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5章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最新考纲 | 考法指南 | 核心素养 |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以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运用整体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8·全国卷Ⅰ·T37,2018·全国卷Ⅱ·T9;2017·全国卷Ⅰ·T6~8,2017·全国卷Ⅲ·T1、2、T7、8;2016·全国卷Ⅰ·T37,2016·全国卷Ⅲ·T10、11;2014·全国卷Ⅰ·T7~9,2014·全国卷Ⅱ·T8、9。 | 1.区域认知:定位区域位置,把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综合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人地协调观:分析实例,评价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特点,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
知识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结合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图,回答问题。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 生产功能 | 平衡功能 |
概念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
性质 |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
形 成 过 程 |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 CO2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
O2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O2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所示:
要素 | 相互作用 |
气候 | 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
水文 | 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
地貌 |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等影响 |
生物 |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如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发生变化 |
土壤 |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考法1 依据区域植物分布图,考查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解题流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尝试解答] 1.D 2.C 3.A
◎考法2 借助统计图表,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2019·深圳模拟)某研究小组5~9月选取祁连山南坡同一植被类型的四块不同样地,研究同一植被类型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上生物量的大小与前几个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下图示意四块样地灌丛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所在自然带不同
B.海拔不同
C.水热状况不同
D.地处坡向不同
5.乌鞘岭与野牛沟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月份存在差异,下列自然原因可能正确的是( )
A.乌鞘岭距海近,7月累计水分最足
B.野牛沟纬度低,9月累计热量最足
C.乌鞘岭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D.野牛沟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4.C 5.D [第4题,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因而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水热状况)不同造成的;研究地都位于祁连山南坡,植被类型相同,所处的自然带也相同。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野牛沟在7~9月的生物量最大,说明此时段气候条件最好;乌鞘岭在7~8月的生物量最大,气候条件最好。]
[规律方法]
综合分析气候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影响
1.对河流:气候影响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2.对地形、地貌:如两极或高山地区由于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山岳冰川的存在,会促使冰川侵蚀、沉积地貌形成;降水多且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改变地表形态,如黄土高原;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3.对植被:有什么样的气候,就会发育什么样的植被。气候影响植被的类型,如赤道地区,热量和水分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区,水分不足,形成了荒漠。
4.对土壤: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对资源:气候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形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气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植株数量 | 灌木植物 | 1 | 1.00 | 1.00 | 1.00 | 1.00 |
草本植物 | 1 | 1.18 | 1.20 | 1.21 | 1.23 | |
地上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9 | 1.10 | 1.12 | 1.11 |
草本植物 | 1 | 1.47 | 1.55 | 1.52 | 1.53 | |
地下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1 | 0.99 | 0.98 | 0.97 |
草本植物 | 1 | 1.21 | 1.29 | 1.42 | 1.58 |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1)A (2)D (3)D [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故选A。第(2)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上升。故选D。第(3)题,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少、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有萎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有繁茂的趋势。故选D。]
知识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荒漠环境。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
要素分析法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常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其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的变化,最后分析“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考法1 结合生态环境治理案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1.A 2.D 3.C [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反思归纳]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实践应用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警示作用:针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恶化表现,分析对其恶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根本原因,寻找修复环境的方法与途径。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指导作用: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安排时,充分考虑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合理安排各种活动的方式、强度,以促进环境的和谐发展。
◎考法2 判读区域景观图,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如下图左图)。风滚草在随风滚动过程中会沿途留下种子,在合适的环境中,种子会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而堆积(如下面右图),对生产、生活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读图完成4~6题。
4.风滚草的主要生长习性为( )
A.耐寒 B.耐旱
C.耐风 D.耐渍
5.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旱灾 B.水源
C.大风 D.阻碍物
6.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 )
A.环境污染 B.土地退化
C.生物入侵 D.生物多样性增多
4.B 5.C 6.C [第4题,根据材料“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可知,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耐旱。第5题,由材料可知,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因此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C正确。第6题,风滚草在随风滚动的过程中会沿途留下种子,在合适的环境中,种子会发生新芽,由此可知,风滚草生命力极强,一旦在新栖息地大量繁殖,可能会导致生物入侵,C正确。]
◎考法3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湖北重点中学模拟)某群岛面积12 200平方千米,由大约200个岛屿组成,岛上建有一座城镇。岛上植被低矮、浓密,为无天然树木生长的草原,土生的陆地哺乳动物已不复可见。读下图,完成7~8题。
7.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阴凉多风的气候 B.过早与大陆分离
C.过于单一的地形 D.火山的不断喷发
8.群岛禽鸟丰富得益于( )
A.靠近大陆的位置 B.流经沿岸的洋流
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 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7.A 8.B [第7题,该群岛常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阴凉多风的气候不利于树木生长,是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的最主要原因,A正确。第8题,禽鸟丰富的原因是食物丰富,食物丰富得益于沿岸有寒流流经,鱼类饵料丰富,鱼类数量大,B正确;大型食肉动物的存在、靠近大陆对鸟类影响不大,A、C错;该岛上有城镇分布,不能判断人类活动影响强弱,D错。]
9.(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
图a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 若进一步扩大矿泉水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将会造成该地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减少了河流的补给水源,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等。
[答案]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考法4 结合区域环境变迁研究,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0.(2018·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图Ⅰ
图Ⅱ
(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2)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
D.围湖造田
(1)B (2)D (3)A [第(1)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2)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第(3)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2001~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 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4·全国卷Ⅱ)如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1.B 2.C [第1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故选B。第2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对;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做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故D错。]
(2019·宁夏银川二中模拟)森林凋落物也可称为枯落物(如枯叶、枯枝、果实等),下图为世界某地甲、乙两树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乙树种分布地区在欧洲对应的气候类型为(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4.甲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下列地区中的( )
A.藏北高原 B.大兴安岭北部
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
5.造成甲树种春季凋落量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阴雨天多,风力较大
B.春季降水相对较少,气温回升快,植物蒸腾作用较强
C.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D.春季寒潮多发,低温影响明显
3.A 4.C 5.B [第3题,图中乙树种在秋季凋落量大,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分布地区在欧洲对应的气候类型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树种凋落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东部。第4题,由图可知,甲树种全年都有凋落物,说明全年有生长凋落现象,且2、3月份凋落量较大,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藏北高原地区以高寒草甸植被为主,森林面积小,A错。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以针叶林为主,冬季凋落量大,B错。华北平原地区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季凋落量大,D错。第5题,甲树种春季凋落量较大,最主要原因是春季降水相对较少,气温回升快,植物蒸腾作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