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页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页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设计,共15页。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目标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重点) 3.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分类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3表现形式及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岩层变化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表的影响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2)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温馨提示]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二、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3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的崩解和破碎。(2)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3)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4)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特别提醒]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概念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过程其实质就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2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固结成岩作用而成。(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 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1)内力作用只在地下发生对地球表面影响不大。 (  )(2)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不能同时发生有先有后。 (  )(3)风化作用就是风力起主导作用。  (  )(4)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提示(1)×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塑造地球表面基本形态。(2)× 内外力作用往往相伴而生有时以内力作用为主有时以外力作用为主。(3)× 风化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日照、流水、温度变化、生物等都能引起风化。(4)× 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5)B [气候干旱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以侵蚀、搬运、沉积为主。] 内力作用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河谷地全长近6 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问题1 (区域认知)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提示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提示岩浆活动。问题3 (综合思维)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提示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归纳总结]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类型平运动垂直运动概念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运动方向水平挤压水平张裂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对地表的影响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形成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运动形态举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指点迷津] 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必须是自然作用;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度为8 844.43比之前的8 848.13米。矮了3.7专家大致认为是雪降岩升。2008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据此完成(1)(2)题。(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2)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B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察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C在地売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也有变质作用D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1)B (2)B [(1)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第(2)岩浆活动比较剧烈喷出地表后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火山改变地表形态所以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说法是错误的。] 外力作用  201873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带领学生在新疆开展野外地质考察途中突遇泥石流灾害4名师生不幸遇难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要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破坏力极强危害巨大。问题1 (综合思维)此次导致师生遇难的泥石流反映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提示泥石流为特殊洪流体现出的是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问题2 (区域认知)西南石油大学位于四川考察地在新疆这两省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有何差异?提示四川位于我国湿润地区以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为主而新疆位于我国干旱地区以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为主。[归纳总结]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冰川堆积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A中国     B.巴西C加拿大     D.澳大利亚(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3)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C (2)D (3)B [(1)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大陆冰川;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第(2)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会携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第(3)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171古生物学家在史前湖底发现灯笼西红柿的化石大约来自5 200万年前其叶脉纹路仍然清晰可见。问题1 (地理实践力)你能推断形成灯笼西红柿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吗?提示沉积岩。问题2 (综合思维)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提示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一些灯笼西红柿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归纳总结]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与三大类岩石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序号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岩浆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岩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2.三大类岩石对比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31为某校学生游学途中在甘肃省敦煌市附近拍摄的地貌景观。读图1和图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1       图2(1)塑造图1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       B.流水搬运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2)1中的岩石类型应为图2中的 (  )A         B.乙C     D.丁(3)2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变质作用     B——重熔再生C——沉积作用      D——固结成岩(1)C (2)A (3)B [(1)甘肃省敦煌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多大风;图1景观比较突兀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第(2)1景观岩石分层说明为沉积岩;图2中甲由外力作用形成为沉积岩。第(3)丁冷却凝固形成乙说明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由此可判断出为外力作用为重熔再生为变质作用。  ]区域认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挺桂林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殊不知桂林山水的在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我国的桂林地区早在数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大量含有石灰质的沉积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形成了3 000多米厚的石灰岩。后来受内力作用影响桂林地区地壳抬升形成陆地石灰岩出露地表。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广泛可溶性和透水性好。而桂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且当地地势东、西、北面高中南部较低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此积聚。在流水的溶蚀、冲刷等作用下当地地表物质不断被带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峰林景观;地下的裂隙在地下水的溶蚀下也逐渐加宽加深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道。象鼻山地下神宫 读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回答(1)(2)题。图例(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C④②①     D④①③(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1)D (2)C [(1)由图中的石钟乳、石笋等景观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最先形成然后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岩石产生洞穴;由于溶蚀由表及里上层洞穴形成的时间早于下层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滴落产生碳酸钙沉淀形成石钟乳、石笋等。因此图中的岩石和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③。第(2)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岩山区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教师独具)20181126757分在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福建全省有感其中厦门、漳州等地震感强烈。据此回答12题。1有关本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活动引起B地壳运动引起C山崩和滑坡引起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约旦地沟的形成1B 2.D [1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虽然火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地震发生时并没有火山喷发。第2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崇明岛是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约旦地沟处于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读下图完成34题。3图中地貌常见于(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C四川盆地      D.塔里木盆地4这种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3D 4.B [3图示景观是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第4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下面两图中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为巨蟒出山景观图。巨蟒出山是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多米相对高度128是由风化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结合相关知识回答56题。5形成巨蟒出山景观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  )A     B.乙 C     D.丁6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岩浆侵入 地壳运动 外力作用 火山喷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5B 6.A [5由材料可知形成巨蟒出山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左图中乙为岩浆岩甲为变质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岩浆。第6依据材料可判断其形成过程首先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然后岩块随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形成高山最后受外力作用形成此景观。](教师独具)教材P70活动1从公元79年到公元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处于下沉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2从公元15世纪到公元18世纪那不勒斯海湾处于上升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物钻孔的痕迹(图中石柱上的斑点)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地壳运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教材P72活动(1)照片中的地貌景观从左向右分别是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的结果。(2)这些地貌景观分别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西北沙漠地区、西北昆仑山和祁连山等地。 

    相关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共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8页。

    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