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第7章第2讲 城市化
展开第2讲 城市化
最新考纲 | 考法指南 | 核心素养 |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以城市化的各类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城市化的特点、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如2017·全国卷Ⅰ·T2、3,2014·全国卷Ⅱ·T1、2。 |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区域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影响。 2.地理实践力:观察所在城市的发展,反思评价存在的城市化问题,积极参与城市建设。 3.人地协调观:多角度探究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树立协调的城市发展观。 |
知识点一|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概述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 含义 | 具体表现 |
拉力 |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
推力 |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 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
(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
①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②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A:初期阶段 |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
B:中期阶段 |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郊区城市化现象明显,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
C:后期阶段 |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
(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如下表所示。
城市化特点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起步 | 早 | 晚 |
水平 | 高 | 低 |
目前发展特点(速度) | 城市化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 | 城市化速度快(超过同期发达国家),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
原因 |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人口增长快,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 |
[知识拓展]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
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
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
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
图1 图2 图3
[易误点拨]
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虽然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向市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考法1 依据相关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2019·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高考冲刺)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速度变化可用倒U型曲线来表示。读图完成1~2题。
1.依据城市化速度曲线图可以推断( )
A.M点、N点城市化水平相同
B.MP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
C.PN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下降
D.N点后城乡差距扩大
2.英国是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城市化目前处在( )
A.MP阶段 B.P阶段
C.PN阶段 D.N阶段
1.B 2.D [第1题,M点处于城市化起步阶段,速度慢,水平较低,PN阶段城市化速度降低,但城市化水平并未降低,N点城市化水平高于M点;MP阶段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会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N点之后城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英国是世界城市化最早的国家,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率目前超过90%,处在后期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趋于稳定,只有N阶段最符合。]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4.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题流程]
[解析] 第3题,读图,图中第一高铁运营(1965年)时,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的城市化率约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第4题,读图可知,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是图中最下方的那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对此其他三个国家该国城镇化率最低,可判断该国为中国。在此期间由于城镇化,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而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比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虽然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还进入逆城镇化阶段,相比其他三国,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故选A项。
[尝试答案] 3.B 4.A
[解题技巧] 巧判城市化阶段
1.根据距市中心远近人口密度的变化判读
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初期阶段,人口密度往往由市中心向外迅速减少,而到城市化的成熟阶段,人口密度往往在市中心稍低,向外逐渐增大,到城市外围,人口密度变低,但较初期阶段时变高。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
城市人口比重小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总体大于70%,且出现下降现象,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根据产业构成判断
所处阶段 | 产业构成 |
初期阶段 | 以第一产业为主 |
中期阶段 | 以第二产业为主 |
后期阶段 | 以第三产业为主 |
◎考法2 结合过程演变图示,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2019·巢湖模拟)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其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上。如图为武汉城市群近年的交通发展演化。据此完成5~6题。
a b c d
5.关于武汉城市群的交通发展演化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路运输发展最快,通航里程增长最多
B.交通客运方式一直以水运和铁路运输为主
C.高速公路、高铁等现代运输发展较缓慢
D.各城市间环线联系主要为高速通行方式
6.武汉城市群各城市在群落城市化的过程中( )
A.城市的人口数量相对稳定
B.城市的功能分区发展缓慢
C.城市的等级规模差异提升
D.城市的等级体系杂乱无章
5.D 6.C [第5题,依据图中a时期交通演化的轮廓,早期的交通是以水运为主,b时期增加了铁路及公路,d阶段的城市环线应以高速通行方式为主,总体上看,铁路、高速公路等发展较快,交通运输方式呈多元化方向发展。第6题,武汉城市群各城市在群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总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城市的功能分区渐趋完美,城市的等级规模呈差异提升,中心城市等级规模发展快,中小城市发展慢,城市的等级体系逐渐完善,更加合理。]
[再练一题]
如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08年比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B.中心城区交通拥挤严重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中心城区职能趋向合理
(2)图中大型商场的布局符合( )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消费最优原则 D.便民原则
(3)从1990年到2008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 )
①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D (2)B (3)B [第(1)题,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出现新的大型商场和卫星城市,大量工业部门迁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职能趋向合理,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图中无法体现。第(2)题,图中大型商场布局在城市的外围主要交通线旁,即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第(3)题,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知识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3.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 响 | 成 因 | 措 施 | |
资源短缺 | 耕地面积减少 |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
水资源短缺 |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 |
生态破坏 |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 |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
水污染 |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
固体垃圾污染 |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积处理方法 | |
噪声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 |
社会问题 |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盲区扫描]
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热岛效应 | 城市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 |
雨岛效应 | 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
湿岛效应 | 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
混浊岛效应 |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
◎考法1 结合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7·江苏高考)“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1.D 2.B [第1题,“绿色出行”是指环保、无污染的交通方式。图中三种出行方式中自行车属于绿色出行,其出行所占比例1986~2011年一直下降,2011年后开始上升,故2011年是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第2题,自行车出行所占比例上升,会减轻小汽车等增多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5·安徽高考)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由图可知,自2003年到2013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由此可以推知,该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第(2)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不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导致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内的交通线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
◎考法2 结合示意图或景观图分析,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据此完成3~4题。
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3.D 4.B [第3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第4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
(2018·惠州二模)西班牙巴塞罗那新城是城市建设中的奇迹,下图示意巴塞罗那新城街区局部俯视图和街区建筑平面图。据此回答5~6题。
5.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与经纬线保持约45°的夹角,其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居民出行 B.减轻城市内涝
C.减轻大气污染 D.改善建筑通风采光条件
6.与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的这种方块街区可以更有效地( )
A.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B.杜绝交通事故发生
C.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D.提升治安管理水平
5.D 6.A [第5题,巴塞罗那位于欧洲西部,属于北半球,该地盛行西南风,街区与经纬线保持约45°的夹角,盛行风可直接穿过街区,利于通风,此外,此种布局可使得三面建筑都可以直接采光。第6题,与普通的长条形街区相比,方块状街区与周围街区的联系更为紧密。由于与周围街区联系的道路不止一条,人们可以选择的出行道路更多因而可以缓解拥堵。]
◎考法3 结合社会热点分析,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2019·河北衡水中学全国大联考)近年来,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城市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国内外多地的成功案例表明,合理设置城市通风廊道(主要借助宽阔的道路、城市开敞空间、城市绿化用地、水域河流以及低矮楼宇群等),是缓解雾霾天气的重要辅助手段。洛阳市区三面环山,并有多个森林公园,多条河流穿城而过,三大铁路干线从城市中间穿过。由于多种原因,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通风廊道并不通畅。据此完成7~9题。
7.洛阳雾霾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气稳定度高 B.交通通达度高
C.城市化水平高 D.城市绿化率高
8.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的实施,可以促进洛阳市( )
A.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升
B.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
C.城市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D.城市建筑高度大幅降低
9.洛阳城市通风廊道不通畅主要是因为( )
A.生态载体不足 B.城市土地紧张
C.缺乏技术指导 D.缺少政策支持
7.A 8.B 9.B [第7题,城市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洛阳三面环山,地形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加上森林、河流众多,使得水汽与悬浮颗粒物长期聚积。第8题,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与城市经济水平相关,不会因通风廊道建设大幅提高。通风廊道能缓解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不大会影响到产业结构,也不会使城市建筑高度大幅降低。第9题,洛阳市有多个森林公园,多条河流穿城而过,三大铁路干线从城市中间穿过,均可作为城市通风廊道生态载体,生态载体充足;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若干城市通风廊道,说明有一定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城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建设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导致城市土地紧张。]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8·贵阳市一模)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发展历程可能是( )
A.Q—P—N B.N—P—Q
C.P—N—Q D.N—Q—P
2.下列关于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
B.Q阶段城市交通体系较完善
C.N阶段城郊农业最发达
D.Q阶段工业产值不断降低
1.B 2.B [第1题,读图可知,N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约为50%,第二、三产业分别只有约35%和15%,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P阶段第二产业比重约为50%,第一、三产业分别只有约18%和32%,为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Q阶段第三产业比重约为65%,第一、二产业分别只有约5%和30%,为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Q阶段为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最高,交通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比成长阶段有所减少,但工业仍然不断发展,产值继续上升。]
近来,“广场舞”这个词很热。一面是挥汗如雨、激情四起的舞者;另一面是饱受折磨、不堪其扰的居民。甚至有些地方广场舞者和居民矛盾激化。据此回答3~4题。
3.“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 ( )
A.城市污染严重
B.城市化发展过快
C.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D.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
4.广场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场离居民区较近,噪声扰民
B.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C.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D.城市环境恶化
3.D 4.A [第3题,“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人们缺少休闲、娱乐的场所。第4题,广场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广场离居民区较近,噪声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