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巩固练习
展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选择题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
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
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
③社会安定
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中原地区广为传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云:“宋、齐、梁、陈诸君,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这说明士族被南朝统治者排斥的主要原因是( )
A.对专制权力构成威胁
B.相互攀比奢侈腐化
C.才能低下不堪重用
D.争权夺利势力衰弱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
A.发展经济 B.争权夺利 C.打败孙权 D.统一中国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描绘的景象所反映的年代是( )
A.东汉末期 B.三国末期 C.十六国时期 D.北朝时期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的苻坚、北魏太武帝和孝文帝有多次南下之举,最终不过是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下面南伐失败因素中最关键的是( )
A.北方的战乱不断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长江天堑的优势
D.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 )
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
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
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
、材料阅读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进入中原,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s 1 答案为: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等政权分立。与此同时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东晋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使得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故此目录的标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选B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影响到了汉族人的生活,故选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往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④表述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由题干中时间信息“北朝”以及民歌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符合条件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选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材料信息“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说明士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因此遭到统治者的排斥,故选A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贵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大规模混战,这次战乱,严重地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故选A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依据题干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在于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荒凉、凄惨的社会景象,A项符合题意。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
解析:据所学,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量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经济发展,据材料“北魏太武帝和孝文帝有多次南下之举,最终不过是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是这种局面的决定因素,故选B项;据所学,前秦苻坚、北魏太武帝都曾统一北方,排除A项;长江天堑是自然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属于政治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东晋政权是在南迁世家大族地支持下建立的,诗句“王谢风流满晋书”反映了王谢家族在东晋政权中的支柱作用,故选C项;王谢家族是东晋政权的支柱,而不是西晋;A项不正确;B项表述绝对化,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1)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
人口增加;社会安定。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概括出一种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概括出另一种是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可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第二小问,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
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
示例一:
赞同观点一。 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
示例二 :
赞同观点二。 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 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材料一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
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以从“汉化”政策削弱军事实力等方面论述;
如果选择观点二,可以从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民族交融等方面论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优秀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优秀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精品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精品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精品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辽夏金元的统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