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7 我变成了一棵树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17 我变成了一棵树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内容:《我变成了一棵树》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4、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五、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工具
计算机,网络,投影机,板书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如果你有神奇的魔法,可以变成一棵树,你希望变成一棵什么树?(学生回答)
如果是老师来变,老师想变成一棵面包树,长出和面包味道一样的果实;老师还想变成柳树,在河边静静地梳着长发,别提有多美了;还有一种树,一到秋天叶子就变得通红,一片叶子比小朋友们的手掌还大,猜猜是什么树?对啦,是枫树,老师还想变成枫树,给每一年的秋天画上绚丽的一笔。
今天,也有一位小朋友想要变成一棵树。她变成了怎样的树呢?她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一看找一找,和老师一起寻找答案吧。
在朗读课文之前,老师想先和同学们认识一下写这篇有趣的文章的作者——顾鹰老师。顾鹰老师是一位女老师,是专门给我们小朋友写童话故事的。她写了很多书,《森林化妆师》、《站住,兔子》、《我的一家是精灵》,还获得过2008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呢。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现在,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有几点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大意;圈出生字;圈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字词。
读完了课文,大家对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互相认识了吗?老师来检测一下,还没有认识的小朋友要更加认真地读一读记一记哦!
(学生开火车读字词,同时PPT放映拼音,最后拼音消失,一起朗读)
认识了课文当中的词语,还有生字宝宝等着我们来写一写呢!瞧,这么多生字,他们每一个都长得各有特点,让我们来给他们分分类吧!
(学生分类后,老师PPT放映检查)
和老师一起看一看,哪些小朋友做全对,哪些新朋友还需要再仔细一点呢?左右结构的字有:状、狐、狸、巧、肠、继、续、抬、秘;独体字只有“丁”;上下结构有:零、克、密。小朋友们都做对了吗?
接下来,我们在学习写这些生字的时候,要一笔一划,看一笔写一笔,看清楚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清楚要写多长,注意横平竖直。
有两个字老师要格外提醒一下,大家看。第一个字“狐”,大家要注意,狐的左边窄窄的,右边写宽一点,写最后一笔“捺”的时候注意要写舒展开来,和左边对称一点,不要让生字做跷跷板哦。第二个字“零”是上下结构,上面的雨字头要写得扁扁的,写在横中线上面,下面“令”的一撇一捺要写得舒展,像一把大伞一样,拖住上面的雨,也要盖住下面的字。
(学生写字,老师边查看边教导)
写完了生字,大家对文中的词语有没有都理解他们的意思呢?老师倒有几个不太明白的词语,同学们来给老师解答一下好不好?
第一个词语“担心”,它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心中有顾虑;不放心;例如:我生病了,妈妈很担心我。再比如:外出时要记得告诉父母亲,免得他们担心。
第二个词语“丁零”,它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例如:她手臂上的金手镯丁零当啷地响。再比如:丁零零,闹钟响了。
第三个词语“香喷喷”,它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形容香气扑鼻。例如:香喷喷的烧鸡摆上桌面,我们直流口水。再比如:烤羊肉串香喷喷的,真好吃。
(三)整体感知,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找出下列两个问题的答案。
“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因为贪玩不想被打扰。)
“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长鸟窝+住满朋友+妈妈住上来=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趣)
课文解读
默读课文,思考:用“ ”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语句。探讨这些语句为什么有意思。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这段话写出“我”变成树的过程。画出来的这两个词非常有想象力,让人能真切地体会到身体发生变化的感受。→真是有趣生动
“我”变成了一棵怎样的树?→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上鸟窝在风中摇摆的情景。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我”喜欢小动物,很有爱心。
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我善解人意,帮小动物出谋划策。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写出“我”见到妈妈时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高兴的原因是:“我”变成了树,逃过了妈妈的眼睛。
失望的原因是:“我”变成了树,妈妈不认识我了。
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它们分给小动物们。→妈妈极富爱心
他们在大树上会说些什么话呢?
哇,大树上真凉快啊!/这些食物太美味了!/在大树上能看到好远的地方,边吃美食边欣赏美景,心情好舒爽啊!/啧吧啧吧,再来一块巧克力……
看着树上一起分享美食的他们,“我”是怎样反应?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我”太饿了,与文首呼应!
唉,变成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水珠是指什么?小动物把水珠当成什么?
“咦,下雨了。”→雨/“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奶/“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尿/“不对,是大树在哭。”→泪
其实是:“我”的口水!
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并非下雨;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地勾起我们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
英英这么饿,她的妈妈知道吗?
第一次:请问我可以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吗?
英英的妈妈 第二次:她把它们(食物)分给小动物们。
第三次: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
原来妈妈早就知道我是那棵树!
既然妈妈一早就知道我是那棵树,为什么还故意端来美味的食物馋我?
这段话写“我”妈妈很早就知道英英变成树了,所以她才故意拿来好吃的和大家一起吃,为了是让英英感觉到饿,主动去吃饭。
3、放飞想象
问: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答:我想变成一朵云/我想变成一只鸟/我想变成一朵花/我想变成一个气球/我想变成一支棒棒糖…………(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归纳,梳理课文
1、结构梳理
(见PPT)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英英为了 ,而变成了一棵树,机智的妈妈用 引诱她流下口水。故事充满了童趣,令人感到温馨幸福。
答案(意思对即可):这篇课文写了英英为了逃避妈妈催促自己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机智的妈妈用美食引诱她流下口水。故事充满了童趣,令人感到温馨幸福。
3、拟人是什么?文章里哪里用到了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4、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妈妈最了解我们,最爱我们。(之类的都可以)
布置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展开你的想象,围绕“我想变成 ”,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原因:不想有人在“我”玩的时候叫“我”吃饭了
变成树:①“果实”: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
②作用:供小动物们住
妈妈住进来:①与小动物们分享食物
②“我”馋得流口水
③妈妈认出了“我”
最了解“我”的人是妈妈
九、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时由字词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带领同学们探索研究课文,感受其中的乐趣与意味。
引导学生展开自我的想象,不局限于书本,开发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不足之处:
教师注意问题的设计和引导,要准确找好切入点,迁移而动全身的问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 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