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2.明太祖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曾颁布禁止宦官干政的命令,但因其秉性多疑,不信任大臣,仍然不时派遣宦官外出办事。不过在英宗以前,皇帝勤政,与大臣联系密切,宦官专权的现象还不明显。自英宗之后,才正式开启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这表明明朝宦官得以专权的背景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宰相制度被废除
C.内阁制确立
D.皇帝怠政且不信任大臣
3.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有这样一副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是( )
A.玄奘B.马可·波罗
C.郑和D.成吉思汗
4.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这说明明朝( )
A.民间贸易地位远超朝贡贸易
B.积极参与世界市场贸易
C.始终坚持闭关自守政策
D.海外贸易一度发达
5.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交融
6.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了( )
A.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政治决策呈现封闭特性
D.政治决策的高效率
7.清朝军机处机构精干,有官而无吏,因此打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朝( )
A.军机大臣独掌决策
B.军机处等级森严
C.军机处人员素质低
D.军机处保密性强
8.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朝实行( )
A.密折制度B.文字狱
C.八股取士D.特务统治
9.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亩税。”这两条途径最终完成汇合是在( )
A.唐朝两税法B.宋朝募役法
C.明朝一条鞭法D.清朝“摊丁入亩”
1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
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
1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明朝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B.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
C.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
D.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
12.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其旨在说明( )
A.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C.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13.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闭关自守政策被打破
C.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农业的商品化现象
14.颜元(1635—1704)针对宋明的理学思想,提出要破除“浮文”,重视孔门“六艺”之学的思想。据此可知,他( )
A.反对佛学思想
B.主张复古先秦儒学
C.提倡经世致用
D.具有离经叛道性格
15.《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黄、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该书( )
A.是传统科技的综合性著作
B.是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
C.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是科举制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官方市场是南北方经贸联系的重要渠道。边军因制作冬衣御寒、折为军饷和战功奖赏品而需要大量棉织品,其中绝大部分从江南地区贩运而来。官方的茶马互市亦很兴盛,棉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也来自江南。西北地区输入江南地区的则主要是各类毛皮、羊皮、药材等产品。官方市场及边界贸易带来了西北地区商品流通的繁荣及西北商人的活跃,为山陕地区的众多商人日后步入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边界贸易促进了边界城镇的兴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的江南棉布运销西北地区也带来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明末松江府须上纳棉布12万余匹之巨,加之政府委派的商人采买,成为织户棉织品最可靠的市场保证。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又给江南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惰性,使其无须锐意进取。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2分)
(2)有学者认为,明朝由官方市场所带来的农业、手工业品的商品化,有其自身的两重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官员对王守仁说:“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王守仁回答说:“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有学生就程、朱《大学》注与王学的差异向王守仁提问,他回答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材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他还说:“大抵圣言切实有用,不是空头,若如说者,则安用圣言为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践《实心实学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守仁(王阳明)的基本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的积极意义。(8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守仁(王阳明)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6分)
记述
出处
“臣请言开洋之利。……我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是以中国湖丝百斤值银百两者,至彼悉得价可二三百两。”
何乔远《请开海事疏》
“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商人回澳,征永陆二饷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
张燮《东西洋考》
“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易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
李廷机《李文节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解析:根据材料“今我朝罢丞相”,可知“我朝”为明朝,故C项正确。
答案:C
2.明太祖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曾颁布禁止宦官干政的命令,但因其秉性多疑,不信任大臣,仍然不时派遣宦官外出办事。不过在英宗以前,皇帝勤政,与大臣联系密切,宦官专权的现象还不明显。自英宗之后,才正式开启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这表明明朝宦官得以专权的背景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宰相制度被废除
C.内阁制确立
D.皇帝怠政且不信任大臣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勤政,与大臣联系密切时,宦官专权的现象还不明显,这说明皇帝是否勤政和信任大臣与宦官是否专权有直接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问题,故A项错误;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期,故B项错误;内阁制确立是在明成祖时期,故C项错误。
答案:D
3.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有这样一副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是( )
A.玄奘B.马可·波罗
C.郑和D.成吉思汗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可知此人是航海家,由此判断他为郑和。故选C项。
答案:C
4.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这说明明朝( )
A.民间贸易地位远超朝贡贸易
B.积极参与世界市场贸易
C.始终坚持闭关自守政策
D.海外贸易一度发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朝贡贸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几乎遍布东南亚,体现不出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可知明朝海外贸易一度发达,故D项正确,C项错误。
答案:D
5.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交融
解析:明成祖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境,所以仁宗施行“恤民之政”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压力,故A项正确。
答案:A
6.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了( )
A.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政治决策呈现封闭特性
D.政治决策的高效率
解析:题干中中央的命令绕过内阁与部院直达地方,地方的奏折直达皇帝,内阁与部院被架空,皇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本质上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
答案:B
7.清朝军机处机构精干,有官而无吏,因此打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朝( )
A.军机大臣独掌决策
B.军机处等级森严
C.军机处人员素质低
D.军机处保密性强
解析:“有官而无吏”说明事务都由军机处内的官吏来处理,这有利于防止人多泄密,后勤工作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也有防止泄密的考虑,故选D项。
答案:D
8.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朝实行( )
A.密折制度B.文字狱
C.八股取士D.特务统治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文人唯恐“触碍”国家,而战战兢兢的状况,不敢直言,献媚成风,这是清朝文字狱造成的结果,B项正确。
答案:B
9.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亩税。”这两条途径最终完成汇合是在( )
A.唐朝两税法B.宋朝募役法
C.明朝一条鞭法D.清朝“摊丁入亩”
解析: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收税的标准是田亩等资产,收税的内容是银两,实现了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
答案:D
1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
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使得沿海居民“生理无路”,生活所迫,不得不入海为盗,故选A项。
答案:A
1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明朝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B.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
C.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
D.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易银钱”,可知明朝时期白银从吕宋等地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A项“禁止”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方殖民者的情况,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
12.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其旨在说明( )
A.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C.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庞大,但仍然是农耕经济,没有实现向工业化的过渡,D项正确。
答案:D
13.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闭关自守政策被打破
C.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农业的商品化现象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闭关自守政策被打破都发生于鸦片战争后,A、B两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开始松动,C项错误;材料中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D项正确。
答案:D
14.颜元(1635—1704)针对宋明的理学思想,提出要破除“浮文”,重视孔门“六艺”之学的思想。据此可知,他( )
A.反对佛学思想
B.主张复古先秦儒学
C.提倡经世致用
D.具有离经叛道性格
解析:颜元主张破除“浮文”,实际上是要求文章应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项正确。
答案:C
15.《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黄、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该书( )
A.是传统科技的综合性著作
B.是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
C.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是科举制的产物
解析:根据题干“全书收录了诸如……榨油等生产技术”,可知《天工开物》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故A项正确。“生产技术”不等于自然科学,也不能反映“最高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生产技术”,未涉及“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科举考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天工开物》不是其“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官方市场是南北方经贸联系的重要渠道。边军因制作冬衣御寒、折为军饷和战功奖赏品而需要大量棉织品,其中绝大部分从江南地区贩运而来。官方的茶马互市亦很兴盛,棉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也来自江南。西北地区输入江南地区的则主要是各类毛皮、羊皮、药材等产品。官方市场及边界贸易带来了西北地区商品流通的繁荣及西北商人的活跃,为山陕地区的众多商人日后步入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边界贸易促进了边界城镇的兴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的江南棉布运销西北地区也带来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明末松江府须上纳棉布12万余匹之巨,加之政府委派的商人采买,成为织户棉织品最可靠的市场保证。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又给江南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惰性,使其无须锐意进取。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2分)
(2)有学者认为,明朝由官方市场所带来的农业、手工业品的商品化,有其自身的两重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参考答案:(1)特点:官方市场起主导作用;交流产品品种比较丰富,以棉纺织品为主;经济交流基本是双向的。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边界城镇繁荣,促进江南市镇兴旺,孕育晋商群体。
(2)认识:从短期看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棉花种植与棉布纺织的商品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繁荣;但从长远看,抑制了经济的创新与活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官员对王守仁说:“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王守仁回答说:“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有学生就程、朱《大学》注与王学的差异向王守仁提问,他回答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材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他还说:“大抵圣言切实有用,不是空头,若如说者,则安用圣言为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践《实心实学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守仁(王阳明)的基本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的积极意义。(8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守仁(王阳明)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1)反对脱离现实空谈学术,主张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治学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能迷信权威。
(2)李贽提出童心说,反对把孔子言论作为评价事物的唯一标准,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3)相同点: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都反对封建权威,都主张经世致用。记述
出处
“臣请言开洋之利。……我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是以中国湖丝百斤值银百两者,至彼悉得价可二三百两。”
何乔远《请开海事疏》
“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商人回澳,征永陆二饷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
张燮《东西洋考》
“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易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
李廷机《李文节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