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模块三第二章第一讲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展开
第一讲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等级考内容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概况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问题判断
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判定。例如: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治理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控制人口数量等。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是发展立体农业。
荒漠化的防治
[典题例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西邻黄土高原,北靠内蒙古高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季风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三个设问可知:第(1)问考查沙源丰富的原因。第(2)问考查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都是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第(3)问是在(1)(2)问的基础上,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沙丘群规模的变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第(2)问,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问,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方面分析,泥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答题策略]
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
1.抓气候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抓人类活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林地、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集训冲关]
(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解析:1.B 2.A 第1题,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图示护栏、路基两桥明显不同;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沙粒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沙粒堆积。第2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的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沙粒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3.(2014·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2)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水土流失的治理
[典题例析]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区(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处于地理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二、审其问——答什么
细品三个设问,属递进式设问,第(1)问要求归纳当地的环境条件,注意要和“小老头树”的形成相结合;第(2)、(3)问要求回答该地理条件下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产生的影响和相关改进措施。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 mm、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分析即可。第(2)问,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问,结合前面两题的分析,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 mm),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 m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答题策略]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抓关键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耕地质量
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河流泥沙
河流径流泥沙含量剧增、河湖淤积,加剧洪涝威胁
自然灾害
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工程措施
沟谷集中区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
生物措施
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区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集训冲关]
(2019·河南南阳联考)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
1.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
2.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坡度较大 B.降水强度较大
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
3.针对该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该县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
A.地膜覆盖 B.土地复垦
C.植树造林 D.打坝淤地
解析:1.D 2.A 3.B 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读图可知,该县东南部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故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第3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该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为采煤,所以矿区土地复垦是减轻水土流失的主要工程措施。地膜覆盖解决不了大面积土地水土流失问题。植树造林是生物措施,不是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属于小流域沟谷的保土措施,对于坡地来说效果较差。选B。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 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年份/年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km2
年降水量/mm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量/kg
粮食总产量/亿kg
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199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大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冬季风挟带的沙尘堆积而形成的,冬季风的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越向东南方向,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故堆积物的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对比不同年份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得出农业生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等信息推测该地植被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气候等要素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但单产和粮食总产量降低。
原因: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
(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该地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
一、国内热点区域——内蒙古自治区
[在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通称内蒙古,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是我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 400多千米,南北跨度1 700 km,土地国境线长4 200 km。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有什么]
内蒙古草原遍地是宝,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铜、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等矿藏。
[现如何]
据内蒙古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现有大约52万平方千米土地存在荒漠化或荒漠化趋向,其中包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在工业需求与丰厚利益的驱动下,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矿产开采和冶炼基地。据调查,一露天采掘坑附近亩产鲜草由200多斤减至170多斤。露天开采破坏的不仅是草原植被,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呼伦贝尔7大河流全部出现断流。
[怎发展]
(1)强化植被保护:继续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2)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
(3)优化政策机制:大力推进沙区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活化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4)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
(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6)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7)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二、国外热点区域——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在哪里]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简称: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西濒大西洋,北部与西撒哈拉和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南部与马里为邻,南部与塞内加尔相望。
[有什么]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储量估计达 87亿吨。铜矿2 200万吨,石膏约40亿吨,磷酸盐1.4亿吨。渔业资源丰富,储量为400万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预计储量丰富。森林总面积47 440 hm2。
[现如何]
有2/3的地区是沙漠。人口增长过快,贫困饥荒,导致荒漠化加剧。
[怎发展]
非洲绿色长城,是一项计划,即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撒赫尔地区种植跨越非洲大陆的树墙,目的为防止沙漠化。这项计划由非洲联盟主导,以解决撒赫尔和撒哈拉地区在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后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干旱地区的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管理或使用,应对当地贫困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菏泽模拟)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此完成1~3题。
1.此治沙防沙的方法也可施用于( )
A.新疆 B.海南
C.福建 D.河南
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3.为促进图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解析:1.A 2.A 3.D 第1题,四个选项中只有新疆沙漠广布,荒漠化严重。第2题,该地区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且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第3题,沙漠景观、麦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发达地区居民具有一定的吸引,故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少。
(2015·山东高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4.C 5.D 第4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5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D项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2019·河南新乡模拟)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读表,完成6~8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6.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7.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 )
A.夏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秋季、夏季 D.冬季、秋季
8.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解析:6.D 7.A 8.B 第6题,据材料分析,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D对。高寒地区蒸发弱,A错。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蒸发少,B错。耕地分布区合理灌溉,不易盐渍化,C错。第7题,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华北平原是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所以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夏季、春季,A对。地中海地区冬季多雨,华北地区夏季多雨,B、C、D错。第8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主要原因是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库曼斯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较多。B对。气温高、植被茂盛不是盐渍化的主要因素,A、D错。印度地下水丰富,C错。
(2019·烟台测试)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9~10题。
孔隙度 /%
含水量 /%
有机质/(g/kg)
氮含量/(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9.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10.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解析:9.B 10.A 第9题,如果植被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A错。如果植被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地力,B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如果刺槐需要湿润土壤,就不太适合生长,C错。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D错。第10题,读表可知,封山育林无论是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以及固氮量都是最高的,所以减轻土壤侵蚀最为明显,选A。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11~12题。
1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12.下列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解析:11.B 12.D 第11题,缓坡上修筑梯田,田埂的水平方向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才能有效拦截泥土及水资源,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第12题,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导致的过度开垦会破坏原有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二、非选择题
13.(2016·上海高考·节选)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 km,宽15 km。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解析: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第(3)题,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第(4)题,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旱季树木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特性: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14.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
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流(侵蚀切割)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自然原因: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烈。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加剧旱涝灾害;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等级考内容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概况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问题判断
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判定。例如: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治理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控制人口数量等。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是发展立体农业。
荒漠化的防治
[典题例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西邻黄土高原,北靠内蒙古高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季风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三个设问可知:第(1)问考查沙源丰富的原因。第(2)问考查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都是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第(3)问是在(1)(2)问的基础上,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沙丘群规模的变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第(2)问,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问,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方面分析,泥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答题策略]
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
1.抓气候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抓人类活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林地、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集训冲关]
(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解析:1.B 2.A 第1题,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图示护栏、路基两桥明显不同;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沙粒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沙粒堆积。第2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的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沙粒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3.(2014·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2)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水土流失的治理
[典题例析]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区(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处于地理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二、审其问——答什么
细品三个设问,属递进式设问,第(1)问要求归纳当地的环境条件,注意要和“小老头树”的形成相结合;第(2)、(3)问要求回答该地理条件下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产生的影响和相关改进措施。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 mm、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分析即可。第(2)问,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问,结合前面两题的分析,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 mm),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 m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答题策略]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抓关键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耕地质量
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河流泥沙
河流径流泥沙含量剧增、河湖淤积,加剧洪涝威胁
自然灾害
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工程措施
沟谷集中区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
生物措施
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区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集训冲关]
(2019·河南南阳联考)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
1.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
2.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坡度较大 B.降水强度较大
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
3.针对该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该县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
A.地膜覆盖 B.土地复垦
C.植树造林 D.打坝淤地
解析:1.D 2.A 3.B 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读图可知,该县东南部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故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第3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该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为采煤,所以矿区土地复垦是减轻水土流失的主要工程措施。地膜覆盖解决不了大面积土地水土流失问题。植树造林是生物措施,不是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属于小流域沟谷的保土措施,对于坡地来说效果较差。选B。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 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年份/年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km2
年降水量/mm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量/kg
粮食总产量/亿kg
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199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大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冬季风挟带的沙尘堆积而形成的,冬季风的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越向东南方向,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故堆积物的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对比不同年份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得出农业生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等信息推测该地植被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气候等要素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但单产和粮食总产量降低。
原因: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
(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该地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
一、国内热点区域——内蒙古自治区
[在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通称内蒙古,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是我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 400多千米,南北跨度1 700 km,土地国境线长4 200 km。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有什么]
内蒙古草原遍地是宝,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铜、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等矿藏。
[现如何]
据内蒙古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现有大约52万平方千米土地存在荒漠化或荒漠化趋向,其中包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在工业需求与丰厚利益的驱动下,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矿产开采和冶炼基地。据调查,一露天采掘坑附近亩产鲜草由200多斤减至170多斤。露天开采破坏的不仅是草原植被,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呼伦贝尔7大河流全部出现断流。
[怎发展]
(1)强化植被保护:继续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2)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
(3)优化政策机制:大力推进沙区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活化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4)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
(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6)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7)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二、国外热点区域——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在哪里]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简称: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西濒大西洋,北部与西撒哈拉和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南部与马里为邻,南部与塞内加尔相望。
[有什么]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储量估计达 87亿吨。铜矿2 200万吨,石膏约40亿吨,磷酸盐1.4亿吨。渔业资源丰富,储量为400万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预计储量丰富。森林总面积47 440 hm2。
[现如何]
有2/3的地区是沙漠。人口增长过快,贫困饥荒,导致荒漠化加剧。
[怎发展]
非洲绿色长城,是一项计划,即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撒赫尔地区种植跨越非洲大陆的树墙,目的为防止沙漠化。这项计划由非洲联盟主导,以解决撒赫尔和撒哈拉地区在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后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干旱地区的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管理或使用,应对当地贫困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菏泽模拟)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此完成1~3题。
1.此治沙防沙的方法也可施用于( )
A.新疆 B.海南
C.福建 D.河南
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3.为促进图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解析:1.A 2.A 3.D 第1题,四个选项中只有新疆沙漠广布,荒漠化严重。第2题,该地区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且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第3题,沙漠景观、麦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发达地区居民具有一定的吸引,故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少。
(2015·山东高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4.C 5.D 第4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5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D项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2019·河南新乡模拟)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读表,完成6~8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6.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7.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 )
A.夏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秋季、夏季 D.冬季、秋季
8.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解析:6.D 7.A 8.B 第6题,据材料分析,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D对。高寒地区蒸发弱,A错。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蒸发少,B错。耕地分布区合理灌溉,不易盐渍化,C错。第7题,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华北平原是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所以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夏季、春季,A对。地中海地区冬季多雨,华北地区夏季多雨,B、C、D错。第8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主要原因是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库曼斯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较多。B对。气温高、植被茂盛不是盐渍化的主要因素,A、D错。印度地下水丰富,C错。
(2019·烟台测试)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9~10题。
孔隙度 /%
含水量 /%
有机质/(g/kg)
氮含量/(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9.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10.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解析:9.B 10.A 第9题,如果植被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A错。如果植被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地力,B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如果刺槐需要湿润土壤,就不太适合生长,C错。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D错。第10题,读表可知,封山育林无论是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以及固氮量都是最高的,所以减轻土壤侵蚀最为明显,选A。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11~12题。
1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12.下列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解析:11.B 12.D 第11题,缓坡上修筑梯田,田埂的水平方向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才能有效拦截泥土及水资源,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第12题,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导致的过度开垦会破坏原有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二、非选择题
13.(2016·上海高考·节选)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 km,宽15 km。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解析: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第(3)题,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第(4)题,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旱季树木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特性: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14.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
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流(侵蚀切割)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自然原因: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烈。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加剧旱涝灾害;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