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部编版语文第1-6单元测验试卷及答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精品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精品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测验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派遣(qiǎn) 坍塌(tān) 晕眩(xuàn) 拈轻怕重(zhān)
B.硬朗(yìnɡ) 狭隘(ài) 怦怦(pēnɡ) 刨根问底(bā)
C.瞬间(xùn) 呼啸(xiā) 鄙薄(bó) 光秃秃(tū)
D.殉职(xùn) 水渠(qú) 隐秘(mì) 漠不关心(mò)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热枕 凌乱 琢磨 冷冷清清
B.突兀 殖民 废墟 参差不齐
C.极端 溜达 酬劳 惊皇失措
D.纯粹 帐蓬 畏惧 麻木不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领域中,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神”。
B.大自然中有些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楚。
C.他们响应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科学家将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虚拟望远镜,成功拍摄到了第一张黑洞。
B.连日来,经各大媒体集中报道,遵义籍扫雷英雄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C.国家建立健全毒品监测和禁毒信息系统,开展毒品监测和禁毒信息的使用、分析、收集工作。
D.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5.阅读下面文段,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________。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________。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________。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________。
①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②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③无数巨匠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④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6.古诗文默写。(8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2)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常有描写江河湖海的诗作。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描写大海的辽阔壮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王湾舟泊北固山下时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7.名著阅读。(2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___》,文中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7分)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仿照活动形式一,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
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2分)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3)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3分)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13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夫君子之行( ___________ )
(2)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_____ )
(3)年与时驰( ___________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1.作者在文中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告诫?(3分)
12.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
(二)(15分)
走出青春迷茫
①那一年,我们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乌云总是遮掩着太阳,阳光照不进心灵,青春一片迷茫。
②不知什么原因,我们这群无所事事的男生突然疯狂地爱上了足球。每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提早半小时到校,畅快淋漓地踢上一场“早球”。上课却成了绝佳的“中场休息”,或假寐或小憩,窘态各异,但有一个步调是统一的:下课铃响,冲向操场,抓紧踢球,别无他想。
③我们痴迷足球,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要为中国足球的腾飞而奋斗!
④然而,在一个不见阳光的下午,我们的“足球梦”戛然而止了。戳破这个梦的是我们的班主任。那天下午上自习课,我们的守门员也许是太疲倦了,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大家的哄笑引来了我们的班主任……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班主任默然捡走了我们的足球。我们在走廊里徘徊,在教室里踱步,行色恹恹,状如行尸。
⑤忽然一个男生说:“再买一个不就得了。”于是全班男生集资,又买了一个足球。我们像爱护宝贝一样把它藏起来,趁老师不在时偷偷地踢。当然了,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个球很快也被班主任没收了。班主任正色警告:“事不过三!”梦想再一次破灭,男同学又陷入巨大的迷茫,精神萎靡。既然不让踢球,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所以只能打开课本,佯装学习,并且趁机偷瞄女同学。
⑥那天早上,班里家庭条件最好的女生向同桌炫耀说:“我昨天去打网球了!”说完,就从包里掏出一个网球,扔向天空。旁边伺机而动的一大群男生一哄而上,大家一瞬间都被点燃了,围着球一阵乱踢,一起笑着,疯着。网球滚向了操场,人群自动地分成两队,比赛开始了,一个网球,想要接住都很难。我们却踢得起劲,一脚射门,球跑到裤兜里了。守门员摸遍全身才把球找到,大家笑成一团。此时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不在教室里,不在校服里,就在此刻。
⑦这个网球的归宿和前面两个足球一样,我们的哄闹惊动了班主任,网球又被没收了。班主任还声明明天晨操后要罚男生到操场跑圈。这一次的没收大家无法接受,不能踢球,甚至不能玩网球,那让我们玩什么呢?
⑧第二天晨操后,所有男生都站立在操场上,却一动不动,用静默表达无声的抗议。班主任显然对这一幕有些吃惊,但她并没有发怒,而是开始和我们细细叙谈:“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曾迷恋过琼瑶的小说。买过所有能买得到的琼瑶小说集,而且发誓要成为像琼瑶那样的小说家。结果呢,下课看上课也看,眼睛看近视了,镜片还越来越厚;成绩下降了,还没有一点反思的念头……人啊,年轻时迷茫,有青春力气,却找不到努力的正确方向;年老时清醒,却失去了青春力气,可能一事无成。真正懂得当下自己该想该做什么事了,你们就长大了。”
⑨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就在那一瞬间,我们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我们迎着阳光齐步向跑道跑去。
⑩从那以后,我们很少有人再逃课。我们这个班,创造了学校有史以来最高的高中录取率,我们的名字被学校骄傲地展示在学校的宣传橱窗。
13.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段借用“早球”“中场休息”等足球术语,运用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形象描摹了一群执着于足球的男生形象。
B.第二个足球被没收后,“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表明了“我们”痴迷足球的理由是“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
C.第⑥段“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中,“开心”指网球游戏带来了快乐,“难过”指这样开心的时刻太少,爱玩的天性得不到充分释放。
D.全文的主要人物是班主任,正是由于班主任三次没收足球,罚跑圈,细心教育,学生才放弃足球,走出迷茫。
16.请你结合文章主题和【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链接材料】
近年来,很多学校开设了《生涯指导》校本选修课,生涯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确定并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一名生涯规划导师说:“生涯规划和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都需要有实现目标的勇气和毅力;不同之处在于生涯规划更注重目标与个人兴趣、性格特征和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匹配,注重实现目标的阶段性规划,所以生涯规划在目标的实现方面更具操作性和有效性。”
(1)产生“青春迷茫”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走出“青春迷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三)(15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7.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3分)
18.本文第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4分)
19.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4分)
三、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在成长的道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华。勇于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一个晴朗的傍晚,放学了,爸爸在校门口等着接我回家,我扑进爸爸怀里,说:“我都一天没见到太阳了!”爸爸说:“阳光一直都在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派遣(qiǎn) 坍塌(tān) 晕眩(xuàn) 拈轻怕重(zhān)
B.硬朗(yìnɡ) 狭隘(ài) 怦怦(pēnɡ) 刨根问底(bā)
C.瞬间(xùn) 呼啸(xiā) 鄙薄(bó) 光秃秃(tū)
D.殉职(xùn) 水渠(qú) 隐秘(mì) 漠不关心(mò)
【点拨】A项,“拈”应读niān;B项,“刨”应读pá;C项,“瞬”应读shùn,“啸”应读xià。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2分)
A.热枕 凌乱 琢磨 冷冷清清
B.突兀 殖民 废墟 参差不齐
C.极端 溜达 酬劳 惊皇失措
D.纯粹 帐蓬 畏惧 麻木不仁
【点拨】A项,枕—忱;C项,皇—慌;D项,蓬—篷。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领域中,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神”。
B.大自然中有些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楚。
C.他们响应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点拨】“见异思迁”指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属贬义词,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2分)
A.科学家将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虚拟望远镜,成功拍摄到了第一张黑洞。
B.连日来,经各大媒体集中报道,遵义籍扫雷英雄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C.国家建立健全毒品监测和禁毒信息系统,开展毒品监测和禁毒信息的使用、分析、收集工作。
D.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点拨】A项,成分残缺,可在“黑洞”后面添加“的照片”;C项,语序不当,将“使用”与“收集”调换位置;D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5.阅读下面文段,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________。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________。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________。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________。
①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②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③无数巨匠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④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6.古诗文默写。(8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语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诗人常有描写江河湖海的诗作。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描写大海的辽阔壮美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王湾舟泊北固山下时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
7.名著阅读。(2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描写的人物是阿长(长妈妈)。
8.综合性学习。(7分)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仿照活动形式一,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
活动形式二:举行读书报告会
活动形式三: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
(2)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2分)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示例: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3)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3分)
示例: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会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我们要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好吗?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13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夫君子之行( 品德高尚的人 )
(2)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3)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如果)不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如果)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1.作者在文中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告诫?(3分)
只有注重道德修养,淡泊宁静,勤学立志,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2.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
①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②人应该有明确的志向和奋斗目标;③坚守自己的志向,淡泊名利。(围绕如何修身、治学、惜时、立志等方面谈即可)
(二)(15分)
走出青春迷茫
①那一年,我们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乌云总是遮掩着太阳,阳光照不进心灵,青春一片迷茫。
②不知什么原因,我们这群无所事事的男生突然疯狂地爱上了足球。每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提早半小时到校,畅快淋漓地踢上一场“早球”。上课却成了绝佳的“中场休息”,或假寐或小憩,窘态各异,但有一个步调是统一的:下课铃响,冲向操场,抓紧踢球,别无他想。
③我们痴迷足球,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要为中国足球的腾飞而奋斗!
④然而,在一个不见阳光的下午,我们的“足球梦”戛然而止了。戳破这个梦的是我们的班主任。那天下午上自习课,我们的守门员也许是太疲倦了,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大家的哄笑引来了我们的班主任……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班主任默然捡走了我们的足球。我们在走廊里徘徊,在教室里踱步,行色恹恹,状如行尸。
⑤忽然一个男生说:“再买一个不就得了。”于是全班男生集资,又买了一个足球。我们像爱护宝贝一样把它藏起来,趁老师不在时偷偷地踢。当然了,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个球很快也被班主任没收了。班主任正色警告:“事不过三!”梦想再一次破灭,男同学又陷入巨大的迷茫,精神萎靡。既然不让踢球,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所以只能打开课本,佯装学习,并且趁机偷瞄女同学。
⑥那天早上,班里家庭条件最好的女生向同桌炫耀说:“我昨天去打网球了!”说完,就从包里掏出一个网球,扔向天空。旁边伺机而动的一大群男生一哄而上,大家一瞬间都被点燃了,围着球一阵乱踢,一起笑着,疯着。网球滚向了操场,人群自动地分成两队,比赛开始了,一个网球,想要接住都很难。我们却踢得起劲,一脚射门,球跑到裤兜里了。守门员摸遍全身才把球找到,大家笑成一团。此时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不在教室里,不在校服里,就在此刻。
⑦这个网球的归宿和前面两个足球一样,我们的哄闹惊动了班主任,网球又被没收了。班主任还声明明天晨操后要罚男生到操场跑圈。这一次的没收大家无法接受,不能踢球,甚至不能玩网球,那让我们玩什么呢?
⑧第二天晨操后,所有男生都站立在操场上,却一动不动,用静默表达无声的抗议。班主任显然对这一幕有些吃惊,但她并没有发怒,而是开始和我们细细叙谈:“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曾迷恋过琼瑶的小说。买过所有能买得到的琼瑶小说集,而且发誓要成为像琼瑶那样的小说家。结果呢,下课看上课也看,眼睛看近视了,镜片还越来越厚;成绩下降了,还没有一点反思的念头……人啊,年轻时迷茫,有青春力气,却找不到努力的正确方向;年老时清醒,却失去了青春力气,可能一事无成。真正懂得当下自己该想该做什么事了,你们就长大了。”
⑨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就在那一瞬间,我们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我们迎着阳光齐步向跑道跑去。
⑩从那以后,我们很少有人再逃课。我们这个班,创造了学校有史以来最高的高中录取率,我们的名字被学校骄傲地展示在学校的宣传橱窗。
13.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班主任的话语”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班主任的话语温暖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内心明亮,让我们走出了青春的迷茫。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第②段借用“早球”“中场休息”等足球术语,运用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形象描摹了一群执着于足球的男生形象。
B.第二个足球被没收后,“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表明了“我们”痴迷足球的理由是“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
C.第⑥段“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中,“开心”指网球游戏带来了快乐,“难过”指这样开心的时刻太少,爱玩的天性得不到充分释放。
D.全文的主要人物是班主任,正是由于班主任三次没收足球,罚跑圈,细心教育,学生才放弃足球,走出迷茫。
16.请你结合文章主题和【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链接材料】
近年来,很多学校开设了《生涯指导》校本选修课,生涯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确定并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一名生涯规划导师说:“生涯规划和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都需要有实现目标的勇气和毅力;不同之处在于生涯规划更注重目标与个人兴趣、性格特征和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匹配,注重实现目标的阶段性规划,所以生涯规划在目标的实现方面更具操作性和有效性。”
(1)产生“青春迷茫”的原因是什么?(2分)
原因: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人生方向、生涯规划、人生理想)。
(2)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走出“青春迷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途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合理规划阶段目标;③自我约束,自我激励;④学校引导:通过老师示范教育,《生涯指导》课程开设、活动创设等引领。(答出三点即可)
(三)(15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7.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3分)
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8.本文第②③段,列举“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深受感动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一观点。(4分)
19.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无用”的阅读的论述。
20.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4分)
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
三、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在成长的道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华。勇于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一个晴朗的傍晚,放学了,爸爸在校门口等着接我回家,我扑进爸爸怀里,说:“我都一天没见到太阳了!”爸爸说:“阳光一直都在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600字左右。
略。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调查年份所占比例调查内容
2017
2018
2019
不喜欢阅读
42%
32%
20%
喜欢
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
20%
23%
24%
用手机、
电脑阅读
38%
45%
56%
情节
老师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或表现
踢第一个足球
①_________
行色恹恹
踢第二个足球
正色警告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声明罚跑圈
无法接受
晨操风波
④_________
醒悟
调查年份所占比例调查内容
2017
2018
2019
不喜欢阅读
42%
32%
20%
喜欢
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
20%
23%
24%
用手机、
电脑阅读
38%
45%
56%
情节
老师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或表现
踢第一个足球
①默然收球
行色恹恹
踢第二个足球
正色警告
②迷茫
③踢网球
声明罚跑圈
无法接受
晨操风波
④细细叙谈
醒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验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拓展,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D 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精品同步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