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4章第2讲 山地的形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75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4章第2讲 山地的形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759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4章第2讲 山地的形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75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4章第2讲 山地的形成
展开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以地质剖面图、景观示意图、区域分布图等为载体,多角度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2016·全国卷Ⅲ·T10;2014·全国卷Ⅰ·T4。
1.综合思维:掌握理解主要地质结构特点,综合分析其对一些典型地貌形态形成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合理开发资源、有效规避地质风险。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褶皱与褶皱山
读褶皱示意图,回答问题。
(1)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基本单位:褶曲。
(3)两种基本形态。
甲背斜
乙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背斜顶部岩层②③④⑤⑥已被侵蚀掉)
(4)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板块划分
板块运动
形成的地貌
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背离运动
张裂区—裂谷或海洋
相对运动
碰撞区—高大的褶皱山系
2.断层与断块山
读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两种形态:图中甲为地垒,乙为地堑。
(3)对地貌的影响。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3.岩浆活动与火山
(1)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地表而形成。
(2)组成:图中甲火山口和乙火山锥两部分。
(3)典型地形:
①岩浆沿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②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喷出,形成火山,如长白山主峰。
1.把握地质构造特点、准确判断构造类型
(1)依据形态判断背斜与向斜: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在岩层弯曲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
(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如水库大坝应避开断层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考法1 依据地质剖面图分析,考查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1.D 2.C [第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B (2)B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解题技巧]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考法2 分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及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影响
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图1中AB剖面某连续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与地表距离)图,据此回答3~4题。
图1 图2
3.甲处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分别是( )
A.背斜 山岭 B.背斜 山谷
C.向斜 山岭 D.向斜 山谷
4.图示地区( )
A.甲处可能埋藏有石油
B.m河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可能是因为该处位于凹岸
C.甲河段一定能找到鹅卵石
D.n河的含沙量比m河大
3.D 4.B [第3题,通过图1可以看出,甲处有河流经过,该处应是一个河谷;通过图2可以看出,该岩层在AB段的形态与当地地表起伏一致,说明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应为向斜。第4题,甲处是向斜,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由于不清楚植被覆盖状况,故不能断定n河的含沙量比m河大,D错;通过图1可以看出m河注入干流处位于凹岸,侵蚀作用较强,这很有可能是该处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B对。]
◎考法3 依据地形剖面图判读,考查地质构造及影响
如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5~6题。
5.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5.D 6.C [第5题,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线反映了该岩层埋藏的水平形态及其连续性,由地形剖面线可知,①②③④四处均为谷地;由同一埋藏深度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①②④三地对应的岩层向上弯曲,应为背斜构造,③对应的岩层发生断裂,其对应的谷地应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①④地背斜顶部已被侵蚀,说明两地所在谷地是背斜谷;②地背斜顶部未被侵蚀,说明其谷地形成于背斜的顶部,不是背斜谷。第6题,⑤处的沉积岩层与附近岩层并不连续,且有明显下移,说明⑤处岩层断裂下降,故C项正确。如果是褶曲,则岩层不会断开,故排除A、B项。如果发生断裂上升,则⑤处右侧的岩层应相对上移。]
◎考法4 借助景观图片分析、考查地质构造及对地貌影响
7.(2017·天津高考)读下图,该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B [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如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A [根据图示判断,图中景观为山地景观,应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山地一侧地势陡峭,应为断块山,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断裂上升。]
◎考法5 联系人类生产活动实际,考查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页岩气是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蕴藏于页岩或泥岩及其夹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和常规天然气一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现有的页岩气开采过程,是将以百万升计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下图为页岩气埋藏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我国下列四地中页岩气储量最丰富的是( )
A.太行山脉 B.江南丘陵
C.云贵高原 D.四川盆地
9.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会直接诱发( )
A.泥石流 B.火山爆发
C.滑坡 D.地震
8.D 9.D [第8题,根据图示岩层形态,图中页岩气储量丰富区位于向斜中,是低洼的沉降地带,而从地质构造来看,四川盆地是沉降地带,有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D对;太行山脉、江南丘陵、云贵高原都是隆起抬升的地形区,不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第9题,由材料可知,页岩气开采过程中要压裂岩层,而岩层断裂必然要释放能量,可直接诱发地震,D对;泥石流灾害一般是由强降水或冰雪融水引发的,火山爆发要有岩浆活动,滑坡主要与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有关,地下岩层断裂不会直接诱发这些灾害,A、B、C错。]
知识点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方式
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①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线路选址及走向
①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多呈“之”字状;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选择适宜的过河点;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⑦避开沼泽
充分考虑地形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线
网
密
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山区河谷地带密度较大
山区河谷地带,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因此线网密度大
[图文助记]
山区交通路线建设示意图
◎考法1 分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考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1.(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教师备用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PQ线
(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 B.KMNQPT线
C.KLOPT线 D.KST线
(1)B (2)D [第(1)题,因为KM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说明该处为山脊,由此判断B项正确;A项中KL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C项中NQ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KPQ处等高线没有发生明显弯曲,说明该地既不是山脊也不是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D项与题意不符。第(2)题,因为KST线经过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且沿线没有跨越河流,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由此判断D项正确;A项中KRQ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与公路选线应选择坡度较缓、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的原则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B项KMNQPT线KM处为山脊不适宜修路,PT处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B项与题意不符;C项KLO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
◎考法2 依据区域景观图片,考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一位去西藏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车儿沿着川藏公路前行,只见一个个典型的藏族村落依山傍水地散布在公路两旁,一条浅浅的小河与公路相依相偎地蜿蜒流淌。”下图示意川藏公路中的一段。据此回答2~3题。
2.川藏公路多沿河修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取水方便 B.气温高
C.地势起伏小 D.聚落多
3.川藏公路多建在河谷的北岸,是因为北岸( )
A.光照条件好,行车安全
B.植被茂密,泥石流较少
C.沉积为主,路基更稳定
D.气温高,积雪比南岸少
2.D 3.A [第2题,山区公路多沿河而建,部分原因是沿河地带地势起伏小(容易修建),最重要的原因是山区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沿河修路方便居民出行。第3题,川藏公路穿越高山峡谷,谷底较深,光照条件较差,河谷北岸属于阳坡,光照条件相对较好。]
学科素养提能——地理图表专攻(九)|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单纯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地表景观与地层结构示意图(图2),地质构造示意图(图3)。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图1 图2
图3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层结构,以沉积岩层为主,一般情况下,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
(2)地壳运动使水平岩层发生了一系列的弯曲变形,直接影响了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构造,多形成山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多形成谷地,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形成断层构造,多形成断块山地。
(3)岩浆活动常常使冷凝而成的岩浆岩脉侵入到水平分布的沉积岩层中,其岩脉接触带上层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会不断遭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从而会导致某些岩层的缺失。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母题示例] (2016·浙江高考·节选)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解题流程]
1.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
(1)“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根据地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
(2)“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阶地高低与地壳抬升幅度有关。
2.从图表中获取解题信息
[尝试解答] C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1)D (2)A [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第(2)题,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8·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C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2019·广东二模)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其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2~4题。
2.椭圆形筒状高地M属于( )
A.风力堆积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流水堆积地貌 D.火山地貌
3.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 )
A.西南 B.东南
C.东北 D.西北
4.下列属于研究该区域地质地貌的价值是( )
A.探明该地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
B.探明该地区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
C.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
D.通过粗玄岩中的生物化石证明海陆变迁
2.D 3.A 4.C [第2题,结合材料,M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且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所以M地地貌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第3题,读图可知,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西南方向,该方向放射状节理数量多且长。第4题,无法通过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为向斜还是背斜,所以不能探明地下淡水资源,A项错;该地为火山地貌,不会有煤炭、油气资源,B项错;根据该地的岩层类型,可以推断其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粗玄岩为玄武岩,没有化石。]
(2019·湖北联考)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5~6题。
5.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
A.裂谷、东西走向
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
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
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
6.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甲 B.丙 C.乙 D.丁
5.B 6.C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干流基本平行,应为褶皱所形成的平行山谷;河流都出现一致方向的弯曲(东北—西南走向),应由断层错位而形成。第6题,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M到N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乙线路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是最合理的线路。]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以地质剖面图、景观示意图、区域分布图等为载体,多角度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2016·全国卷Ⅲ·T10;2014·全国卷Ⅰ·T4。
1.综合思维:掌握理解主要地质结构特点,综合分析其对一些典型地貌形态形成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合理开发资源、有效规避地质风险。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褶皱与褶皱山
读褶皱示意图,回答问题。
(1)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基本单位:褶曲。
(3)两种基本形态。
甲背斜
乙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背斜顶部岩层②③④⑤⑥已被侵蚀掉)
(4)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板块划分
板块运动
形成的地貌
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背离运动
张裂区—裂谷或海洋
相对运动
碰撞区—高大的褶皱山系
2.断层与断块山
读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两种形态:图中甲为地垒,乙为地堑。
(3)对地貌的影响。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3.岩浆活动与火山
(1)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地表而形成。
(2)组成:图中甲火山口和乙火山锥两部分。
(3)典型地形:
①岩浆沿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②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喷出,形成火山,如长白山主峰。
1.把握地质构造特点、准确判断构造类型
(1)依据形态判断背斜与向斜: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在岩层弯曲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
(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如水库大坝应避开断层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考法1 依据地质剖面图分析,考查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1.D 2.C [第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B (2)B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解题技巧]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考法2 分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及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影响
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图1中AB剖面某连续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与地表距离)图,据此回答3~4题。
图1 图2
3.甲处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分别是( )
A.背斜 山岭 B.背斜 山谷
C.向斜 山岭 D.向斜 山谷
4.图示地区( )
A.甲处可能埋藏有石油
B.m河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可能是因为该处位于凹岸
C.甲河段一定能找到鹅卵石
D.n河的含沙量比m河大
3.D 4.B [第3题,通过图1可以看出,甲处有河流经过,该处应是一个河谷;通过图2可以看出,该岩层在AB段的形态与当地地表起伏一致,说明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应为向斜。第4题,甲处是向斜,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由于不清楚植被覆盖状况,故不能断定n河的含沙量比m河大,D错;通过图1可以看出m河注入干流处位于凹岸,侵蚀作用较强,这很有可能是该处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B对。]
◎考法3 依据地形剖面图判读,考查地质构造及影响
如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5~6题。
5.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5.D 6.C [第5题,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线反映了该岩层埋藏的水平形态及其连续性,由地形剖面线可知,①②③④四处均为谷地;由同一埋藏深度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①②④三地对应的岩层向上弯曲,应为背斜构造,③对应的岩层发生断裂,其对应的谷地应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①④地背斜顶部已被侵蚀,说明两地所在谷地是背斜谷;②地背斜顶部未被侵蚀,说明其谷地形成于背斜的顶部,不是背斜谷。第6题,⑤处的沉积岩层与附近岩层并不连续,且有明显下移,说明⑤处岩层断裂下降,故C项正确。如果是褶曲,则岩层不会断开,故排除A、B项。如果发生断裂上升,则⑤处右侧的岩层应相对上移。]
◎考法4 借助景观图片分析、考查地质构造及对地貌影响
7.(2017·天津高考)读下图,该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B [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如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A [根据图示判断,图中景观为山地景观,应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山地一侧地势陡峭,应为断块山,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断裂上升。]
◎考法5 联系人类生产活动实际,考查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页岩气是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蕴藏于页岩或泥岩及其夹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和常规天然气一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现有的页岩气开采过程,是将以百万升计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下图为页岩气埋藏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我国下列四地中页岩气储量最丰富的是( )
A.太行山脉 B.江南丘陵
C.云贵高原 D.四川盆地
9.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会直接诱发( )
A.泥石流 B.火山爆发
C.滑坡 D.地震
8.D 9.D [第8题,根据图示岩层形态,图中页岩气储量丰富区位于向斜中,是低洼的沉降地带,而从地质构造来看,四川盆地是沉降地带,有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D对;太行山脉、江南丘陵、云贵高原都是隆起抬升的地形区,不利于页岩气储存和聚集。第9题,由材料可知,页岩气开采过程中要压裂岩层,而岩层断裂必然要释放能量,可直接诱发地震,D对;泥石流灾害一般是由强降水或冰雪融水引发的,火山爆发要有岩浆活动,滑坡主要与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有关,地下岩层断裂不会直接诱发这些灾害,A、B、C错。]
知识点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方式
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①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线路选址及走向
①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多呈“之”字状;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选择适宜的过河点;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⑦避开沼泽
充分考虑地形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线
网
密
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山区河谷地带密度较大
山区河谷地带,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因此线网密度大
[图文助记]
山区交通路线建设示意图
◎考法1 分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考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1.(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教师备用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PQ线
(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 B.KMNQPT线
C.KLOPT线 D.KST线
(1)B (2)D [第(1)题,因为KM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说明该处为山脊,由此判断B项正确;A项中KL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C项中NQ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KPQ处等高线没有发生明显弯曲,说明该地既不是山脊也不是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D项与题意不符。第(2)题,因为KST线经过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且沿线没有跨越河流,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由此判断D项正确;A项中KRQ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与公路选线应选择坡度较缓、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的原则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B项KMNQPT线KM处为山脊不适宜修路,PT处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B项与题意不符;C项KLO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
◎考法2 依据区域景观图片,考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一位去西藏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车儿沿着川藏公路前行,只见一个个典型的藏族村落依山傍水地散布在公路两旁,一条浅浅的小河与公路相依相偎地蜿蜒流淌。”下图示意川藏公路中的一段。据此回答2~3题。
2.川藏公路多沿河修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取水方便 B.气温高
C.地势起伏小 D.聚落多
3.川藏公路多建在河谷的北岸,是因为北岸( )
A.光照条件好,行车安全
B.植被茂密,泥石流较少
C.沉积为主,路基更稳定
D.气温高,积雪比南岸少
2.D 3.A [第2题,山区公路多沿河而建,部分原因是沿河地带地势起伏小(容易修建),最重要的原因是山区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沿河修路方便居民出行。第3题,川藏公路穿越高山峡谷,谷底较深,光照条件较差,河谷北岸属于阳坡,光照条件相对较好。]
学科素养提能——地理图表专攻(九)|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单纯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地表景观与地层结构示意图(图2),地质构造示意图(图3)。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图1 图2
图3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层结构,以沉积岩层为主,一般情况下,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
(2)地壳运动使水平岩层发生了一系列的弯曲变形,直接影响了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构造,多形成山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多形成谷地,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形成断层构造,多形成断块山地。
(3)岩浆活动常常使冷凝而成的岩浆岩脉侵入到水平分布的沉积岩层中,其岩脉接触带上层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会不断遭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从而会导致某些岩层的缺失。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母题示例] (2016·浙江高考·节选)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解题流程]
1.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
(1)“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根据地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
(2)“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阶地高低与地壳抬升幅度有关。
2.从图表中获取解题信息
[尝试解答] C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1)D (2)A [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第(2)题,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8·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C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2019·广东二模)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其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2~4题。
2.椭圆形筒状高地M属于( )
A.风力堆积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流水堆积地貌 D.火山地貌
3.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 )
A.西南 B.东南
C.东北 D.西北
4.下列属于研究该区域地质地貌的价值是( )
A.探明该地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
B.探明该地区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
C.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
D.通过粗玄岩中的生物化石证明海陆变迁
2.D 3.A 4.C [第2题,结合材料,M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且在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所以M地地貌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第3题,读图可知,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西南方向,该方向放射状节理数量多且长。第4题,无法通过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为向斜还是背斜,所以不能探明地下淡水资源,A项错;该地为火山地貌,不会有煤炭、油气资源,B项错;根据该地的岩层类型,可以推断其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粗玄岩为玄武岩,没有化石。]
(2019·湖北联考)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5~6题。
5.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
A.裂谷、东西走向
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
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
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
6.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甲 B.丙 C.乙 D.丁
5.B 6.C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干流基本平行,应为褶皱所形成的平行山谷;河流都出现一致方向的弯曲(东北—西南走向),应由断层错位而形成。第6题,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M到N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乙线路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是最合理的线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