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学案:模块三第二章第二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展开第二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湿地及其生态功能
1.湿地的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1)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湿地的重要作用——生态效益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是什么]
湿地的功能
1.物质生产:湿地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大气组分:湿地能够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湿地可以吸纳洪水;蓄水防洪。
4.湿润气候,净化环境。
5.净化: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排泄物。
6.动物栖息地:湿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7.改善局地小气候。
(二)湿地资源问题
1.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2.案例:萎缩的洞庭湖
(1)原因
(2)危害: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发生航道断航现象;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为什么]
湿地萎缩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2.人为原因
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破坏地表导致土壤侵蚀并在湿地沉积,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截流改向导致湿地来水量减少,极大地加速了湿地的萎缩过程。
(三)湿地保护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 具体措施 |
洞庭湖 |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 |
三江平原 |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
[怎么办]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保护是第一位的,主要表现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其次是合理开发,最后要加强研究,科学规范产业布局,减少人类产业活动干预,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等。
[典题例析]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由区域图中经纬度及题干文字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该地区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四个设问可知:第(1)问要求回答扎龙湿地的地貌及气候特点,是对已有知识的调动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2)问要求回答该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第(3)问要求分析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都是在分析当地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分析该流域的气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关键要自圆其说。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该地却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第(2)问,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定说明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第(3)问,该湿地地区河水不断输入盐分,而水分蒸发会导致盐分积累。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答题策略]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 答题术语 | |
水土流失 | 自然原因 |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表土易被冲刷 |
人为原因 |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 |
荒漠化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
人为原因 |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 |
湿地萎缩 | 自然原因 |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
人为原因 |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 |
森林破坏 | 自然原因 |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
人为原因 |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 |
生物 多样 性减 少 | 自然原因 |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自然灾害 |
人为原因 |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 答题术语 |
工程措施 |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
生物措施 |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
技术措施 | ①交通上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上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
生活措施 |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
经济措施 |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
政策措施 |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
环保措施 |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
[集训冲关]
(2019·深圳一模)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如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
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流向 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
解析:1.C 2.B 3.B 第1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第2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第3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则塘湿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约为 3 600 km2,划分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有许多淡水湖,当地牧民以放牧为主,超载率达到了58.1%。为了增大草场面积,提高草地产草能力,从1972年至2003年,这一带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共改良沼泽地8 000多公顷。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沙化严重。保护区还受到鼠害、挖药、打猎等破坏。如图为曼则塘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曼则塘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2)曼则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试分析原因。
(3)简述曼则塘湿地减少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曼则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蒸发弱,且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等;再结合材料中“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可分析出保护区内排水不畅,有多条河流汇集等,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第(2)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主要是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第(3)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针对减少原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答案:(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有多条河流汇集;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
(3)影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措施:合理规定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挖药;建立自然保护区;消灭鼠害等。
一、国内热点区域——神农架林区
[在哪里]
神农架林区(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2°15′),位于鄂西北边陲,东接保康,西邻重庆巫山,南依兴山、巴东而濒长江三峡,北倚房县、竹山。
[有什么]
神农架已探明的矿种有磷矿、铁矿、镁矿、铅锌矿、硅矿、铜矿、建筑石材等15种(不含砂石、黏土),共有各类矿床(点)53处。神农架已初步查明有高等维管束植物199科872属3 183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76种。药用植物超过1 800多种,以“天然药园”驰名中外。神农架现有脊椎动物493种,占湖北省脊椎动物总种数的57.5%。神农架蕴藏着丰富的昆虫资源,计有28目157科4 14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此外,还先后发现了30多种白化动物。
[现如何]
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5∶41.3∶49.2。2016年7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湖北神农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随着盗猎盗伐和无序采伐,林区面积缩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使其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
[怎发展]
(1)森林的砍伐要与人工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森林开发方式。
(2)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效益产业,摆脱过分依赖森林发展经济的状况。
(3)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使公民认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与保护森林的意义,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4)加强森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5)建立保护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6)加强景区管理,控制进入景区的人数。
二、国外热点区域——刚果雨林
[在哪里]
刚果雨林,即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它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亚马孙盆地热带雨林,有“地球第二肺”之称。
[有什么]
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5~27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热带雨林广布,盛产乌木、红木、灰木、花梨木、黄漆木等25种贵重木材。
[现如何]
持续的战乱造成数百万流民,他们逃进森林地区,用火烧森林的办法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压力。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而现在不到10%,且正在以每年3 190 km2的速度减少。
[怎发展]
(1)进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刚果热带雨林。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不再进行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4)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避免大量流民进入雨林地区。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武汉模拟)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如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
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
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
解析:1.B 2.C 3.B 第1题,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则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原因是输沙量大。第2题,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水、雨水、地下水对盐分有稀释作用。则受河水影响,河道两岸、入海口附近盐分较低;新生湿地受河水补给地下水较多而盐分较低。第3题,“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则植物较多的区域氮含量较高,近海滩涂等盐分高的区域,因植物少,而总氮含量值较低;河道两侧水分条件好,植被较多,总氮含量较高,整体呈现由河道向外递减;“陆源磷”说明磷主要来自陆地,则必然是河水带来的;总磷含量应由河道向外、由陆向海递减。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的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银川市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如图示意银川周边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回答4~5题。
4.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5.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4.C 5.B 第4题,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排水造田。第5题,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水源地,是蓄水池,能够提供水源;湿地能够降解污染;湿地是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
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如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冲积扇边缘“千泉”的直接补给水源是( )
A.高山冰雪融水 B.玛纳斯河水
C.大气降水 D.地下水
7.该地的泉水具有“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直接反映了( )
A.湿地水库群的调节作用 B.泉水流量年际变化小
C.天山冰雪融水补给稳定 D.流域内气温年较差小
8.湿地水库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
A.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温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
D.减轻土地荒漠化
解析:6.D 7.B 8.C 第6题,根据材料,图示位于新疆,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C项错误。“千泉”位于冲积扇边缘,是泉水,所以直接补给水源是地下水,D项正确,不是高山冰雪融水或玛纳斯河水,A、B项错误。第7题,该地的泉水具有“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直接反映了泉水流量年际变化小,B项正确。湿地水库群的调节作用对地表径流明显,对地下水调节不明显,A项错误。结合前面分析,天山冰雪融水补给影响小,C项错误。流域内气温年较差大,D项错误。第8题,湿地水库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体现在温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C项正确。该地径流量少,调节径流,不是主要作用,且不属于对气候的影响,A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土地荒漠化不是对气候的影响,B、D项错误。
(2019·青岛一模)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如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9~11题。
9.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外风速较小 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 D.林内郁闭度大
10.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是( )
A.慢,风速较小 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C.快,太阳辐射较强 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
11.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
A.春季融雪量增加 B.融雪速度降低
C.融雪时长缩短 D.河流汛期提前
解析:9.D 10.C 11.B 第9题,林区森林郁闭度明显大于林外空地,由于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故林内积雪薄。因森林能降低风速,则林内风速一般要小于林外。第10题,图示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快。根据“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再结合此时落叶林郁闭度较小而太阳辐射较强,可知落叶松区气温较高;同时落叶松区风速要大于常绿林区,也使融雪速度加快。第11题,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春季融雪速度较慢,所以融雪时间长,而利于水的下渗与保持水土,生态效益较高;由于融雪时间长而河流汛期滞后;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较小,则春季融雪量较小。
二、非选择题
12.(2019·陕西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卓乃湖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腹地,南岸是藏羚羊的重要产羔地。在第四纪时期,湖泊退缩,湖水不能外流;近30年来,湖泊面积不断扩大。 2011年8~9月,由于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卓乃湖东岸发生溃决,十几亿立方米的湖水溢出,在高原面上冲出一道深宽的洪沟,流进了库赛湖。卓乃湖的面积也因此由280 km2缩减到165 km2。随后库赛湖湖水外溢,与其东边的海丁诺尔湖及盐湖相连并迅速扩大,湖水最终有可能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北源楚玛尔河而成为长江最北源。如图为卓乃湖决堤引发的水道变化示意图。
(1)分析卓乃湖溃决外溢的主要原因。
(2)推测卓乃湖湖水外泄、面积骤减给藏羚羊迁徙及生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防止湖水通过狭窄的清水河外泄时毁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请提出防治措施。
(4)有学者认为库赛湖、海丁诺尔湖、盐湖扩大并相连成为一个大湖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解析:第(1)题,卓乃湖溃决外溢的原因应主要从气候变暖、降水集中且持续时间长、冻土融化、东部土质疏松等方面分析。第(2)题,主要从影响藏羚羊的迁徙通道、草地退化以及饮用水源变化等方面分析。第(3)题,主要从泄洪和加固交通设施角度分析。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赞同,主要从湿地面积扩大可使蒸发量增加、湿度增加以及植被增加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赞同,主要从湿地面积增加导致草地被淹没、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1)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和冻土中的水分释放增多;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导致湖泊面积扩大、水位上升;湖岸冻土融化,地表塌陷;卓乃湖湖面较高且东岸与库赛河之间有(比降较大的)古河床(或古河床岩土疏松,易被侵蚀崩塌)。
(2)卓乃湖湖水外泄可能淹没或冲毁藏羚羊的迁徙通道;卓乃湖面积骤减可能导致湖床裸露,湖岸草地退化(沙化),食物短缺;藏羚羊饮水变得困难。
(3)开挖加深、加宽河道引流行洪;加固跨河桥梁和路基。
(4)赞同。理由:湖泊湿地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可能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或生物多样性增加)(或有利于缓解当地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的趋势)。
或不赞同。理由:湖泊面积扩大,淹没沿岸草地;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剧;可能导致湖水外溢,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并使清水河加宽加深,使当地地表水分急剧流失,导致气候变干,植被退化。(任答 2 点即可)
13.(2019·普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速生桉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其特点之一是“疯长”,快速生长期可达10年,国外桉树轮伐周期一般超过8年。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引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速生桉人工林遍布于山坡,该区也建立了大规模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工业生产基地。但近年来,该区各地却掀起了“禁桉”风潮,认为大规模种植速生桉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如图为我国桉树主要种植区分布及广西某地速生桉产业模式图。
(1)指出我国桉树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大规模、高密度速生桉种植常致林下“寸草不生”,试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3)近年来,广西多地掀起了“禁桉”风潮,但也有人反对“禁桉”,请你为反对“禁桉”阐述理由。
解析:第(1)题,分布情况主要从分布范围、集中区域等方面分析;原因要结合气候和地形(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两方面来分析。第(2)题,主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方面植物群落本身存在竞争关系,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不同优势植物种类也不同。第(3)题,主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分析。
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于南岭及其以南地区;分布集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种植范围广。原因: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地形,宜林土地面积广;气候适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与原产地气候条件相似),适合桉树生长。(2)种植密度大,林下光照条件差;在该区域桉树是优势物种,竞争力强,其他植物种类难以成群;轮伐周期短(速生桉初期生长旺盛)、种植密度大,耗水、耗肥量大;大量施用除草剂,抑制林下灌草生长;炼山烧荒,破坏原生灌草植被。(任答四点)
(3)理由:控制种植密度,延长轮伐周期,生态可良性发展;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可保障经济收入;相关产业基础好,林纸浆产业链完善,社会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