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导与练》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七章第2讲 世界热点国家讲义
展开
第2讲 世界热点国家
(对应学生用书第202~214页)
*
读图查找:
(1)120°W、90°W、北回归线、北极圈等穿过的主要地区。
(2)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墨西哥湾、哈得孙湾。
(3)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海岸山脉、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中央大平原。
(4)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
1.综合分析美国主要农业带(区)的发展条件
农业带(区)
分布
发展条件
乳畜带
五大湖及东北部地区
①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②土地较贫瘠,不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畜牧业;③城市和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玉米带
中央平原中北部
①地势低平,土层深厚;②气候温和,雨量适中;③利于大豆、玉米轮作
小麦区
中央平原中部、北部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雨热同期;③水源充足;④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
棉花带
35°N以南
①热量充足,无霜期长;②春夏季降水多,秋季降水少,适宜棉花生长成熟;③由于土壤肥力下降,植棉业已衰落,现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西部的高原、盆地
①干旱少雨;②面积辽阔;③多天然牧场
2.综合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②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
③平原广阔,土壤肥沃,邻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人文条件
①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市场广阔;
③五大湖水运便利;
④发达的科技
【思考探究1】 甲山谷长约225 km,宽8 km~24 km,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 km2。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甲山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影响区域气候特征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谷地夏热
①大气环流因素——气压带、天气、光照;
②植被覆盖因素——植被少,升温快;
③峡谷地形因素——封闭,散热难
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植被覆盖率低,升温快,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峡谷地形,地形封闭,不易散热。
【思考探究2】 一位到温哥华岛(下图)环岛旅游的游客,发现该岛东侧海岸城镇较多,其中维多利亚是该区域最古老的城市;岛屿西侧海岸有许多高大的乔木,为著名的温带雨林(相对于热带雨林,气候更加温和,冬暖夏凉),并有许多峡湾和峭壁,建有大量的省立或国家公园。
分析温哥华岛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影响区域城市分布位置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城市分布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①天气及光照等;②气温;
人文条件:①岛屿物资补给;②开发历史;③交通
答案:岛屿东部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较为充足;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气温较高;靠近本土(大陆),可便捷地获取生产生活物资补给;东部开发历史更久,交通较为便利等。
1.美国自然条件与工农业、人口及城市的关系
2.美国铁路运输特点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由于美国本土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沿海航运发达。本土中部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航运价值大,故美国的铁路运输以东西向为主。
【思考探究3】 中央谷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断裂陷落带(位置见下图),位于海岸山脉与内华达山脉之间,为南北狭长的冲积平原。谷地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60mm,南部只有200~400mm,部分地区不到100mm;谷地内3/4的降水量集中于12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两季。南方的耕地占了全谷地的2/3,而北方的水资源占了全谷地的2/3。原来,中央谷地只能作为畜牧用地,随着加利福尼亚州水道系统的建设。中央谷地成为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1)分析加利福尼亚州水道系统建设的不利条件。
(2)说明加利福尼亚州水道系统对南部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区域自然条件对水道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水道系统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注重对人地关系的考查,对于水道建设时,可结合试题信息,从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角度分析;对于水道系统对农业的影响,可从水源及农业结构等角度分析。
“人”
“地”
水道建设——不利条件
①气候条件:降水量导致的可调水量少;
②地质条件:断裂地质构造导致的工程建设难度大
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①增加水源:供应农业用水;
②优化结构:增加原来受水源限制不能发展的农业种类
答案:(1)引水区降水不充沛,水量较小;引水线路所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难度高,工程量大;线路较长,输水过程中水量损失(蒸发、渗漏等)较大。
(2)缓解缺水状况,增加农业灌溉用水,(使其光热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蔬菜、水果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思考探究4】 “亚洲鲤鱼”生性好斗、食量大、繁殖快。20世纪60年代,美国从中国引入“亚洲鲤鱼”。目前,“亚洲鲤鱼”已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泛滥成灾(如图所示),美国政府拟投资180亿美元、耗时25年在芝加哥运河建坝阻止其入侵五大湖。2012年,我国某公司利用美国优质“亚洲鲤鱼”资源,在美国投资建厂,生产鱼胶原蛋白、鱼脑磷脂等高科技生物制品。
(1)分析“亚洲鲤鱼”大量繁殖对当地的不利影响。
(2)分析专家反对在芝加哥运河上建坝的理由。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物种入侵以及建坝造成的影响。
“人”
“地”
鲤鱼泛滥
(不利影响)
对“地”影响:
①破坏生态,②消耗人力、物力,③传统渔业
河流建坝
(反对理由)
①投资问题,②时效问题,③水运问题,④其他生态影响问题
答案:(1)抢占本土鱼类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消耗大量人力、财力,加大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当地传统渔业受损。
(2)投入大,耗时长,等堤坝建好,亚洲鲤鱼早已入侵五大湖区;可能通过轮船携带等其他方式进入五大湖,建坝效果不理想;隔断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水运系统,增加企业运输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大坝建设可能造成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美国西部和中国西部的自然环境和开发条件比较
比较项目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自
然
环
境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相近(均位于温带、亚热带)
濒临海洋
地处内陆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资源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均很丰富
缺少稀土、铁等矿产
有稀土、铁等矿产
开
发
条
件
有利
能源、有色金属丰富
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
利用铁路(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不利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思考探究5】 图中甲位置有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尼亚加拉河,沿河表层岩石坚硬,海拔由174 m降至75 m,在一个90°急转弯处,河道上横亘了一道石灰岩断崖,形成声势浩大的尼亚加拉瀑布(地处43°N)。冬季,各种冰柱垂岩而下,形成千奇百怪的冰雕,景色别有一番情趣。
分析观赏尼亚加拉冰瀑应该注意的自然方面问题。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野外冰瀑观赏应注意事项的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地理观察
(冰瀑观赏)
①天气问题——风、温度、雨雪天气等;
②交通问题——冬季水流分溅、路面结冰
答案:大风、低温、暴风雪等天气;路面结冰等。
【思考探究6】 浙江某中学生暑假期间到美国游玩,7月10日抵达甲地,7月26日从甲地返回。图1为美国西部地区简图及该同学的行程路线。图2为该同学乘飞机到达甲地上空时拍摄到的圆形农场,这种农场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
(1)指出甲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分析圆形农场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2)说出该同学从丙地到甲地过程中观测到的昼长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结合实际分析区域条件、区域环境问题及地理观测等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气候分析
①气候类型判定:经纬度、海陆位置;
②气候特征分析:雨热配合情况
环境分析
①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
②生产特征:大量抽水灌溉;
③产生问题:次生盐碱化
地理观测
①路线方向:自高纬向低纬;
②时间信息:7月中下旬,夏至之后(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③变化判定:昼变短,夜变长
答案:(1)不利条件:雨热不同期,夏季降水少。环境问题:该地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地下水中矿物质含量高,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2)昼长变短。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行程路线中纬度减小,昼长变短。
*
读图查找:
(1)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
(2)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顿河、乌拉尔河。
(3)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1.综合分析俄罗斯气候特点及成因
(1)特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成因:
①位于高纬地区,大部分地区在60°N 以北,太阳高度角小,接受太阳光照和热量少,因而气温低。
②地处亚洲大陆最北部,加上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地势,使得西伯利亚北部受北冰洋的影响很大,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造成气候严寒。尤其是冬季,气候更加寒冷、干燥、少雪、少云、日光微弱的特征。
③东部、南部地势较高,有一系列山地成为天然屏障,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深入,更加重了西伯利亚北部冬季寒冷的程度。
④西伯利亚北部的一些地方,如奥伊米亚康和维尔霍扬斯克等,均位于封闭的盆地中,本身积累的冷空气就很多,又有从山上滑下的新鲜冷空气的补充,使这里成为酷寒之地,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所在地。
2.综合分析俄罗斯交通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以铁路运输为主,水运比重低。
(2)成因
综合因素
具体分析
铁路运
输因素
人口经济分布:俄罗斯的经济和人口中心主要集中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
工业资源分布:俄罗斯工业发展的大部分资源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
国土特点:东西跨度大,运输距离长,铁路运输是最合理、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水运条
件差的
因素
河运条件:
①通航条件:俄罗斯虽多大河,但这些河流冰冻期长,通航期短;
②流向条件:俄罗斯河流大多呈南北流向,与俄罗斯货物、人口流动方向不一致
海运条件:
①港口条件:海岸线虽长,但除了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都有较长的封冻期;
②海域条件:除北冰洋外,其他海域港口与外洋联系需经过别国海域
【思考探究1】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湖水水质好,透明度极高,被誉为“西伯利亚的明眸”。冬季气温平均零下38℃,湖面有5个月的封冻,约90厘米厚,但冬季湖水接近夏季水温。湖内深处的温度一直保持不变,约3.5℃。湖区及附近常会出现大风和巨浪等恶劣天气。有336条河流注入贝加尔湖,但只有一条河——安加拉河从湖泊流出。如图1所示。在距离湖面100~200米的沙滩上,长有几十棵根部裸露在地上的松树,当地人称“高跷树”。如图2
所示。
(1)结合所学,分析贝加尔湖冬季湖水温度较高的原因。
(2)结合材料,指出安加拉河的水文特征。
思路点拨:对于湖水水温的分析,既要从湖水的受热——透明度高的冰层利于白天太阳辐射加热湖水,又要从冰层的保温——巨厚的冰层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两方面分析。安加拉河的水文特征分析,要结合材料逐项分析: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影响水温的综合因素
①受热因素:冰层透明度高,利于太阳辐射透射;
②保温因素:冰层厚度高,利于湖水保温
水文特征综合判读
①流量;②水位;③结冰期;④含沙量;⑤流速
答案:(1)湖水水质好,冰层透明度高,利于太阳辐射加热湖水;巨厚的冰层具有保温作用。
(2)流量大、流量稳定、水位变化小、河流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流经高原山区,流速较快。
1.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生产与分布的影响
(1)俄罗斯北部气温较低,是极地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是世界上最大的针叶林分布区。
(2)中南部地区夏季气温较高,但降水较少,水热配合欠佳;大部分地区是高原,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3)东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但多为山地,制约了种植业发展。
(4)只有东欧平原中南部,纬度相对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有伏尔加河和顿河流过,水热配合较好,以喜温凉的小麦、甜菜、马铃薯、亚麻等作物为主,为该国主要的农业区。
【思考探究2】 俄罗斯亚马尔半岛(如图)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3万亿立方米。2016年,俄罗斯、中国、法国在此进行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开发。液化天然气是将气态天然气经超低温液化而成,是地球上最干净的化石能源,其体积约为同等质量气态天然气的1/625,使用特殊船只运輸。亚马尔项目工程釆取模块化建设方案,整个项目设施由模块组成,不同种类的模块在全球多地制造完成后运往亚马尔半岛,随后在现场进行组装。其中85%的模块由中国企业承揽建造,仅一年工期便完成项目设施建设。2017年12月,项目正式投产,俄罗斯在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中的比例随之达到10%。随着北极航道的逐步开辟,亚马尔项目成为“冰上丝绸之路”中俄合作的经典范例。
(1)简析在亚马尔开展液化天然气项目的优势条件。
(2)分析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模块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影响。要注意分别从资源开发条件和工程建设条件进行分析作答:
“人”
“地”
人类活动——天然气资源开发
①资源条件;②气候条件;③交通条件;④市场条件
人类活动——天然气工程建设
①气候条件:施工难,工期长;②基础条件:人口少,基础差
答案:(1)亚马尔天然气储量丰富,油气资源充足;北极地区低温环境,有利于天然气液化;北极航道交通便利;国际市场广阔。
(2)气候严寒,冻土广布,且冬季昼长较短,施工环境恶劣;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完善。模块化建设利于减少建设成本,加快建设时间,提高工程效率。
俄罗斯的东部开发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比较
比较项目
俄罗斯东部开发
中国西部大开发
共
同
点
开发
目的
改变国内东西发展的不平衡,加强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优势
条件
资源、能源丰富;土地辽阔;煤炭、石油、天然气丰富;水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人均资源丰富
不
同
点
植被
状况
森林资源丰富
植被稀疏
气候
条件
纬度高,光照、热量不足
光照充足,光热条件较好
生态
问题
生态保护较好
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具体
措施
一方面修建大型水电站,开发秋明油田,铺设铁路;另一方面加强与中、日、韩的联系
开发时首先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此外,加快科教和人才开发,发展特色产业
【思考探究3】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对区域进行观察、考察,以推测分析区域生物分布特点,选择拍摄野生动物时拍摄地等。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地理
观察
(1)观察植被特点: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间接影响肉食性动物;
(2)观察空间特点:动物生存的空间差别及大小;
(3)观察气候特点:是否适于野生动物生存
野外
考察
(1)考察熊出没地点;
(2)考察拍摄的安全地点;
(3)考察拍摄时的光影条件(影响照片成像质量)
答案:(1)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
读图查找:
(1)赤道、10°N、20°N、北回归线、70°E、80°E、90°E穿过的主要地区。
(2)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马尔代夫群岛、斯里兰卡岛。
(3)印度河、恒河、喜马拉雅山脉。
(4)印度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中国、缅甸、尼泊尔、孟加拉国。
(5)印度的城市: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
1.综合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印度受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及河流状况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具体原因综合分析如下:
综合因素
具体分析
地理
位置
大部分地处热带,半岛伸入印度洋,大气运动强烈,同时水汽来源充足,易形成较多的降水
地形地势
北部山地,中部平原,从印度洋来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雨水大部分汇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地区,造成汇水区域过于集中,而地势较高地区的水量又难以满足需求
气候特点
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6~9月份,其他月份降水较少,6~9月易出现洪灾,而其他月份易形成旱灾
河流状况
河流较少,分洪泄洪能力较差,造成径流量变化大,汛期水量过大,旱季水量又不足
2.综合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条件
【思考探究1】 印度每年都会经历高温天气,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每年因高温入院、甚至死亡的人数很多。下面为新德里气温、降水资料图和新德里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新德里一年中日均气温最高的月份,并分析原因。
(2)近年来新德里受到高温天气袭击的频次增多,持续时间增长,试分析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综合分析影响区域某月份气温高的原因及推测影响气温变化原因的能力。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因素:(该月份)太阳高度大小及日照时间长短;
(2)天气因素:(该月份)天气阴晴对太阳辐射时间长短的影响;
(3)下垫面:(该月份)下垫面性质对升温、降温的影响
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1)全球变暖的大背景;
(2)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下垫面,如建设用地增多,植被及湿地、水面等减少
答案:(1)5月份。5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白昼较长,降水日数少,晴天多,接受太阳辐射多;5月降水量较少,地面、空气干燥,升温快。
(2)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植被和湿地面积不断减小。
【思考探究2】 如图为印度半岛略图,图中Q地被称为“世界雨极”。
分析Q地降水量大的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影响区域降水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降水丰富
①水汽来源:印度洋提供水汽;
②大气环流:夏季西南季风携带水汽;
③地形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
答案:夏季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富水汽,遇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
1.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南亚特别是印度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夏季风(西南季风)对南亚的农业有重要
影响。
2.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农作物
主要分布地区
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的关系
水稻
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
平原地形;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地面起伏平缓;虽降水较少,但灌溉水源充足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气温、降水适宜;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生长后期多晴朗天气
黄麻
恒河三角洲
气候湿热;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茶叶
东北部
排水良好的低山坡;气候湿润,雨水充足
甘蔗
恒河平原中部
气候湿热,降水量较多,水源充足
3.区域条件对印度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影响
工业部门
分布
分布条件
钢铁工业
德干高原
东北部
煤、铁、锰丰富,与矿区距离近
麻纺织工业
加尔各答
地处黄麻产地(恒河三角洲)
棉纺织工业
孟买
靠近最主要的棉花产区(德干高原西北部)
电子工业
班加罗尔
科技发达,环境优美
【思考探究3】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多山地,年降水量约1 778 mm,集中在6~10月;区域内人口稀少,农业不发达。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和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印度政府提出河流连接计划,修建水渠连接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下图为南亚局部区域略图。
分析印度的河流连接计划对孟加拉国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区域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能力。
“人”
“地”
人工水渠
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①影响布拉马普特拉河水量、水资源;
②影响孟加拉国段入海水量,海水倒灌,盐碱化
答案:截流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水量,会造成孟加拉国水资源减少(遇旱时,旱情加剧);入海口径流量减少,会造成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加重。
【思考探究4】 黄麻,种子小,顶土能力弱,苗期长,怕旱涝,生长期喜温湿。一般在3~5月播种,6~7月进入旺长期,印度东北部广泛种植黄麻。下图示意南亚部分区域。
分析气候对印度东北部黄麻种植的影响。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对农业影响的分析能力。
“人”
“地”
黄麻种植
气候对种植影响:
有利: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不利:①幼苗期雨季未开始,干旱;②季风气候不稳定,多旱涝灾害
答案:不利影响:3~5月黄麻播种期气候干旱,不利于幼苗生长;一年内明显分为旱、雨两季,旱涝灾害多发,对黄麻生长影响大。有利影响:生长期高温多雨,利于黄麻生长。
印度高速发展的计算机产业
近年来,航空航天工业及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其原因分析如下:
(1)印度曾为英国殖民地、英语成为其第二语言,并且普及率高,借助该优势,可畅通地从发达国家取得高新技术信息,加强了信息交流。
(2)印度的“强国梦”使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教育投入,提高素质教育的普及程度,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经过几年的发展,印度的科技人员数量已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位居世界第三。班加罗尔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凭借着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高水平的企业管理,现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
【思考探究5】 印度是一个生物种类多样的国家。近20年来,印度的遗传工程、细胞融合、细胞培养等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班加罗尔为南部的生物技术中心,有较多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分布于此。下图为印度地形示意图。
(1)分析印度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原因。
(2)据材料分析班加罗尔发展生物科技的有利条件。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生物多样性成因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区域产业发展条件的分析能力。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生物多样性推理能力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区域环境的多样性或复杂性:①气候复杂性,②地形复杂性
产业发展条件分析能力
发展条件:①资源条件,②环境条件,③技术条件
答案:(1)气候类型多样(纬度跨度大);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
(2)生物资源丰富;位于低纬高原,气候宜居(气候较凉爽);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多,具有技术和人才的优势。
*
读图查找:
(1)岛屿:北海道、四国、九州。
(2)城市: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横滨。
(3)洋流:千岛寒流、日本暖流;(4)海域:日本海、太平洋、濑户内海。
1.综合分析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
因素
具体分析
水汽
日本海提供充足的水汽
风向
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
地形
日本多山,山脉走向多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风带来水汽,水汽被抬升,形成地形雨
2.综合分析日本气候的差异
东西
差异
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点,其气候的东西差异表现为夏季东部太平洋沿岸降水多,冬季西部日本海沿岸降水多
南北
差异
日本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岛等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思考探究1】 流冰是冰花或冰块随着风浪、洋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随着冬季的推进,鄂霍次克海流冰面积不断增加,70%~80%的海域被流冰或冰原覆盖。如果冬季去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海沿岸的流冰会是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看着海水中漂浮的冰块漫延至天际,难以想像,这些流冰竟然会和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有着密切联系。与同纬度的中国东北相比,北海道冬季稍微温暖一些,沿岸海域很少封冻。这里是全球纬度最低、且有流冰现象的海域。
(1)描述从1月底到2月初开始,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等地观赏“流冰”的顺序,指出导致流冰分布边界位置自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
(2)观赏流冰是日本北海道的特色旅游项目。但有些年份流冰量少,甚至近海范围无冰可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海域流冰分布及影响流冰多少因素的综合分析。对于影响流冰分布的因素,可提取试题中流冰随“风浪、洋流”流动的信息,判定为冬季风和洋流共同的影响。对于有些年份流冰少的分析,主要从气温升高,导致流冰量少、规模小、融化多等角度分析。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流冰分布
的因素
①风力、风向:冬季风影响自北向南减弱;
②洋流流向:鄂霍次克海沿岸洋流自北向南流
流冰变
少因素
①流冰规模大小:暖冬,流冰少
②流冰融化:暖冬,流冰靠岸后融化
③风向、潮水:流冰被带离海岸
答案:(1)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等地由北至南,迎来流冰接岸。主要因素:主要取决于冬季风和洋流的共同作用。
(2)暖冬发生,气温升高,流冰的规模会相对萎缩,或造成冰量少。由于气温高,流冰在接岸后,冰块融化;或因为风向及海潮影响,流冰远离海岸,造成近海范围无冰可看。
1.日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日本工业分布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工业向南、北分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原有工业带已经发展到饱和状态,供水、用地紧张,提出了工业再配置问题,出现了分散的趋向。例如,九州岛已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被称为“硅岛”。
(2)产业向国外转移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设想,从劳动、资源密集型逐步转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进入20世纪80年代,加快了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逐渐向东亚其他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转移。目前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
【思考探究2】 某中学学生于暑假赴日本北海道交流访问,发现北海道地形多山地、丘陵,岛屿的东西两侧气候差异明显。有很多牧场,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成群的奶牛悠闲地吃草。据当地人介绍,每年春季偏南风初起,北海道东北部海域薄雾随之弥漫。北海道除海运外,陆地新干线网从北海道发出可至南部九州岛。
分析北海道畜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的原因。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深入分析能力。分析时要基于比较,从气候、地形、土地、交通、市场等角度分析作答。
“人”
“地”
种植业的
不利条件
畜牧业的
有利条件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弊,对畜牧业的利
地形、土地:对种植业的弊,对畜牧业的利
市场: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大
交通:对畜牧产品运输的保障
答案:北海道纬度较高,气候冬冷夏凉,云雾较多,光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可发展畜牧业;地形多山,平原狭小,耕地较少,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日本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高,乳畜产品市场广阔;畜牧业产值高于种植业,收益较高;北海道海陆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输出。
亚洲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
国家或地区
地域文化特点
自然环境原因
日本
轻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
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多地震
东西伯利亚
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为狗拉雪橇
气候寒冷、冰雪广布,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广
印度尼西亚
住高脚屋
气候炎热多雨,潮湿
沙特阿拉伯
住帐篷、着宽大袍子
气候炎热,大多过游牧生活
也门
住房墙厚、窗小
热带沙漠气候,减少热风进入室内
恒河三角洲
捕鱼为生,船为交通工具
降水丰沛,河网密布
【思考探究3】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传统民居的一种建筑方式,为木造建筑,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图1),图2中甲地山区是合掌造的主要分布区。合掌造其房梁为东西走向,朝向东、西两侧的墙壁厚度大,坡度也很大,并向下延伸接近地面,开有门窗的两面墙壁分别朝向南、北。
(1)分析合掌造东、西两侧墙壁厚度大、坡度大的原因。
(2)分析合掌造选择木、草作为建筑材料的合理性。
思路点拨: 该题考查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区域建筑特点的实践能力。对于房屋墙壁厚度及屋顶坡度的分析,要从该地所处位置,结合该地冬季的气候条件(气温、降水)进行分析。对于草、木为主的建筑材料分析,可提取试题中该地为山地的信息(山地多草木),结合该地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多地震的知识进行分析。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地理观察
①厚度大:该地位置靠近海洋,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大,挡风、防寒
②坡度大:该地冬季多雪,坡度大不会积雪,防止积雪过厚压塌房顶
地理分析
①草木的获取:该地为山区,木材和茅草丰富
②草木的好处:地处地震带,草木建筑遇地震损失小
答案:(1)该区域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影响,气候寒冷,墙壁厚度大能够有效阻挡来自东、西两侧(或西侧)的寒冷气流,防寒;该区域降雪量大,坡度大有利于积雪的滑落。
(2)当地为山区,木材和茅草丰富,可就地取材;日本多地震,木、草重量轻,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
读图查找:
(1)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回归线、20°S、40°W、60°W。
(2)海陆位置:大西洋。
(3)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4)亚马孙河。
1.综合分析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因素综合
具体分析
纬度位置
赤道横贯亚马孙河流域,热量条件优越
大气环流
该流域大部分处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地形
该流域的南、北、西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从大西洋吹送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在西部山地因抬升作用,形成丰沛的地形雨
洋流
东岸有暖流经过,增加了该地区的湿润程度
海陆轮廓
该流域处于拉丁美洲大陆最宽阔处
2.综合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因素综合
具体分析
位置
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
气候
流域内以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两种湿热气候为主,降水丰富
地形、洋流
亚马孙平原南、北、西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从大西洋吹送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在西部山地因抬升作用,形成丰沛的地形雨,再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
植被
地表植被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思考探究1】 在位于巴西东北部赤道附近的伦索伊斯国家公园,白色的沙丘连绵起伏。每年1~6月的雨季结束时,沙丘间便会出现数以千计的淡水湖,形成沙湖连缀的奇景。在旱季,从7~12月,持续不断的东北风能使沙丘从海岸边最远向内陆推移50千米,沙粒极细,构成了如同洁白的床单一般的风景。此区域内河如网织,两条大河从东西两面将“床单”揽入怀中。如图为巴西附近地区轮廓图及国家公园景观图。
简述沙丘间湖泊的形成原因。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沙漠地区形成季节性湖泊的成因。可从地势特点、降水特点、土质特点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湖泊成因
①地势:沙丘间地势低洼
②降水:雨季降水丰沛
③土质:沙粒极细,不易下渗,易积水
答案:沙丘之间地势低洼;每年1~6月为雨季,降水丰沛;沙漠的沙粒极细,渗透性弱,容易积水,故形成许多湖泊。
1.巴西的自然环境与其经济发展特征的联系
2.影响巴西亚马孙河通航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从源头到河口的落差小;河床深;河面宽且平坦;流速缓慢;终年不结冰;干流和各大支流之间可以直接通航;很少有浅滩和瀑布;通航里程长。
(2)不利条件:①亚马孙河河道分汊多,有的地方甚至和热带雨林交错在一起,容易迷失方向,船舶出事的几率很大,亚马孙平原的危险动物较多,对安全也有很大的威胁;②流经热带雨林,人口较少,经济落后,航运的需求少。
【思考探究2】 大豆喜暖、喜光,收获后的大豆吸湿性强,易霉变。我国每年都要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量大豆,仓储压力大。巴西大豆蛋白质含量更高,但运输费用高,依靠卡车从大豆产地运至港口且沿线公路运输效率低。2010年,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以每平方米不足3元的价格,贷款购买了300多万亩未开垦荒地,计划种植大豆并兴建铁路。但当地政府相继出台一些限制政策,种植和建设计划延迟。下图是巴西大豆产区及相关要素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说明巴西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的原因。
(2)依据交通现状,分析我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运输成本较高的原因。
思路点拨: 该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巴西地理环境特征对巴西农产品品质及对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对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的原因的分析,主要考虑气候特点。对运输成本较高的原因的分析,要全面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不足。
“人”
“地”
农业发展
——大豆品
质好
气候:
①热量:纬度低,热量足
②光照:a.纬度: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b.地形:高原地形,地势高,大气较稀薄,光照强;c.天气:热带草原气候,干季降水少,光照时间长
③温差:地势较高,大气较稀薄,昼夜温差较大,利于有机质积累
交通条件
——运输成
本高
①铁路条件:铁路基本没经过大豆产区
②公路条件:公路路面质量差,运量有限
③水运条件:a内河航线基本没经过大豆产区,b主要港口距我国较远
答案:(1)巴西大豆产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大部分产区地处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光照条件好,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地处高原,昼夜温差较大,利于有机质(蛋白质)的积累。
(2)巴西大豆产区缺乏铁路、内河航运线(巴西主要铁路走向、内河航运线大多不经过大豆产区);在陆上大豆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路面质量差,雨季道路泥泞,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海港距我国远,运输距离长。
亚马孙雨林探险的准备
去热带雨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防蚊虫,所以要带好防蚊液之类的。其他还有指北针、伞兵刀(丛林砍刀)、GPS导航、登山服(加头盔和摄灯)、战术手电、探照灯、对讲机、信号弹、登山镐(工兵铲)、帐篷、打火机等取火装置(最好为防水的)、望远镜、照相机(可选)、急救箱、海事卫星电话、压缩食品、饮用水、绳索、睡袋。帐篷一定要搭在高地上,防止山洪暴发。
【思考探究3】 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流域,该流域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统计,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自身。近几十年来,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大规模开发该流域,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殆尽。
(1)推测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对①②两地径流量变化大小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指出保护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热带雨林植被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推测分析能力及提出保护雨林措施的能力。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植被变化
影响推测
影响:②地径流变化更大
原因:①地降水主要来自雨林,流域面积较小,雨林调节能力小;②地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流域面积大,雨林调节能力大
森林保
护措施
伐、育结合;开发(雨林游、生态游)、保护结合(保护区、国际合作)
答案:(1)与①地相比,②地径流量变化更大。原因:与②地相比,①地位于亚马孙河流域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①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
(2)措施:对雨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提供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的保护;建立国际基金。
(对应学生用书第202~214页)
*
读图查找:
(1)120°W、90°W、北回归线、北极圈等穿过的主要地区。
(2)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墨西哥湾、哈得孙湾。
(3)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海岸山脉、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中央大平原。
(4)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
1.综合分析美国主要农业带(区)的发展条件
农业带(区)
分布
发展条件
乳畜带
五大湖及东北部地区
①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②土地较贫瘠,不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畜牧业;③城市和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玉米带
中央平原中北部
①地势低平,土层深厚;②气候温和,雨量适中;③利于大豆、玉米轮作
小麦区
中央平原中部、北部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雨热同期;③水源充足;④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
棉花带
35°N以南
①热量充足,无霜期长;②春夏季降水多,秋季降水少,适宜棉花生长成熟;③由于土壤肥力下降,植棉业已衰落,现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西部的高原、盆地
①干旱少雨;②面积辽阔;③多天然牧场
2.综合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②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
③平原广阔,土壤肥沃,邻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人文条件
①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市场广阔;
③五大湖水运便利;
④发达的科技
【思考探究1】 甲山谷长约225 km,宽8 km~24 km,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 km2。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甲山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影响区域气候特征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谷地夏热
①大气环流因素——气压带、天气、光照;
②植被覆盖因素——植被少,升温快;
③峡谷地形因素——封闭,散热难
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植被覆盖率低,升温快,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峡谷地形,地形封闭,不易散热。
【思考探究2】 一位到温哥华岛(下图)环岛旅游的游客,发现该岛东侧海岸城镇较多,其中维多利亚是该区域最古老的城市;岛屿西侧海岸有许多高大的乔木,为著名的温带雨林(相对于热带雨林,气候更加温和,冬暖夏凉),并有许多峡湾和峭壁,建有大量的省立或国家公园。
分析温哥华岛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影响区域城市分布位置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城市分布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①天气及光照等;②气温;
人文条件:①岛屿物资补给;②开发历史;③交通
答案:岛屿东部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较为充足;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气温较高;靠近本土(大陆),可便捷地获取生产生活物资补给;东部开发历史更久,交通较为便利等。
1.美国自然条件与工农业、人口及城市的关系
2.美国铁路运输特点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由于美国本土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沿海航运发达。本土中部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航运价值大,故美国的铁路运输以东西向为主。
【思考探究3】 中央谷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断裂陷落带(位置见下图),位于海岸山脉与内华达山脉之间,为南北狭长的冲积平原。谷地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60mm,南部只有200~400mm,部分地区不到100mm;谷地内3/4的降水量集中于12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两季。南方的耕地占了全谷地的2/3,而北方的水资源占了全谷地的2/3。原来,中央谷地只能作为畜牧用地,随着加利福尼亚州水道系统的建设。中央谷地成为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1)分析加利福尼亚州水道系统建设的不利条件。
(2)说明加利福尼亚州水道系统对南部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区域自然条件对水道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水道系统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注重对人地关系的考查,对于水道建设时,可结合试题信息,从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角度分析;对于水道系统对农业的影响,可从水源及农业结构等角度分析。
“人”
“地”
水道建设——不利条件
①气候条件:降水量导致的可调水量少;
②地质条件:断裂地质构造导致的工程建设难度大
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①增加水源:供应农业用水;
②优化结构:增加原来受水源限制不能发展的农业种类
答案:(1)引水区降水不充沛,水量较小;引水线路所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难度高,工程量大;线路较长,输水过程中水量损失(蒸发、渗漏等)较大。
(2)缓解缺水状况,增加农业灌溉用水,(使其光热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蔬菜、水果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思考探究4】 “亚洲鲤鱼”生性好斗、食量大、繁殖快。20世纪60年代,美国从中国引入“亚洲鲤鱼”。目前,“亚洲鲤鱼”已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泛滥成灾(如图所示),美国政府拟投资180亿美元、耗时25年在芝加哥运河建坝阻止其入侵五大湖。2012年,我国某公司利用美国优质“亚洲鲤鱼”资源,在美国投资建厂,生产鱼胶原蛋白、鱼脑磷脂等高科技生物制品。
(1)分析“亚洲鲤鱼”大量繁殖对当地的不利影响。
(2)分析专家反对在芝加哥运河上建坝的理由。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物种入侵以及建坝造成的影响。
“人”
“地”
鲤鱼泛滥
(不利影响)
对“地”影响:
①破坏生态,②消耗人力、物力,③传统渔业
河流建坝
(反对理由)
①投资问题,②时效问题,③水运问题,④其他生态影响问题
答案:(1)抢占本土鱼类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消耗大量人力、财力,加大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当地传统渔业受损。
(2)投入大,耗时长,等堤坝建好,亚洲鲤鱼早已入侵五大湖区;可能通过轮船携带等其他方式进入五大湖,建坝效果不理想;隔断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水运系统,增加企业运输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大坝建设可能造成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美国西部和中国西部的自然环境和开发条件比较
比较项目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自
然
环
境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相近(均位于温带、亚热带)
濒临海洋
地处内陆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资源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均很丰富
缺少稀土、铁等矿产
有稀土、铁等矿产
开
发
条
件
有利
能源、有色金属丰富
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
利用铁路(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不利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思考探究5】 图中甲位置有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尼亚加拉河,沿河表层岩石坚硬,海拔由174 m降至75 m,在一个90°急转弯处,河道上横亘了一道石灰岩断崖,形成声势浩大的尼亚加拉瀑布(地处43°N)。冬季,各种冰柱垂岩而下,形成千奇百怪的冰雕,景色别有一番情趣。
分析观赏尼亚加拉冰瀑应该注意的自然方面问题。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野外冰瀑观赏应注意事项的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地理观察
(冰瀑观赏)
①天气问题——风、温度、雨雪天气等;
②交通问题——冬季水流分溅、路面结冰
答案:大风、低温、暴风雪等天气;路面结冰等。
【思考探究6】 浙江某中学生暑假期间到美国游玩,7月10日抵达甲地,7月26日从甲地返回。图1为美国西部地区简图及该同学的行程路线。图2为该同学乘飞机到达甲地上空时拍摄到的圆形农场,这种农场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
(1)指出甲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分析圆形农场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2)说出该同学从丙地到甲地过程中观测到的昼长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结合实际分析区域条件、区域环境问题及地理观测等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气候分析
①气候类型判定:经纬度、海陆位置;
②气候特征分析:雨热配合情况
环境分析
①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
②生产特征:大量抽水灌溉;
③产生问题:次生盐碱化
地理观测
①路线方向:自高纬向低纬;
②时间信息:7月中下旬,夏至之后(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③变化判定:昼变短,夜变长
答案:(1)不利条件:雨热不同期,夏季降水少。环境问题:该地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地下水中矿物质含量高,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2)昼长变短。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行程路线中纬度减小,昼长变短。
*
读图查找:
(1)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
(2)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顿河、乌拉尔河。
(3)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1.综合分析俄罗斯气候特点及成因
(1)特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成因:
①位于高纬地区,大部分地区在60°N 以北,太阳高度角小,接受太阳光照和热量少,因而气温低。
②地处亚洲大陆最北部,加上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地势,使得西伯利亚北部受北冰洋的影响很大,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造成气候严寒。尤其是冬季,气候更加寒冷、干燥、少雪、少云、日光微弱的特征。
③东部、南部地势较高,有一系列山地成为天然屏障,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深入,更加重了西伯利亚北部冬季寒冷的程度。
④西伯利亚北部的一些地方,如奥伊米亚康和维尔霍扬斯克等,均位于封闭的盆地中,本身积累的冷空气就很多,又有从山上滑下的新鲜冷空气的补充,使这里成为酷寒之地,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所在地。
2.综合分析俄罗斯交通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以铁路运输为主,水运比重低。
(2)成因
综合因素
具体分析
铁路运
输因素
人口经济分布:俄罗斯的经济和人口中心主要集中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
工业资源分布:俄罗斯工业发展的大部分资源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
国土特点:东西跨度大,运输距离长,铁路运输是最合理、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水运条
件差的
因素
河运条件:
①通航条件:俄罗斯虽多大河,但这些河流冰冻期长,通航期短;
②流向条件:俄罗斯河流大多呈南北流向,与俄罗斯货物、人口流动方向不一致
海运条件:
①港口条件:海岸线虽长,但除了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都有较长的封冻期;
②海域条件:除北冰洋外,其他海域港口与外洋联系需经过别国海域
【思考探究1】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湖水水质好,透明度极高,被誉为“西伯利亚的明眸”。冬季气温平均零下38℃,湖面有5个月的封冻,约90厘米厚,但冬季湖水接近夏季水温。湖内深处的温度一直保持不变,约3.5℃。湖区及附近常会出现大风和巨浪等恶劣天气。有336条河流注入贝加尔湖,但只有一条河——安加拉河从湖泊流出。如图1所示。在距离湖面100~200米的沙滩上,长有几十棵根部裸露在地上的松树,当地人称“高跷树”。如图2
所示。
(1)结合所学,分析贝加尔湖冬季湖水温度较高的原因。
(2)结合材料,指出安加拉河的水文特征。
思路点拨:对于湖水水温的分析,既要从湖水的受热——透明度高的冰层利于白天太阳辐射加热湖水,又要从冰层的保温——巨厚的冰层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两方面分析。安加拉河的水文特征分析,要结合材料逐项分析: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影响水温的综合因素
①受热因素:冰层透明度高,利于太阳辐射透射;
②保温因素:冰层厚度高,利于湖水保温
水文特征综合判读
①流量;②水位;③结冰期;④含沙量;⑤流速
答案:(1)湖水水质好,冰层透明度高,利于太阳辐射加热湖水;巨厚的冰层具有保温作用。
(2)流量大、流量稳定、水位变化小、河流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流经高原山区,流速较快。
1.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生产与分布的影响
(1)俄罗斯北部气温较低,是极地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是世界上最大的针叶林分布区。
(2)中南部地区夏季气温较高,但降水较少,水热配合欠佳;大部分地区是高原,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3)东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但多为山地,制约了种植业发展。
(4)只有东欧平原中南部,纬度相对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有伏尔加河和顿河流过,水热配合较好,以喜温凉的小麦、甜菜、马铃薯、亚麻等作物为主,为该国主要的农业区。
【思考探究2】 俄罗斯亚马尔半岛(如图)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3万亿立方米。2016年,俄罗斯、中国、法国在此进行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开发。液化天然气是将气态天然气经超低温液化而成,是地球上最干净的化石能源,其体积约为同等质量气态天然气的1/625,使用特殊船只运輸。亚马尔项目工程釆取模块化建设方案,整个项目设施由模块组成,不同种类的模块在全球多地制造完成后运往亚马尔半岛,随后在现场进行组装。其中85%的模块由中国企业承揽建造,仅一年工期便完成项目设施建设。2017年12月,项目正式投产,俄罗斯在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中的比例随之达到10%。随着北极航道的逐步开辟,亚马尔项目成为“冰上丝绸之路”中俄合作的经典范例。
(1)简析在亚马尔开展液化天然气项目的优势条件。
(2)分析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模块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影响。要注意分别从资源开发条件和工程建设条件进行分析作答:
“人”
“地”
人类活动——天然气资源开发
①资源条件;②气候条件;③交通条件;④市场条件
人类活动——天然气工程建设
①气候条件:施工难,工期长;②基础条件:人口少,基础差
答案:(1)亚马尔天然气储量丰富,油气资源充足;北极地区低温环境,有利于天然气液化;北极航道交通便利;国际市场广阔。
(2)气候严寒,冻土广布,且冬季昼长较短,施工环境恶劣;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完善。模块化建设利于减少建设成本,加快建设时间,提高工程效率。
俄罗斯的东部开发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比较
比较项目
俄罗斯东部开发
中国西部大开发
共
同
点
开发
目的
改变国内东西发展的不平衡,加强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优势
条件
资源、能源丰富;土地辽阔;煤炭、石油、天然气丰富;水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人均资源丰富
不
同
点
植被
状况
森林资源丰富
植被稀疏
气候
条件
纬度高,光照、热量不足
光照充足,光热条件较好
生态
问题
生态保护较好
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具体
措施
一方面修建大型水电站,开发秋明油田,铺设铁路;另一方面加强与中、日、韩的联系
开发时首先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此外,加快科教和人才开发,发展特色产业
【思考探究3】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对区域进行观察、考察,以推测分析区域生物分布特点,选择拍摄野生动物时拍摄地等。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地理
观察
(1)观察植被特点: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间接影响肉食性动物;
(2)观察空间特点:动物生存的空间差别及大小;
(3)观察气候特点:是否适于野生动物生存
野外
考察
(1)考察熊出没地点;
(2)考察拍摄的安全地点;
(3)考察拍摄时的光影条件(影响照片成像质量)
答案:(1)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
读图查找:
(1)赤道、10°N、20°N、北回归线、70°E、80°E、90°E穿过的主要地区。
(2)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马尔代夫群岛、斯里兰卡岛。
(3)印度河、恒河、喜马拉雅山脉。
(4)印度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中国、缅甸、尼泊尔、孟加拉国。
(5)印度的城市: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
1.综合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印度受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及河流状况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具体原因综合分析如下:
综合因素
具体分析
地理
位置
大部分地处热带,半岛伸入印度洋,大气运动强烈,同时水汽来源充足,易形成较多的降水
地形地势
北部山地,中部平原,从印度洋来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雨水大部分汇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地区,造成汇水区域过于集中,而地势较高地区的水量又难以满足需求
气候特点
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6~9月份,其他月份降水较少,6~9月易出现洪灾,而其他月份易形成旱灾
河流状况
河流较少,分洪泄洪能力较差,造成径流量变化大,汛期水量过大,旱季水量又不足
2.综合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条件
【思考探究1】 印度每年都会经历高温天气,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每年因高温入院、甚至死亡的人数很多。下面为新德里气温、降水资料图和新德里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新德里一年中日均气温最高的月份,并分析原因。
(2)近年来新德里受到高温天气袭击的频次增多,持续时间增长,试分析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综合分析影响区域某月份气温高的原因及推测影响气温变化原因的能力。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因素:(该月份)太阳高度大小及日照时间长短;
(2)天气因素:(该月份)天气阴晴对太阳辐射时间长短的影响;
(3)下垫面:(该月份)下垫面性质对升温、降温的影响
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1)全球变暖的大背景;
(2)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下垫面,如建设用地增多,植被及湿地、水面等减少
答案:(1)5月份。5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白昼较长,降水日数少,晴天多,接受太阳辐射多;5月降水量较少,地面、空气干燥,升温快。
(2)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植被和湿地面积不断减小。
【思考探究2】 如图为印度半岛略图,图中Q地被称为“世界雨极”。
分析Q地降水量大的原因。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影响区域降水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降水丰富
①水汽来源:印度洋提供水汽;
②大气环流:夏季西南季风携带水汽;
③地形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
答案:夏季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富水汽,遇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
1.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南亚特别是印度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夏季风(西南季风)对南亚的农业有重要
影响。
2.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农作物
主要分布地区
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的关系
水稻
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
平原地形;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地面起伏平缓;虽降水较少,但灌溉水源充足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气温、降水适宜;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生长后期多晴朗天气
黄麻
恒河三角洲
气候湿热;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茶叶
东北部
排水良好的低山坡;气候湿润,雨水充足
甘蔗
恒河平原中部
气候湿热,降水量较多,水源充足
3.区域条件对印度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影响
工业部门
分布
分布条件
钢铁工业
德干高原
东北部
煤、铁、锰丰富,与矿区距离近
麻纺织工业
加尔各答
地处黄麻产地(恒河三角洲)
棉纺织工业
孟买
靠近最主要的棉花产区(德干高原西北部)
电子工业
班加罗尔
科技发达,环境优美
【思考探究3】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多山地,年降水量约1 778 mm,集中在6~10月;区域内人口稀少,农业不发达。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和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印度政府提出河流连接计划,修建水渠连接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下图为南亚局部区域略图。
分析印度的河流连接计划对孟加拉国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区域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能力。
“人”
“地”
人工水渠
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①影响布拉马普特拉河水量、水资源;
②影响孟加拉国段入海水量,海水倒灌,盐碱化
答案:截流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水量,会造成孟加拉国水资源减少(遇旱时,旱情加剧);入海口径流量减少,会造成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加重。
【思考探究4】 黄麻,种子小,顶土能力弱,苗期长,怕旱涝,生长期喜温湿。一般在3~5月播种,6~7月进入旺长期,印度东北部广泛种植黄麻。下图示意南亚部分区域。
分析气候对印度东北部黄麻种植的影响。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对农业影响的分析能力。
“人”
“地”
黄麻种植
气候对种植影响:
有利: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不利:①幼苗期雨季未开始,干旱;②季风气候不稳定,多旱涝灾害
答案:不利影响:3~5月黄麻播种期气候干旱,不利于幼苗生长;一年内明显分为旱、雨两季,旱涝灾害多发,对黄麻生长影响大。有利影响:生长期高温多雨,利于黄麻生长。
印度高速发展的计算机产业
近年来,航空航天工业及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其原因分析如下:
(1)印度曾为英国殖民地、英语成为其第二语言,并且普及率高,借助该优势,可畅通地从发达国家取得高新技术信息,加强了信息交流。
(2)印度的“强国梦”使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教育投入,提高素质教育的普及程度,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经过几年的发展,印度的科技人员数量已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位居世界第三。班加罗尔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凭借着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高水平的企业管理,现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
【思考探究5】 印度是一个生物种类多样的国家。近20年来,印度的遗传工程、细胞融合、细胞培养等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班加罗尔为南部的生物技术中心,有较多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分布于此。下图为印度地形示意图。
(1)分析印度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原因。
(2)据材料分析班加罗尔发展生物科技的有利条件。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生物多样性成因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区域产业发展条件的分析能力。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生物多样性推理能力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区域环境的多样性或复杂性:①气候复杂性,②地形复杂性
产业发展条件分析能力
发展条件:①资源条件,②环境条件,③技术条件
答案:(1)气候类型多样(纬度跨度大);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
(2)生物资源丰富;位于低纬高原,气候宜居(气候较凉爽);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多,具有技术和人才的优势。
*
读图查找:
(1)岛屿:北海道、四国、九州。
(2)城市: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横滨。
(3)洋流:千岛寒流、日本暖流;(4)海域:日本海、太平洋、濑户内海。
1.综合分析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
因素
具体分析
水汽
日本海提供充足的水汽
风向
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
地形
日本多山,山脉走向多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风带来水汽,水汽被抬升,形成地形雨
2.综合分析日本气候的差异
东西
差异
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点,其气候的东西差异表现为夏季东部太平洋沿岸降水多,冬季西部日本海沿岸降水多
南北
差异
日本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岛等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思考探究1】 流冰是冰花或冰块随着风浪、洋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随着冬季的推进,鄂霍次克海流冰面积不断增加,70%~80%的海域被流冰或冰原覆盖。如果冬季去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海沿岸的流冰会是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看着海水中漂浮的冰块漫延至天际,难以想像,这些流冰竟然会和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有着密切联系。与同纬度的中国东北相比,北海道冬季稍微温暖一些,沿岸海域很少封冻。这里是全球纬度最低、且有流冰现象的海域。
(1)描述从1月底到2月初开始,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等地观赏“流冰”的顺序,指出导致流冰分布边界位置自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
(2)观赏流冰是日本北海道的特色旅游项目。但有些年份流冰量少,甚至近海范围无冰可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海域流冰分布及影响流冰多少因素的综合分析。对于影响流冰分布的因素,可提取试题中流冰随“风浪、洋流”流动的信息,判定为冬季风和洋流共同的影响。对于有些年份流冰少的分析,主要从气温升高,导致流冰量少、规模小、融化多等角度分析。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流冰分布
的因素
①风力、风向:冬季风影响自北向南减弱;
②洋流流向:鄂霍次克海沿岸洋流自北向南流
流冰变
少因素
①流冰规模大小:暖冬,流冰少
②流冰融化:暖冬,流冰靠岸后融化
③风向、潮水:流冰被带离海岸
答案:(1)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等地由北至南,迎来流冰接岸。主要因素:主要取决于冬季风和洋流的共同作用。
(2)暖冬发生,气温升高,流冰的规模会相对萎缩,或造成冰量少。由于气温高,流冰在接岸后,冰块融化;或因为风向及海潮影响,流冰远离海岸,造成近海范围无冰可看。
1.日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日本工业分布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工业向南、北分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原有工业带已经发展到饱和状态,供水、用地紧张,提出了工业再配置问题,出现了分散的趋向。例如,九州岛已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被称为“硅岛”。
(2)产业向国外转移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设想,从劳动、资源密集型逐步转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进入20世纪80年代,加快了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逐渐向东亚其他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转移。目前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
【思考探究2】 某中学学生于暑假赴日本北海道交流访问,发现北海道地形多山地、丘陵,岛屿的东西两侧气候差异明显。有很多牧场,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成群的奶牛悠闲地吃草。据当地人介绍,每年春季偏南风初起,北海道东北部海域薄雾随之弥漫。北海道除海运外,陆地新干线网从北海道发出可至南部九州岛。
分析北海道畜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的原因。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深入分析能力。分析时要基于比较,从气候、地形、土地、交通、市场等角度分析作答。
“人”
“地”
种植业的
不利条件
畜牧业的
有利条件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弊,对畜牧业的利
地形、土地:对种植业的弊,对畜牧业的利
市场: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大
交通:对畜牧产品运输的保障
答案:北海道纬度较高,气候冬冷夏凉,云雾较多,光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可发展畜牧业;地形多山,平原狭小,耕地较少,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日本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高,乳畜产品市场广阔;畜牧业产值高于种植业,收益较高;北海道海陆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输出。
亚洲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
国家或地区
地域文化特点
自然环境原因
日本
轻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
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多地震
东西伯利亚
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为狗拉雪橇
气候寒冷、冰雪广布,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广
印度尼西亚
住高脚屋
气候炎热多雨,潮湿
沙特阿拉伯
住帐篷、着宽大袍子
气候炎热,大多过游牧生活
也门
住房墙厚、窗小
热带沙漠气候,减少热风进入室内
恒河三角洲
捕鱼为生,船为交通工具
降水丰沛,河网密布
【思考探究3】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传统民居的一种建筑方式,为木造建筑,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图1),图2中甲地山区是合掌造的主要分布区。合掌造其房梁为东西走向,朝向东、西两侧的墙壁厚度大,坡度也很大,并向下延伸接近地面,开有门窗的两面墙壁分别朝向南、北。
(1)分析合掌造东、西两侧墙壁厚度大、坡度大的原因。
(2)分析合掌造选择木、草作为建筑材料的合理性。
思路点拨: 该题考查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区域建筑特点的实践能力。对于房屋墙壁厚度及屋顶坡度的分析,要从该地所处位置,结合该地冬季的气候条件(气温、降水)进行分析。对于草、木为主的建筑材料分析,可提取试题中该地为山地的信息(山地多草木),结合该地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多地震的知识进行分析。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地理观察
①厚度大:该地位置靠近海洋,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大,挡风、防寒
②坡度大:该地冬季多雪,坡度大不会积雪,防止积雪过厚压塌房顶
地理分析
①草木的获取:该地为山区,木材和茅草丰富
②草木的好处:地处地震带,草木建筑遇地震损失小
答案:(1)该区域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影响,气候寒冷,墙壁厚度大能够有效阻挡来自东、西两侧(或西侧)的寒冷气流,防寒;该区域降雪量大,坡度大有利于积雪的滑落。
(2)当地为山区,木材和茅草丰富,可就地取材;日本多地震,木、草重量轻,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
读图查找:
(1)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回归线、20°S、40°W、60°W。
(2)海陆位置:大西洋。
(3)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4)亚马孙河。
1.综合分析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因素综合
具体分析
纬度位置
赤道横贯亚马孙河流域,热量条件优越
大气环流
该流域大部分处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地形
该流域的南、北、西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从大西洋吹送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在西部山地因抬升作用,形成丰沛的地形雨
洋流
东岸有暖流经过,增加了该地区的湿润程度
海陆轮廓
该流域处于拉丁美洲大陆最宽阔处
2.综合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因素综合
具体分析
位置
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
气候
流域内以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两种湿热气候为主,降水丰富
地形、洋流
亚马孙平原南、北、西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从大西洋吹送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在西部山地因抬升作用,形成丰沛的地形雨,再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
植被
地表植被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思考探究1】 在位于巴西东北部赤道附近的伦索伊斯国家公园,白色的沙丘连绵起伏。每年1~6月的雨季结束时,沙丘间便会出现数以千计的淡水湖,形成沙湖连缀的奇景。在旱季,从7~12月,持续不断的东北风能使沙丘从海岸边最远向内陆推移50千米,沙粒极细,构成了如同洁白的床单一般的风景。此区域内河如网织,两条大河从东西两面将“床单”揽入怀中。如图为巴西附近地区轮廓图及国家公园景观图。
简述沙丘间湖泊的形成原因。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沙漠地区形成季节性湖泊的成因。可从地势特点、降水特点、土质特点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问题透析
综合思维
湖泊成因
①地势:沙丘间地势低洼
②降水:雨季降水丰沛
③土质:沙粒极细,不易下渗,易积水
答案:沙丘之间地势低洼;每年1~6月为雨季,降水丰沛;沙漠的沙粒极细,渗透性弱,容易积水,故形成许多湖泊。
1.巴西的自然环境与其经济发展特征的联系
2.影响巴西亚马孙河通航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从源头到河口的落差小;河床深;河面宽且平坦;流速缓慢;终年不结冰;干流和各大支流之间可以直接通航;很少有浅滩和瀑布;通航里程长。
(2)不利条件:①亚马孙河河道分汊多,有的地方甚至和热带雨林交错在一起,容易迷失方向,船舶出事的几率很大,亚马孙平原的危险动物较多,对安全也有很大的威胁;②流经热带雨林,人口较少,经济落后,航运的需求少。
【思考探究2】 大豆喜暖、喜光,收获后的大豆吸湿性强,易霉变。我国每年都要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量大豆,仓储压力大。巴西大豆蛋白质含量更高,但运输费用高,依靠卡车从大豆产地运至港口且沿线公路运输效率低。2010年,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以每平方米不足3元的价格,贷款购买了300多万亩未开垦荒地,计划种植大豆并兴建铁路。但当地政府相继出台一些限制政策,种植和建设计划延迟。下图是巴西大豆产区及相关要素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说明巴西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的原因。
(2)依据交通现状,分析我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运输成本较高的原因。
思路点拨: 该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巴西地理环境特征对巴西农产品品质及对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对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的原因的分析,主要考虑气候特点。对运输成本较高的原因的分析,要全面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不足。
“人”
“地”
农业发展
——大豆品
质好
气候:
①热量:纬度低,热量足
②光照:a.纬度: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b.地形:高原地形,地势高,大气较稀薄,光照强;c.天气:热带草原气候,干季降水少,光照时间长
③温差:地势较高,大气较稀薄,昼夜温差较大,利于有机质积累
交通条件
——运输成
本高
①铁路条件:铁路基本没经过大豆产区
②公路条件:公路路面质量差,运量有限
③水运条件:a内河航线基本没经过大豆产区,b主要港口距我国较远
答案:(1)巴西大豆产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大部分产区地处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光照条件好,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地处高原,昼夜温差较大,利于有机质(蛋白质)的积累。
(2)巴西大豆产区缺乏铁路、内河航运线(巴西主要铁路走向、内河航运线大多不经过大豆产区);在陆上大豆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路面质量差,雨季道路泥泞,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海港距我国远,运输距离长。
亚马孙雨林探险的准备
去热带雨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防蚊虫,所以要带好防蚊液之类的。其他还有指北针、伞兵刀(丛林砍刀)、GPS导航、登山服(加头盔和摄灯)、战术手电、探照灯、对讲机、信号弹、登山镐(工兵铲)、帐篷、打火机等取火装置(最好为防水的)、望远镜、照相机(可选)、急救箱、海事卫星电话、压缩食品、饮用水、绳索、睡袋。帐篷一定要搭在高地上,防止山洪暴发。
【思考探究3】 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流域,该流域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统计,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自身。近几十年来,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大规模开发该流域,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殆尽。
(1)推测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对①②两地径流量变化大小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指出保护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热带雨林植被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推测分析能力及提出保护雨林措施的能力。
实践
具体实践分析
植被变化
影响推测
影响:②地径流变化更大
原因:①地降水主要来自雨林,流域面积较小,雨林调节能力小;②地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流域面积大,雨林调节能力大
森林保
护措施
伐、育结合;开发(雨林游、生态游)、保护结合(保护区、国际合作)
答案:(1)与①地相比,②地径流量变化更大。原因:与②地相比,①地位于亚马孙河流域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①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
(2)措施:对雨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提供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的保护;建立国际基金。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