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01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02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展开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主要以区域图、地貌景观图、地质剖面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等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如2018·全国卷Ⅰ·T7~8,2017·全国卷Ⅱ·T9~11,2016·全国卷Ⅰ·T7~9。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正确判断褶皱与断层构造图,并解释地质构造的成因;借助地貌景观资料,说明流水、风力等对地貌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动手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并树立圈层联系的思想。
    知识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

    1.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S: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P: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两个界面
    不连续面
    深度
    波速
    纵波
    横波
    A:莫霍界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B:古登堡界面
    地面下2 900千米处
    突然下降
    完全消失
    (3)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特征
    ①地壳
    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②地幔
    上层地幔
    固态,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层地幔
    ③地核
    C外核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内核
    呈固态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生物圈: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岩石圈的组成

    成 因
    岩石举例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岩石被破坏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
    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分类:岩浆岩(A 侵入型岩浆岩、B 喷出型岩浆岩)、C 沉积岩、D是变质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4)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法1 通过地震波波速变化图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2018·天津联考)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X处为 (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1.B 2.B [第1题,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第2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规律方法] 地球内外圈层的识别方法
    (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判断,如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岩石圈的厚度为70~100千米,莫霍面的深度是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古登堡面指地面下2 900千米处,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等。
    考法2 通过文字描述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2015·上海高考)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3~4题。
    3.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3.D 4.D [第3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第4题,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孔;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考法3 以物质循环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018·烟台月考)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图,回答5~6题。

    5.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A 6.C [第5题,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形成的湖泊,说明该地曾有过火山喷发,结合浮石多孔而质轻的特点,可知它是岩浆喷出地表,较快冷却凝固而成,结合选项可知答案。第6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

    (1)根据箭头确定岩浆和各类岩石。
    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③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2)根据各类岩石确定箭头的地质作用。
    不论箭头来自何种物质,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取决于箭头的指向,即形成的物质种类,具体包括:
    ①指向岩浆的箭头为重熔再生;②指向岩浆岩的箭头为冷却凝固;③指向沉积岩的箭头为外力作用;④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为变质作用。
    知识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外力作用
      作用
    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形
    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
    2.板块构造学说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海沟、海岭等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与地貌
    示意图

    板块相
    对移动
    方向
    板块
    张裂
    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地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A)
    海沟(B)、海岸山脉(C)、岛弧
    巨大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3.褶皱
    读褶皱示意图,回答问题。

    (1)褶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有甲背斜和乙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2)背斜和向斜及形成的地貌
    名称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
    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4.断层及地貌表现
    读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2)对地貌的影响。
    代号
    名称
    对地貌的影响
    原因
    实例

    地垒
    形成块状山或高地
    断层中两侧岩层陷落,中间岩层突起
    华山、
    庐山、泰山

    地堑
    形成谷地或低地
    中间岩层相对下沉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断层线
    沟谷、泉、湖泊
    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
    东非大裂谷
    5.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考法1 以地质剖面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地壳运动
    (2018·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C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考法2 通过局部区域图考查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第2题。

    2.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C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考法3 通过地质剖面示意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3.B 4.B [第3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4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规律方法] 
    1.地质构造的判读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如图中乙),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如图中丙),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中甲处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2.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3.判断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
    断层、褶皱等构造说明岩层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5·浙江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1)C (2)A [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第(1)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选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第(2)题,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虽然地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
    浆出露,故没有岩浆岩,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B、D选项错误;而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也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高温高压而发生变质作用的条件,也就不能形成变质岩,故C选项错误。“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选项正确。]
    考法4 通过图表材料考查构造地貌的判读
    (2019·洛阳统考)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甲、乙、丙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地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回答5~6题。
    地点



    海拔(米)
    500
    250
    600
    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米)
    421
    6
    412
    5.该区可能属于(  )
    A.向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背斜山
    6.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江南地区
    5.C 6.D [第5题,从表格中的海拔可以看出,该地中间低,两侧高,为谷地,故A、D项错误;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可知,两侧深中间浅,说明岩层向上弯曲,为地质构造褶皱中的背斜,因此该区是背斜谷,故C项正确,B项错误。第6题,材料中提到当地为潮湿、粘稠的红色土壤,因此应该位于我国的江南地区,故D项正确。 ]
    考法5 通过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考查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019·保定模拟)读某矿区地质剖面图,回答7~8题。

    7.图示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序说法正确的是(  )
    A.a—b—含煤层①
    B.含煤层②—d—c—e
    C.含煤层④—b—a—e
    D.a—b—e—含煤层③
    8.大旱年份深挖机井抗旱最适合的地点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7.C 8.A [第7题,结合图中岩层的上下分布关系可知,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序为含煤层①—b—a,c—d—含煤层②,含煤层④—b—a,含煤层③—b—a,由于e岩层侵入到上面弯曲的岩层中,因而其形成时间晚于图中各岩层。第8题,图中Ⅰ处为向斜构造,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适合挖机井。]
    知识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状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垄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合理改造能够趋利避害。
    (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考法1 以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及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019·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在陕北高原,有一片与周围截然不同的山谷,鲜红的石头,奇特的造型,流水般的线条,层层分明的肌理,红色石头像泥石流一样呈现出一种流水状,一圈圈、一坨坨、一弯弯的向沟壑中涌去,这就是靖边波浪谷(如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与图示地貌成因相同的是(  )
    A.广东丹霞山  B.桂林山水
    C.华山大断崖 D.新疆魔鬼城
    2.形成靖边波浪谷的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
    A.流水沉积—风力沉积—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沉积—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C.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地壳运动—风力沉积—流水沉积
    1.A 2.B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题干信息可知,靖边波浪谷有“鲜红的石头,奇特的造型,流水般的线条,层层分明的肌理”,可以判断该地貌类型为丹霞地貌,故A项正确;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而桂林山水是石灰岩经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故B项错误;华山大断崖是由断层形成的,故C项错误;新疆魔鬼城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D项错误。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波浪谷的岩层由风力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浸润了地下水的红砂所覆盖,流水沉积后固结成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砂岩,通过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形成波浪谷。由此可知形成靖边波浪谷的地质作用过程是:风力沉积—流水沉积—地壳运动—流水侵蚀,故B项正确。]
    [归纳总结] 
    1.常见的特殊地貌
    (1)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2)丹霞地貌:红色砂岩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丘陵一带。
    (3)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
    (4)岱崮地貌:是我国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特殊地貌景观,“崮”的成因主要是石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地形。
    (5)张家界地貌: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
    (6)嶂石岩地貌: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千米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大多位于太行山区。
    2.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岸边的嶙峋怪石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考法2 以河流断面为切入点考查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3~5题。

    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5.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3.A 4.A 5.D [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第4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第5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故选D。]
    [规律方法] 五种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
    (1)“V”型谷:流水侵蚀——下蚀,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大和流水速度快,因此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型河谷。
    (2)“U”型谷:流水侵蚀——侧蚀,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
    (3)洪积扇(冲积扇):流水堆积,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4)河漫滩:流水堆积,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滩发育充分,且宽广;山地河流的河漫滩发育不充分,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滩高。
    (5)三角洲:流水堆积,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1)C (2)B (3)B [第(1)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C对: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A错: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B错: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D错: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关系不大。第(2)题,②③对:由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①错: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④错: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第(3)题,B对: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A错: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C错: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D错:该地水源短缺,但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
    考法3 以贝壳堤的分布为切入点考查海浪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7.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8.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6.C 7.B 8.D [第6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第7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8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考法4 以鄱阳湖地区的特殊地貌为切入点考查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完成第9题。

    9.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故C项正确。]
    [规律方法] 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1.D 2.A [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D项正确;该地区小范围内年降水量差异较小,A项错误;由图中岩层弯曲状态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向斜构造,甲、乙两处均位于向斜的侧翼但地貌不同,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该区域植被状况,C项错误。第2题,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持续抬升不会形成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项错误;地壳沉降,该地区河流下切作用较弱,图中古河床较现代河谷的位置明显偏高,说明有明显的下切作用,C、D项错误。]
    (2016·浙江高考)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3~4题。

    3.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4.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C 4.B [第3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选项C正确。第4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选项B正确。]
    (2015·北京高考)下图为华北某地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6.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5.C 6.D [第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基岩为花岗岩,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故A选项错误;乙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大的山谷地区,故B选项错误;由图例可知,丙村位于冲积平原黏土上,丁村位于山麓处,黏土土层厚,故C选项正确;根据图中引水渠水的流向为自北向南流可以推断,丁村比丙村的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故D选项错误。第6题,根据图中地表水的流动方向可以判
    断该地区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根据引水渠水流的方向可以判断地势北高南低,故选项A错误;山前冲积平原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该地地势低平,受外力侵蚀很小,故B选项错误;洪积扇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所携带泥沙数量的多少,而不是降水量的多少,且该地为华北地区,降水量差异不大,故C选项错误;水渠中的水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故D选项正确。]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