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单元考试(Word版 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57304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单元考试(Word版 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57304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单元考试(Word版 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57304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展开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单元考试
一.选择题(共 13 小题)
1.在由液体汞转化为汞蒸气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间距B.分子大小C.原子间距D.原子大小
2.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水结冰﹣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C.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
D.汽油挥发﹣分子不停地运动
3.下列生活中的事实,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水加糖变甜
B.春天柳素纷飞
C.天然气压缩装入钢瓶
D.变瘪的乒乓球用热水浸泡可以恢复
4.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A.100mL 水和 100mL 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2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B.水沸腾时,水燕汽能掀开锅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成熟的芒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湿衣服晾在太阴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5.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太阳是恒星,所以太阳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B.电子的发现从而揭示了原子还可以再分
C.液体中的分子是运动的,固体中的分子是不运动的
D.银河系、地球、质子、原子、分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6.2018 年 11 月 12 日,我国大型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温度首次达到 1 亿度运行, 这为重氢原子(含有 1 个中子的氢原子)的可控核聚变反应提供了可能,人类或在不久的将来用上这
种非常清洁且安全的能源。下列关于重氢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
B.重氢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 C.重氢原子用肉眼就可以看到 D.重氢原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
7.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的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丁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B.乙、丁不属于同一种元素 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甲、乙为互为同位素原子
8.下列各种微粒,不带电的是()
A.原子B.电子C.质子D.原子核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B.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C.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D.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10.科学家计划用质子数为 20 的钙原子,轰击核电荷数为 98 的锎元素靶,使两元素的原子核合在一起,合成核电 荷数为 118 的新元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B.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18
C.新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18
D.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11.下列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够直接构成物质
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上
D.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原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第分
12.碘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 碘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碘的原子序数 53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碘的元素符号为 I
D.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6.9g
13.下列各组都是非金属元素的是()
A.S、Si、FeB.P、H、OC.Cu、C、ClD.Al、C、Ca
二.填空题(共 12 小题)
14.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说明
(2)装水的杯子长期敞口放置,水不断减少,说明
(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① ;水电解实验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②
1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分子的特征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回答
有关问题:
烧杯 A 中盛有 10mL 浓氨水;在烧杯 B、C 中分别盛有 20mL 蒸馏水,并分别滴加 3 滴酚酞试液于蒸 馏水中,得到无色溶液。用只大烧杯把 A、B 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现象。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请你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
(2)由该实验可知氨水具有的性质是: 。
(3)实验中烧杯 C 的作用是 。
(4)该装置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你的改进建议是 。
16.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
(1)医疗急救中常需要给病人输氧,原因是氧气能够 。
(2)氧气通常贮存于蓝色钢瓶中。6000 L 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 40 L 的钢瓶中,从微粒的角度解 释其原因 。
17.据报道,“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二氧化碳分子,它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16O18O(元 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18O 中的质子数是 中子数是 。
(2)相同分子数的 C16O2 和 C16O18O.分别与足量 CaO 化合全部转化为 CaCO3,生成 CaCO3 的质量前者 后 者(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8.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3)带正电荷的是 ;
(4)不显电性的是 ;
(5)质量最小的是 ;
(6)带负电的微粒 。
19.如图是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徵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钠原子在反应中 (填“失去”、“得到”)电子;
(2)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
(3)由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同可知,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 周期。
20.如表微粒中,(以下均填字母编号)
属于阳离子的是;B 与是同种元素;互为同位素的是.
21.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1)第二周期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填一种元素名称),它们在化学变化中容易 电 子(填“得到”或“失去”)。
(2)位于第三周期的元素,其原子结构上的相同点是: 相同。
(3)相同质量的氖气和氢气,所含原子个数较少的是 。
2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应问题
(1)原子序数为 1、7、8 的三种元素形成的氮肥的化学式是 。
(2)图 2 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 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 判断错误。
A.原子序数 Z>YB.核外电子数:X=YC.Y 和 Z 处于同一周期
(3)从图 2 中分析,X 是氧元素,则 Z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
(4)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
组粒子中不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填字母序号)。
4
A.CO 和 N2 B.SO2 和 CO2C.PO43﹣和 SO 2﹣
(5)写出一条第二周期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变化规律: 。
(6)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3.走进“大国气象﹣中国制造成绩斐然”展区。请回答下列各题。我国成功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采用了高性 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一种铷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37 个质子和 48 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24.离子是 原子或 。带 的离子称为 。带 的离子称为 。离子所带 的电荷数取决于 的数目。离子与原子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 来实现。
25.小明利用 12 种元素制作了一张如图所示的“元素钟面”。
(1)钟面上的这些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不同。
(2)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镁离子
(填符号)。
(3)此刻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请写出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用化 学式表示)。
(4)在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和镁元素位于 (填字母标号)。
A.同一周期 B.不同周期C.同一族D.不同族
三.实验探究题(共 2 小题)
26.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1)A 中现象:烧杯②中溶液变红。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 。
组别
质子
中子
电子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26
30
26
D
14
16
14
族 周期
I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3 Li
锂
6.941
4Be
铍
9.012
5B
硼
10.81
6C
碳
12.01
7N
氮
14.01
8O
氧
16.00
9F
氟
19.00
10Ne
氖
20.18
3
11 Na
钠
22.99
12 Mg
镁
24.31
13 Al
铝
26.98
14Si
硅
28.09
15P
磷
30.97
16S
硫
32.06
17Cl
氯
35.45
18 Ar
氩
39.95
(2)B 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 。
(3)C 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 的 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27.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1)表中元素②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 .
(2)表中 3 至 10 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 至 18 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
元素原子的 相同.
(3)表中 9 号和 17 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铝 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一.选择题(共 13 小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解答】解:A、100mL 水和 100mL 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20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
确。
1.【分析】根据宏观上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汞是一种金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由液体汞转化为汞蒸气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数目、 质量、大小均不改变,改变的是原子之间的距离。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粒的性质,难度不大。
2.【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 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结冰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空气液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D、汽油挥发,是因为汽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 类题的关键。
3.【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加糖变甜,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水里扩散,故能用“分子动理论”解 释。
B、柳素纷飞是宏观物质的运动,故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C、天然气压缩装入钢瓶,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故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D、变瘪的兵乓球用热水浸泡可以恢复,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热时间隔变大,分子的大小不 变,故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 类题的关键。
4.【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B、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菠 萝蜜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D、湿衣服晾在太阴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故选项解释正 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分析】A.根据运动的描述方法来分析; B.根据原子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微粒的大小来分析。
【解答】解:A.太阳是恒星,所以太阳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错误; B.电子的发现从而揭示了原子还可以再分,故正确;
C.无论是固体中,还是液体和气体中,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错误; D.质子比原子小,但是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个理化综合题,解题时根据基础的理化知识就能顺利解答。
6.【分析】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之和等进行分析解
【解答】解:A、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故正确;
B、重氢原子核内有 1 个质子,变为离子后原子核不会变化,故重氢离子核内有一个质子;重氢原子也是氢原子, 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重氢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故错误; C、重氢原子用肉眼看不到,故错误; D、微粒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重氢原子和氢原子的一样,都不带正电荷,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及运用所学化学知 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分析】A、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C、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D、
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
【解答】解:A、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甲和丁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不相等,所以甲、 丁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相同,故错;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甲和丁的质子数不相同,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故正确; C、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甲、丙的质子数相等,所以核电荷数也相等,故错; D、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甲、乙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互为同位素原子,故错;
故选:B。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 电。
8.【分析】根据原子不显电性,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是由 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原子不显电性,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是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A、原子不显电性,故选项正确。 B、电子带负电,故选项错误。 C、质子带正电,故选项错误。 D、原子核带正电,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的带电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分析】A、根据原子核的构成解答; B、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解答; C、根据分子的性质解答; D、根据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解答;
【解答】解: 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够再分,故错误; C、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故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构成,难度不大,明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熟悉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
原子还可以再分。
10.【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 总称,因此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其根本区别是核内质子数的不同,解 答时要根据概念和题中信息经过分析后再作判断。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新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20+98=118,即原子内质子数为 118,核外电子数为 118,在元 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 118。 A.因为发生了元素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研究范围。化学变化仅限于原子的电子的得失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故错误;
B.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一定大于 118,故错误; C.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所以新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18,故正确; D.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在该变化中,两种原子核合并在一起,质子数增多,元素种类是改变了, 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就内容来说不难,但由于设置的情景新颖,许多学生不会应用概念来衡量,因此导致出错率极高, 解题的关键是对元素概念的真正理性的理解。
11.【分析】A、根据物质的微粒构成解答;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C、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解答;
D、根据离子、分子、原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解答;
【解答】解: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正确; B、分子、原子、离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错误; D、离子、分子、原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错误; 故选:A。
【点评】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 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 g。
【解答】解:A、碘的原子序数 53,该选项说法正确; B、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C、碘的元素符号为 I,该选项说法正确;
D、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6.9,单位不是 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3.【分析】根据符号与名称的对应关系,由元素名称判断元素的种类。
【解答】解:A、Fe 表示铁元素符号,是金属元素;故 A 不正确;
B、P 表示磷元素符号,是非金属元素;H 表示氢元素符号,是非金属元素;O 表示氧元素符号,是 非金属元素;故 B 正确;
C、Cu 表示铜元素符号,是金属元素;故 C 不正确;
D、Al 表示铝元素符号,是金属元素;Ca 表示钙元素符号,是金属元素符号。故 D 不正确。 故选:B。
【点评】元素名称中带“钅”旁为金属元素(汞除外),其它为非金属元素。 二.填空题(共 12 小题)
14.【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 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2)装水的杯子长期敞口放置,水不断减少,说明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
(3)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水电解实验中,水分子分裂成了 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故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
(1)分子的体积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3)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 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分析】根据已有的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 B 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变成红色,AC 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出现该 现象的原因是 A 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 B 烧杯中溶于水呈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B 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变 成红色,AC 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A 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 B 烧杯中溶于水呈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
(2)由该实验可知氨水具有挥发性,水溶液显碱性的性质,故填:氨水具有挥发性,水溶液显碱性。
(3)实验中烧杯 C 的作用是为了对照,故填:对照。
(4)该装置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是实验装置密封性差,氨气逸出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可以将实验装置改成 密封体系,故填:实验装置密封性差,氨气逸出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将实验装置改成密封体系。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6.【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1)医疗急救中常需要给病人输氧,原因是氧气能够供给呼吸。
(2)氧气通常贮存于蓝色钢瓶中。6000 L 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 40 L 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加压后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故填:(1)供给呼吸;(2)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分析】根据同种元素原子的差异和相同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16O 和 18O 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和质子数,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相对原子 质量不同,故 18O 中的质子数是 8;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18﹣8=10;故填:8;10;
(2)C16O2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6×2=44,C16O18O 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46,故 C16O2 与足量 CaO
化合全部转化为 CaCO3 质量小于 C16O18O 与足量 CaO 化合全部转化为 CaCO3 的质量,故填: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异同点进行。
18.【分析】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又电子(电子质量很小)带负电, 两者的带电量相同,一正一负,所以整个原子显示的是电中性;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 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分子和原子;故填:分子和原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故填:原子;
(3)带正电荷的是原子核和质子;故填:原子核和质子;
(4)不显电性的是分子、原子、中子;故填:分子、原子、中子;
(5)质量最小的是电子;故填:电子;
(6)电子带负电荷。故填:电子。 故答案为:(1)分子和原子;(2)原子;(3)原子核和质子;(4)分子、原子、中子;(5)电 子;(6)电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中微粒的电性,性质大小等知识的理解,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19.【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根据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分析回答。
【解答】解:(1)11 号元素是钠元素,钠原子的核内有 11 个质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为 2、8、1
结构,最外层有 1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2)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3)由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同可知,氯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氯 元素在周期表中应排在第三周期。
故答为:(1)失去(2)钠离子、氯离子(或 Na+、Cl﹣);(3)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和物质的构成微粒等知识,难度适中。
20.【分析】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原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质子数相同的属于同种元素; 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解答】解:B 失去了 2 个电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属于阳离子;B 和 C 质子数都是 26,属于同 种元素;A 和 D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属于同位素.
故答案为:B; C; A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阳离子、同位素的概念,并能灵活进行判断.
21.【分析】根据第二周期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Li、Be2 种金属元素分析解答;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规定来分析;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呈正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第二周期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Li、Be2 种金属元素;它们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 电子;故填:Li;失去;
(2)第三周期的 11﹣18 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也相同,因此相同点是: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 同;故填:核外的电子层数;
(3)1 个氢气的分子均是由 2 个原子构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呈正比,氢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为 1,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2,则等质量的氧气和氟气中,所含原子数较少的是氖气。
故填:氖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总结元素周期律及对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的理解与 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
22.【分析】(1)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种类,然后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2)根据各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分析;
(3)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原子结构来分析;
(4)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5)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来分析;
(6)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解:(1)由原子序数为 1(氢元素)、7(氮元素)和 8(氧元素)的三种元素组成的氮肥是 NH4NO3.故 填:NH4NO3。
(2)A、同一周期中,由左至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因此原子序数:Z>Y,该选项说法正确;
B、同一族中,由上至下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Y 和 Z 处在同一行中,处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
(3)X 是氧元素,则 Y 元素是硫元素,硫原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则 Z(即氯)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7;故填:
7;
(4)A.每个一氧化碳分子和每个氮气分子的原子个数和电子个数都相等,属于等电子体。 B.每个二氧化硫分子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的电子数分别是 32 和 22,不属于等电子体。 C.每个磷酸根离子和每个硫酸根离子的原子个数和电子个数都相等,属于等电子体。 故填:B;
(5)第二周期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变化规律是从左到右,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增;故填:从左到右,原子的 核电荷数依次递增;
(6)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 同;故填: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3.【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一种铷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37 个质子, 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37。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离子的概念、分类以及形成。
【解答】解:离子是 带电荷的原子或 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 阳离子;带 负电荷的离子称为 阴离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取决于 得失电子数 的数目;离子与原子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得失电子来 实现。 故答案为:带电荷;原子;原子团;正电荷;阳离子;带负电荷;阴离子;形成时得失电子;得失电 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涉及离子的概念、形成过程、分类,易完成。
25.【分析】(1)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2)根据镁原子结构来分析。
(3)氢、氧、镁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氢氧化镁,据此分析;
(4)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解答】解:(1)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故填:核内质子数。
(2)镁原子的最外层有 2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 2 个电子而形成带有 2 个单位正电 荷的镁离子﹣﹣Mg2+,故填:失;Mg2+。
(3)氢、氧、镁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氢氧化镁,故填:Mg(OH)2。
(4)在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和镁元素位于同一周期,不同族;故填:A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的概念以及物质分类的知识等即可顺利解答。 三.实验探究题(共 2 小题)
26.【分析】(1)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考虑;(2)根据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考虑;(3)根据氮 气难溶于水,红磷燃烧实验误差分析考虑。
【解答】解:(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 B 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吸 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C 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难溶于
水的性质;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红磷 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故答案为:(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2)吸收二氧化硫, 防止污染空气;(3)难溶于水;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或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
就打开了止水夹。)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知道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注意事项。
27.【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规定来分析;
(2)根据题意,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 17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1)由元素周期表可知,表中元素②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是氮气,化学式为 N2.
(2)表中 3 至 10 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 至 18 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电
子层数相同.
(3)表中 9 号和 17 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大于 4,都易得到电子.在化合物中,氯元素显﹣1 价,铝元 素显+3 价,则铝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F3.
(4)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答为:(1)N2.(2)电子层数.(3)得到、AlF3. (4)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题 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尽量多想,多练,以便在解答物质推断题目时灵活运用.
第 10页(共 10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性考试复习精选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解答题,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初中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7页。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