一个水系中最长的一条为干流。在描述干流流向时注意河流途中经过的地形区及干流方向发生变化的河段。第(2)题,湿地的形成条件,一般从水的盈、亏两方面分析。盈一般指水的来源(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亏要分析排水条件(盆地地形排水不畅)、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年平均气温-4.7 ℃)、下渗(有冻土,不利于水分下渗)等方面。第(3)题,由材料中的描述“是传统的畜牧业区……出现过牧现象……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等,可以推知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合理放牧、退耕还湿、加强管理、加强环境教育等。
    [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以巴音布鲁克地区为命题载体,综合考查河流水系特征、湿地的成因和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难度较高。细品本题,突出地理学科两大特色。
    1.培养学科素养:读图、析图能力,是地理学科必备知能之一,也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本题第(1)题以河流分布考查河流干流流向。从图中明确地形地势特点和干、支流分布关系,该题便可迎刃而解。
    2.培养发展理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是我国当前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第(3)题以天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口进行考查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贴合实际、贴近生活,有利于培养考生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思维,有利于引导考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实际行动中。
    [串知识·成系统]
    河流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根据地理环境可以推测河流的水文特征,反过来,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也可以推断地理环境特征。
    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河流上游植被覆盖率低,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2.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该区域冬季气温低于0 ℃,在我国则位于秦岭—淮河以北。
    3.汛期:①若河流出现两次明显的汛期,一次春汛、一次夏汛,则该河流在我国应分布于东北地区;②若汛期与多雨季一致,则该河流在我国应分布于东部季风区;③若汛期与气温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则该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
    4.若河流下切严重,说明该河流位于山区;若河道弯曲,形成大量沼泽说明该河流位于平原地区。

    [例2] (2015·浙江高考)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导致自然植被破坏,使本来就疏松的土质更加疏松,一旦遭遇暴雨,水土流失就很严重,故选D。陡坡耕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地貌类型,也不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量,故排除A、B、C。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很多:如地形坡度大,使地表径流加快,会加剧土壤侵蚀;植被稀疏,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流失;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等。黄土高原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距海洋较远,且夏季风受到秦岭、太行山的阻挡,因而降水量并不大;全年风大与水土流失关系小;冻融作用主要发生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故选A。第(3)题,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应从多方面分析,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修筑梯田等。
    [答案] (1)D (2)A (3)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析考题·明考向]
    1.材料源于“本”:本试题以黄土高原为命题背景考查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环境问题,正是教材案例的浓缩,这正体现了“知识源于教材”这一理念。
    2.命题立意“新”:本试题的考查,围绕我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展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具体行动中,考查考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是“学”与“用”的完美结合。
    3.设问方式“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口小,立足于陡坡耕地,避免传统考查方式的千篇一律;二是第(3)题是(1)(2)题的归纳和整合,层次性强,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真实体现。
    [深思维·巧备考]
    从案例入手,从案例中升华,从案例中扬起“调动运用能力”的风帆。
    1.区域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一定是从区域的地理环境入手,这其中包括以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资源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全面分析作为大背景。
    2.区域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一定是从区域经典案例中升华出规律性的知识线索,为迁移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分析。
    第一,表象描述。暴雨造成地表水体和土壤大量流失。
    第二,分布规律。地势起伏大、突发性暴雨多、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结构疏松、人口素质相对低的区域。
    第三,成因分析。
    (1)地势起伏(不是地形)极大,特别是沟壑纵横的地区——地势是常规因素,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前提,基本稳定不变。
    (2)植被覆盖率很低,特别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是个关键因素,也可以称为核心因素,变率最大。
    (3)人类活动过度引发的植被覆盖率降低。
    (4)夏季多快行冷锋带来的突发式暴雨或强烈对流雨频发的地区——暴雨是典型的诱发因素,变率也很大。
    (5)土质结构异常疏松的地区——土质是个特殊因素,性质是因地而异的,一般说来,土壤肥力比较好,团粒结构突出的土壤不易发生过度水土流失。
    形成这样的认知和线索,调动运用相关知识才会成为可能。
    第四,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宏观调整——改变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
    (2)微观措施——降低种植业比重,提高其他产业的比重,退耕还林或还草,生物性措施,工程性措施。
    (3)法律保障——森林法、草原法及土地法。
    (4)区际合作——跨区域调配植被良种,寻求“3S”技术单位的合作和支持。

    [例3]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审清题干要求“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因此从风能比煤炭、风能比水能的突出优势角度回答。第(2)题,明确建设大型风电场需要的自然条件:一是丰富的风力资源,二是占用大量土地。结合图示可知瓜州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且有大面积的戈壁,可避免占用耕地。第(3)题,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要从当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小、基础设施不足、资金不足等方面分析。第(4)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保障电网的稳定性”,风能是一种不稳定的能源,建设热电站是为了保证电力输出的稳定。
    [答案]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析考题·明考向]

    1.命题视角符合常规:本题分别从“开发风能的优势”“风电场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风电场建设的不利区位条件”“解决措施”展开设问,属于常规设问方式,有利于考生准确理清答题思路,快速准确作答。
    2.命题背景切合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5年10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计划。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高考在这一背景下进行试题命制,体现了其前瞻性和地理学科“有用性”的特点。
     [多知一点备高考]
    1.生态文明定义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2.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二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动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命题热点(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高考热点命题之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农业和工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等相关知识,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因此考生备考过程中,既要掌握该类试题的分析思路,又要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准确洞察高考命题趋向,做到高效备考。


    [例1] (2016·江苏高考)如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经计算可知,2003~2013年供水总量减少;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增加,说明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2)题,南水北调的实施,使环境用水增加,因此有利于该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的实施,缓解了该市的用水紧张问题;南水北调的实施,对降低用水成本影响不大;南水北调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 (1)AC (2)AD

    [析考题·明考向]
    1.信息量大: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和信息获取能力,准确提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图可知,2013年与2003年相比,不同类型的供水和用水都存在变化,如何变化,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需要考生仔细揣摩。
    2.探究点多:地表水、地下水供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再生水供给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而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量增加?这些问题都可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等角度去具体分析。
    3.拓展面广:本题还有极大的命题空间:第一,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南水北调调出区的自然环境有何特点?第三,南水北调线路布局和沿线环境怎样?

    [串知识·成系统]
    水是区域环境中最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人类活动对水的利用方式,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近几年高考命题,可构建以下三条知识(立足于水,实现可持续发展)联系。
    1.自然水循环→人类活动→水资源合理利用
    该类试题以自然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为切入点(数量多少、地区差异、季节变化),考查人类针对性的改造活动,从而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华北平原地区缺水严重,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喷灌、滴灌技术。
    2.社会水循环→人类活动→城市健康发展
    城市化的出现,大量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城市洪涝常有发生。通过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城市河道、湖泊改造等,抑制城市化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3.工农业活动→影响及解决措施→经济可持续发展
    该类试题主要通过人类不合理的工农业活动,考查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如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采用大水漫灌导致盐碱化问题,要从改变灌溉方式和改变土壤两个角度分析。工业不合理布局对水资源(河流)产生影响,既要注重工业合理布局,又要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加强监管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例2] (2016·全国卷Ⅱ)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解析] 第(1)题,从题目材料中“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可知,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故选项B正确。第(2)题,根据题目材料可知,庄园经济“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可使现代茶庄园产品更多,效益更高,故选项C正确;因庄园经济是依托知名品牌发展起来的,因此“品牌更多”不是突出优势,故选项A错误;现代茶庄园生产优质产品,产品价格较高,故选项B错误;现代茶庄园是集约化、生态化经营,往往投入更多,故选项D错误。
    [答案] (1)B (2)C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组以庄园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和优势,考查层次由浅入深,符合一般高考命题规律和考生认知过程。细细品味本题组,还体现出以下命题特色。
    1.材料信息广:由材料中“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经营组织模式”,说明农业资源是关键;“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说明农产业的知名度和质量得到市场认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是正确解答第(1)题的基础,体现了高考对考生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2.命题立意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茶园的产品以茶叶为主,现代茶庄园以茶为中心,延长了相关产业链,符合我国现阶段转方式、调结构的国家发展政策;庄园的生态化建设、旅游和文化的综合开发,则切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由此可见,该试题立足我国现实国情,体现我国发展理念,命题立意之深显而易见。

    [串知识·成系统]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角度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作物生长环境):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等。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自身构成元素):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牧、轮耕、休渔等。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结构):如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安排各产业比重;在均衡发展的同时突出特色产业等。
    (4)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农业规模、性质):如建设(区域具有优势的某农作物)商品性农业基地等,获得规模效益。
    (5)转变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特色产业进行深挖掘,提高附加值。


    [例3] (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如图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如图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从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从深圳区位示意图可以看出深圳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是靠近香港。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以上海为依托,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大。第(3)题,对比分析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可知雄安新区离北京、天津港口都有一定距离,其所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快速交通及信息网络技术。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析考题·明考向]
    1.时代气息浓厚: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先后成立三大新区。本题分别以三大新区成立的背景、区位条件为切入点进行命题,高考试题命制的时代感之强可见一斑。
    2.学科特色鲜明:“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命题素材源于生活,知识理论源于教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学用结合,特色鲜明。
    [深思维·巧备考]
    创设新情境考查地理实践能力
    纵观地理高考的演变,高考卷中越来越侧重地理素养的考查,其中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能力,在高考卷中的比重逐年上升。高考试题对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完成的。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创设详实的自然地理情景,考查学生推理分析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环境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根据地理环境的相似性,进行知识储备的调用和地理实践力的迁移应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尤其是每个小尺度地理环境都具有自身独特性。在高考命题中,往往创设详实的自然地理情景。让考生感到虽是新情景,又和已有知识储备具有相似性。
    2.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考查考生的地理活动技能
    高考部分试题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命题情景,秉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问题设计接近考生的认知发展区,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地理活动技能(如2016年全国卷Ⅰ中科考队员近距离拍摄熊地点选取的理由)。
    3.创设生产建设情景,考查考生分析解析地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该类试题的命题背景材料,常取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结合生产建设和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设问,揭示地理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联系。要求考生调动相关知识,在新情景中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地区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干湿的变化  B.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C.草原植被自然退化 D.种植业向畜牧业转变
    2.图示区域是我国有色金属冶炼长廊建设基地,其优势区位组合是(  )
    A.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B.技术水平高、矿产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
    D.地势平坦、环境优美
    3.图示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  )
    A.扩大坡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稳产增产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D.大规模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解析:1.B 2.C 3.C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区气候干旱,人口数量的增长及种植业的发展,对植被造成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第2题,读图可知,该区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且黄河流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动力。第3题,图示区域许多地区地处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自然因素不稳定,降水量较小,应退耕还林(草),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降水少,不宜大量开垦荒地,不宜扩大坡耕地面积,不宜大力发展种植业,也不宜建设商品粮基地。
    (2018·石家庄一模)2016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这一地图工具以30 m×30 m的分辨率量化地表水的月度变化,并使用了1984年至2015年间超过300万张卫星图像资料,由1万台计算机并行处理生成。用户可以点击世界地图上的任意一点,来获取当地的表层水储量信息,据此完成4~5题。
    4.开发“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A.GIS和GPS B.GPS和RS
    C.RS和GIS D.GIS、GPS和RS
    5.借助“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可以(  )
    A.查询世界各地每月降水状况
    B.解决欧盟地区的洪水和干旱灾害问题
    C.测定全球各地淡水资源总量
    D.分析人类活动对表层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解析:4.C 5.D 第4题,根据材料中“使用了1984年至2015年间超过300万张卫星图像资料”可知该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应用了RS;根据“由1万台计算机并行处理生成。用户可以点击世界地图上的任意一点,来获取当地的表层水储量信息”可知该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具有分析、处理、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功能,这主要是利用了GIS。第5题,世界各地每月降水状况主要由气象部门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而“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反映的是区域地表水的储量信息;“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能够反映全球区域地表水储量的变化,但不能解决欧盟地区的洪水和干旱灾害问题;各地淡水资源总量需要专业部门进行测量,该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只是利用测得的数据,而自身不具备测量功能;通过比较不同年份地表某一区域水体的储量变化,可以分析人类活动对表层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读南亚部分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6~8题。

    6.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7.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6.C 7.B 8.B 第6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而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为C。第7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第8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结合选项,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如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10.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9.A 10.C 第9题,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第10题,三江源湿地广布,其价值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地势高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调蓄洪水功能主要在中下游地区;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2018·郑州模拟)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丰富,2015年内蒙古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2 425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据此回答11~13题。
    11.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洋近 B.全年的风速都很大
    C.距冬季风源地近 D.受夏季风影响大
    12.内蒙古大力发展风电的根本原因或目的是(  )
    A.风能资源丰富 B.风电技术先进
    C.环境污染严重 D.优化国家能源消费结构
    13.近年来,内蒙古有些风力电站被废弃,其原因不包括(  )
    A.经济欠发达,电力需求少
    B.基础设施不足,距主要用户远
    C.维护成本高
    D.化石能源丰富
    解析:11.C 12.D 13.D 第11题,内蒙古地处内陆,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地表的摩擦力较小,且距冬季风源地比较近,风力强劲。第12题,A、B、C三项所述都是风能开发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我国倡导节能减排,故优化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是内蒙古大力开发风能的根本目的。第13题,内蒙古地区虽然风能资源丰富,但是地方经济欠发达,本地电力需求少;距主要消费市场远;风力电站维护成本较高,使得部分风力电站被废弃。虽然内蒙古化石能源丰富,但这不是风力电站被废弃的原因。
    读长江荆江河段及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回答14~16题。

    14.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
    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
    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
    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
    15.“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 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
    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 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
    16.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
    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
    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
    解析:14.A 15.C 16.B 第14题,从图中可知,南五洲位于荆江河内,属于河心沙洲,是泥沙沉积形成的;河道弯曲是河流侧蚀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荆江分洪区内有公安、闸口等城市,因此不可能汛期大量蓄水;人民大垸位于荆江的凸岸处,因此会受到洪水威胁。第15题,“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增高,河水易漫出河道,形成洪灾。第16题,禁止开发会使分、蓄洪区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是对分、蓄洪区土地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把分、蓄洪区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土地性质发生改变,调蓄洪水的能力将消失,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开挖成湖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2018·湖南二模)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如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7~19题。

    17.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该国最可能是(  )
    A.美国 B.中国
    C.巴西 D.日本
    19.该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A.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动力导向型工业
    解析:17.D 18.B 19.C  第17题,由图可知,1960~197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减少不多,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很快,说明其他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快,总就业也增长。1980~199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都迅速增长,也反映这一时期就业人口总数增长快。第18题,根据2010年总就业人口接近8亿,可推知为中国。第19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大量劳动力导向型企业集聚。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20~22题。

    20.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甲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②甲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乙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④甲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 km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22.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
    B.有利于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C.改善其航运条件
    D.减小洪水危害
    解析:20.B 21.D 22.D 第20题,由图可知,“北水南调”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调往辽河流域,东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相比,南部蒸发较强,而辽河下游人口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第21题,从河流的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南高北低,不能自流;该工程主要沿河分布、耕地占用较多;该工程跨纬度5°左右,线路长度500 km左右;该输水线路沿河构筑,以平原地形为主。第22题,该工程从北向南引水,使供水区水量减少,因而有利于减小洪水危害。
    (2018·汕头模拟)2015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地区)的6 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7 350.8亿元人民币,据此回答23~25题。
    23.下列最可能是我国某企业在西部非洲投资的产业是(  )
    A.羽绒服装制造 B.数控机床制造
    C.矿山设备制造 D.互联网产业
    24.某制鞋厂欲拓展海外市场,比较理想的投资地是(  )
    A.西欧 B.澳大利亚
    C.东南亚 D.北美
    25.我国某大型企业在美国投资了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国内,最不利的区位条件是(  )
    A.资源短缺 B.劳动力成本高
    C.市场狭窄 D.技术落后
    解析:23.C 24.C 25.B 第23题,西部非洲矿产资源丰富,而矿产开采需要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这吸引我国企业到西部非洲投资矿山设备制造产业;西部非洲纬度较低,温度较高,在此投资羽绒服装制造产业没有市场;西部非洲科技落后,不适宜在此投资互联网产业和数控机床制造业。第24题,制鞋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选项所列地区中,东南亚地区人口稠密,且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最适宜发展鞋业生产。第25题,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于国内,生产成本较高,这是我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装备制造业的最不利条件。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呼伦贝尔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被列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呼伦贝尔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
    材料二 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中国最美草原”之美誉,是全国重点生态游开发区之一。呼伦贝尔高原上河流纵横,湖沼众多,其中呼伦湖为中国第四大、北方第一大湖。

    (1)根据材料,分析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3分)
    (2)从生产联系的角度,分析呼伦贝尔重点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的主要原因。(5分)
    (3)近年来呼伦湖湖泊水位不断下降,水污染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堪忧。结合材料分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从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角度分析,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第(2)题,生产联系包括投入—产出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当地采煤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引进煤设备制造业可以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第(3)题,从自然因素分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从人为因素分析,随着资源的开发,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进而导致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答出3点即可)
    (2)当地采煤业发达(或煤炭资源丰富),引进煤设备制造业可以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答出3点即可)
    (3)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
    人为原因:随着资源的开发,用水量增加,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27.(2018·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大风日数多。敦煌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芒硝、石棉、钒、金、磷等。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东南约25 km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材料二 图甲为敦煌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图,图乙为敦煌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敦煌鸣沙山大枣以个大、味甘、营养丰富著称。请结合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该地区大枣品质优良的原因。(3分)
    (2)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可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分)
    (3)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有人建议在敦煌附近建设大型风电场,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4分)
    解析:第(1)题,品质优良是指营养成分含量高等。此题要求结合自然地理环境考虑,因此需要从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储存的养分足和水源条件好等方面分析。第(2)题,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要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二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赞同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而且建设风电场的条件较好等方面分析;而不赞同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基础设施和投资成本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大枣品质好;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水源清洁,矿物质含量高。
    (2)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利用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赞同。理由:大风日数多,风能资源丰富;可供建设大型风电场的土地充足;地势平坦。(其他回答合理亦可)
    或不赞同。理由:当地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电力消费市场较远;当地基础设施不足;建设大型风电场成本高,当地资金不足;风电不稳定等。(任答其中3点即可)
    28.(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如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6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3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3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3分)
    解析:第(1)题,要结合题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用途来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较小,产量较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剑麻纤维的应用领域较大,需求量大,因而产需矛盾突出。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基洛萨是距离首都(港口)较近的城镇,该区域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有利于种植剑麻;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港口,对外交通便利。第(3)题,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主要是因为热带气候区气温高,收割的剑麻易腐烂、变质,如不及时加工,会影响纤维质量。第(4)题,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获得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上。由材料信息可知,兴建剑麻农场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可以增加政府税收,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29.(2018·山西适应性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冀中南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棉花产区之一,该区每年3、4月份为棉花播种期,5~8月为生长期,9、10月为采摘期。位于冀中的容城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有北方“中国服装之乡”的美称,是中国唯一的“中华国服生产基地”。全县拥有服装企业920家,其中外资企业29家,年生产能力达4.5亿多件,服装出口到全世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河北容城县服装产业与上海对接联手,共谋发展。

    (1)简析冀中南有利于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3分)
    (2)说明容城县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的原因。(4分)
    (3)分析容城县服装产业与上海对接联手,共谋发展的好处。(4分)
    解析:第(1)题,可从棉花生长周期,以及当地气候要素(光照、热量、降水)相匹配角度分析。第(2)题,工业区位条件分析,首先要明确工业类型,再从影响因素及当地具备的条件角度分析。第(3)题,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和移入地都有影响,但本题侧重从容城县角度分析。
    答案:(1)棉花的播种期,气温回升快,温度高,利于播种;生长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适中,有利于生长;成熟期晴天多,利于采摘。
    (2)接近棉花生产地,原料丰富;土地面积广,地租水平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靠近京津冀,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市场广阔;有产业基础,协作条件好,生产能力强。(任答4点即可)
    (3)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利用上海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容城服装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等。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八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