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学案:模块一第四章第一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展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 频次 卷别 |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 交通线路的影响 | 气候变化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 寒潮等气象灾害 | 水资源对 人类的意义 |
卷Ⅰ | 2018·T9 2014·T4~6 | —— | —— | 2015·T7~9 |
卷Ⅱ | —— | 2017·T37(1)(2) 2016·T6~8 | 2018·T37 | 2014·T6~7 |
卷Ⅲ | —— | 2016·T10~11 | —— | —— |
海南卷 | 2018·T22 | 2015·T13~14 | —— | —— |
第一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影响城市的自然条件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1)平原
(2)山区:多形成于河谷两岸较平坦区域,地形条件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城市区位:有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的地区适宜建设城市。
(2)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3.水对城市的影响
(1)水的意义
(2)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影响很多矿业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及发展前景。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铁路线受地形的影响最为明显。
2.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交通线路往往都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
3.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地区适于发展水上运输,陆地上适于发展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等。
【注1】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常成为聚落密集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还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平原聚落稀少,如亚马孙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人烟稀少,聚落极少。
【联1】 沿河城市的区位因素
(1)戊:河口处,既可与河流相通,也可与海洋相通,如上海、广州。
(2)乙、丙、丁:河流交汇处,有多个方向水运优势,如重庆、武汉。
(3)己:水陆交通转运点,如伦敦、南京。
(4)甲:水运起点,如赣州。
【联2】 不同城市形态及影响因素
(1)团块状:地形,如北京。
(2)条带状:地形,如兰州。
(3)组团状:河流,如武汉。
(4)放射状:河流、地形,如延安。
【注2】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在山区选线时与地方性公路不同,要以平直为主要设计目的,修建的桥隧众多,因此建设的难度和工程量大,投资大。
考点一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P2)
(一)地形与城市
地形 | 原因 | 城市分布 | 举例 |
平原地区 | 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此外,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 密度大规模大 | 我国67%的城市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世界绝大多数的特大城市分布在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 |
热带地区的高原 | 在热带地区,地势低处湿热,不适宜居住;而高原上相对凉爽,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 密度小 | 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 |
山区 | 山区地形崎岖,城市基本建设困难,交通不便,城市发展因此受到制约,加之对安全舒适的要求,城市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但这种城市的发展常受地形的制约 | 密度小 | 兰州分布在黄河谷地,因受两边山地制约,城市发展成狭长地带型 |
(二)气候与城市
1.气候与城市分布
| 影响原因 | 影响结果 | 分布 |
气候适宜 |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 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 | 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城市众多 |
气候恶劣 | 干旱、寒冷或过于湿热都不利于居住 | 城市少,规模小 | 干旱区、热带雨林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 |
2.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风向 | 布局原则 | |
盛行单一风向(如西风、信风分布区) |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居住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 |
季风区(如中国东南沿海、南亚、中南半岛等) |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与居住区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 |
多个风向 | 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
(三)河流、矿产资源与城市
分布地区 | 原因 | 实例 | |
河流 | 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 | 货物在此转运,促使城市形成 | 江西赣州市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
干、支流汇合处 | 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 宜宾、重庆、武汉三城市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 | |
河口位置 | 便于河海联运,腹地广阔,往往成为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 | |
过河点位置 | 陆上交通与河流交通的交会点 | 南京位于京沪铁路与长江的交会点 | |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 | 可以利用天然的河面进行防卫 | 瑞士的伯尔尼建在阿勒河上的一个曲流处 | |
河心岛上 | 法国的巴黎是在塞纳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发展起来的 | ||
半岛上 | 美国的波士顿最早建立在半岛上 | ||
矿产资源 | 矿产丰富地区出现新兴工业城市 | 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其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 | 煤城:伯明翰、大同、抚顺铁都:鞍山、攀枝花石油城:阿伯丁、大庆 |
[集训过关]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如图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读图回答下题。
1.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
A.西风;自西向东 B.西北风;自东向西
C.东南风;自东向西 D.东风;自西向东
解析:选A 根据图例和指向标判断,重工业区分布在城市东部,且城市布局合理,说明该地主导风向是西风。重工业区布局在河流下游,所以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流。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完成2~3题。
2.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3.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解析:2.A 3.C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河流较多,图示区域的海拔整体升高,主要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是向高地搬迁的,是为了避免水灾。
(2019·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完成4~6题。
4.图示信息显示( )
A.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
B.0~400 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
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5.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6.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级比,乡镇居民点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解析:4.C 5.B 6.A 第4题,由图可知,该河流流域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明显,故A项错误;0~400 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减少,故B项错误;5 000 m以上的河流源头地区人口数量接近0,所以可能有大片无人区,故C项正确;从图中无法得出流域内人口南北分布的态势,故D项错误。第5题,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一般比较高,所以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第6题,读图可知,在东南、正南、西南三个向阳方位,乡镇级居民点更多,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居民点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故A项正确,B项错误。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居民家庭能源的节省,因此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在坡向的选择上会明显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故C项错误;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西北方向,故D项错误。
考点二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P2)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影响 | 一般原则 | 原因 | 实例 |
方式 |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
线路走向 |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
线网密度 |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
图解如下:
[典题精研]
[例1] (2014·全国卷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答案] (1)D (2)B
[例2]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线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方法规律] 交通景观图的判读
交通景观图能够将一幅幅与交通密切相关的地理画卷呈现在考生面前,充分体现了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如高铁景观、长江跨江大桥景观、港珠澳大桥景观等。对其进行分析判读,可按以下三个步骤:
[集训冲关]
如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为进行野外考察而绘制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考察前,地理兴趣小组组长准备在W、X、Y、Z四处中选择一处安排露营,最不适合的地点是( )
A.W处 B.X处
C.Y处 D.Z处
2.该地区拟规划建设一条铁路,该小组成员设计了一选线方案。绘制在该地形图上,该铁路线甲、乙、丙、丁四段中最合理的是( )
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
解析:1.D 2.A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可知,Z处位于山谷,易受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威胁,且Z处地势较低,易受河水上涨的威胁,最不适宜露营。第2题,甲段铁路线经过附近的聚落边缘,可缓解聚落交通压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乙段铁路线绕了一段弯路,但没有联系更多的居民点,且跨越河流,建设成本高;丙段铁路线从聚落中部穿过,容易带来噪声污染,且不利于聚落交通的合理规划;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丁段铁路线经过多条等高线,坡度较大,增加了铁路建设的难度和成本。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3~4题。
3.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状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C 4.B 第3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甲地海拔在100 m以下,乙地海拔在200~300 m,丙地海拔在500~600 m,丁地海拔在400~500 m,故丙地海拔最高。第4题,图中无居民点和河流的分布,故未能体现出山区公路尽可能连接居民点和避免跨越河流的原则。图中公路呈“之”字状弯曲,主要目的是避开陡坡。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如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图中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1)指出图示铁路通车对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可能带来的有利变化。
(2)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 km/h、40 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
解析:第(1)题,铁路通车使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的距离更长、范围更大,导致洛比托港口货物种类和数量增大。第(2)题,甲路段比乙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快,原因是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而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
答案:(1)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
(2)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快。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慢。
[课时跟踪检测](对应检测卷P281)
一、选择题
古代聚落选址、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水源。下图为考古发现的我国某河谷不同时期聚落和农业生产状况遗址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图示河谷地区遗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B.洪水泛滥
C.河流泥沙掩埋 D.环境污染
2.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状况,下列时期中该地区气候最湿润的是( )
A.距今1 000~2 000年 B.距今3 000~4 000年
C.距今4 000~5 000年 D.距今6 000~7 000年
解析:1.A 2.D 第1题,聚落选址和农业生产活动均离不开水源,图示地区主要的水源为河流,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造成聚落离水源地越来越远,从而导致河谷地区聚落遗址逐渐变迁,故A选项正确;若图中河流洪水泛滥或发生环境污染,则人类聚落和农业生产应远离河流,故B、D选项错误;图示中现代聚落附近依然有河流存在,故造成图示河谷地区聚落遗址变迁的主要原因不是河流泥沙掩埋,C选项错误。第2题,据图可以看出遗址2、遗址3、遗址4和现代聚落均有畜牧业发展,推断应为缺水地区,而在距今6 000~8 000年期间的遗址1阶段,原始种植业发达,推断此期间水热充足,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
A.a、b、c B.b、c、a
C.b、a、c D.c、b、a
4.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江南水乡
C.东北地区 D.内蒙古高原
解析:3.B 4.A 第3题,从图中可知堰塞湖已将b聚落淹没,影响最大;堰塞体垮坝后对c聚落影响也很大;但对a聚落影响最小,故选B项。第4题,图中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带,故与青藏高原相似。
阅读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完成5~7题。
5.诗句描述的是________聚落( )
①乡村 ②城市 ③平原 ④山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诗句描述的聚落具有________特点( )
①规模较小 ②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③聚居的人口较少 ④呈团聚型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解析:5.C 6.D 7.A 第5题,“板桥斜”说明地形崎岖,是山地地形;“鸡鸣”“浴蚕”等说明是乡村。第6题,受地形条件限制,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人口少。第7题,山区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致使山区的村落规模小而分散。
(2018·四川成都摸底)2015年12月19日,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下图为昆曼铁路规划图,下表中的数据为昆曼铁路各段设计时速。据此完成8~9题。
路段 | 昆明—玉溪(昆玉段) | 玉溪—磨憨(玉磨段) | 磨丁—万象(老挝段) | 廊开—曼谷(泰国段) |
设计时速/km | 200 | 160 | 160 | 250 |
8.与其他路段相比,泰国段设计时速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城镇稀疏 B.技术先进
C.资金雄厚 D.地势平坦
9.昆曼铁路沿线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有( )
A.暴雨 B.泥石流
C.海啸 D.滑坡
解析:8.D 9.A 第8题,读图可知,泰国段(廊开—曼谷)沿线地区海拔在500 m以下,地势较平坦,地形条件对铁路线建设的制约较小,因而设计时速最高。第9题,昆曼铁路沿线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于夏秋季节,因此多暴雨;泥石流和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引发的破坏性海浪,属于海洋灾害。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2018·湖南师大附中摸底)美国的圣劳伦斯岛位于白令海峡南口,曾经是白令海上一个荒凉的火山岛。随着太平洋至北冰洋航线的开通,预计21世纪中期,该岛上的甘伯尔小渔港将成为太平洋北端重要的“海上交通港”。下图示意圣劳伦斯岛所在位置。据此完成10~11题。
10.甘伯尔形成小渔港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 )
A.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B.靠近城市,经济腹地广阔
C.天然港湾,水深、风浪小 D.岛上捕鱼人口数量较多
11.影响甘伯尔将成为太平洋北端重要的“海上交通港”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地形特点
C.经济状况 D.自然资源
解析:10.C 11.A 第10题,B、D两项属于社会经济条件,可排除;小渔港用于渔船的停靠、避风、装卸渔获物和补充渔需及生活物资等,因此,需要有优良的(水域较深、风浪小)天然港湾。第11题,读图可知,圣劳伦斯岛位于太平洋至北冰洋航线的必经之地;随着太平洋至北冰洋航线的开通,其战略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将使其成为太平洋北端(太平洋至北冰洋航线上)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港”。
二、非选择题
12.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该建在何处比较合理?理由是什么?
(2)分析影响图中铁路选址的原则。
(3)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
(4)图示甲、乙、丙三个聚落中,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哪一个?________。分析其区位优势。
解析: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可判断图示地区为一盆地地形。图中铁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答案:(1)A处。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且水可以顺流到甲镇;在B地建水库会淹没甲镇。
(2)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丘陵山区,铁路应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受山地(低山、丘陵)中的河流谷地影响,致使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4)甲 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13.下图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B地区资源丰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想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请在图中画出你认为合理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2)在依据图文资料规划A、B间交通发展蓝图时,对具体重点采用哪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管道还是航空),产生了争议,无法抉择,请指出缺少的条件。
(3)根据图中的信息,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比A地条件更具优势的地点作为港口,用“△”标在图中,并说明理由。
(4)若A为港口,简述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对A、B两地及其交通沿线地区的意义。
解析:第(1)题,山区交通线路的修建既要连接尽量多的居民点,又要考虑地形和线路长短,减小工程量,节省投资。第(2)题,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运费、距离长短、运输货物特点以及区域所具有的运输方式等方面,而在图中缺乏这方面的判读信息。第(3)题,图中M处修建港口比A地修建港口更具优越的是自然条件的差异:位于河口处、水面开阔、风浪较小、地形平坦等。第(4)题,联系港口的交通线越长、越多,交通越便利,对港口来说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增加吞吐量,会进一步促进港口的发展。对沿线地区:利于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等。
答案:(1)见图,按照甲或乙线路画均正确。
甲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避开不利地形,减少工程量;相对安全。乙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线路短,工程量小。
(2)①缺少比例尺,无法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选择运输方式;②缺少运输货物(货源)的信息,货物性质影响运输方式;③两地间的水文状况(有无河流、流量情况、水位变化情况、有无结冰期)、气候条件等不明确。
(3)见图中M点。①离C城更近;②地处大的海湾内,风浪较小,停泊条件较好。
(4)对A地:①扩大了港口的经济腹地(扩大了市场);②增加了资源的供应。
对B地:①加快B区域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加强本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④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沿线地区: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