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PPT+音视频素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7290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音视频素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7290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音视频素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72900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音视频素材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72900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夜上受降城闻笛PPT+音视频素材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72900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获奖ppt课件
展开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图片ppt课件,共7页。
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尝试诵乡愁,第一步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借景抒情,感时生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真真切切诉乡愁,家国情怀赏乡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ppt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何词见乡愁,悟意象,炼字词,联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