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01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02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03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

    展开
    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3页

    [考纲展示]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基础梳理]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
    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特别提示 (1)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18 km,中纬度为10~12 km,高纬度为8~9 km;(2)平流层的22~27千米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特别提示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
    三、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2.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如图)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特别提示 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则夹角越小。

    [图文拓展]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可见光吸收很少。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能散射一部分太阳辐射。
    2.室内制冷空调多布置在高处,而暖气则安装在低处的原因           

    热空气密度小,易向上运动,促进房间内空气流通,使房间气温升高。冷空气密度大,易向下流动,促使室内热空气相对向上升浮,空气的自然循环使室内温度均衡。
    3.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巴山夜雨”是因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名。四川盆地潮湿,云层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容易升温,加之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气流多,造成盆地底部夜晚气流上升较旺,形成夜雨。
    4.风向和风力随海拔的变化原理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运动所受的摩擦力变小,风速增大;风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增大,北半球风向逐渐向右偏转(如图),南半球逐渐向左偏转。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变小,在高空与等压线平行。
    5.狭管效应原理

    又称狭谷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峡谷地形时,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4页

    考点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解考点]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B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019·甘肃师大附中检测)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下左图所示,下右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
    A.削弱大气逆辐射  B.削弱太阳辐射
    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增强地面辐射
    2.图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解析:第1题,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为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使近地面大气升温,故选B。
    答案:1.C 2.B
    (2019·河北3月质检)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据此完成3~5题。

    3.一般将阳光房建在房屋南侧的城市,大多位于(  )
    A.北温带 B.北寒带
    C.南温带 D.南寒带
    4.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  )
    A.春季、秋季 B.秋季、春季
    C.夏季、冬季 D.冬季、夏季
    5.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  )
    A.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
    B.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
    C.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
    D.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
    解析:第3题,阳光房能充分得到光照,建在房屋南侧,说明南侧光照条件好;北温带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则南侧光照条件好。 第4题,阳光房接收光照多而气温较高,冬季可向室内传导热量,夏季室内温度高而不需要向内传导热量,则共用墙通风孔冬季打开、夏季关闭;夏季为了降低阳光房内温度,需要打开玻璃墙通风孔,使其与室外进行热交换来降低室内温度。 第5题,阳光房得到的光照与室外相差不大,但区域封闭而热量不易散失,故温度高于室外。室内外大气成分相差不大,则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度相差也不大。
    答案:3.A 4.C 5.A

    考点二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高考经典题)
    ❶。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❹,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
    ❺(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A (2)C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
    成雾
    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沙尘暴
    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
    航空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中,②③④均有逆温层,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①图大气垂直对流运动较强,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答案:A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2~3题。

    2.减少污染,排污烟囱高度最好不低于(  )
    A.300米 B.200米
    C.100米 D.50米
    3.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  )
    A.19时~22时 B.4时~7时
    C.7时~10时 D.13时~16时
    解析:近地面向上气温逐渐升高,表明出现了逆温现象,则图中显示该地逆温层最高达到了300米左右,且逆温主要出现在19时至次日10时之间的时间段;13时~16时地面大气对流较强,利于污染气体扩散。
    答案:2.A 3.D

    考点三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应用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D (2)A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要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如上图中①②处风向所示)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与水面之间、裸地与绿地之间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下面是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形成
    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影响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在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形成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1.(高考经典题)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下列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析: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两侧气流上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夏季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答案:C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2~3题。

    2.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解析:第2题,图中①④两地分别位于近洋面与近地面,温度应高于高空的②③两地;由此时的海陆环流图得出,①处气压高于④处,气温低于④处。第3题,面向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说明近地面此时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即海洋气温要低于陆地,依据图中海洋和陆地气温曲线可判断,一天中大约8时至16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答案:2.D 3.B
    (2018·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4~5题。

    4.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5.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解析:第4题,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天气系统及天气、气象灾害等。读图可知北京等压线较稀疏,风速小,根据等压线分布及数值特征可知北京吹西北风,A项错误;甲地为低压中心且等压线密集,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B项正确;读图可知,极地并不是气压值最高的地区,C项错误;台风为气旋,热带太平洋地区并没有气旋出现,D项错误。第5题,本题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读图可知,此时亚欧大陆出现高压中心,应该为北半球冬季,A项正确。
    答案:4.B 5.A

    考点四 等压面图的判读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据此完成下题。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P1和P2为甲所在区域某时刻的两个高空(高空或近地面)等压面,倾斜明显的是P2(P1或P2)。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B


    1.判读气压高低
    (1)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即PA>PC、PB>PD。
    (2)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即PC>PD、PB>PA。
    (3)综上分析可知:PB>PA>PC>PD。
    2.判读气流流向
    (1)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近地面B处空气流向A处。高空气流方向与近地面相反。
    (2)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
    (3)该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为陆地、上凸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为海洋(湖泊),上凸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地区其近地面为低压,大气膨胀上升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地区其近地面为高压,大气收缩下沉,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如上图中B地。

    右图为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2.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第1题,在近地面附近,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甲地的等压面向上凸,说明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同理可判断出,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地的气压较高,丁地的气压较低。第2题,在近地面M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风(要注意图中的指向标)。
    答案:1.D 2.A
    右图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4.下面图中与N地在垂直方向上的等温面与等压面相符的是(  )

    解析:第3题,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由N上升至O。第4题,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则A项正确。
    答案:3.A 4.A

    考点五 等压线的判读


    (高考经典题)读下图,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D

     等压线图判读的基本步骤

    等压线是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其可以显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分布状况。利用等压线图,可以判读的内容主要有:
    1.判断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上图A处)
    (2)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上图B处)
    (3)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上图L1处)
    (4)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如上图L2处)
    2.判断风向
    (1)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等压线比较平直的,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如上图C处);等压线弯曲的,在等压线图上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如上图D处)
    (2)确定南北半球,画出偏转方向,偏转角度为30°~45°。
    3.判断风力大小
    在摩擦力一定的情况下,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大小。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4.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5.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6.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下图示意某区域2015年某月29日08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示天气系统正以75千米/小时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M地29日08时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与29日08时相比,M地风向基本逆转的时间大致是(  )
    A.29日14时 B.29日20时
    C.30日02时 D.30日08时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等压线1 022.5的闭合曲线里为一局部高压中心。M地位于高压中心东侧,该处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东,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则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图中M地西侧的高压中心和M地大致相隔10个经度,与29日08时相比,风向基本逆转时,M地应位于该高压中心的西侧对称点附近,即该高压中心东移20个经度;结合图中M地纬度可大致计算出东移20个经度的距离,再结合75千米/小时的速度,可计算出约耗时24小时。
    答案:1.B 2.D
    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3~4题。

    3.左图中A处等压线的数值可能为(  )
    A.1 004或1 006 B.1 006或1 008
    C.1 008或1 010 D.1 004或1 008
    4.在这段时间内,关于风速变化的叙述,符合图中实际情况的是(  )
    A.台湾岛风速变大
    B.珠江口风速明显变大
    C.长三角地区风速变小
    D.环渤海地区风速明显变小
    解析:第3题,根据等值线的性质,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相邻等值线的高值或者低值。第4题,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的等压线在这段时间内变稀疏,因此风速明显变小;其他选项可通过对比等压线的疏密变化来判断。
    答案:3.B 4.D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11页

    [基础巩固组]
    (2019·天津静海检测)2017年10月22日、23日,北京市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能见度很低,对北京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雾霾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解析:第1题,雾霾天气是大气中固体杂质多,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从而降低大气能见度。第2题,形成雾需要水汽充足、湿度大、水汽围绕凝结核凝结、大气相对稳定。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故而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温差大,夜晚水汽易凝结,排除A、B;水汽凝结需要凝结核,故干燥空气提供了扬尘颗粒,形成水汽凝结核,悬浮在空中,而不是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答案:1.C 2.D
    (2019·试题调研)早春季节常发生的霜冻天气,严重影响名优茶的产量和品质。下图示意某年1月底某科研所对江苏丹阳一茶园(当地茶树为灌木型)进行气温测量的结果。读图,完成3~4题。

    3.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茶园(  )
    A.白天出现了逆温现象
    B.树冠层的温差可达18 ℃
    C.冻害现象发生于日落时
    D.夜晚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多
    4.为提高茶树冠层的温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风扇扰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
    B.开辟水塘,增大上下层温差
    C.地膜覆盖,促进空气对流运动
    D.建防护林,阻挡外来气流涌入
    解析:第3题,依据图文信息可知,江苏丹阳1月底,日出较晚,日落较早,昼短夜长,逆温现象一般出现于日出前,日落后;我国种植的茶树大多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树冠层低,从图中信息可知,树冠层的温差不会达到18℃;冻害现象发生时地表气温在0℃以下,依据图示信息可推测,冻害现象发生于18时后,此时该地早已日落;夜晚,离地面1 m处比3 m处降温幅度大。第4题,逆温层高度较低,可采用风扇扰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减少霜冻现象;开辟水塘,会减小上下层温差;地膜覆盖,会升高膜内温度,无法促进空气的对流运动;建防护林,可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小气候,从而降低霜冻程度,但不能阻挡外来气流涌入。
    答案:3.D 4.A
    5.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
    C.b处温度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
    解析:近地面a处等压面向高处凸出,此处为高气压,温度低;垂直方向上,a处下沉,b处上升;b处等压面向低处凸出,气压低,温度高;水平方向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a流向b。
    答案:D
    下图是东亚局部地区某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压差最可能是(  )
    A.12 hPa B.13 hPa
    C.14 hPa D.15 hPa
    7.此时,台湾海峡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 hPa,①地气压应为1 010 hPa,②地气压应为1 022~1 024 hPa,两地气压差应为12~14 hPa。第7题,由图可知,台湾海峡位于①地北部,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台湾海峡吹西北风。
    答案:6.B 7.A
    8.(2019·广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可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法描述。第(2)题,首先明确特点是气温低于郊区的“冷岛”效应。然后可结合热力环流知识,从城市散热、郊区增温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气流运动、人为放热、大气保温效应等方面分析,要注意地形的影响。
    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
    (3)规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
    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能力提升组]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2.“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

    解析:第1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温低于周边沙漠戈壁,说明绿洲、湖泊热量少于周边沙漠戈壁。第2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
    答案:1.B 2.C
    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此完成3~4题。
    纬度(°N)
    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m2)
    139.3
    169.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m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3.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4.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第3题,根据表格数据,可能总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主导因素是纬度。地形、大气环流、洋流与可能总辐射量的变化规律之间没有相关性。第4题,表格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低纬度高,中高纬度低,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副热带地区,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纬度高,虽然白天时间长,但是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云层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答案:3.A 4.D
    热岛强度是热岛中心(城区)气温减去同时间同高度(通常是距地1.5 m高处)附近郊区的气温差值。下图为拉萨市热岛强度不同季节的日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晚上气温较白天低,城市热岛强度大
    B.受上班人流、车流影响,各季节热岛强度在早上7时前后均达到高峰值
    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大
    D.冬季低温,白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效应最明显
    6.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对热岛强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污染物的大量增加会加大白天时的热岛强度
    B.加大城区建筑物高度能减小热岛强度
    C.出现逆温现象能加大热岛强度
    D.热岛强度总体与风速呈正相关
    解析:第5题,图示9~19时(基本为白天),在四个季节中,冬季的热岛强度最大;依据材料中关于热岛强度的定义可判断,此时间段城区与郊区温差最大;冬季白天郊区气温很低,城区因为有人为释放较多热量而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第6题,出现逆温现象时,不利于城郊之间的空气热量交换,故会加大热岛强度,C正确;城区建筑物越高越不利于热量扩散,则城郊之间温差越大,故会加大热岛强度,B错误;大气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城区,大量增加会降低城区太阳辐射,则会降低白天城区气温,故会降低白天时的热岛强度,A错误;风速越大,城郊之间的空气流动越强,城郊之间温差越小,总体与风速呈负相关,D错误。
    答案:5.D 6.C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湖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分析博斯腾湖东、西部沿岸芦苇分布差异的原因。
    (2)说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4)说明湖区西北部大面积农业区建设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博斯腾湖东、西部沿岸芦苇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湖区西岸地势较平坦,土壤较肥沃,湖水盐度较小。第(2)题,从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可以看出,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原因与冬季时风力强,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太阳辐射量小有关。第(3)题,湖陆风的形成主要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陆地升温时间早、升温快,湖面升温慢,陆风转湖风时间早。第(4)题,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农业区大面积建设会导致湖泊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水富营养化以及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湖区西岸与东岸相比: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泥沙沉积,土壤较肥沃;有河流注入,湖水盐度较小。
    (2)冬季。
    原因: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反射率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正午太阳高度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农业区中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小,湖泊面积萎缩;湖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区中灌溉用水注入湖中,污染湖水,导致湖水富营养化;农业区不合理灌溉,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