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教师用书:模块2专题6专题整合提升
展开[纵向梳理]
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耕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个体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实行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3.工商业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其中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在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工商业的发展曾出现长期领先世界的历史发展阶段。
4.经济重心
经历了由西向东、从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5.经济思想
农本商末是中国古代长期奉行的经济思想,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
6.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封建经济母体内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
7.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还实施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针对训练]
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盟高三模拟)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 )
A.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人们生活美满幸福
A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体现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并没提到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并没有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之下,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辛勤劳作只能维持温饱,并不能说明人们生活美满幸福,故D项错误。]
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个体小农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赋税沉重,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针对训练]
2.(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
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
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
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
B [材料中这种做法只是“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即国家垄断经营,而非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故A项错误,“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有利于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故B项正确;这种做法“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表明盐铁业国有化政策之前已经产生,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官营手工业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经济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表现
(1)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都得到发展,而且在纺织、冶金、陶瓷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3)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针对训练]
3.(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铁总产量高达1 847.5万市斤。洪武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洪武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 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 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 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C [题干中并未涉及明代与前代铁产量的比较,故不存在超过之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官营和民营规模的比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官营铁矿在明代占主导,对民营课以重税,得出明代政府的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不相符,故错误。]
[中外关联]
近代前夜中西方对比
项目 | 中国 | 西方 |
政治 |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 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少数国家建立 |
经济 |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 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英美等国相继完成向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国际贸易日益扩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
思想 | 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传统儒学受到批判 | 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
文化 | 呈现文学艺术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 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
对外 | 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 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原始积累,并开拓海外市场;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
[针对训练]
4.(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藩志》卷上列举了15处(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人前往贸易时所贩售商品,瓷器在所有15处皆有销售,丝织品为12处,仅居其后,其次是金、酒、银、铁、米、糖、漆器,香药商品除檀香为3处外都为1—2处。宋朝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包恢在《敝帚稿略》卷一中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宋代早期中国帆船更喜欢在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商人交易,后期中国船也乐意到印度的港口与阿拉伯人交易。13世纪及此前很长时期,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已形成三个有连锁关系的海上贸易圈(同时也是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东南亚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贸易体系为南海贸易体系。
——摘编自黄纯艳《论宋代南海贸易体
系的形成》
材料二 据统计,在1721年至1740年,英国人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的货款,94.9%是以金银币偿付冲抵,真正以货易货的份额很小。入华白银的最大来源地是美洲,秘鲁和墨西哥两地的银产量在16世纪时占世界产银总量的73%,17世纪占87.1%,18世纪占89.5%。到18世纪末,长期的过度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18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委员会发现:“广州银元奇缺,这是近几年来从中国运出白银而又没有相应银元流入这个国家的必然结果……”因为拿不出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交换,到19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先前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普鲁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国市场。
——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鸦片战争
之前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征。(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海贸易体系”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诸藩志》卷上列举了15处(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人前往贸易时所贩售商品”“瓷器在所有15处皆有销售,丝织品为12处……香药商品除檀香为3处外都为1~2处”“宋朝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等信息并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进步等史实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特征”,从中国的主导地位、商品结构、主要贸易力量、市场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几乎所有先前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普鲁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国市场”概括得出;第二小问“原因”,从中外两方面分析,中国方面可从国力下降、对外政策方面回答,外国方面可从新航路开辟、美洲银矿日渐枯竭、工业革命角度总结。
答案:(1)原因: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唐宋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统治者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沿海居民以海为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南海诸国相对落后,愿意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特征:贸易体系以中国为主导;商品结构以中国的瓷器、丝绸等手工业品为主,其他地区性资源商品为辅;以中国、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为主要贸易力量;海外市场广阔,多个贸易圈相连。(13分)
(2)状况:日益萎缩,逐步瓦解。原因:清王朝固守传统农耕经济,综合国力逐渐下降;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主动脱离海外市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冲击着传统的南海贸易体系;美洲银矿日渐枯竭,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淡出中国市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加紧对外扩张,东方日益从属于西方。(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