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0章第5讲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
展开第5讲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
最新考纲 | 考法指南 | 核心素养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 以区域图、区域产业结构图等为载体,考查区域工业化的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 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本部分多与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联系在一起考查,如2014·全国卷Ⅱ·T1、2等。 |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环境要素综合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及发展特点。 2.地理实践力:分析所在区域的工业、城市发展特点,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人地协调观: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
[教材内案例]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
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城市化
①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②内涵:a.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b.农业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c.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江苏省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
②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3)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城市化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③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4)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教材外案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1.对外开放的特定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方面 | 表现 | 结果 |
产业结构变化 |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迁 |
构工业结变化 |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时间 | 1979~1990年 | 1990年以后 |
劣势 |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全国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
优势 | 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发达国家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
主导产业 |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业 |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
特点 |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
原因 | 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
(2)城市化进程
4.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问题 | 对策 |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 加强规划与管理 |
[巧学速记]
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1.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此时的主导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2.产业升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长空间不大,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以及区域分工和合作。此时的主导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案例探究流程]
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个过程,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也必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分析,通常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考法1 利用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特点
(2019·内蒙古重点高中模拟)我们这样定义城市化协调度β:设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M,工业化水平为N,则β=N/M。当β=0.5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基本协调的。读世界某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完成1~3题。
指标 | 1980年 | 1995年 | 1999年 | 2003年 | 2007年 | 2011年 | 2015年 |
N(%) | 50.02 | 41.14 | 44.48 | 45.49 | 47.16 | 49.69 | 56.32 |
M(%) | 9.47 | 12.26 | 16.32 | 28.20 | 34.94 | 43.50 | 51.50 |
β | 5.28 | 3.36 | 2.73 | 1.61 | 1.35 | 1.14 | 1.09 |
1.依据表格资料可以推断出,该区域( )
A.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B.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
C.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经济良性发展
D.工业化一直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很低
2.上述资料表明,该区域城市与经济发展特点导致( )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多
B.乡镇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C.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不足
D.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3.依据资料信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 )
A.墨西哥 B.英国
C.中国 D.坦桑尼亚
1.B 2.D 3.C [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β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但仍远大于0.5,表明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滞后;工业化孤军深入,城市经济结构失调;由于β的值不断接近0.5,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第2题,该区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3题,依据表格中的指标M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现有城市化水平不高。中国现有城市化水平在50%左右,与此符合。]
(2015·上海高考)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4.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4.A 5.A [第4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年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第5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
[规律方法]__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分析方法
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考法2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背靠华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面向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
材料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求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努力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下图为京津冀及附近地区资源分布图。
(1)简述天津滨海新区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天津滨海新区把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并作为发展重点。简要分析它们在本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3)滨海新区的建设,对于天津中心城区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4)试分析北京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充当的角色。
[解析] 第(1)题,位置优势的分析一般考虑交通条件、城市和区域依托、与其他区域的协作关系等方面。资源优势可从土地、石油、海洋等方面回答。第(2)题,工业区位分析从工业基础、资源、交通、人才等方面入手。第(3)题,城市新区的功能可从所学卫星城的作用中提取。第(4)题,从北京市的城市职能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位置优势:位于天津市的东部沿海,拥有我国北方重要港口天津港;地处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内,依托京津,背靠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邻近日韩,便于引进外资。资源优势: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
(2)地处京津唐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教育发达,人才众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石油资源丰富。
(3)分散中心城区人口和工业,减轻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所承受的压力;缓解中心城区因拥挤而产生的众多城市化问题;拓展城市化区域,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缓解中心城区就业压力;改善中心城区居住条件等。
(4)北京市作为中心城市,为我国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强大;作为一个巨型市场,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为天津、河北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强大支持。
考法3 通过文字材料描述,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
(2019·河南八市第一次测评)经济产业的每处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常与社会的需求不吻合,由此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据此完成7~9题。
7.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劳动力资源不足 B.经济发展水平低
C.劳动力资源过剩 D.产业结构调整
8.目前我国的结构性失业群体主要为 ( )
A.农民工 B.农民
C.技术人才 D.公务员
9.为缓解结构性失业压力,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B.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技术水平
C.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D.高校扩招,增加人才战略储备
7.D 8.A 9.B [第7题,据材料可知,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第8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劳动力将因不适应而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是结构性失业的主要群体,尤其农民工群体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将难以维持,其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
第9题,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起的。应对结构性失业可让劳动者通过参加培训,使技能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另外,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指导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各类人员的供求状况。]
[规律方法]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问题 | 解决对策 |
工业化 | ①大量占用耕地; 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 ①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②寻找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③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
城市化 | 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②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③珠江水质恶化; ④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
2.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9·重庆一诊)云南在探索“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路子时,提出要打造“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独特城镇风貌,这是对传统城镇形象的一次重塑和再造。据此完成(1)~(2)题。
(1)云南提出“城镇上山”的特色城镇化模式,主要是为了( )
A.发展山地旅游业 B.保护优质的耕地
C.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D.实现逆城市化
(2)云南“城镇上山”的特色城镇化模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云南 ( )
①高原上的丘陵缓坡多 ②山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
③良好的生态环境 ④特色的山地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B (2)C [第(1)题,云南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城镇上山”的特色城镇化模式,正是基于云南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坝区优质耕地的需要,转变了建设用地方式。第(2)题,“城镇上山”模式打造的是“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独特城镇风貌,属于生态城市。陡坡建城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等,因此高原上的丘陵缓坡是主要建设地区,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打造山水生态城市。]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读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图,回答1~2题。
1.20世纪我国城市化率低于工业化率,主要是因为该时期我国( )
A.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B.工业生产发展水平低
C.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D.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2.1978年后我国城市化率增长趋势明显,说明我国( )
A.工业化率迅速增长
B.城乡差距加大,人口迁移加快
C.农业发展水平下降
D.工业用地面积扩大
1.A 2.B [第1题,读图可知,20世纪我国工业化率远高于城市化率,而对推动人口向城市集聚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这就说明该时期我国服务业水平相对较低。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率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城乡差距加大,人口向城市聚集,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2019·四川重点中学联考)半城市化地区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结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据此回答3~4题。
3.半城市化的形成原因是( )
A.郊区大力发展农业
B.外来资本的投入推动乡村半城市化的发展
C.乡村工业化不是中国半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D.半城市化地区大多是规划形成的
4.为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B.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
C.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D.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
3.B 4.C [第3题,外来资本的投入可以促进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使乡村成为半城市化地区;随着中心城市地价的上涨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很多企业选择在工业并不发达的小城镇或者乡村地区投资建厂,工业的发展是这些地区半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第4题,半城市化主要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而产生的,故缩小地区差异,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等都是合理的调控方案。]
5.(2013·浙江高考·节选)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 据图,与2007年相比,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推动了当地城市化发展。
[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