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六章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
展开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
[考纲展示]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7页
[基础梳理]
一、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
(1)总趋势: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放在坐标图中,表现为一条“J”形曲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
(3)影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2.人口增长模式
(1)图中,①代表出生率,②代表死亡率。
(2)类型及特点
类 型
特 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A.“高—高—低”模式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高
高
极低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高
高
较低
B.“高—低—高”模式(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高
低
高
C.“低—低—低”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低
低
低
特别提示 人口增长的根源与变化特点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爆炸”: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状况。
2.环境的限制性
(1)产生的原因:①人口急剧增长导致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增加;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限制性要求:人类与自然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的特点。
(2)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特别提示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从数值上看,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图文拓展]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的因素
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的基数有关;人口基数大的地区,即使自然增长率不高,人口增加的数量也可能较多;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2.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8页
考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增长模式
(高考经典题)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C
1.人口增长的原因分析
当考查人口的增长时,既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还要考虑人口的迁移。
例如,上题图中,该国1970年后移民人数快速增加,结合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可推知,1970年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②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①定性描述: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是“高—高—低”型;人口增长过渡模式是“高—低—高”型;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是“低—低—低”型。
②定量描述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高(>2.5%)
高(>2.5%)
低(<1.0%)
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低(<2.0%)
低(<1.5%)
低(<1.0%)
(2017·高考海南卷)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可能是 (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俄罗斯
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解析:第1题,2000年该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约为18%,通过计算可知,该国人口总数约为10.8亿,因此最有可能为印度。第2题,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由60亿增长到90亿,而该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仍然为18%左右,因此2050年该国人口为16亿多,说明该国人口增长较快;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由于该国人口总量增长很多,所以老龄人口数量不会减少。
答案:1.C 2.B
读图,回答下题。
3.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解析:由图可知,1990~2000年之间人口数量是逐年增长的,但每年净增长的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出1990~2000年该省的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0~2014年的人口数量变化不是太大,反映出该时段的人口增长率相对平稳,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二 人口问题
(高考经典题)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
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❶。下图示意1980~2030年间❷。读图,回答(1)~(2)题。
(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❻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❼(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 (2)B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具体如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读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2005~2015年,该国人口( )
A.快速增长 B.缓慢增长
C.零增长 D.负增长
2.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老龄化严重
B.死亡率较低
C.人口迁移
D.出生率过低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国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稳定,30~50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呈下降趋势,51~64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呈上升趋势,由此可得出该国人口死亡率升高,人口出现负增长。第2题,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观念的影响,人口出生率低,使得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得不到有效补充,形成人口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的特点。
答案:1.D 2.D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下图示意我国辽宁省2000~2010年人口总数、老年人口(65岁及其以上)占人口总数比重与少儿人口(0~14岁)占人口总数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4题。
3.下面能反映辽宁省人口老少比(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特征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时期,辽宁省( )
A.少儿人口增多
B.劳动人口(15~64岁)比重降低
C.人口老龄化程度减轻
D.养老保险压力增大
解析:第3题,由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老年人口比重/少儿人口比重×100%可知,图中2009年辽宁省老年人口比重等于少儿人口比重,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100%;2000~2008年老年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逐渐下降,意味着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逐渐上升;2010年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有所下降。对比四个选项,①④为单一变化趋势,明显错误,②的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为100%出现在2008年,不符合实际情况。第4题,某一年的少儿总人口=人口总数×少儿人口比重,通过读图获取相关数据,可计算出2000年辽宁省少儿人口总数超过700万,2010年约有500万,少儿人口减少;劳动人口比重=100%-少儿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通过读图获取相关数据,可计算出2000年和2010年劳动人口比重,可知劳动人口比重上升;图中老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剧,这一趋势必然使养老保险压力增大。
答案:3.C 4.D
考点三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由图例可知,该坐标图左侧为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右侧为2009年人口年龄结构。
我的答案:(1)B (2)B
1.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15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水平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15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分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15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0%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中,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三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服装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其以上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与其代表的国家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美国 B.②—日本
C.③—印度 D.④—中国
2.关于②代表的国家,叙述正确的是( )
A.未来10年该国劳动力将严重短缺
B.该国政府应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C.该国应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D.该国应实施延迟退休政策
解析:第1题,①代表的国家65岁及其以上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说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模式应为现代型,与美国的人口增长模式较为匹配;日本的人口增长模式也为现代型,出生率低,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且老龄化严重,与②不匹配;③代表的国家65岁及其以上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20%,老龄化严重,而印度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与③不匹配;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也为现代型,出生率较低,与④不匹配。综上可知,A项正确。第2题,②代表的国家0~14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0%,说明该国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快,对公共基础设施产生的压力大,因此应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C项正确;未来10年,该国0~14岁年龄段的人口中有一大部分会转化为劳动力,因此该国的劳动力供应充足,A项错误;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迟退休等均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B、D项错误。
答案:1.A 2.C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完成3~4题。
3.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4.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正值,故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A项错误。读图可知,1990~2010年世界人口死亡率变化最小,B项错误。199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2‰,故C项错误。195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9‰,197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2‰,故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项正确。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欧洲和北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①②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不可能为北美洲。当代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北美洲且增长率接近0,故④应为欧洲,③为北美洲。
答案:3.D 4.C
(2019·试题调研)2018年1月“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出生人口1 723万人,比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人数少整整200万。下图为2017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数量高峰,推测中国人口出生高峰可能是( )
A.1945~1955年 B.1955~1965年
C.1965~1975年 D.1975~1985年
6.“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 )
A.出生人口数量太少 B.全面二孩政策失效
C.整体人口极度老化 D.未来人口数量急剧萎缩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准确读出人口年龄结构图中的人口数量高峰,并由此判断人口的出生年龄。第5题,图中20~ 24岁、25~ 29岁和40~ 44岁、45~49岁为两处明显的高峰,结合实际可知,妇女生育年龄主要是20多岁,20~24岁、25~29岁大多是40~44岁、45~49岁群体的后代,从而推测人口出生最高峰应是2014年时40~44岁、45~49岁人口的出生的时间,应为1965~1974年,C项与计算结果匹配程度最高。第6题,人口形势雪崩,关键在于未来形势发展,人口出生数量比预期的少,而不是现有数量少;全面二孩政策受生育成本高、生育观念改变等影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不能说政策失效;长期的人口低出生率,结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得出人口老龄化会加速发展;民众整体生育意愿低,若低人口出生率不能逆转,人口可能急剧减少,人口雪崩主要指未来人口数量急剧萎缩。
答案:5.C 6.D
考点四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❶。由于❷,图示的四市人口容量也不同。读图,回答(1)~(2)题。
(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❹,其中a 为耕地面积,b 为熟制,c 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❺,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❻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 (2)C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四步分析法
(1)考虑该区域的资源状况。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越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1.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 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解析: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短板。丙省水资源总量是最少的,即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
答案:C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2~3题。
地区
项目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2.青海、西藏的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
3.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2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第3题,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故③错。
答案:2.C 3.A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解析:绿洲分布特点可直接从图中读出;本区域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导致环境承载力低。
答案: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27页
[基础巩固组]
下图为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乙→丁→丙 B.丙→乙→丁→甲
C.甲→乙→丙→丁 D.丙→乙→甲→丁
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国内移民 ③人口政策的实施 ④资源十分匮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降低),继而是出生率(降低),故选D项。第2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故①正确;人口政策通过鼓励和限制人口出生率,也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故③正确;国内移民对一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没有影响,故②错误;资源多少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故④错误,选B项。
答案:1.D 2.B
下图示意1970年至204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3~5题。
3.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
A.1980年 B.2000年
C.2015年 D.2025年
4.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
A.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B.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C.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5.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会造成( )
A.老龄人口增加 B.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C.少儿比重上升 D.人口总数减少
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只要增长率为正值,劳动人口数量就不断增长,当劳动人口增长率刚好降低为零时,劳动人口数量达最大值,图中显示201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第4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的基调一直是控制人口增长,由此导致人口出生率降低,并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进而产生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人口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状况。第5题,由图可知,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一直为负值,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这将导致我国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进而会出现企业间争夺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
答案:3.C 4.B 5.B
(2019·太原模拟)下表为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表(含预测)。读表,完成6~7题。
年份
人口(万人)
人均消费粮食(kg/年)
人均耕地(hm2)
可承载人口数(万人)
2010
3 471
400
0.123
2 587
2015
3 562
450
0.121
2 403
2020
3 654
500
0.120
2 217
6.材料所示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趋势的主要成因是( )
A.人口增加 B.消费水平提高
C.土地资源减少 D.科技进步
7.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 )
A.鼓励人口外迁
B.降低山西开放程度
C.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
D.宣传节俭,降低生活标准
解析:第6题,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所示时间段,人均耕地资源减少,但耕地资源总量增加。第7题,山西实际人口数超过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能够利用山西以外的资源的缘故,故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应扩大开放程度。鼓励人口外迁不现实,降低生活标准不符合社会文化准则。
答案:6.B 7.C
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宁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青海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数据。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0~14岁比重
15~64岁比重
65岁及以上比重
2000
518.15
26.62%
69.05%
4.33%
2010
562.67
20.92%
72.78%
6.30%
(1)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较低,但西宁位于湟水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作为青海省省会,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比本省其他城市优越。第(2)题,表中数值反映青海省的少儿比重下降,劳动力适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答案:(1)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2)变化特点: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
有利: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就业压力加大。
[能力提升组]
一个国家的就业比高,抚养比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下图示意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预测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抚养比低于50%即处于“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红利”期出现在( )
A.1990~2030年 B.1985~2050年
C.1990~2015年 D.2000~2020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成正比
B.就业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步变化
C.20世纪60年代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
D.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是老龄化所致
3.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可取的是( )
①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 ②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移国外 ③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④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从纵坐标50%处画一横线可以看出,抚养比低于50%对应的时间大约是1990~2030年,A正确。第2题,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但不是成正比,A错误;就业比与经济增长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会影响未来的就业,增加就业压力,B错误;20世纪60年代出生率高,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C正确;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与“全面二孩”政策有关,D错误。第3题,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主要有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移国外是不现实的,故选D项。
答案:1.A 2.C 3.D
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城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读图,完成4~6题。
4.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
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5.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 B.放开二胎
C.出生率持续较低 D.城市化水平提高
6.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
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解析:第4题,比较两个年份的曲线可看出,东西向明显升高,南北向升高与降低呈相间分布,但波动不大;则整体上人口老龄化系数升高。同时2010年东西向曲线较2000年东西向曲线波动更大,说明东西差异扩大了,故A正确。第5题,图示东北老龄化系数2010年较2000年明显升高,说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以外的人口减少;结合选项可判断,C正确,即出生率下降所致。第6题,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一般表明该区域劳动力人口比重会增加;因有较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故B正确。
答案:4.A 5.C 6.B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82~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出生的男婴数)变化折线图。
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97亿,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为1.776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未来五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三 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表。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以及该人口问题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2)读材料二,说明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将产生哪些问题?
(3)根据材料三描述我国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的区域差异,并分析西藏、贵州、宁夏等省区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较晚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第(2)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可结合材料来分析。第(3)题,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描述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原因。
答案:(1)人口问题: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
主要影响: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
(2)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3)区域差异:总体上,东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早,中、西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晚。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
[考纲展示]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7页
[基础梳理]
一、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
(1)总趋势: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放在坐标图中,表现为一条“J”形曲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
(3)影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2.人口增长模式
(1)图中,①代表出生率,②代表死亡率。
(2)类型及特点
类 型
特 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A.“高—高—低”模式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高
高
极低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高
高
较低
B.“高—低—高”模式(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高
低
高
C.“低—低—低”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低
低
低
特别提示 人口增长的根源与变化特点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爆炸”: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状况。
2.环境的限制性
(1)产生的原因:①人口急剧增长导致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增加;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限制性要求:人类与自然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的特点。
(2)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特别提示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从数值上看,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图文拓展]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的因素
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的基数有关;人口基数大的地区,即使自然增长率不高,人口增加的数量也可能较多;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2.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8页
考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增长模式
(高考经典题)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C
1.人口增长的原因分析
当考查人口的增长时,既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还要考虑人口的迁移。
例如,上题图中,该国1970年后移民人数快速增加,结合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可推知,1970年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②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①定性描述: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是“高—高—低”型;人口增长过渡模式是“高—低—高”型;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是“低—低—低”型。
②定量描述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高(>2.5%)
高(>2.5%)
低(<1.0%)
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低(<2.0%)
低(<1.5%)
低(<1.0%)
(2017·高考海南卷)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可能是 (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俄罗斯
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解析:第1题,2000年该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约为18%,通过计算可知,该国人口总数约为10.8亿,因此最有可能为印度。第2题,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由60亿增长到90亿,而该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仍然为18%左右,因此2050年该国人口为16亿多,说明该国人口增长较快;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由于该国人口总量增长很多,所以老龄人口数量不会减少。
答案:1.C 2.B
读图,回答下题。
3.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解析:由图可知,1990~2000年之间人口数量是逐年增长的,但每年净增长的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出1990~2000年该省的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0~2014年的人口数量变化不是太大,反映出该时段的人口增长率相对平稳,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二 人口问题
(高考经典题)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
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❶。下图示意1980~2030年间❷。读图,回答(1)~(2)题。
(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❻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❼(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 (2)B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具体如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读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2005~2015年,该国人口( )
A.快速增长 B.缓慢增长
C.零增长 D.负增长
2.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老龄化严重
B.死亡率较低
C.人口迁移
D.出生率过低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国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稳定,30~50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呈下降趋势,51~64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呈上升趋势,由此可得出该国人口死亡率升高,人口出现负增长。第2题,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观念的影响,人口出生率低,使得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得不到有效补充,形成人口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的特点。
答案:1.D 2.D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下图示意我国辽宁省2000~2010年人口总数、老年人口(65岁及其以上)占人口总数比重与少儿人口(0~14岁)占人口总数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4题。
3.下面能反映辽宁省人口老少比(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特征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时期,辽宁省( )
A.少儿人口增多
B.劳动人口(15~64岁)比重降低
C.人口老龄化程度减轻
D.养老保险压力增大
解析:第3题,由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老年人口比重/少儿人口比重×100%可知,图中2009年辽宁省老年人口比重等于少儿人口比重,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100%;2000~2008年老年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逐渐下降,意味着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逐渐上升;2010年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有所下降。对比四个选项,①④为单一变化趋势,明显错误,②的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比值为100%出现在2008年,不符合实际情况。第4题,某一年的少儿总人口=人口总数×少儿人口比重,通过读图获取相关数据,可计算出2000年辽宁省少儿人口总数超过700万,2010年约有500万,少儿人口减少;劳动人口比重=100%-少儿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通过读图获取相关数据,可计算出2000年和2010年劳动人口比重,可知劳动人口比重上升;图中老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剧,这一趋势必然使养老保险压力增大。
答案:3.C 4.D
考点三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由图例可知,该坐标图左侧为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右侧为2009年人口年龄结构。
我的答案:(1)B (2)B
1.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15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水平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15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分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15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0%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中,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三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服装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其以上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与其代表的国家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美国 B.②—日本
C.③—印度 D.④—中国
2.关于②代表的国家,叙述正确的是( )
A.未来10年该国劳动力将严重短缺
B.该国政府应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C.该国应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D.该国应实施延迟退休政策
解析:第1题,①代表的国家65岁及其以上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说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模式应为现代型,与美国的人口增长模式较为匹配;日本的人口增长模式也为现代型,出生率低,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且老龄化严重,与②不匹配;③代表的国家65岁及其以上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20%,老龄化严重,而印度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与③不匹配;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也为现代型,出生率较低,与④不匹配。综上可知,A项正确。第2题,②代表的国家0~14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0%,说明该国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快,对公共基础设施产生的压力大,因此应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C项正确;未来10年,该国0~14岁年龄段的人口中有一大部分会转化为劳动力,因此该国的劳动力供应充足,A项错误;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迟退休等均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B、D项错误。
答案:1.A 2.C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完成3~4题。
3.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4.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正值,故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A项错误。读图可知,1990~2010年世界人口死亡率变化最小,B项错误。199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2‰,故C项错误。195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9‰,197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2‰,故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项正确。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欧洲和北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①②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不可能为北美洲。当代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北美洲且增长率接近0,故④应为欧洲,③为北美洲。
答案:3.D 4.C
(2019·试题调研)2018年1月“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出生人口1 723万人,比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人数少整整200万。下图为2017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数量高峰,推测中国人口出生高峰可能是( )
A.1945~1955年 B.1955~1965年
C.1965~1975年 D.1975~1985年
6.“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 )
A.出生人口数量太少 B.全面二孩政策失效
C.整体人口极度老化 D.未来人口数量急剧萎缩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准确读出人口年龄结构图中的人口数量高峰,并由此判断人口的出生年龄。第5题,图中20~ 24岁、25~ 29岁和40~ 44岁、45~49岁为两处明显的高峰,结合实际可知,妇女生育年龄主要是20多岁,20~24岁、25~29岁大多是40~44岁、45~49岁群体的后代,从而推测人口出生最高峰应是2014年时40~44岁、45~49岁人口的出生的时间,应为1965~1974年,C项与计算结果匹配程度最高。第6题,人口形势雪崩,关键在于未来形势发展,人口出生数量比预期的少,而不是现有数量少;全面二孩政策受生育成本高、生育观念改变等影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不能说政策失效;长期的人口低出生率,结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得出人口老龄化会加速发展;民众整体生育意愿低,若低人口出生率不能逆转,人口可能急剧减少,人口雪崩主要指未来人口数量急剧萎缩。
答案:5.C 6.D
考点四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❶。由于❷,图示的四市人口容量也不同。读图,回答(1)~(2)题。
(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❹,其中a 为耕地面积,b 为熟制,c 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❺,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❻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D (2)C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四步分析法
(1)考虑该区域的资源状况。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越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1.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 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解析: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短板。丙省水资源总量是最少的,即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
答案:C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2~3题。
地区
项目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2.青海、西藏的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
3.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2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第3题,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故③错。
答案:2.C 3.A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解析:绿洲分布特点可直接从图中读出;本区域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导致环境承载力低。
答案: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27页
[基础巩固组]
下图为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乙→丁→丙 B.丙→乙→丁→甲
C.甲→乙→丙→丁 D.丙→乙→甲→丁
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国内移民 ③人口政策的实施 ④资源十分匮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降低),继而是出生率(降低),故选D项。第2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故①正确;人口政策通过鼓励和限制人口出生率,也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故③正确;国内移民对一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没有影响,故②错误;资源多少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故④错误,选B项。
答案:1.D 2.B
下图示意1970年至204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3~5题。
3.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
A.1980年 B.2000年
C.2015年 D.2025年
4.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
A.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B.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C.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5.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会造成( )
A.老龄人口增加 B.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C.少儿比重上升 D.人口总数减少
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只要增长率为正值,劳动人口数量就不断增长,当劳动人口增长率刚好降低为零时,劳动人口数量达最大值,图中显示201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第4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的基调一直是控制人口增长,由此导致人口出生率降低,并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进而产生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人口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状况。第5题,由图可知,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一直为负值,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这将导致我国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进而会出现企业间争夺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
答案:3.C 4.B 5.B
(2019·太原模拟)下表为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表(含预测)。读表,完成6~7题。
年份
人口(万人)
人均消费粮食(kg/年)
人均耕地(hm2)
可承载人口数(万人)
2010
3 471
400
0.123
2 587
2015
3 562
450
0.121
2 403
2020
3 654
500
0.120
2 217
6.材料所示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趋势的主要成因是( )
A.人口增加 B.消费水平提高
C.土地资源减少 D.科技进步
7.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 )
A.鼓励人口外迁
B.降低山西开放程度
C.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
D.宣传节俭,降低生活标准
解析:第6题,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所示时间段,人均耕地资源减少,但耕地资源总量增加。第7题,山西实际人口数超过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能够利用山西以外的资源的缘故,故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应扩大开放程度。鼓励人口外迁不现实,降低生活标准不符合社会文化准则。
答案:6.B 7.C
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宁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青海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数据。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0~14岁比重
15~64岁比重
65岁及以上比重
2000
518.15
26.62%
69.05%
4.33%
2010
562.67
20.92%
72.78%
6.30%
(1)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较低,但西宁位于湟水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作为青海省省会,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比本省其他城市优越。第(2)题,表中数值反映青海省的少儿比重下降,劳动力适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答案:(1)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2)变化特点: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
有利: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就业压力加大。
[能力提升组]
一个国家的就业比高,抚养比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下图示意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预测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抚养比低于50%即处于“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红利”期出现在( )
A.1990~2030年 B.1985~2050年
C.1990~2015年 D.2000~2020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成正比
B.就业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步变化
C.20世纪60年代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
D.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是老龄化所致
3.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可取的是( )
①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 ②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移国外 ③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④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从纵坐标50%处画一横线可以看出,抚养比低于50%对应的时间大约是1990~2030年,A正确。第2题,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但不是成正比,A错误;就业比与经济增长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会影响未来的就业,增加就业压力,B错误;20世纪60年代出生率高,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C正确;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与“全面二孩”政策有关,D错误。第3题,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主要有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移国外是不现实的,故选D项。
答案:1.A 2.C 3.D
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城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读图,完成4~6题。
4.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
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5.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 B.放开二胎
C.出生率持续较低 D.城市化水平提高
6.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
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解析:第4题,比较两个年份的曲线可看出,东西向明显升高,南北向升高与降低呈相间分布,但波动不大;则整体上人口老龄化系数升高。同时2010年东西向曲线较2000年东西向曲线波动更大,说明东西差异扩大了,故A正确。第5题,图示东北老龄化系数2010年较2000年明显升高,说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以外的人口减少;结合选项可判断,C正确,即出生率下降所致。第6题,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一般表明该区域劳动力人口比重会增加;因有较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故B正确。
答案:4.A 5.C 6.B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82~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出生的男婴数)变化折线图。
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97亿,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为1.776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未来五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三 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表。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以及该人口问题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2)读材料二,说明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将产生哪些问题?
(3)根据材料三描述我国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的区域差异,并分析西藏、贵州、宁夏等省区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较晚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第(2)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可结合材料来分析。第(3)题,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描述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原因。
答案:(1)人口问题: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
主要影响: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
(2)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3)区域差异:总体上,东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早,中、西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晚。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