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9单元第2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1单元第2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1单元第3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2单元第1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学案 0 次下载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1单元第1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展开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以区域图文材料,统计图表等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带来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如2018·全国卷Ⅰ·T37,2018·全国卷Ⅱ·T9~11,2016·全国卷Ⅱ·T37,2016·全国卷Ⅲ·T36。
1.区域认知:以图文材料呈现区域情景,主要考查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2.人地协调观:区域生态问题与人类的某些不合理活动有关,通过对生态问题的治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材内案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读黄土高原区域图,回答问题。
(1)黄土高原概况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概述: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主要表现
a.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b.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c.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读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三大措施
措施
A固沟
B护坡
C保塬
工程措施
(见效快)
打坝建库
(贮水拦沙)
修筑梯田(拦蓄坡面径流)
平整土地
(修建基本农田)
生物措施
(治根本)
植树种草
封坡育林育草
营造护田林网
技术措施
(是关键)
采用喷灌、滴灌技术,选育良种,轮作套种,深耕改土等
(2)小流域综合治理
[教材外案例]
1.荒漠化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a.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50 mm以下←200 mm以下←400 mm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b.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荒漠化的成因
a.自然原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b.人为原因
③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④荒漠化的防治
防治内容: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原则:
d.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e.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防治措施:
f.合理利用水资源。
g.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h.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i.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j.控制人口增长。
2.湿地资源保护
(1)湿地概况
①定义: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②类型
(2)湿地的功能
功能
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3)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①数量在减少,如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②质量在下降。
③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4)湿地的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④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⑤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下表为我国两地区保护湿地的具体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5)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3.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①分布及现状
a.分布:
b.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②森林的作用
a.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b.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③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
②绿色水库
③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①雨林的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a.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b.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4)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①雨林被毁的原因
②开发计划
(5)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①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
②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
考法1 通过小流域的调查分析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完成1~2题。
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D 2.A [第1题,流域产沙量是流域内所有降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并非仅是暴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更不是每次暴雨土壤流失量的平均值。 因此选项A、B所述方式是不可行的。收集泥沙的收集池应该设置在流域出口处,而不应该设置在流域源头,因此选项D正确。第2题,根据长期试验观测,坡度25°以上开垦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25°以上应严格禁止开垦坡地,15°~25°为保护性开垦。图中曲线在15°~25°范围内,单位面积产沙量随着坡度增加而迅速增加,25°以上为禁止开垦地,水土流失较重,增幅较小。]
考法2 结合黄土高原景观图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3.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陡坡开垦,坡地地形不会改变,对降水影响不大;但是会破坏自然植被,土体缺少植被保护,地表土体松动。③和④正确,选择D项。第4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该地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是主要自然原因。全年风力的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冻融作用不明显,故A项正确。第5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列举即可,主要有退耕还草(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
[答案] 3.D 4.A
5.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下图为草被覆盖度及空间配置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统计图,放水流量分别为3.2升/分钟、5.2升/分钟,坡面草被覆盖度分别为0、30%、50%、70%、90%,草被在坡面的空间配置分别为坡上部、坡中部及坡下部,90%覆盖度不再有空间配置,设计坡面坡角为20°。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
A.放水流量较小时,草被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越多
B.放水流量较小时,坡上部较坡下部产沙量少
C.放水流量较大时,草被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越少
D.放水流量较大时,50%与70%草被覆盖度下坡面产沙量差异不显著
(2)下列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坡面草被的减蚀作用受降水时间影响较大
B.坡面草被减蚀作用受降水强度的影响较大
C.只要提高坡面草被覆盖度,就能防治坡面侵蚀
D.草被适宜配置在坡下部,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明显
(1)D (2)B [第(1)题,据图可知,当放水流量为3.2升/分钟时,草被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量越少;当放水流量较小时,比较坡上部产沙量与坡下部产沙量,可发现坡下部产沙量较少;当放水流量为5.2升/分钟时,50%与70%草被覆盖度下坡面产沙量差异不明显,坡下部配置草被的情况下,70%草被覆盖度坡面产沙量反大于50%草被覆盖度坡面。第(2)题,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产沙量显著增大,反映出降水强度对产沙量的影响,而不是降水时间长短对产沙量的影响。在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减蚀作用就不显著了,说明坡面侵蚀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措施;在径流量较大的情况下,草被配置在坡下部减沙效果并不显著。]
考法3 通过示意图考查荒漠化的分布及治理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7.“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6.C 7.D [第6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7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选项D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考法4 通过图文材料考查荒漠化地区风沙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8.(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第(1)题,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第(2)题,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第(3)题,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题技巧]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考法5 通过简单示意图考查热带雨林的特征、开发与保护
9.(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第(2)题,该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考法6 结合图文材料考查湿地形成的原因及开发与保护
10.(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而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第(2)题,由于乌裕尔河河水不断带来盐分,加上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分大量积聚,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进行分析。同意的理由可以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恢复为外流河后河流水文特征会向有利方向发展,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等。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3)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规律方法] 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可按以下三种类型分析:
(1)高纬度寒冷地区:应强调从纬度高看蒸发状况、冻土分布状况。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高海拔地区:应强调海拔高导致的气候寒冷、冻土发育状况。
如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气候湿润地区:则多强调气候特征、地形地势特征的影响。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考法7 结合不同时期湿地面积的变化考查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的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银川市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边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回答11~12题。
11.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流程]
第11题,
第12题,
[尝试解答] 11.C 12.B
学科素养提能——大题规范解答(四)| 区域生态问题答题模板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
常用“分析”“判断”“说明”“简析”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所给图文材料,点明设问方向及内容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题流程]
―→
―→
―→
[尝试解答]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问题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
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
样性减
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018·太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冲积而成的宁夏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早在2 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排灌系统。下图是宁夏平原排灌渠道分布示意图。
(1)说明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
(2)指出该地区过度灌溉易产生的生态问题,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3)简述排水渠道的功能及意义。
[解析] 第(1)题,该处为干旱风沙区,成为“塞上江南”
的条件是少风沙、多江南水乡景观;结合图中山脉和黄河的影响分析即可。第(2)题,明确过度灌溉易出现盐碱化问题;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带动盐类物质上升,然后水分蒸发盐类聚集于地表的过程。第(3)题,排水灌渠功能是为了排水,意义在于减少过度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答案] (1)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古以来开挖渠道,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西有贺兰山阻挡偏北风,气温高,风沙危害小。
(2)导致土壤(次生)盐碱(渍)化。 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3)排水渠道将多余的灌溉用水(或汛期时大量的来水)和农田退水引到黄河,缓解由于地下水位抬高而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9·苏州模拟)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1.A 2.B [第1题,由图可知,土壤退化导致③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导致①地表侵蚀;②即为地表起伏大,而地表侵蚀也进一步加大了地表的起伏。第2题,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流的下游河段淤积,使航道变浅,影响内河航运。]
(2018·兰州一诊)绿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结构上的系统性;其小气候效应则保证了绿洲能够具有人类和其他生物种群活动的适宜气候环境,有利于形成景观生态健康成长的生物链结构。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绿洲生态形成的核心是水,下列绿洲水的来源中,最不可能的是( )
A.高山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表河湖水 D.地下水
4.为了保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下列措施最为合理的是( )
A.形成相应的生物链结构 B.增加生物物种的数量
C.扩大生物群落的规模 D.减少各种水体的消耗
3.B 4.A [第3题,绿洲是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形成的,反映了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的特征,故绿洲水的来源最不可能是大气降水。绿洲附近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及其形成的地表河湖水,以及下渗后形成的地下水,均可能是绿洲水的来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结构上的系统性。因此,若要保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则必须保证一定的生物群落,而为保持生物群落的稳定需要形成相应的生物链结构,故A项正确。]
2018年2月2日是第22个国际湿地日,主题是“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下图为北京市湿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北京市湿地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建设 B.垃圾填埋
C.全球气候变暖 D.泥沙淤积
6.增加北京市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
A.山区退耕还林,涵养水源
B.水库清除淤泥,扩大库区容量
C.加强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D.合理规划,挖建景观河池
5.A 6.D [第5题,随着北京市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大片的湿地被占用,湿地面积不断减小。第6题,合理规划利用湿地资源,挖建景观河池可增加北京市的湿地面积和占比。]
7.(2019·杭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五大热带雨林分布图。
材料二 在茫茫的中国南海上,南海诸岛的一片片绿色雨林,如同荒漠上的绿洲。南海诸岛年降水量在2 000至3 000毫米,多大风天气,特别是夏秋两季还常受台风影响。由于岛屿成陆时间不长,土壤受海水影响盐分含量高,加上海拔低、面积小,植物独立演化的条件相对较差,导致植物习性与大陆雨林不同。岛上的植被呈环状分布,高低有致,内部是高大的麻枫桐林,外侧是灌木植物带,最外侧是沿着海岸的低矮草本植物带。
(1)墨脱位于北纬29°附近,是中国最北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请分析原因。
(2)指出南海诸岛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
(3)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相比,分析南海诸岛热带雨林的特点及原因。
[解析] 第(1)题,墨脱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带来印度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形成了热带雨林分布区。第(2)题,南海诸岛热带雨林为众多动物提供栖息地,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有利于生态平衡。森林有保护土壤、促成土壤的形成的功能。第(3)题,南海诸岛成陆时间短、面积小。海拔低、地势起伏小,所以热带雨林生物量小,物种数量少。蒸发旺盛,土壤盐分高,植物耐盐碱、耐旱。多大风天气,植物抗风能力强。
[答案] (1)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热量条件好;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带来印度洋的水汽,降水丰沛。
(2)为众多动物提供栖息地;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保护土壤(促进土壤的形成)。
(3)特点:生物量小;物种数量少;耐盐碱(耐旱);抗风能力强。
原因:成陆时间短、面积小;海拔低,地势起伏小;土壤盐分高;多大风天气。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以区域图文材料,统计图表等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带来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如2018·全国卷Ⅰ·T37,2018·全国卷Ⅱ·T9~11,2016·全国卷Ⅱ·T37,2016·全国卷Ⅲ·T36。
1.区域认知:以图文材料呈现区域情景,主要考查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2.人地协调观:区域生态问题与人类的某些不合理活动有关,通过对生态问题的治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材内案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读黄土高原区域图,回答问题。
(1)黄土高原概况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概述: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主要表现
a.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b.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c.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读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三大措施
措施
A固沟
B护坡
C保塬
工程措施
(见效快)
打坝建库
(贮水拦沙)
修筑梯田(拦蓄坡面径流)
平整土地
(修建基本农田)
生物措施
(治根本)
植树种草
封坡育林育草
营造护田林网
技术措施
(是关键)
采用喷灌、滴灌技术,选育良种,轮作套种,深耕改土等
(2)小流域综合治理
[教材外案例]
1.荒漠化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a.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50 mm以下←200 mm以下←400 mm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b.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荒漠化的成因
a.自然原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b.人为原因
③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④荒漠化的防治
防治内容: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原则:
d.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e.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防治措施:
f.合理利用水资源。
g.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h.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i.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j.控制人口增长。
2.湿地资源保护
(1)湿地概况
①定义: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②类型
(2)湿地的功能
功能
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3)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①数量在减少,如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②质量在下降。
③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4)湿地的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④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⑤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下表为我国两地区保护湿地的具体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5)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3.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①分布及现状
a.分布:
b.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②森林的作用
a.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b.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③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
②绿色水库
③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①雨林的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a.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b.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4)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①雨林被毁的原因
②开发计划
(5)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①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
②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
考法1 通过小流域的调查分析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完成1~2题。
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D 2.A [第1题,流域产沙量是流域内所有降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并非仅是暴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更不是每次暴雨土壤流失量的平均值。 因此选项A、B所述方式是不可行的。收集泥沙的收集池应该设置在流域出口处,而不应该设置在流域源头,因此选项D正确。第2题,根据长期试验观测,坡度25°以上开垦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25°以上应严格禁止开垦坡地,15°~25°为保护性开垦。图中曲线在15°~25°范围内,单位面积产沙量随着坡度增加而迅速增加,25°以上为禁止开垦地,水土流失较重,增幅较小。]
考法2 结合黄土高原景观图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3.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陡坡开垦,坡地地形不会改变,对降水影响不大;但是会破坏自然植被,土体缺少植被保护,地表土体松动。③和④正确,选择D项。第4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该地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是主要自然原因。全年风力的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冻融作用不明显,故A项正确。第5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列举即可,主要有退耕还草(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
[答案] 3.D 4.A
5.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下图为草被覆盖度及空间配置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统计图,放水流量分别为3.2升/分钟、5.2升/分钟,坡面草被覆盖度分别为0、30%、50%、70%、90%,草被在坡面的空间配置分别为坡上部、坡中部及坡下部,90%覆盖度不再有空间配置,设计坡面坡角为20°。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
A.放水流量较小时,草被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越多
B.放水流量较小时,坡上部较坡下部产沙量少
C.放水流量较大时,草被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越少
D.放水流量较大时,50%与70%草被覆盖度下坡面产沙量差异不显著
(2)下列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坡面草被的减蚀作用受降水时间影响较大
B.坡面草被减蚀作用受降水强度的影响较大
C.只要提高坡面草被覆盖度,就能防治坡面侵蚀
D.草被适宜配置在坡下部,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明显
(1)D (2)B [第(1)题,据图可知,当放水流量为3.2升/分钟时,草被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量越少;当放水流量较小时,比较坡上部产沙量与坡下部产沙量,可发现坡下部产沙量较少;当放水流量为5.2升/分钟时,50%与70%草被覆盖度下坡面产沙量差异不明显,坡下部配置草被的情况下,70%草被覆盖度坡面产沙量反大于50%草被覆盖度坡面。第(2)题,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产沙量显著增大,反映出降水强度对产沙量的影响,而不是降水时间长短对产沙量的影响。在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减蚀作用就不显著了,说明坡面侵蚀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措施;在径流量较大的情况下,草被配置在坡下部减沙效果并不显著。]
考法3 通过示意图考查荒漠化的分布及治理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7.“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6.C 7.D [第6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7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选项D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考法4 通过图文材料考查荒漠化地区风沙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8.(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第(1)题,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第(2)题,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第(3)题,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题技巧]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考法5 通过简单示意图考查热带雨林的特征、开发与保护
9.(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第(2)题,该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考法6 结合图文材料考查湿地形成的原因及开发与保护
10.(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而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第(2)题,由于乌裕尔河河水不断带来盐分,加上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分大量积聚,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进行分析。同意的理由可以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恢复为外流河后河流水文特征会向有利方向发展,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等。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3)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规律方法] 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可按以下三种类型分析:
(1)高纬度寒冷地区:应强调从纬度高看蒸发状况、冻土分布状况。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高海拔地区:应强调海拔高导致的气候寒冷、冻土发育状况。
如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气候湿润地区:则多强调气候特征、地形地势特征的影响。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考法7 结合不同时期湿地面积的变化考查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的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银川市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边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回答11~12题。
11.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流程]
第11题,
第12题,
[尝试解答] 11.C 12.B
学科素养提能——大题规范解答(四)| 区域生态问题答题模板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
常用“分析”“判断”“说明”“简析”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所给图文材料,点明设问方向及内容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题流程]
―→
―→
―→
[尝试解答]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思维流程为: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问题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
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
样性减
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018·太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冲积而成的宁夏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早在2 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排灌系统。下图是宁夏平原排灌渠道分布示意图。
(1)说明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
(2)指出该地区过度灌溉易产生的生态问题,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3)简述排水渠道的功能及意义。
[解析] 第(1)题,该处为干旱风沙区,成为“塞上江南”
的条件是少风沙、多江南水乡景观;结合图中山脉和黄河的影响分析即可。第(2)题,明确过度灌溉易出现盐碱化问题;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带动盐类物质上升,然后水分蒸发盐类聚集于地表的过程。第(3)题,排水灌渠功能是为了排水,意义在于减少过度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答案] (1)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古以来开挖渠道,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西有贺兰山阻挡偏北风,气温高,风沙危害小。
(2)导致土壤(次生)盐碱(渍)化。 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3)排水渠道将多余的灌溉用水(或汛期时大量的来水)和农田退水引到黄河,缓解由于地下水位抬高而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9·苏州模拟)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1.A 2.B [第1题,由图可知,土壤退化导致③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导致①地表侵蚀;②即为地表起伏大,而地表侵蚀也进一步加大了地表的起伏。第2题,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流的下游河段淤积,使航道变浅,影响内河航运。]
(2018·兰州一诊)绿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结构上的系统性;其小气候效应则保证了绿洲能够具有人类和其他生物种群活动的适宜气候环境,有利于形成景观生态健康成长的生物链结构。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绿洲生态形成的核心是水,下列绿洲水的来源中,最不可能的是( )
A.高山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表河湖水 D.地下水
4.为了保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下列措施最为合理的是( )
A.形成相应的生物链结构 B.增加生物物种的数量
C.扩大生物群落的规模 D.减少各种水体的消耗
3.B 4.A [第3题,绿洲是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形成的,反映了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的特征,故绿洲水的来源最不可能是大气降水。绿洲附近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及其形成的地表河湖水,以及下渗后形成的地下水,均可能是绿洲水的来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结构上的系统性。因此,若要保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则必须保证一定的生物群落,而为保持生物群落的稳定需要形成相应的生物链结构,故A项正确。]
2018年2月2日是第22个国际湿地日,主题是“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下图为北京市湿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北京市湿地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建设 B.垃圾填埋
C.全球气候变暖 D.泥沙淤积
6.增加北京市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
A.山区退耕还林,涵养水源
B.水库清除淤泥,扩大库区容量
C.加强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D.合理规划,挖建景观河池
5.A 6.D [第5题,随着北京市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大片的湿地被占用,湿地面积不断减小。第6题,合理规划利用湿地资源,挖建景观河池可增加北京市的湿地面积和占比。]
7.(2019·杭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五大热带雨林分布图。
材料二 在茫茫的中国南海上,南海诸岛的一片片绿色雨林,如同荒漠上的绿洲。南海诸岛年降水量在2 000至3 000毫米,多大风天气,特别是夏秋两季还常受台风影响。由于岛屿成陆时间不长,土壤受海水影响盐分含量高,加上海拔低、面积小,植物独立演化的条件相对较差,导致植物习性与大陆雨林不同。岛上的植被呈环状分布,高低有致,内部是高大的麻枫桐林,外侧是灌木植物带,最外侧是沿着海岸的低矮草本植物带。
(1)墨脱位于北纬29°附近,是中国最北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请分析原因。
(2)指出南海诸岛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
(3)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相比,分析南海诸岛热带雨林的特点及原因。
[解析] 第(1)题,墨脱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带来印度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形成了热带雨林分布区。第(2)题,南海诸岛热带雨林为众多动物提供栖息地,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有利于生态平衡。森林有保护土壤、促成土壤的形成的功能。第(3)题,南海诸岛成陆时间短、面积小。海拔低、地势起伏小,所以热带雨林生物量小,物种数量少。蒸发旺盛,土壤盐分高,植物耐盐碱、耐旱。多大风天气,植物抗风能力强。
[答案] (1)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热量条件好;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带来印度洋的水汽,降水丰沛。
(2)为众多动物提供栖息地;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保护土壤(促进土壤的形成)。
(3)特点:生物量小;物种数量少;耐盐碱(耐旱);抗风能力强。
原因:成陆时间短、面积小;海拔低,地势起伏小;土壤盐分高;多大风天气。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