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课时跟踪检测30《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
展开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富文荣勘测实验小组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承载能力,环境逐渐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D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承载能力,环境逐渐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最终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环境污染程度最低的曲线是最理想的。丁曲线环境污染程度最低,D对。第2题,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因为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②对;国际社会制约增强,③对;随着人口增多,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④对。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不是贫乏,①错。
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但是在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据此完成3~4题。
3.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 B.弥补工业原料短缺
C.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D.环境承载力大
4.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乌克兰
C.新加坡 D.印度尼西亚
解析:3.B 4.D 第3题,洋垃圾主要是“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可以加工成工业原料,则B正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废弃物处理能力不可能高于英美;中国环境承载力要小于美国;进口这些低端物品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较落后,若调整产业结构应减少此类物品进口。第4题,“接盘侠”的国家应与中国具有类似的国情,即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原料较缺乏;加拿大和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乌克兰资源丰富,则最可能是印度尼西亚。
(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6.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解析:5.C 6.C 第5题,读图可知,该区域2002年~2015年人均GDP持续增长;2005年以前,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明显增加,2005年以后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减少;人均GDP一直增长,2005年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说明控制工业废水排放没有阻碍经济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长也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故选C。第6题,由图可知,人均GDP增长速度有所增加,说明经济增长并没有放缓;通过题目信息无法判断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2005年后废水排放量减少最可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水污染的严重危害,从而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不等于工业生产萎缩,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C。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8.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解析:7.D 8.C 第7题,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达到最高。第8题,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故C说法不正确。图示13~17时,浓度逐渐降低,而此时间段正是气温较高、光照较强时,则植物光合作用(利于吸收CO2)和大气对流运动强(利于扩散CO2),有利于降低CO2浓度;气温高对取暖要求较低,则燃烧矿物燃料较少,排放CO2较少。
鱼菜共生系统是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与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水产动物和蔬菜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数据表明:用1 kg鱼食,至少生产50 kg蔬菜和0.8 kg鱼肉。这种以菜净水、以水养鱼、以鱼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鱼、水、菜的和谐,逐渐出现于一些大中城市的庭院和街道的暖房中。如图为鱼菜共生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鱼菜共生系统中,蔬菜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中( )
A.固体杂质 B.二氧化碳
C.氮磷元素 D.有害细菌
10.在家庭庭院中建立该系统,主要目的为( )
A.缓解热岛效应 B.提供绿色食品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美化环境
11.有人提出,采用普通泡沫浮床,在长江三角洲池塘推广该系统,其面临的问题为( )
A.产品价格下降 B.设备投资过大
C.能源浪费严重 D.劳动力成本增加
解析:9.C 10.B 11.A 第9题,氮磷元素是蔬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无土栽培的蔬菜会大量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净化水质,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蔬菜吸收水中的固体杂质、二氧化碳、有害细菌很少。第10题,该系统对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较小,A错;该系统建立在家庭庭院中,可以为家庭提供绿色食品,B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美化环境是该系统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不是主要目的,C、D错。第11题,大面积发展该系统,会导致产品集中上市,冲击市场,造成产品价格下降;该系统设备简单,投资不大,能源消耗少,所需劳动力不多,劳动力成本低。
下图是浙江某地生态工业园生产流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核心企业M最可能是( )
A.核电企业 B.钢铁企业
C.火力发电企业 D.风力发电企业
13.有关该生态园中纺织企业发展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原料丰富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残次品、副产品利用率高 ④劳动力资源较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2.C 13.D 第12题,根据该核心企业产品链提供的“电”“热”,判断为发电厂;再根据生态链中该核心企业提供的“硫化物”“水泥”“石膏”可判断M是火力发电企业。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养殖、种植都为纺织企业提供原料,故纺织生产的原料丰富;同时纺织生产原料中的残次品或副产品成为大棚所需的保温材料;纺织企业是以劳动力为主导的产业,而生态园中多重工业,男性职工多,意味着劳动年龄女性(配偶)也较多,可为纺织业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下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
(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
(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
解析:第(1)题,注意问题有“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风向(位于长江流域,夏季盛行东南风)影响角度分析。第(2)题,“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第(3)题,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原因;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第(4)题,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
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
(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进而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
(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华县位于河南省豫东平原,地处黄河泛滥区腹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西华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材料二 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在改革开放前,每人每年只有几十斤口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裴庄村依然是“麦茬豆,豆茬麦,改茬就把红薯栽”。2000年后,裴庄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017年3月29日,央视二套《第一时间》以“河南周口:万亩桃花醉游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题,播出了反映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发展桃园观光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闻。下图为裴庄村农业生态综合循环利用关系图。
(1)分析西华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裴庄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3)简述裴庄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西华县是传统农业大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工业排污和农业排污两方面来回答。第(2)题,从材料二的图中可看,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沼气新能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第(3)题,生态农业对当地的影响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来回答。
答案:(1)乡镇工业企业的盲目发展,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不合理,对土地造成污染。
(2)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副多种经营模式;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新能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减轻环境污染;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