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生物通用版学案:必修③第一单元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展开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填出图中所示结构名称
3.比较树突和轴突
项目
数量
长度
分支数
功能
树突
多
短
多
接受兴奋
轴突
少
长
少
传导兴奋
二、反射与反射弧
三、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
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写出图甲中A、B突触的类型:
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
(2)写出图乙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
①轴突,②线粒体,③突触小泡,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人脑的高级功能
(1)感知外部世界,产生感觉。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4)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言语区
联想记忆
受损特征
运动性
言语区(S区)
Sport→S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讲话和看懂文字,但不会讲话
听觉性
言语区(H区)
Hear→H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视觉性
言语区(V区)
Visual→V
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书写性
言语区(W区)
Write→W
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
(5)学习和记忆
①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③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基础微点全练]
1.判断正误
(1)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2018·江苏卷,T20D)(×)
(2)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2017·全国卷Ⅱ,T5B)
(3)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2016·海南卷,T19B)
(4)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2016·海南卷,T19C)
(5)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2015·全国卷Ⅱ,T3D)(√)
(6)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卷,T4C)(×)
(7)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2014·海南卷,T11A)
(8)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9)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2.下列不属于反射弧结构组成部分的是( )
①感受器 ②轴突 ③神经中枢 ④效应器 ⑤树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⑤
解析:选D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①感受器、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④效应器五部分构成。②轴突和⑤树突是神经元的组成成分,但不是反射弧的组成成分。
3.下列可以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的是( )
A.增加细胞外K+浓度 B.增加细胞内K+浓度
C.增加细胞内Na+浓度 D.降低细胞外Na+浓度
解析:选A 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引起的,要想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就必须要减小K+的内外浓度差,A正确。
4.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外Na+的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
B.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
C.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有双向传导的特点
D.参与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解析:选B 神经细胞外K+的外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A错误;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突触小体,使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把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B正确;兴奋在体内反射弧中单向传导,C错误;神经递质可以是小分子,如NO,D错误。
5.(2019·合肥质检)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失去运动能力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脑神经
C.反射活动必须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D.言语功能区(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解析:选D 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错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错误;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C错误;动物不具有语言中枢,言语功能区(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D正确。
6.神经—肌肉接头是指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肉细胞之间所形成的特殊突触。回答下列问题:
(1)在神经—肌肉接头中,神经细胞膜是该突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内部含有__________(结构),受到刺激后可以释放__________作用于肌肉细胞。
(2)乙酰胆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它可以与肌肉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离子通道打开,进而引起肌肉细胞的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最终引起肌肉收缩。
(3)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强有力的结合,但不能引起离子通道的开放,推测箭毒可以引起肌肉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神经—肌肉接头是指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肉细胞之间所形成的特殊突触,其中神经细胞膜是突触前膜,肌肉细胞膜是突触后膜,两个膜之间的组织液是突触间隙;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2)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肌肉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肌肉细胞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最终引起肌肉收缩。(3)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强有力的结合,则乙酰胆碱无法结合受体,无法打开离子通道,因此无法引起肌肉细胞膜电位变化,所以箭毒可以引起肌肉松弛。
答案:(1)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2)特异性受体 膜电位 (3)松弛 乙酰胆碱无法结合受体,无法打开离子通道引起肌肉细胞膜电位变化
一、突破反射和反射弧的几个核心问题
[试考题·查欠缺]
1.(2019·厦门重点中学模拟)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
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
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
解析:选B 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兴奋也可以传到效应器,伸肌也会收缩,A正确;刺激传入神经元,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被抑制,B错误;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C正确;在膝反射中,肌梭是感受器,皮肤受损并不会破坏膝反射中反射弧的完整性,故反射仍能正常发生,D正确。
2.(2014·海南高考)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选C 由图分析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传入神经的细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3.(2017·上海高考)如图为某反射弧示意图,甲为感受器、乙为效应器(肌肉)。现a处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同时肌肉又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也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肌肉有收缩反应
解析:选C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反射不能发生,图中a(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再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因而形成感觉,C正确。
[强知能·补欠缺]
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2.反射弧中各部分结构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b),连接传入神经且没有突触的为感受器,有突触的为神经中枢。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理清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图示
兴奋传导
结构特点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觉神经元轴突
末梢的特殊结构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的突起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
功能的神经元群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的突起
只有感觉
无效应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
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只有感觉
无效应
[练题点·全过关]
1.(2014·安徽高考)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选C 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与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
2.(2019·济南期末)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b→c→d
C.当b处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D.若剪断d处,刺激a处,则c处能形成痛觉
解析:选D 根据反射弧的结构特点,结合题图可知,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骨骼肌;该反射弧的兴奋传导方向为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骨骼肌;神经元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处,c处会产生兴奋,但不能形成痛觉,能形成痛觉的是大脑皮层。
3.(2019·邢台质检)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Ⅰ: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实验Ⅱ: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Ⅲ: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使在只有上述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对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
B.实验Ⅰ、Ⅱ和Ⅲ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
D.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解析:选B 根据题意,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后来在只有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这是条件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在上述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A正确。实验Ⅰ和Ⅱ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两者都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但实验Ⅲ的反射弧与前两者不同,这是一个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错误。实验Ⅲ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C正确。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试考题·查欠缺]
1.(2016·全国卷Ⅰ)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选B 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Na+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TP。
2.(2018·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解析:选D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细胞内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3.(2016·全国卷Ⅱ)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D酶的催化下分解为A和C,其中C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AC。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强知能·补欠缺]
1.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过程
(2)突触类型
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
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5)准确区分突触与突触小体
①结构不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的传导
兴奋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速度
快
慢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4.与兴奋产生和传导有关的三点提示
(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不同的: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并且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沿反射弧方向单向传导的。
[练题点·全过关]
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
B.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C.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有关
D.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选B 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A正确;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需要能量,B错误;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细胞膜上离子的进出有关,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2.(2019·龙岩质检)在反射活动中,神经中枢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这是反射的协调功能所必需的。神经中枢抑制产生机制可分为如图所示的三种模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体现反馈调节机制的是模式Ⅲ
B.模式Ⅰ中,若神经元①兴奋,神经元④一定会兴奋
C.模式Ⅱ中,若神经元③兴奋,神经元②的电位一定是外负内正
D.模式Ⅲ中,若神经元②兴奋后神经元①再兴奋,神经元③可能不产生兴奋
解析:选D 据图分析,模式Ⅱ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错误;模式Ⅰ中,若神经元①兴奋,会促进神经元③兴奋,进而抑制神经元④兴奋,B错误;模式Ⅱ中,若神经元③兴奋,神经元②的电位可能是外负内正,也有可能已经恢复静息电位,C错误;模式Ⅲ中,若神经元②兴奋会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可能抑制①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③不能兴奋,D正确。
3.(2019·株洲一模)如图所示为A、B两细胞间的突触结构。下列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A释放⑥与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有关
B.细胞B应该是效应器中的肌肉或者腺体细胞
C.⑥与⑦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某些在结构④中的神经递质可以重新进入结构③
解析:选B 图中的⑥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且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A正确。细胞B可以是效应器中的肌肉或者腺体细胞,也可以是神经细胞,B错误。⑥神经递质与⑦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某些在结构④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酶分解或重新输送回前一个神经元,D正确。
三、膜电位的测定及膜电位变化
[试考题·查欠缺]
1.(2019·武汉调研)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此后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
B.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C.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D.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解析:选D 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电表能够测出电位差;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大量流入膜内,此过程中电表指针通过0电位,恢复静息状态的过程中电表指针再次通过0电位。
2.(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选C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随着有效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是表现出全或无的特性。
[强知能·补欠缺]
1.膜电位的测量
方法
图解
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2.膜电位变化曲线
(1)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后,K+通道关闭。
(4)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深化拓展]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
(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通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通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通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练题点·全过关]
1.(2019·宜昌调研)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甲处的K+浓度比乙处低
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 mV
C.图2中若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则测量装置所测电压先呈正值后呈负值
D.图2中若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的同时,B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量装置所测电压先呈正值后恢复电位
解析:选D 静息电位时K+外流导致内负外正,但是膜内侧K+浓度还是要高于外侧,A错误。图2因没受到刺激而表现为静息电位,此时膜外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都是0,膜内任两点之间的电位差也是0,B错误。图2中A处受刺激后,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由A向B传导过程中,接近A处的外膜微电极处的电荷由正变负,所以所测电压先呈负值后呈正值,C错误。若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的同时,B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两微电极中仅右侧微电极处的电荷由正变负,结合图1,该装置所测电压呈正值,然后恢复电位,D正确。
2.(2019·哈尔滨六中模拟)图甲、图乙是膜电位的测量示意图,下列描述的现象与图甲相符的是( )
①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 ②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 ③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④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电流计的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此状态下可以测得静息电位,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如图乙),且在膜外有刺激,此状态下可以测得动作电位,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2019·张掖一模)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图甲中a处释放的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mV
D.若神经纤维处于图乙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解析:选C 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因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B错误;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所以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则③的位点将会向下移,因此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mV,C正确;图乙处于②状态为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造成的,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一、科学思维——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问题相关模型分析
1.(2019·泰安期末)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解析:选D 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可以向左传导不能跨过突触向右传导,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2.如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解析:选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图中②处,兴奋可以传到①③④⑤⑥处。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图乙中b处有突触小泡,a、b点在上一个神经元上,c、d点在后一个神经元上,刺激b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并且ab=bd,b和c之间有突触,所以a处先兴奋,指针偏转一次,d处后兴奋,指针又偏转一次;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不能逆向传递,a点不产生神经冲动,d点可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指针偏转一次。兴奋的传导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素养提升]
1.指针偏转原理图
如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2.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二、科学探究——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方法
探究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特点时常根据下图设计实验方案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针对训练]
1.(2018·海南高考)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后,存在于左后趾皮肤上的感受器缺失,则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2)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发生要求传入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正常。(3)脊髓是脊蛙低级神经反射的神经中枢,因此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则不能出现屈肌反射。
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2.(2019·厦门期末)如图表示某动物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②~⑤表示细胞膜外的位点,可作为刺激点或电极的连接点,①⑥表示结构。请用电表等工具,据图进行以下实验。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中可以双向传导。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方案1: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②和④处,刺激③处,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表指针出现两次偏转(且偏转的方向相反)
方案2: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②和③处,刺激④处,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表指针出现两次偏转(且偏转的方向相反)
(2)方案1: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②和③、②和④或③和④处,刺激⑤,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表指针不偏转
方案2: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②和⑤、③和⑤或④和⑤处,刺激⑤,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只要给感受器一个刺激,就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
B.将灵敏电流计的电极均接在一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在某处给予一有效刺激,电流计一定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对测定的静息电位影响不大
D.在反射弧某一部位给以适当刺激,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说明发生了反射
解析:选C 给感受器一个适宜刺激、且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错误;将灵敏电流计的电极均接在一离体神经纤维膜内,若给予的一有效刺激部位位于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之间、且距离两电极相等,则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计的两极,灵敏电流计不会发生偏转,B错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因此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对测定的静息电位影响不大,C正确;在反射弧某一部位给以适当刺激,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若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则没有发生反射,D错误。
2.(2019·潍坊期末)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与胞外Na+内流有关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神经系统可支配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故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不受激素的影响
解析:选B 反射弧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A错误;胞外Na+内流产生了动作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受激素的影响,D错误。
3.(2019·济南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B.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C.反射过程中,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解析:选C 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反射过程中,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只有反射弧完整,反射才能完成,D正确。
4.下列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中只有神经元能产生兴奋,其他细胞不能
B.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C.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由突触前膜分泌到突触间隙
D.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可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解析:选D 人体细胞中不只有神经元能产生兴奋,各种感受器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从而引起神经元兴奋,A错误;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差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Na+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主要原因,B错误;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错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可与大脑皮层建立联系,受大脑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D正确。
5.神经递质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药物BZ能提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GABA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B.GABA的受体还具有转运功能
C.BZ会降低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
D.Cl-内流使突触后膜两侧电位差增大
解析:选A GABA能导致Cl-通过受体蛋白内流,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A错误;神经递质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GABA的受体还具有转运功能,B正确;药物BZ能提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降低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C正确;Cl-内流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的电位差增大,D正确。
6.感受器的兴奋向神经中枢传导时,在神经纤维上( )
A.神经递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B.膜上的多种蛋白与静息状态下电位的维持有关
C.刺激的强度越大,动作电位的电位差幅度越大
D.产生神经冲动时,膜外的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解析:选B 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信号的传递,并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A错误;膜上的多种蛋白作为载体参与离子出入神经细胞,导致电位的维持与变化,B正确;兴奋的强度并不体现在电位差变化幅度上,而是体现在发生冲动的频度上,C错误;膜外兴奋时是负电位,电流方向用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表示,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D错误。
7.(2019·怀化期末)如图表示反射弧结构,在实验条件下刺激部位a可引起b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应,而刺激b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a处产生冲动,对此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刺激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B.刺激后,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
C.刺激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D.刺激a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使突触传递抑制
解析:选B 兴奋在离体的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点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在运动神经元上是单向传递的,A错误;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B正确;刺激b点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C错误;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兴奋,更不会使突触传递抑制,D错误。
8.(2015·江苏高考)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选D 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神经细胞上的神经冲动属于电信号,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是引起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该神经细胞膜外侧Na+大量内流,从而导致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Cl-内流会使神经细胞受到抑制,两者不能同时发生。
9.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如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但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解析:选C 分析图2可知,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分析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该局麻药的作用机理是堵塞了通道蛋白,导致Na+无法内流,使突触后膜无法产生兴奋,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所以二者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
10.(2019·泉州质检)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③是传入神经
B.刺激C处产生兴奋,②处膜外电位将发生正→负→正的变化
C.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
解析:选C 根据图中突触的方向可知,④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则①是效应器,图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④感受器→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①效应器,A正确;刺激图中C处,兴奋传到②,引起②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最后再恢复到静息状态,所以②处膜外电位将发生正→负→正的变化,B正确;Ⅰ为突触前膜,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Ⅱ为突触后膜,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D正确。
11.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处,则②处细胞膜两侧只能出现三次电位变化
B.该反射中,只发生一次“电→化学→电”的信号转变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了反射,故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D.③所处的中枢可接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解析:选D 若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处,则②处细胞膜两侧只能出现两次电位变化,A错误。该反射弧中,有传入与传出两个神经元,二者之间通过突触相连,即图中的③;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即图中的⑤与传出神经相连处,也存在突触,因此共有两个突触,会发生两次“电→化学→电”的信号转变,B错误。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脊髓的灰质,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因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③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会受到大脑皮层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12.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选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相对应的受体结合,两者的受体不同,A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据报道,抑郁症已影响全球3.5亿人口。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5羟色胺等物质密切相关,5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信号分子。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信号分子5羟色胺作为____________在突触传递中发挥作用,5羟色胺由分泌到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离不开内环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泌出的5羟色胺,有一部分会被突触小体重新摄取。目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主要的抗抑郁药,用以____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患者脑组织液中5羟色胺的含量。但有些患者5羟色胺的含量正常,因此新的研究又着眼于神经细胞的接收装置上,该类患者可能的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患者服药不当造成呕吐现象的发生,导致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感知此变化,将兴奋传到________从而产生渴觉。
解析:(1)信号分子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通常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而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故5羟色胺从分泌到发挥作用的过程离不开内环境。(2)分泌出的5羟色胺被突触小体重新摄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阻止对5羟色胺的重摄取,增加了患者脑组织液中5羟色胺的含量。若5羟色胺含量正常,而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没有足够的活性或数量减少,则会引起自身免疫病。(3)某患者服药不当造成呕吐现象的发生,导致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一变化,可将此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通过主动饮水调节渗透压平衡。
答案:(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充满的是组织液 (2)增加 受体没有足够的活性或受体的数量减少 (3)大脑皮层
14.如图1是成语“火中取栗”的故事图解,假设图2表示猫从火中取板栗时其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猫从火中取板栗时,因火烧爪快速缩回,说明机体的这种活动主要是通过________调节完成的。
(2)猫对盆中火的危险作出判断与反应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猫感受火刺激的痛觉感受器位于图2中的________。
(3)刺激图2中的A处和E处时,F的反应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兴奋沿着E传导时,E细胞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4)猫取栗过程中,兴奋在其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这与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结构有关。
解析:(1)机体的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2)猫对盆中火的危险作出判断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猫感受火刺激的痛觉感受器位于图2中的A(或皮肤),B为传入神经。(3)刺激图2中的A处和E处时,F的反应相同,但是前者属于反射,后者不属于反射,因为后者没有完整的反射弧。神经细胞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4)在生物体内,兴奋在其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与图2中的D(突触)结构有关。
答案:(1)神经 (2)大脑皮层和脊髓 A(或皮肤) (3)相同 相同 (4)单 D
15.(2019·武汉调研)研究发现,当以微弱刺激施加于海兔(一种贝类)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发生缩鳃反射,相关反射弧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射弧中共有________个神经元。当突触丁处神经末梢兴奋时会导致突触前膜______________,进而引起鳃肌细胞收缩。
(2)若重复用微弱电流刺激海兔,缩鳃反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习惯化产生的原因与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或传递)受阻有关。为检测出受阻部位,研究人员在海兔习惯化状态下立即进行了下列①~④的实验:
①刺激喷水管皮肤,a、c处兴奋正常,b、d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
②刺激b处,d处兴奋正常,鳃收缩正常;
③刺激d处,鳃收缩正常;
④剪断b处,然后刺激c处,d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
上述实验________(填序号)能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皮肤感受器疲劳所致;实验__________(填序号)能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鳃肌细胞的疲劳所致。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受阻部位是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分析可知,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个神经元。当突触丁处神经末梢兴奋时会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而引起鳃肌细胞兴奋收缩。(2)实验①刺激喷水管皮肤,a、c处兴奋正常,b、d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皮肤感受器疲劳所致;实验②刺激b处,d处兴奋正常,鳃收缩正常,实验③刺激d处,鳃收缩正常,能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鳃肌细胞疲劳所致;而实验④剪断b处,然后刺激c处,d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可初步判定受阻的部分是突触甲和突触乙。
答案:(1)3 释放神经递质
(2)① ②③(或②,或③) 突触甲和突触乙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填出图中所示结构名称
3.比较树突和轴突
项目
数量
长度
分支数
功能
树突
多
短
多
接受兴奋
轴突
少
长
少
传导兴奋
二、反射与反射弧
三、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
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写出图甲中A、B突触的类型:
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
(2)写出图乙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
①轴突,②线粒体,③突触小泡,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人脑的高级功能
(1)感知外部世界,产生感觉。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4)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言语区
联想记忆
受损特征
运动性
言语区(S区)
Sport→S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讲话和看懂文字,但不会讲话
听觉性
言语区(H区)
Hear→H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视觉性
言语区(V区)
Visual→V
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书写性
言语区(W区)
Write→W
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
(5)学习和记忆
①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③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基础微点全练]
1.判断正误
(1)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2018·江苏卷,T20D)(×)
(2)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2017·全国卷Ⅱ,T5B)
(3)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2016·海南卷,T19B)
(4)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2016·海南卷,T19C)
(5)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2015·全国卷Ⅱ,T3D)(√)
(6)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卷,T4C)(×)
(7)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2014·海南卷,T11A)
(8)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9)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2.下列不属于反射弧结构组成部分的是( )
①感受器 ②轴突 ③神经中枢 ④效应器 ⑤树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⑤
解析:选D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①感受器、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④效应器五部分构成。②轴突和⑤树突是神经元的组成成分,但不是反射弧的组成成分。
3.下列可以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的是( )
A.增加细胞外K+浓度 B.增加细胞内K+浓度
C.增加细胞内Na+浓度 D.降低细胞外Na+浓度
解析:选A 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引起的,要想引起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就必须要减小K+的内外浓度差,A正确。
4.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外Na+的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
B.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
C.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有双向传导的特点
D.参与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解析:选B 神经细胞外K+的外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A错误;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突触小体,使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把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B正确;兴奋在体内反射弧中单向传导,C错误;神经递质可以是小分子,如NO,D错误。
5.(2019·合肥质检)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失去运动能力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脑神经
C.反射活动必须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D.言语功能区(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解析:选D 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错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错误;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C错误;动物不具有语言中枢,言语功能区(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D正确。
6.神经—肌肉接头是指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肉细胞之间所形成的特殊突触。回答下列问题:
(1)在神经—肌肉接头中,神经细胞膜是该突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内部含有__________(结构),受到刺激后可以释放__________作用于肌肉细胞。
(2)乙酰胆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它可以与肌肉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离子通道打开,进而引起肌肉细胞的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最终引起肌肉收缩。
(3)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强有力的结合,但不能引起离子通道的开放,推测箭毒可以引起肌肉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神经—肌肉接头是指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肉细胞之间所形成的特殊突触,其中神经细胞膜是突触前膜,肌肉细胞膜是突触后膜,两个膜之间的组织液是突触间隙;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2)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肌肉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肌肉细胞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最终引起肌肉收缩。(3)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强有力的结合,则乙酰胆碱无法结合受体,无法打开离子通道,因此无法引起肌肉细胞膜电位变化,所以箭毒可以引起肌肉松弛。
答案:(1)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2)特异性受体 膜电位 (3)松弛 乙酰胆碱无法结合受体,无法打开离子通道引起肌肉细胞膜电位变化
一、突破反射和反射弧的几个核心问题
[试考题·查欠缺]
1.(2019·厦门重点中学模拟)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
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
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
解析:选B 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兴奋也可以传到效应器,伸肌也会收缩,A正确;刺激传入神经元,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被抑制,B错误;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C正确;在膝反射中,肌梭是感受器,皮肤受损并不会破坏膝反射中反射弧的完整性,故反射仍能正常发生,D正确。
2.(2014·海南高考)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选C 由图分析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传入神经的细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3.(2017·上海高考)如图为某反射弧示意图,甲为感受器、乙为效应器(肌肉)。现a处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同时肌肉又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也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肌肉有收缩反应
解析:选C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反射不能发生,图中a(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再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因而形成感觉,C正确。
[强知能·补欠缺]
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2.反射弧中各部分结构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b),连接传入神经且没有突触的为感受器,有突触的为神经中枢。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理清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图示
兴奋传导
结构特点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觉神经元轴突
末梢的特殊结构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的突起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
功能的神经元群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的突起
只有感觉
无效应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
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只有感觉
无效应
[练题点·全过关]
1.(2014·安徽高考)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选C 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与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
2.(2019·济南期末)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b→c→d
C.当b处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D.若剪断d处,刺激a处,则c处能形成痛觉
解析:选D 根据反射弧的结构特点,结合题图可知,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骨骼肌;该反射弧的兴奋传导方向为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骨骼肌;神经元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处,c处会产生兴奋,但不能形成痛觉,能形成痛觉的是大脑皮层。
3.(2019·邢台质检)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Ⅰ: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实验Ⅱ: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Ⅲ: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使在只有上述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对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
B.实验Ⅰ、Ⅱ和Ⅲ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
D.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解析:选B 根据题意,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后来在只有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这是条件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在上述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A正确。实验Ⅰ和Ⅱ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两者都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但实验Ⅲ的反射弧与前两者不同,这是一个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错误。实验Ⅲ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C正确。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试考题·查欠缺]
1.(2016·全国卷Ⅰ)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选B 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Na+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TP。
2.(2018·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解析:选D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细胞内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3.(2016·全国卷Ⅱ)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D酶的催化下分解为A和C,其中C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AC。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强知能·补欠缺]
1.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过程
(2)突触类型
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
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5)准确区分突触与突触小体
①结构不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的传导
兴奋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速度
快
慢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4.与兴奋产生和传导有关的三点提示
(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不同的: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并且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沿反射弧方向单向传导的。
[练题点·全过关]
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
B.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C.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有关
D.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选B 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A正确;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需要能量,B错误;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细胞膜上离子的进出有关,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2.(2019·龙岩质检)在反射活动中,神经中枢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这是反射的协调功能所必需的。神经中枢抑制产生机制可分为如图所示的三种模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体现反馈调节机制的是模式Ⅲ
B.模式Ⅰ中,若神经元①兴奋,神经元④一定会兴奋
C.模式Ⅱ中,若神经元③兴奋,神经元②的电位一定是外负内正
D.模式Ⅲ中,若神经元②兴奋后神经元①再兴奋,神经元③可能不产生兴奋
解析:选D 据图分析,模式Ⅱ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错误;模式Ⅰ中,若神经元①兴奋,会促进神经元③兴奋,进而抑制神经元④兴奋,B错误;模式Ⅱ中,若神经元③兴奋,神经元②的电位可能是外负内正,也有可能已经恢复静息电位,C错误;模式Ⅲ中,若神经元②兴奋会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可能抑制①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③不能兴奋,D正确。
3.(2019·株洲一模)如图所示为A、B两细胞间的突触结构。下列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A释放⑥与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有关
B.细胞B应该是效应器中的肌肉或者腺体细胞
C.⑥与⑦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某些在结构④中的神经递质可以重新进入结构③
解析:选B 图中的⑥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且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A正确。细胞B可以是效应器中的肌肉或者腺体细胞,也可以是神经细胞,B错误。⑥神经递质与⑦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某些在结构④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酶分解或重新输送回前一个神经元,D正确。
三、膜电位的测定及膜电位变化
[试考题·查欠缺]
1.(2019·武汉调研)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此后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
B.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C.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D.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解析:选D 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电表能够测出电位差;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大量流入膜内,此过程中电表指针通过0电位,恢复静息状态的过程中电表指针再次通过0电位。
2.(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选C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随着有效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是表现出全或无的特性。
[强知能·补欠缺]
1.膜电位的测量
方法
图解
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2.膜电位变化曲线
(1)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后,K+通道关闭。
(4)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深化拓展]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
(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通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通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通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练题点·全过关]
1.(2019·宜昌调研)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甲处的K+浓度比乙处低
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 mV
C.图2中若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则测量装置所测电压先呈正值后呈负值
D.图2中若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的同时,B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量装置所测电压先呈正值后恢复电位
解析:选D 静息电位时K+外流导致内负外正,但是膜内侧K+浓度还是要高于外侧,A错误。图2因没受到刺激而表现为静息电位,此时膜外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都是0,膜内任两点之间的电位差也是0,B错误。图2中A处受刺激后,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由A向B传导过程中,接近A处的外膜微电极处的电荷由正变负,所以所测电压先呈负值后呈正值,C错误。若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的同时,B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两微电极中仅右侧微电极处的电荷由正变负,结合图1,该装置所测电压呈正值,然后恢复电位,D正确。
2.(2019·哈尔滨六中模拟)图甲、图乙是膜电位的测量示意图,下列描述的现象与图甲相符的是( )
①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 ②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 ③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④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电流计的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此状态下可以测得静息电位,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如图乙),且在膜外有刺激,此状态下可以测得动作电位,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2019·张掖一模)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图甲中a处释放的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mV
D.若神经纤维处于图乙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解析:选C 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因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B错误;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所以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则③的位点将会向下移,因此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mV,C正确;图乙处于②状态为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造成的,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一、科学思维——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问题相关模型分析
1.(2019·泰安期末)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解析:选D 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可以向左传导不能跨过突触向右传导,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2.如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解析:选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图中②处,兴奋可以传到①③④⑤⑥处。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图乙中b处有突触小泡,a、b点在上一个神经元上,c、d点在后一个神经元上,刺激b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并且ab=bd,b和c之间有突触,所以a处先兴奋,指针偏转一次,d处后兴奋,指针又偏转一次;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不能逆向传递,a点不产生神经冲动,d点可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指针偏转一次。兴奋的传导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素养提升]
1.指针偏转原理图
如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2.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二、科学探究——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方法
探究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特点时常根据下图设计实验方案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针对训练]
1.(2018·海南高考)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后,存在于左后趾皮肤上的感受器缺失,则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2)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发生要求传入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正常。(3)脊髓是脊蛙低级神经反射的神经中枢,因此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则不能出现屈肌反射。
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2.(2019·厦门期末)如图表示某动物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②~⑤表示细胞膜外的位点,可作为刺激点或电极的连接点,①⑥表示结构。请用电表等工具,据图进行以下实验。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中可以双向传导。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方案1: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②和④处,刺激③处,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表指针出现两次偏转(且偏转的方向相反)
方案2: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②和③处,刺激④处,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表指针出现两次偏转(且偏转的方向相反)
(2)方案1: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②和③、②和④或③和④处,刺激⑤,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表指针不偏转
方案2: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②和⑤、③和⑤或④和⑤处,刺激⑤,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只要给感受器一个刺激,就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
B.将灵敏电流计的电极均接在一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在某处给予一有效刺激,电流计一定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对测定的静息电位影响不大
D.在反射弧某一部位给以适当刺激,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说明发生了反射
解析:选C 给感受器一个适宜刺激、且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错误;将灵敏电流计的电极均接在一离体神经纤维膜内,若给予的一有效刺激部位位于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之间、且距离两电极相等,则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计的两极,灵敏电流计不会发生偏转,B错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因此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对测定的静息电位影响不大,C正确;在反射弧某一部位给以适当刺激,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若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则没有发生反射,D错误。
2.(2019·潍坊期末)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与胞外Na+内流有关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神经系统可支配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故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不受激素的影响
解析:选B 反射弧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A错误;胞外Na+内流产生了动作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受激素的影响,D错误。
3.(2019·济南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B.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C.反射过程中,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解析:选C 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反射过程中,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只有反射弧完整,反射才能完成,D正确。
4.下列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中只有神经元能产生兴奋,其他细胞不能
B.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C.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由突触前膜分泌到突触间隙
D.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可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解析:选D 人体细胞中不只有神经元能产生兴奋,各种感受器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从而引起神经元兴奋,A错误;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差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Na+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主要原因,B错误;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错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可与大脑皮层建立联系,受大脑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D正确。
5.神经递质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药物BZ能提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GABA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B.GABA的受体还具有转运功能
C.BZ会降低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
D.Cl-内流使突触后膜两侧电位差增大
解析:选A GABA能导致Cl-通过受体蛋白内流,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A错误;神经递质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GABA的受体还具有转运功能,B正确;药物BZ能提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降低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C正确;Cl-内流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的电位差增大,D正确。
6.感受器的兴奋向神经中枢传导时,在神经纤维上( )
A.神经递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B.膜上的多种蛋白与静息状态下电位的维持有关
C.刺激的强度越大,动作电位的电位差幅度越大
D.产生神经冲动时,膜外的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解析:选B 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信号的传递,并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A错误;膜上的多种蛋白作为载体参与离子出入神经细胞,导致电位的维持与变化,B正确;兴奋的强度并不体现在电位差变化幅度上,而是体现在发生冲动的频度上,C错误;膜外兴奋时是负电位,电流方向用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表示,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D错误。
7.(2019·怀化期末)如图表示反射弧结构,在实验条件下刺激部位a可引起b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应,而刺激b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a处产生冲动,对此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刺激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B.刺激后,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
C.刺激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D.刺激a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使突触传递抑制
解析:选B 兴奋在离体的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点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在运动神经元上是单向传递的,A错误;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B正确;刺激b点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C错误;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兴奋,更不会使突触传递抑制,D错误。
8.(2015·江苏高考)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选D 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神经细胞上的神经冲动属于电信号,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是引起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该神经细胞膜外侧Na+大量内流,从而导致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Cl-内流会使神经细胞受到抑制,两者不能同时发生。
9.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如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但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解析:选C 分析图2可知,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分析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该局麻药的作用机理是堵塞了通道蛋白,导致Na+无法内流,使突触后膜无法产生兴奋,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所以二者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
10.(2019·泉州质检)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③是传入神经
B.刺激C处产生兴奋,②处膜外电位将发生正→负→正的变化
C.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
解析:选C 根据图中突触的方向可知,④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则①是效应器,图中兴奋传导(传递)的方向是④感受器→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①效应器,A正确;刺激图中C处,兴奋传到②,引起②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最后再恢复到静息状态,所以②处膜外电位将发生正→负→正的变化,B正确;Ⅰ为突触前膜,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Ⅱ为突触后膜,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D正确。
11.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处,则②处细胞膜两侧只能出现三次电位变化
B.该反射中,只发生一次“电→化学→电”的信号转变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了反射,故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D.③所处的中枢可接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解析:选D 若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处,则②处细胞膜两侧只能出现两次电位变化,A错误。该反射弧中,有传入与传出两个神经元,二者之间通过突触相连,即图中的③;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即图中的⑤与传出神经相连处,也存在突触,因此共有两个突触,会发生两次“电→化学→电”的信号转变,B错误。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脊髓的灰质,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因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③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会受到大脑皮层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12.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选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相对应的受体结合,两者的受体不同,A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据报道,抑郁症已影响全球3.5亿人口。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5羟色胺等物质密切相关,5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信号分子。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信号分子5羟色胺作为____________在突触传递中发挥作用,5羟色胺由分泌到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离不开内环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泌出的5羟色胺,有一部分会被突触小体重新摄取。目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主要的抗抑郁药,用以____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患者脑组织液中5羟色胺的含量。但有些患者5羟色胺的含量正常,因此新的研究又着眼于神经细胞的接收装置上,该类患者可能的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患者服药不当造成呕吐现象的发生,导致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感知此变化,将兴奋传到________从而产生渴觉。
解析:(1)信号分子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通常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而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故5羟色胺从分泌到发挥作用的过程离不开内环境。(2)分泌出的5羟色胺被突触小体重新摄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阻止对5羟色胺的重摄取,增加了患者脑组织液中5羟色胺的含量。若5羟色胺含量正常,而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没有足够的活性或数量减少,则会引起自身免疫病。(3)某患者服药不当造成呕吐现象的发生,导致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一变化,可将此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通过主动饮水调节渗透压平衡。
答案:(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充满的是组织液 (2)增加 受体没有足够的活性或受体的数量减少 (3)大脑皮层
14.如图1是成语“火中取栗”的故事图解,假设图2表示猫从火中取板栗时其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猫从火中取板栗时,因火烧爪快速缩回,说明机体的这种活动主要是通过________调节完成的。
(2)猫对盆中火的危险作出判断与反应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猫感受火刺激的痛觉感受器位于图2中的________。
(3)刺激图2中的A处和E处时,F的反应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兴奋沿着E传导时,E细胞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4)猫取栗过程中,兴奋在其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这与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结构有关。
解析:(1)机体的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2)猫对盆中火的危险作出判断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猫感受火刺激的痛觉感受器位于图2中的A(或皮肤),B为传入神经。(3)刺激图2中的A处和E处时,F的反应相同,但是前者属于反射,后者不属于反射,因为后者没有完整的反射弧。神经细胞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4)在生物体内,兴奋在其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与图2中的D(突触)结构有关。
答案:(1)神经 (2)大脑皮层和脊髓 A(或皮肤) (3)相同 相同 (4)单 D
15.(2019·武汉调研)研究发现,当以微弱刺激施加于海兔(一种贝类)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发生缩鳃反射,相关反射弧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射弧中共有________个神经元。当突触丁处神经末梢兴奋时会导致突触前膜______________,进而引起鳃肌细胞收缩。
(2)若重复用微弱电流刺激海兔,缩鳃反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习惯化产生的原因与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或传递)受阻有关。为检测出受阻部位,研究人员在海兔习惯化状态下立即进行了下列①~④的实验:
①刺激喷水管皮肤,a、c处兴奋正常,b、d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
②刺激b处,d处兴奋正常,鳃收缩正常;
③刺激d处,鳃收缩正常;
④剪断b处,然后刺激c处,d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
上述实验________(填序号)能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皮肤感受器疲劳所致;实验__________(填序号)能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鳃肌细胞的疲劳所致。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受阻部位是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分析可知,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个神经元。当突触丁处神经末梢兴奋时会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而引起鳃肌细胞兴奋收缩。(2)实验①刺激喷水管皮肤,a、c处兴奋正常,b、d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皮肤感受器疲劳所致;实验②刺激b处,d处兴奋正常,鳃收缩正常,实验③刺激d处,鳃收缩正常,能说明习惯化的形成不是因为鳃肌细胞疲劳所致;而实验④剪断b处,然后刺激c处,d处兴奋减弱,鳃收缩减弱,可初步判定受阻的部分是突触甲和突触乙。
答案:(1)3 释放神经递质
(2)① ②③(或②,或③) 突触甲和突触乙
相关资料
更多