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4章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展开第3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最新考纲 | 考法指南 | 核心素养 |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结合区域分布图及相关统计图表,聚焦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考查自然资源的影响及自然灾害的危害。如2016·全国卷Ⅱ·T6~8,2016·全国卷Ⅲ·T37,2015·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Ⅱ·T11,2014·全国卷Ⅱ·T6~7。 | 1.区域认知:依据经纬度信息及其他信息定位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资源的分布、开发状况或自然灾害的类型、危害,综合分析资源开发的影响或灾害的成因等。 3.地理实践力:观察身边的生产、生活实例,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
知识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资源概述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 | 按自然属性 | 关系 |
可再生资源 |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 是相对的,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
非可再生 资源 | 矿产资源 |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 时间 | 主要能源 | 煤炭利用程度 |
前煤炭时期 (木柴时代) | 18世纪中期以前 | 木柴、水力 | 很低 |
煤炭时期 | 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 | 煤炭 | 煤炭对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
后煤炭时 期(石油时代) | 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 | 石油 | 煤炭优势地位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 |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 ↓ ↓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
农业社会阶段 |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 地形、气候、水文等 |
工业社会阶段 |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
后工业化阶段 |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 后天性资源 |
趋势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重要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自然资源 | 我国分布 | 世界分布 | 合理利用 |
水资源 |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
土地资源 |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地区多林地 |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
森林资源 |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
矿产资源 | 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
考法1 创设新情景,考查某种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2015·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2.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1.A 2.A [第1题,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A。第2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故选A。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
考法2 借助统计图表,考查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合肥模拟)安徽省山区水资源较多,但人口少、耕地少;淮北平原地区水资源少,而人口多、耕地多。省内大部分地区已接近或达到中度、重度缺水,部分地区已达到极度缺水。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最南端。读2011年安徽省总用水量组成图和2011年安徽省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统计表,完成3~5题。
(单位:亿m3)
流域分区 | 年降水量 | 地表水资源量 | 水资源总量 |
全省 | 1 484.64 | 544.17 | 602.08 |
淮河流域 | 555.96 | 139.01 | 184.28 |
其中:淮北地区 | 281.93 | 54.20 | 95.47 |
淮南地区 | 274.03 | 84.81 | 88.81 |
长江流域 | 814.69 | 340.55 | 353.19 |
其中:江北地区 | 378.12 | 131.70 | 139.16 |
江南地区 | 436.57 | 208.85 | 214.03 |
新安江流域 | 113.99 | 64.61 | 64.61 |
3.材料表明( )
A.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与区域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B.安徽省南部水资源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大于北部
C.新安江流域水资源最为缺乏
D.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南部少、北部多
4.安徽省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短缺
B.水资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C.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组合不协调
D.水资源总量日益减小
5.安徽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压缩工业生产规模
B.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提高水资源总量
C.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种植业比重
3.A 4.C 5.C [第3题,表格中显示,年降水量大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即水资源总量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由所学知识可知,安徽省南部水资源总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小于北部。新安江流域地处皖南山区,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都较小,虽然水资源总量较少,但不缺乏。读表可知,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多于淮河流域,即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南部多、北部少。第4题,安徽省水资源总量较多,但区域分布不均衡。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安徽省水资源消费结构较合理。材料显示,安徽省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组合不协调。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水资源总量日益减小的情况。第5题,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5.1%,居第一位。因此,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安徽省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方法技巧]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1)看降水、蒸发的对比及流域面积的大小状况分析水资源的丰歉
结论: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
(2)看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分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区域气候的降水、气温变化特点影响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考法3 结合时事新闻,考查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据此完成6~8题。
6.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8.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6.B 7.D 8.C [第6题,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沉积岩,B正确。第7题,可燃冰可部分替代石油;可燃冰主要蕴藏在深海,开发成本高;页岩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页岩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清洁能源,D正确。第8题,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四个区域中,青藏高原有多年冻土,可能有可燃冰。故选C。]
知识点二|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概述
(1)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成因类型: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
(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4)
2.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
②→→
③二者关系:二者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①原因:
自然 | 气候 |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 |
地貌 | 流域地貌特征 | |
水文 | 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 | |
植被 | 植被分布 | |
人为 | 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
②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
③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1夏季风强,我国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我国北旱南涝。
2分析某流域洪涝灾害特点主要包括:开始早晚、持续时间、来势、洪峰次数、水位高低等。
(3)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
①工程措施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治理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治理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②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
a.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b.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1.干旱灾害
(1)成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特征(降水和蒸发)、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农作物需水季节。
②人为原因: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干旱,如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2)防御措施
①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②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③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
④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2.寒潮灾害
(1)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
(2)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3)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采取措施确保农(棚体加固、压紧棚膜、保温防冻)牧(圈舍加固、畜禽保暖)业安全;注意交通安全,防寒保暖等。
3.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 ①降水(暴雨诱发为主,其中泥石流必须有降水参与,但滑坡在无降水发生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降水只是更能诱发滑坡发生);②地形坡度(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③植被(植被覆盖差);④岩石破碎,地表多松散碎屑物(可能是板块、断层导致地壳运动活跃或风化作用导致岩石破碎) |
人为原因 | 破坏植被(乱砍滥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
治理措施 | 加固陡坡;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制定法律法规;增强意识 |
考法1 结合分布示意图,考查某类自然灾害的防御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最常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1.A 2.B [第1题,由图中相关信息可知图示为我国长江荆江河段,对该河段而言,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河道弯曲,地势低洼等。第2题,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修筑大堤。支流众多、洪峰叠加是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水的原因之一,而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也是针对中下游多洪水灾害而采取的措施。]
考法2 结合相关统计图表,考查某类自然灾害的成因
下图为1969年~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4.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3.B 4.A [第3题,图中信息显示,受灾面积有增加的趋势,复杂度指数波动较大,且近年来有增大的趋势。第4题,造成洪灾的因素可分为气象因素和水文因素,C、D有利于减轻洪灾,冰川消融对东部省区影响较小,故A项正确。]
考法3 通过示意图分析,考查某类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影响
(2019·云南昆明检测)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岩溶通道形成的地质环境主要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暖湿润 D.寒冷湿润
6.图示地区( )
①甲地易发滑坡灾害 ②乙地为板块张裂区 ③丙地为向斜谷 ④丁地可能为某次地震的震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C 6.D [第5题,该地为石灰岩广布的西南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从而会形成岩溶通道等喀斯特地貌。故选C项。第6题,据图可知,甲地山高坡陡,易发滑坡灾害,①正确;乙地为断层构造,②错误;丙地沉积岩层上拱,可判断为背斜部位,③错误;丁地为断层部位,地壳不稳定,可能为某次地震的震源,④正确。故选D项。]
考法4 结合文字材料分析,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
7.(2016·全国卷Ⅰ)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解析] 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分析,要抓住“夏秋”“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河谷狭窄”等关键信息。“夏秋”——气温高,冰川融水多,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形成泥石流的水源特别丰富;“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河谷狭窄”——流速快,泥石流能量集中;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落差大。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考法5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
8.(2015·全国卷Ⅱ)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洪水灾害的自然原因。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气候(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水系发达)等方面回答。读取图文材料可知M市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集水面积广,海水顶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雨。
[答案] M市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市附近入海。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风电占丹麦总发电量的20%,萨姆斯岛是丹麦的新能源样板区,岛上能源自给自足,几乎实现“碳的零排放”。读图,完成1~2题。
1.丹麦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因为该地区( )
A.飓风频繁登陆
B.季风环流显著
C.盛行西风强盛
D.极地东风强劲
2.与新能源样板区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发展新能源的劣势是( )
A.风力资源匮乏
B.土地资源短缺
C.劳动力资源不足
D.科技水平较低
1.C 2.D [第1题,据图,丹麦位于西风带,终年受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C项正确。高纬度飓风影响小,故A项错误;欧洲无季风,故B项错误;极地东风在高纬度,故D项错误。第2题,我国西北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A项错误;西北地广人稀,B项错误;劳动力不是影响风能开发的区位因素,C项错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科技水平比欧洲低,故D项正确。]
下图中甲为一张长12米、宽4米的大网,网的下方有水槽可以把网上流下的水引向一个蓄水池。乙为南美洲部分国家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人们利用图甲中设施收集的水资源是( )
A.生物水 B.冰川融水
C.雾水 D.雨水
4.图甲中设施最有可能位于图乙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3.C 4.A [第3题,该设施利用网收集雾水,雾滴经过碰撞变成较大水滴下流,就可以收集加以利用。第4题,采用这种方式收集水资源的地区应该具有降水少,但多雾的特征。通常分布在经常云雾缭绕、风力较大的高山地区,海岛以及距海较近的山坡上等。图中①地位于沿海地区,且在安第斯山的山坡上。]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5~7题。
5.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冰雹
6.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①春季多阴雨 ②冷空气势力强大 ③农事活动较早 ④梅雨提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为减轻图中各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5.A 6.A 7.B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干旱发生。第6题,华南地区的春季多阴雨天气,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冷空气势力强大,都会使华南地区遭受低温冷害。第7题,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