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新编基础训练》答案解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新编基础训练》答案解析(第4单元复习,Word版)
展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新编基础训练》答案解析(第四单元复习,Word版),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四单元总结与复习《新编基础训练》答案解析【中考真题演练】D【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根据时间“208年”,交战双方“孙刘联军和曹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故选D。2.D【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选D。3.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图片可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选C。4.B【解析】本题考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中的关键词“21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汉,史称东汉;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故选B。5.B【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由图片可知,西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原汉族均出现南迁现象。大量人口南迁不仅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故选B。6.A【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故选A。7.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北魏迁都的原因,题干没有涉及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北魏迁都的条件、汉化措施的问题。故选C。8.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选C。9,D【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白到鲁城(今山东曲年)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基。故选D。10.B【解析】本题考查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题干材料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割圆术”。祖冲之运用这种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选B1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锺繇世的相关史实。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的锺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故选A。12.B【解析】本题考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B。13.C【解析】本题考査石窟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故选C。【小专题突破练】B【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接触和交往日益频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所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征。故选B。B【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时期的吴国处于东南位置,因此a处政权的名称是吴。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至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因此b处政权的名称是东晋。故选B。B【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政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北魏在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西晋灭亡后,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曾统一过北方。故选B。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是历史上经典的战役,这一战役催生出了很多经典的成语故事,例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故选C。C【解析】本题考查著名战役的方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发生在今河北,官渡之战发生在今河南,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湖北,淝水之战发生在今安徽,所以最南边的是赤壁之战。故选C。D【解析】本题考查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接时间先后排序,②③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7.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图片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通过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故选C。8.A【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的民族文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南方处于南朝时期,“北魏统一了全国”不符合史实,因此小美的论文题目《北魏统一了全国》是错误的。故选A。9.D【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④不符合题意。故选D。10.(1)北魏孝文帝。迁都、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人贵族通婚、采取汉族官制。(2)方式上:民族交往的互相影响;北魏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给汉民族带来优秀的思想文化。(3)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第(1)问,根据材料“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人贵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改革内容。第(2)问,可从材料中的方式和内容上分析作答。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11.A【解析】本题考查祖冲之的数学成就。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选A。12.B【解析】本题考查祖冲之的成就。《大明历》是祖冲之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故选B。13.C【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开开凿了许多石窟,雕造佛像,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石窟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故选C。14.C【解析】本题考查石窟艺术。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与秦朝有关,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C项与佛教无关。故选C。 第四单元知识体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国鼎立面形成:曹丕建魏、刘备建蜀汉、孙权建吴两晋南朝西晋 266年由司马炎建立,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东晋317年由司马睿建立,420年灭亡。南朝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 融 淝水之战: 383年,东晋打败前秦,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魏的统一:439年,鲜卑族拓拨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农学:北朝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数学: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学,比欧洲早近千年书法:东晋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绘画: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