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展开一、选择题
1.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
B.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氧化汞受热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D.酒精挥发——酒精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2.下列事实能用分子或原子间有一定间隔解释的是( )
A.汽油要密封保存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D.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4.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
5.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氟元素与硅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D.质子数不同
7.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x=17,则该粒子符号为Cl﹣
B.若x=18,则该粒子是原子
C.若x=19,则该粒子是阳离子
D.若x=20,则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得到两个电子而形成
8.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均达到稳定结构B.④表示Cl﹣
C.①②③属于同种元素D.①③可形成化合物Na2O
9.云南盛产野生菌,我们能闻到某些野生菌散发出的特殊香味,是因为(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D.分子可以再分
10.对于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B.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
A.原子B.中子C.电子D.质子
12.元素周期表中第118号元素是最新公布中文名称的元素,该元素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Uu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76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
13.我国“高分5号”卫星天线是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如图为镍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关于该原子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它的核电荷数为28
B.它有4个电子层
C.它的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D.它易失电子
14.联合国把今年定为“元素周期表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来纪念他。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
A.101B.157C.258D.359
15.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砷和硒均属于金属元素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小于69.72
C.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D.Se2+的核外电子数为34
二、非选择题
16. 据报道,“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二氧化碳分子,它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16O18O(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18O中的质子数是 ,中子数是 。
(2)相同分子数的C16O2和C16O18O.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生成CaCO3的质量前者 后者(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铝是生活中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
(2)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铝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该化合物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
1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应问题。
(1)原子序数为1、7、8的三种元素形成的氮肥的化学式是 。
(2)图2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 判断错误。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
(3)从图2中分析,X是氧元素,则Z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
(4)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粒子中不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O和N2 B.SO2和CO2 C.PO43﹣和SO42﹣
(5)写出一条第二周期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变化规律: 。
(6)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19.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他认为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选填“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或“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下列(填字母序号,下同) 是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20. 海水是一种化学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包括水、溶解于水中的多种化学元素和气体.除含氢、氧元素外,还有氯、钠、镁、钙、钾、碘、碳等.
(1)以海水及其产品为原料可以生产许多化工产品,如在氯化钠、氢气、镁等,这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由原子构成的是 ;由离子构成的是 。
(2)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其元素符号为I,根据中文名称猜测碘应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 (填“左侧”、“右侧”或“中部”)。
(3)钙元素是重要的金属元素,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钙元素的示意图,从该表你获取的信息有:
① ;② ;③ 。
21.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 。
(2)如图中能正确反映“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是 。
(3)为了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卢瑟福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通过这一实验现象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质量较大 B.原子核体积很小 C.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D.原子核带正电荷
一、1.A【解析】A、干冰升华,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变大了,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B、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是因为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故选项解释正确;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了汞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故选项解释正确;D、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2.C【解析】A、汽油要密封保存,是因为汽油中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要防止运动大空气中造成浪费,故选项错误;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故选项错误;C、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正确;D、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错误。
3.A【解析】解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正确;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B错;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故C错;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故D错。
4.A【解析】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是错误的,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②原子是可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③原子呈球形是正确的;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正确;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是正确的;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正确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A【解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A、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质子数不同,故选项正确;B、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质子数不同,不是核外电子数不同,故选项错误;C、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质子数不同,不是中子数不同,故选项错误;D、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质子数不同,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选项错误。
6.D
7.D【解析】A、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故选项说法正确;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D、质子数=20,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而形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8.C【解析】A、①②③④最外层电子都为8,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正确;B、④中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离子符号为Cl﹣,故正确;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①②③属于三种不同的元素,故错误;D、①表示的是氧离子,③表示钠离子,①③可形成化合物Na2O,故正确。
9.B【解析】能闻到某些野生菌散发出的特殊香味,是因为野生菌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野生菌的香味。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B、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无关,故选项错误;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可分无关,故选项错误。
10.A【解析】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B、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C、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浓浓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11.A
12.D【解析】A、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Uu,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8,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该选项说法正确。
13.C【解析】解: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判断。A、它的核电荷数为28,故A说法正确;B、该原子的电子层数为4,故B说法正确;C、它的质子数等核外电子数,故C说法错误;D、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它易失电子,故D说法正确。
14.A
15.C【解析】A、四个小方格中表示的元素名称分别是镓、锗、砷、硒,砷、硒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故错误;C、镓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31,故,正确;D、砷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4,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34,Se2+的核外电子数为32,故错误。
二、16.(1)8 10 (2)小于
【解析】(1)16O和18O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和质子数,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18O中的质子数是8;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18﹣8=10;
(2)C16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C16O18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46,故C16O2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质量小于C16O18O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的质量。
17.(1)13 (2)26.98 (3)Al2O3 +3
18.(1)NH4NO3 (2)B (3)7 (4)B (5)从左到右,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增 (6)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解析】(1)由原子序数为1(氢元素)、7(氮元素)和8(氧元素)的三种元素组成的氮肥是NH4NO3;
(2)A、同一周期中,由左至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因此原子序数:Z>Y,该选项说法正确;B、同一族中,由上至下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Y和Z处在同一行中,处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
(3)X是氧元素,则Y元素是硫元素,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则Z(即氯)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
(4)A.每个一氧化碳分子和每个氮气分子的原子个数和电子个数都相等,属于等电子体;B.每个二氧化硫分子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的电子数分别是32和22,不属于等电子体;C.每个磷酸根离子和每个硫酸根离子的原子个数和电子个数都相等,属于等电子体;
(5)第二周期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变化规律是从左到右,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增;
(6)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19.(1)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会 原子核 (2)D (3)B C
【解析】(1)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质量较大,原子核带正电,但是不能说明核外电子带负电;
(3)据图可以看出,B是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C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20. (1)H2 Mg NaCl (2)非金属 右侧 (3)钙的原子序数为20 钙的元素符号为Ca 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21.(1)不会 原子核 (2)乙 (3)C
【解析】(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且体积很小;
(2)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过去,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少数α粒子遇到原子核,就会发生偏向,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或发生了很明显的偏向;
(3)A、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故A正确;B、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故B正确;C、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故C错误;D、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又因为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故D正确。
中考化学复习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复习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 这是一份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Zn—6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工具之一,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二氧化钛,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 (3):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 (3),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