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阶段(四)阶段综合
展开阶段综合
模块 | 命题角度 | 考频 | 考情说明 |
政治 | (2018·全国Ⅲ,25)两宋时期政治统治特点及影响 | 5年3考 | 1.从模块内容看,本专题为高考的高频点之一。政治、经济、思想等都是考查的重点,其中经济、思想考查比例较高,政治考查逐渐加大。 2.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偶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及思想文化现象的特点、影响及出现的重要原因等。
|
(2017·全国Ⅲ,27)以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文献为背景,考查史料真伪的辨别 | |||
(2016·全国Ⅰ,26)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 |||
经济 | (2018·全国Ⅰ,26)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 5年6考 | |
(2016·全国Ⅱ,26)宋代租佃制下的生产特点 | |||
(2015·全国Ⅱ,26)农业技术与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因果关系 | |||
(2015·全国Ⅰ,27)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文化重心南移) | |||
(2015·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 |||
(2014·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 |||
思想 文化 | (2015·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 5年3考 | |
(2014·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 |||
(2013·全国Ⅰ,25)宋代理学的影响 |
主题一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主题综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2)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针对训练1】 (2017·河南天一全国卷大联考段测二)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 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 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材料中“江淮居多”到“仰给江南”反映了南方的发展,故选D项。
答案 D
主题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主题综述】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规律。宋明理学的创立,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注重加强主观意志,讲求自我约束,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有着积极影响。
【针对训练2】 (2018·山东日照校际联测)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
解析 据题干材料“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得出家训的核心思想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故选D项。
答案 D
主题三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折射出的政治、科技文化的特点
【通史整合】
(1)从政治折射角度看:封建君主专制发展与强化,与此相关的思想、科技文化应运而生。如理学,适应了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从经济角度看: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繁荣和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3)从科技文化角度看: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宋元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这与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密切相关。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
【针对训练3】 (2018·安徽五校联考)据《朱文公文集》记载:仲友(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曾知台州)自到任以来,关集刊字工匠,在小厅侧雕小字赋集。刊版既成,搬运归本家书坊货卖。凡材料、口食、纸、墨之类,并是支破官钱。这反映了( )
A.政府不再限制官员的经商行为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传播
C.政府垄断书籍生产和销售市场
D.社会上形成了重视文教的风气
解析 据题干材料“刊版既成,搬运归本家书坊货卖”,结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说明南宋时期印刷业推动书籍销售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文化传播,故选B项。
答案 B
唯物史观——客观公正看待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
(1)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特点。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有: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④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7·课标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 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官修的史书有时隐讳历史事实,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A、B、D三项不正确。
答案 C
(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
(3)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
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
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
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片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